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其实很简单_科普论文

研究其实很简单_科普论文

研究其实特简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起研究,总让人联想到严肃、艰难、枯燥、玄奥,总让人联想到概念、公式、定理、定律,也总让人联想到专著、专家以及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似乎研究是一件十分庄重而神圣的大事。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眼里,仿佛一定得等到饱学之后,才具备研究的资格.研究,确乎成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且敬而远之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只要不是专职的研究人员,中国的大人小孩一般都只敢称自己在搞学习,而没有什么人敢说自己在搞研究.在不少校长和教师的心底里,也早已将研究视为畏途.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好奇则是从事研究的原动力.因此,人人都有研究的天性和潜能,只是长期以来,这种天性和潜能被忽略、被搁置、被压抑了而已.一位学者曾经指出,即便是婴儿,也在用他们的方式进行着他们所感兴趣的研究.比如,一个婴儿,如果给他一张纸,他会拿在手里先看一看,再挥一挥,而后再撕一撕,最后再放到嘴里嚼一嚼.看而观其颜色,挥而听其声音,撕而验其质地,嚼而品其味道,实际上是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对这张纸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立体研究.这可以视做一个人在研究上所跨出的第一步.

黄矿矿在美国上二年级时即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他正经八百搞的第一项研究是“关于蓝鲸的研究”,十几本儿童图画书就是“参考资料”,不久之后,即形成一份用三张活页纸装订而成的“研究报告”.高钢先生的儿子九岁被带到了美国,十岁就开始进行研究了.他研究的题目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个天大的题目连博士也不敢去做,而孩子却觉得不在话下.此后他又搞起了更是“邪乎”的研究,竟研究起“文化”来,又是查工具书,又是翻参考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出炉”了10页的长篇大论.他得出的结论是:所谓文化,就是人创造出来的、让人享受的一切.不管这个结论下得精确与否,这个能够自信地研究“文化”的孩子都不能不让人感到敬畏!

中国的孩子一旦换了一个环境,马上就显露出与国外孩子相比毫不逊色乃至于超常脱俗的研究能力.这并非是吃了黄油、奶酪、牛排和汉堡包的缘故,中国人的身上本来就不缺少研究的“基因”,缺少的只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机制.须知,一种以“知识崇拜”为特征的教育形态,必然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封闭为特点,以灌输为手段,必然会轻视乃至于无视包括研究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一位美国教师说得好:“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件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求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事实上,研究的过程即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即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研究的能力岂是传统的教学所能培养的?

如今,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之所以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乃是由于我们的广大教师依旧未能挣脱思想枷锁,习惯于拉磨式地在原地打转转,满足于从事知识的“批发”和“零售”,不愿引领学生到知识的大海去“撒网”和“捕捞”.

研究,犹如捕鱼,出现空网或者只是捕着一些小鱼小虾都不应引以为怪.对中小学生而言,捕着捕不着,鱼大还是鱼小都并非重要,重要的是学一手在风浪中捕捞的本领.有了这样的本领,他们必将终生受益.但愿我们的教师不要将研究看得那么高深莫测,也但愿我们的同学不要在研究面前望而却步.

研究,其实特简单,关键是不要把它看得太沉重、太神秘、太复杂.

标签:;  

研究其实很简单_科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