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摘要:小半夏汤原方主治心下支饮之呕吐。此病例同样由饮邪内阻导致脾胃升降失调而头晕、呕吐,据异病同治原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半夏汤; 眩晕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何某,男,33岁,山东淄博人,2015.7.15就诊。头晕10天伴呕吐。自述10天前高温下作业脱水而中暑,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呕吐、乏力症状,后自行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并服用藿香正气水后,头痛、胸闷、恶心较前缓解,仍头晕、乏力,呕吐清水状物,继服药物不缓解。3天前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压、心电图、颈椎X片、头颅CT均未发现异常,胃镜报告示慢性胃炎,给予胃复安及安定药物治疗3天,未见明显好转。现症头晕较前加重,不能正常行走,自觉眼前景物晃动。且伴呕吐,呕吐发作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呕吐物为清水状物。询问其既往未曾有过相似病史。曾有5年秋冬季挖藕工作史,天凉则周身关节酸痛,双膝及双手关节尤甚,三伏天仍不敢吹空调,现因天气炎热,无明显症状。患者闭目不睁,面容憔悴,面色晦暗,口不渴,舌胖大苔黄白夹杂且厚腻,脉沉滑,小便调,大便质黏不爽,结不净感。
此为眩晕,为脾虚痰盛,水停中焦,浊邪上蒙清窍,中焦气机逆乱。治以化饮和胃。处以小半夏汤:半夏15g 生姜10g,共3剂,日1剂,水煎服。3剂后头晕。呕吐均缓,继服6剂,愈。
讨论:此病为眩晕。眩即眼花,晕为头晕,二者并见,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不能站立,常伴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其常由情志不调、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及跌扑损伤、瘀血内阻等病因引起。出现虚实两种病机,虚者多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窍[1]。其中痰浊上扰是常见病机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丹溪心法?头眩》认为“无痰不作眩” [2],《景岳全书?眩运》强调“无虚不作眩”[3]。笔者认为此病例是脾虚水停为本,过度劳累,正气不足引动痰浊为标。
此患者本有受寒病史,平素即畏寒怕冷,阳气虚弱致脾胃运化水液失常。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无以生化,气血乏源,正气亏虚则脾更虚,水液进一步运化失常,痰浊内生。又因中暑致耗损正气,脾气更加受损,致中焦枢纽气机逆乱,浊邪上扰,清阳不升出现头晕。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不降而呕吐。因其致病因素为水饮痰浊,人体自身给邪以出路,故呕吐物多为清水涎沫。口不渴,是虽有部分水饮可以呕出,但未能全部除尽,饮邪内阻,津不上承,故“不渴”。其面色、舌脉及大便均体现痰浊内盛。
仲景有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叶天士认为:“除痰须健中”。故而选用散寒化饮,降逆止呕的小半夏汤。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全方仅半夏和生姜两味药组成,药简力专,被后世誉为止呕之祖方。半夏温燥,有涤痰化饮,降逆止呕的功效,为治饮病之要药。生姜辛散,温中降逆,消散寒饮,又能制半夏之毒性。[2]二者相伍,涤痰则清阳自升,头晕祛;化饮则升降复常,呕逆止。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原文主治心下支饮之呕吐: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饮邪上逆而呕吐。此病例虽表现以头晕为主,但其病机却与支饮呕吐相同,均为饮邪阻滞,脾胃升降失调。据异病同治原则用于此病例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初涉临床,稍有体会,同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
[2]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3-174
收稿日期:2015-09-28
论文作者:刘耕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6
标签:半夏论文; 头晕论文; 脾胃论文; 中焦论文; 内阻论文; 病例论文; 生姜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