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第七中学 266600
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充分挖掘文章之美,关注人生价值、张扬个性,提升人文精神,语文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笔者体会到做好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把握文章的思想性,将人文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教师应注重对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材中大量的课文有突出的思想意义导向,即尊重生命、关注自然、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在教学各环节,教师应该以文本为依托,在解读中品味经典范文,在吟咏中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品位得以提升。如学习《老王》一课,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和作者都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值得人们的尊重,中学生应具备人道主义精神,内心中充满关怀和爱心,社会才会更美好。在学习《生命,生命》时,教师要自始至终启发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珍视,任何生物都必须依赖大自然,并且成为一个生物圈,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在危机面前必须有团队合作、个体牺牲精神,人必须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才能发展自己。
二、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引领学生自主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首先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课堂上,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师尊”,进行“一言堂”式的教学,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了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走的局面。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定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际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真心地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认真地聆听他们的发言,耐心地引导他们求疑问难;有时教师要转变为一位“导游”,引导学生去领略祖国秀丽风光、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有时教师要转变为一位“参谋者”,在学生迷失方向时,为他们指点迷津,使他们走出误区;有时教师要转变为一位“主持人”,协调学生的组织活动,当学生活动中的“大孩子”;有时教师要转变为一位“交换意见的伙伴”,帮助学生突破自觉思维的局限,不断产生思维火花。师生间构建起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阅读、思索、发现、体验。
要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吸纳人文精华。教师应注重对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中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如《生命生命》、《背影》、《春》等,这些课文有突出的思想意义导向,包含了尊重生命、关注自然、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教师解读文本中品味经典范文,可以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品位得以提升。
三、深入品析关键词句,从中领悟人文精神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外在表现,和思想内容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孤立地进行思想教育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无法完成语言文字训练这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所以,语文教学要寓人文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要在讲词析句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思想,使学生悟道明理、陶治情操。如在《失根的兰花》有一段文字“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回顾故土的诗意盎然,渲染祖国的可爱,将中国固有的有形与无形文化点缀的更为美丽。在《散步》一文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要引导学生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叠词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写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和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在《背影》一文中“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要引导学生明白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关心照顾儿子的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四、延伸语文课堂,开阔人文视野
学生不能只限于课堂上学习语文,更应该多渠道、广泛的学语文,以开拓人文视野。一是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文名著,真正感受文本、感受语文。如在我国的古典诗文中,就有热爱自然、忧国忧民、蔑视权贵、乐观豁达等思想精神,学生在阅读这些古典文学作品时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二是要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名著,都渗透着文学大师的心血,折射着名家的智慧,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都能给学生深深的启迪。读文学名著,可以让学生品味其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不仅会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词汇、增加知识、启迪思路、陶冶情操,而且间接丰富他们的文学史知识,以博采众长,提高写作水平。三是要引导学生阅读科技、历史、社会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尽力做到博览群书,从而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四是要引导学生重视古诗文的朗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可以调动学生多样感官的协作劳动,不同方式的诵读可以逐渐将学生带回几千年前,让学生与古人对话和交流,与其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领悟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思想。要鼓励学生自主品味,培养人文个性,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知识的获得,有时会远远超出教师的分析。
总之,每个学生的人生体验和个性气质都不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悟,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
论文作者:隋安庄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8月总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人文论文; 生命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思想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8月总第27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