西部大开发中资本投资的现状与展望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中国西部大开发资金投入的现状及其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资金投入论文,中国西部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53(2001)04-0080-03

经济要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低投入,势必带来低产出。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相应的货币资金,可以说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资金是生产要素的粘合剂,它是经济机器赖以运转的基本动力,马克思称之为“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资金短缺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普遍现象,资金的“瓶颈效应”,在中国的西部开发中尤为突出。中国西部国土的整治,水资源的调配,进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选择,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治理,教育的振兴等等,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的短缺。可以说,如何发挥“资金启动效应”是中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西部大开发资金投入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资金短缺的国家,有人称“中国的经济是以投入巨额资金为先决条件和根本特点的经济”(〔日〕小林实,1987)。资金的“瓶颈效应”在中国的西部开发中尤为突出。魏后凯对1986-1997年间中国三大地带和中西部各省区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增长中各因素的贡献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期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33-56%是由其资金投入增长率差异引起的(魏后凯,2000)。无论是从国家投入的规模、数量及持续性看,还是从西部地区资金的稳定性及自身的资金积累能力和市场融资能力看;无论是从西部地区的资金运行效益看,还是从西部地区资金营运主体及营运环境等方面看,现状并不乐观,甚至形势严峻。概括起来,西部资金的投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资金短缺与资金逆流并存。1、政府投入相对或绝对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倾斜发展战略下,国家的投资也作了相对倾斜。其中,东部在国家投资中的比例一直占绝对优势,而对西部投入却相对或绝对不足。具体见表一:

表一 各时期东、中、西部全民基建投资占全国全民基建投资的比重(%)

时期

四五 五五 六五 七五 八五 1996 1997

地区 时期 时期 时期 时期 时期  年

东部

   35.5 42.2 47.7 52.2 51.9 53.8 53.3

中部

 39.9 30.1 29.3 25.1 23.9 23.8 23.6

西部

 24.5 19.9 17.2 16.1 15.3 14.4 15.7

不分区  10.1  7.8  5.8  6.6  9.1  8.0  7.4

资料来源:1990-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

2、西部地区自身资金积累能力差。首先,从企业方面看,西部不仅农业基础薄弱,而且工业又不发达县亏损严重。从企业数量来看,无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比较,西部均远低于东部。1998年,西部工业企业数为1066325个,比东部少2866459个,西部仅占东部的27.10%。西部工业企业不仅数量少,密度低,规模小而且盈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普遍偏低,1998年,西部工业企业利润仅占全国的3.2%。其次,从居民方面看,由于西部从总体上说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的居民收入尚处于维持生计水平状态或者甚至低于生计水平以下,西部居民收入普遍低下,储蓄能力势必相当微弱。1997年西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742亿元,仅占全国的13.4%(《中国金融年鉴(1998)》)。最后,从政府方面看,西部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税基弱,财政长期入不敷出,政府储蓄也极为有限。

3、吸引外资能力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在利用外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吸引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东部相比,西部利用外资的数量小,水平低,增速慢。具体见表二:

表二 东、中、西部利用外资规模、增速

资料来源:1990-1999年《中国金融年鉴》

4、资金逆流。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西部资金相当部分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投资环境优于西部,资本的边际效率高于西部,投资风险整体上低于西部,而且分散风险的途径多,因而西部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向东部流动则成为社会资金流动的基本趋势。比如信贷资金通过上存资金、资金净拆出、金融机构直接向东部企业贷款等渠道外流,占到西部信贷资金的10%以上。此外,资本市场的东西差距,也使得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更多地向东部聚集,加大了西部的“资金缺口”。大量的资金外流使原本资金就短缺的西部更加雪上加霜,并最终导致西部资本形成严重不足。

第二、资金营运低效:资金配置效率低下。西部不仅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与资金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愈演愈烈,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资金营运低效,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如1997年,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的国有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分别为4.58%、3.14%、6.46%、31.58%、4.50%、-1.27%、4.00%、3.15%,除云南外,普遍低于全国6.54%的平均水平。同期独立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则分别为8.97%、3.82%、6.62%、25.95%、6.02%、-1.10%、4.65%、3.17%,除内蒙古、云南外,也普遍低于全国7.11%的平均水平。此外,从资本边际产出看,1994-1995年,以上西部八省区的比值分别为0.40、0.58、0.38、0.47、0.35、0.43、0.32,除广西外,均普遍低于全国0.49的平均水平。

第三、资金营运主体滞后:自身的主观缺陷。1、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及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西部的企业改革步履维艰,企业普遍活力不足,竞争力差,效益低下(如上所述)。西部企业的低效运转,使西部本来紧张的资金形势更趋紧张。

2、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西部不仅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而且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其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总量不足;金融资产结构扭曲,直接融资比重偏低,据统计,1999年西部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配股的筹资额分别达61.74亿元、48.3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2.69%、16.73%(《中国证券报》2000年3月3日);金融资产流动性差。过度的金融抑制束缚了该地区的内部储蓄,同时也不利于外部资金的进入。加剧了西部资金的紧张状况,极大地抑制了储蓄向投资转换机制的发展,而且导致了西部资金的大量外流。

3、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严重滞后。其具体表现在:(1)观念陈旧,尚未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2)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且人力资本质量低下,一方面,西部人才严重匮乏,据统计,1999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中,东部占51%,西部仅占17%,另一方面,目前文化素质偏低的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其中西藏、青海的文盲率、半文盲率分别高达59.07%、42.92%,远高于全国15.78%的比例;(3)教育水平相当落后,人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人才大量外流,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低素质的资金营运主体不能用够、用足、用活、用好已有的资金,从而势必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

第四、资金营运环境的不完善:自身的客观制约。比如,极不便利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市场体系的不发育;信息的封闭等,也从客观上制约了西部资金启动效应的发挥。

二、中国西部大开发资金投入的展望

针对中国西部开发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严峻现实,我们应该加大对西部开发中资金的投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予以解决:

第一、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健全各级金融网络,运用各种灵活的筹资方式,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多手段地吸引西部地区内、外部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并将之顺利转化为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以缓解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1、国家财政和信贷应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1)政府应实施对西部的倾斜政策,不断增加对西部的投入。正如“十五”计划所指出的,“国家应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重视培育西部地区财源,比如,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并贯彻产业政策,积极寻找培育西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培植西部的新财源。(3)政府还应重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援西部的开发建设。

2、重视挖掘西部地区内部闲散资金的潜力,西部地区各级部门尤其是金融部门应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多形式、多渠道地吸收西部地区内部的闲散资金,并使之顺利转化为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比如,重视培育西部区域性资本市场,尤其应注意建立和发展以各种债券融资为主、以股票融资为辅的长期资金市场;积极发展西部开发基金;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组建西部开发银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支持西部企业上市融资,逐步适度增加西部上市公司数量、发行股本规模及在全国总数中的比重,并积极调整西部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培植西部投资银行,重视培育西部券商;完善信贷资金市场;大力发展西部保险事业等等。

3、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创造各种优惠条件,逐步改善投资环境,广集西部地区外部资金,实现投融资手段与方式的创新。比如,通过发行股票或西部开发债券向全社会筹集资金;重视实施资源证券化战略;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坚持对口扶持,资源“联姻”,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和利用外资等。

第二、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西部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发挥资金的启动效应,从而最终实现西部资金的优化配置。1、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制约、调控和监督机制,提高西部资金的使用效益,在现实操作中,应重点注意:(1)以经济性为导向,合理投放开发资金;(2)区别对待,突出重点;(3)强化资金使用的风险意识,如调整信贷结构,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盘活西部资金等;(4)重视投资方式的创新,如改革贷款管理方式,对短期贷款尽可能采用票据贴现和中央银行再贴现的办法等。

2、干预资金逆流。西部各省市区政府在深化自身改革,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的同时,还应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吸收、吸引西部地区内、外部资金,并干预资金逆流,使已注入的西部地区资金能全部有效地用于西部的经济开发建设。

3、重视对西部的综合配套投入。政府在增加对西部开发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重视技术、人才、信息的配套投入,发挥“软、硬投入”的综合配置效应,实现硬援助与软援助的统一。

第三、重视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1、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比如,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激活大中型国企,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引进外资力度等措施,积极培育西部有竞争力的企业主体。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比如,用市场机制规范发展金融机构,建立并完善西部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技术,降低金融交易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重视探索根治债务拖欠、信用不良的有效办法;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等,从而为西部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3、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如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投入,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入;开发才智与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并重;加强和改善西部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实施“内稳外引”的人才策略等措施,全面提高西部人口的素质。

此外,西部还应重视大力展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等,从而为发挥西部大开发中的资金启动效应提供一个完善的资金营运环境。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投入存在诸多困难,但是我们党和政府对西部大开发极为重视,并将逐步增加对西部建设资金的投入。只要西部地区紧紧抓住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增强内部的“造血”功能,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蓝图一定能早日实现。

收稿日期:2001-03-28

标签:;  ;  ;  ;  

西部大开发中资本投资的现状与展望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