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地理学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虚拟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06)01-0097-06
众所周知,传统地理学或经典地理学(主要指以经验性、实证性、现实性为特征的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按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可将这类地理学粗略地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应用地理学,以及更为具体的生态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各种门类。在研究方法上,传统地理学或是立足静态的定性描述,突出因果关系的研究,或是强调动态的定量分析,重在地理特性或客观规律的发现,或是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探讨地理环境与政治权力、经济制度、军事战略、文化习俗、肤色种族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地理学也日益由宏观走向微观、从局部走向全球、从地球走向太空、从自然走向人文,并能够通过遥感、遥测、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来推动地理学的发展。但是总的说来,传统地理学与第四次科技革命,即电子信息革命所引发的以信息空间、信息流空间、网络空间和虚拟空间为特征的当代地理学或后现代地理学相比,则可谓后者发生了一次革命性巨变。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问世,极大地扩展了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推动其由实体世界进入信息世界,由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由描述世界进入数字化世界,由物理空间进入赛博空间,由实体空间进入概念空间。特别是与人类的日常状态紧密相关的“生活世界不仅创造性地处于历史的构建,而且还创造性地处于对人文地理的构筑,对社会空间的生产,对地理景观永无休止地构形和再构形。”([1],p.16)
另外,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上,类似地理实体的几何建模、物理建模、地理环境视景的数据库建构、数据存储、代码转换、图像融合、全数字摄影、模拟实体、虚拟现实、系统集成、网络构模、电子程序设计等高科技手段,都为当代地理学的飞速进程做出重大贡献。这就很自然地促动我们需要把近二、三十年来所发生的这次地理学上的飞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思考和总结。本文介绍的“虚拟空间地理学论纲”,就是我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和研究,对其思考和升华的结果,而且在我看来,它基本上涉及或拥有如下的内容和特征。
一、虚拟空间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虚拟空间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显而易见,所涉及的时空形式不是现实的自然空间或自然时间,而是虚拟空间和虚拟时间。所谓虚拟空间作为人类利用虚拟技术人为虚构和模拟的空间,本质上就是目前流行的赛博空间,其含义就是指“适于思维航行的空间”,也即有利于思维自由想象和自由构绘的空间。它与“由电脑控制台控制的有关电脑网络的、适于航行的和数字化的空间”相关;它是一种可视的、有色彩的、电子的、笛卡儿式的数据景观。在这种类似矩阵的景观中,人们能够借助信息从事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和商业活动。这种空间主要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内部的概念空间、符号空间、思维空间和观念空间,而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自然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这种空间“显然不是由现实世界中一种同质性的空间组成,而是指谓无数个迅速膨胀、迅速浓缩,而且个性差异极大的空间。每一种空间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数字相互作用和数字通信的形式。”([2],p.1)这些空间形式通常都能够被归属于因特网或模拟实体中那些没有广延性的超距离或零距离存在,也即网络世界、网络社会、虚拟现实、电脑软件和惯常的电信通讯等所拥有的那种无距离感的、内在性存在。在虚拟空间中,不存在物理约束力或地球引力。它不限于三维空间;任何二维的平面或者点都可以显示一个多维的空间环境。因此虚拟空间可以是非连续的、多维的和自我映射的;现实空间中的所有原理都可能违反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特征和约束力都只是由那界定特殊的数字空间的说明书来决定。它们只存在于编码中,是零和一的结合;它们没有重量和质量,是一种无限的、非物质的无固定位置的空间,而且只采用了一种阈限的空间形式。
所谓虚拟时间作为一种流动性的时间,也是一个概念时间或想象时间,不是自然界中可以用秒、分、时、日等计时单位测量的时间。在这里,时间如同空间一样,也是感性或直观的纯粹形式;而且与虚拟空间一起表现为一种流动的建筑物形式。这种“流动的建筑物是一种在样式和地基上能够搏动和跳跃的建筑;是一种其形状视目睹者的兴趣而定的建筑;是一种欢迎我就开放,防备我就关闭,而且没有门和走廊的建筑。在那里,下一个房间总是在需要它的地方以及需要它是什么的地方出现。流动性建筑物制造了流动性城市,这些城市总是随着价值的改变而变化;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访问者看到的总是不同的陆标。”([2],p.61)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中,这些建筑完全具有不同的形式、结构和内容。
为此,虚拟空间地理学所涉及的虚拟空间通常具有如下形式:一是赛博铸件(放射状的/一条路线的拓扑结构)。这种空间铸件将从许多方面支持赛博空间的交流和通讯。目前它被广泛用于在线杂志、报纸文章,以及来自电脑网络的管理者的通讯。赛博铸件的建筑原型主要有寺庙、教堂、戏院、演讲大厅、教室和礼堂等。二是文件搜索和恢复(放射状的/两条路线的拓扑结构)。这是使用者从中央知识库中精选文章、图像或音响时所驱动的信息搜索和恢复。在线的例子包括广布于世界各地的全球网、通讯社报告、在线式百科全书和教育资源。其建筑原型是图书馆和档案库。三是电子信函(一对一或一对多/一条路线的拓扑结构)。这种连接类似于规则的邮件传递。其建筑原型是邮箱和偏僻地方的私人住房或私人办公室。四是电脑公告牌(放射状的/两条路线的拓扑结构)。其建筑原型或结构原型是现实世界中的浴室或带有粗糙雕刻的畜栏与留言板等物。五是电脑论坛(多对多,两条路线)。这种电脑论坛充分展现了赛博空间和赛博时间的辩证统一。其结构原型是普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公众汇聚场所:如中心广场或会堂等。六是多重用户的环境(多对多,两条路线)。这些关系和背景类似于电脑论坛,但却拥有一个电脑程序自动插入的原文描述。这个程序叙述了一个被发明的空间中的“生成物”的阅历或经验。其建筑原型是表演主题角色的公园或公共空间。
上述的空间形式也就决定虚拟空间地理学涉及的虚拟世界一般都具有如下特性:它是一个自为的人造世界,而非一个自在的、自然生成的世界。它是一个基于现实和想象虚拟的世界,而非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世界。它是一个可直接参与的世界,因而又不是一个可以离开具体的物质实体独立自存的世界,比如至少不能够离开人和电脑单独存在。它是自我的自由创造,通常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虚拟现实,如虚拟的宇宙、地球、城市、银行、工厂和大学等。这些都是利用电脑技术、信息技术和虚拟技术创造出来的具有视觉效果和交互作用的虚拟物件,它们一起构成有别于现实的特殊的虚拟环境。值得正视的是:虚拟现实将在建筑设计、规划编制、军事和外科手术等领域被广泛用来探测那些常常是不可预料的事件。特别是虚拟空间将要继续为人类创造一些新的可靠空间,以支持和构成一些新的公众社团或公社形式。
自从虚拟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现实的空间形式被用于社会的交互作用之日起,一种崭新、复杂的地理学就开始涌现。在这里,人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的主体,而是一个能动创造的主体。正是这种创造性使得个人能够挣脱物质世界的地理空间约束;允许人们通过相互选择和相互结合形成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群。只是在网络社会、网络空间、虚拟世界、虚拟空间中依然存在着在线的权力地理学和由此而被排除的事物。除此之外,许多情况下,人们还可以通过在“地理”空间运行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来维持各种社会关系;或是借助虚拟技术将一些“古老的空间”(如神话中的虚构或想象的空间)变成各种可见物形式,由此产生一种“普通的精神地理学”、一种“交感性的幻觉”、一种新的媒介。这种想象出的抽象空间将摆脱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和笛卡儿的绘图学。在那里,精神在字面上变成对“肉体”的超越,成为一种绝对自由的存在。所以,虚拟空间又可看作是一种由无时间和无场所特征化了的空间。在虚拟空间中,暂存性完全被抹去或被悬置。
在虚拟空间中,每一个位置都是彼此相通和相邻的;每一件事物都位于其他事物之上或之下;每一个地方都既是局部的,也是没有具体边界的。在那里,距离只能够通过两种方式测量:零距离(网络内部)或无限距离(网络外部),这里或无处。尽管虚拟空间的生成物能够拥有任何可渴望的几何形状,然而人们还是不愿意打破空间上的传统概念,而宁愿采用标准的地理学隐喻,来指谓许多不拥有任何地理指示物或外在的空间性质的虚拟空间。在这里,地理学和地志学概念被普遍地用于空间化过程以帮助各种复杂的空间关系的陈述,或者是用来构建那从未存在过的新的关系,以打开新的分析性的或说教性的展望和即将来临的远景。
总之,虚拟空间的几何形状是由一种复杂的区域集合构造而成的。其中一些清楚明白的空间带有某种直接的地理指示物(如一种V地理位置模型),而另一些清楚明白的空间则不带有任何地理指示物(如MUDs);一些生成物带有真实世界的指示物,但是又没有清楚明白的(外在的)空间形式或属性(如一种姓名表格,一种环球网页),而另一些生成物则既没有地理指示物,也没有空间形式或空间属性(如电脑文件夹安置桌等)。尽管如此,任何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几何形状都只是人的产品;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虚拟化和空间化的建筑物而存在着。
二、虚拟空间地理学的概念和认识
如何建构、认识和理解虚拟空间地理学,这当然要确立如下与虚拟空间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1)ICTs和赛博空间,作为两种不同的变形技术,不仅被广泛地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而且目前还正在推动一个重构过程,就是想从根本上来改变人类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事实上,它们也的确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果。2)空间和无空间,这对范畴主要涉及到“距离死亡”、“根时空”、“距离收缩”、“距离摩擦”、“时空的收敛”、“空间碎片(非中心化)和空间整体(中心化)”等基本概念。3)场所和无场所,这对范畴的存在证明ICTs和虚拟空间正在创造一个“无场所”或“无地方”的世界,特别是城市的无场所性,即地理上“不存在那里或这里”的特征在日益证明无场所的广度和范围在全球化的压力下一直在加速地扩展和递增。4)有关空间与后工业空间,主要是自1980年代以来,由于产生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工作传入,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习惯;推动薪水和人身安全在与日俱增地发生分化;类似银行、信用机构、保险、商业和法律服务、计算机保养、影视制作和电讯提供等信息工业的重要性在日益增长;通过大公司收买小公司,合并跨国公司以获得竞争优势,增进“城市—地区结构”变形和重新配置吸引多种形式的投资,结果就促使由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由工业空间到后工业空间的变换与转型。5)公众和私人,作为社会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伴随着工作地点和生活场所的分离,在居家和其它的空间舞台之间发生分化。由此导致启蒙时期创造的公众领域正在被私人关系所控制的空间形式代替。此外,一些城市空间也正在失去它们的公众领域,退入可防御、可保护和可控制的空间,即由私人安全力量管辖大门的机构或社团。6)广播员和听众:赛博空间正在瓦解传统的通讯权力结构、一对多的广播的大众媒体模式,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7)现实和虚拟:许多分析家相信虚拟空间的重大意义是动摇了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如真实与虚假相互分离的基本假设;认为正是虚拟空间和虚拟现实引起对实体编织物的扭曲、隧道效应和对人体的伤害,迅速增加了实体和虚拟、现实和假设之间的模糊界定。
这样一来,也就自然引出如何认识虚拟空间的问题。本文着重突出了如下的认识途径和方法:一是移花接木,将认识现实空间的理论,如“认知图理论”、“锚点理论”,以及“陆标学习、线路学习、造型学习和路径学习”的方法,应用于虚拟空间的认识。二是增加虚拟空间的空间易辨性,吸收先前存在的空间信息的精神模式,利用曾经用来作为将一个城市的区域划分为清晰形式的陆标、节点、边缘和区域的种类来构造空间或生产;把虚拟空间划分为清晰的更小的空间,以便创造一种“地方”感觉;利用一种组织原理组织或制造更小的空间;通过将暗示和标记插进一种环境提供频繁的方向暗示,以便更利于通过它来指导使用者。此外,还应该制作或产生附随的地图,以便于用户能够使他们的虚拟运动处于一个固定的参照指导的关系中;指明全部有组织的要素(路径,陆标,区域等)和组织原理(怎样构造空间),以及观察者的位置;根据观察者面对的方向来定向,以便使地图的顶部总是能够与用户所面对的方向相符合,减少精神旋转这样一类的作业。
除了上述集中于视觉的虚拟世界和超文本环境进行的一些研究工作外,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会怎样在其他虚拟空间而航行的制图形式,达到同样目的。当然更需要学会什么样的航行辅助才有利于这样的途径发现的实践。但总的说来,人们要想决定在认识虚拟空间的过程中所利用的有效程序,往往会因空间自身的空间性质而变得更困难。如同大家所注意到的,大多数的虚拟空间都不具有现实地理空间的形式几何性质。一些空间是不连续的和零碎的,而且缺乏诸如距离和方向这样的概念。因此可能的情形是:人们将会发明创造出认识、领会、探索和选择制作虚拟空间的新方法、新途径,对其采用新的处理程序、新的启发性研究,通过一种预设、想定,即游戏或心想事成(scenarios)的形式建构起新型的知识结构。
三、虚拟空间地理的基本特性
虚拟空间地理学,通常具有如下一些性质和特征:一是地理信息的虚拟性,也即虚构性、模拟性、想象性、构造性和主观性;二是地理空间的赛博性,也即概念性、可航行性、无实体性、非现实性、无地方性,以及纯粹的几何性;三是虚拟空间的地理性,也即涉及到现实世界中的地理空间、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等关系和特征;四是虚拟空间地理模型的信息性,即其特有的符号性、抽象性以及极其易于交流和传播的特性。这是因为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电脑网络和虚拟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无穷构想。在这里,由虚拟空间地理信息自由构建的无穷多个画面可以超越时空表现一切可以想象的运动;凸现人们对信息的“快速传播、运用、破译、重新编程、储存、读取和分析的能力”;使得每一项发现如同每一次应用,都能够通过信息系统这一公共媒介与其它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不断地相互作用;显示出虚拟世界、虚拟地理和信息系统具有的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和协同性特征;充分证明信息世界不过是现实世界的扩展和演绎;支撑这个世界的根基就是数字、文字、图像、语言和网络。它是物质的精神、精神的符号、符号的代码。它将随着人类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抽象化、图示化和数字化。特别是通过信息化形式进行高度编码之后,再返回的具体将不再是一种实物性具体,而是一种重新建构的具象。这种具象既与实体具有同一性,又是基于现实在“E空间”中进行的理论虚构。
这种思维构造的虚拟世界充分证明人类决不可孤立地考查信息,必须视之为社会历史和生产实践的对象。现实客体或信息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思想客体、感性信息,或概念和语言结构作用的产物。这些结构不同于客体固有的物理算子、生物算子,或单纯的主体活动,而是代表着认知的组成规律和平衡形式,显现人类拥有能动的理论行为能力和超时空的实践能力。
既然虚拟空间的地理信息是构成虚拟空间地理学的基础要件,引发有关这类信息的获取和存储就成为虚拟空间地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主要工作。特别是在构建虚拟空间地理模型、绘制虚拟空间地理图、建立虚拟空间地理信息库、数据库、资料库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通常包括:真一维、真二维、真三维的空间数据(包括平面位置、高程或高度数据),以及真实的影像数据(包括各种地理对象、地理实体的顶部和侧面纹理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地形数据、地物数据、数字化地图数据、自然景物或建筑物高度数据、航摄像片、地面近景照片,以及纹理图片等。由于地表现象异常复杂,各种自然地物和人文地物形状各异、纵横交错,因此如果在GIS中将其抽象,以便将其虚拟化、模拟化,用数字表达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即数字线划数据,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各种地理对象或地物的属性数据。
至于如何获取虚拟空间地理信息,则主要包括:DEM数据获取,地物或建筑物高度数据获取,三维对象几何要素数据获取,纹理数据获取,野外数据的采集,地图数字化数据获取,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多数据源集成。上述数据获取方法各有特点,也各有局限。因此,目前利用多数源集成方法来建立3D地理模型或城市模型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尤其是随着虚拟地理、虚拟城市、数字城市建设浪潮的来临,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的信息再也不能局限在2维或2.5维,而是必须将真实的三维世界表现出来。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也是传统的GIS在空间信息获取方面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具体涉及到“如何俘获、存储和操作三维空间中的地理数据,如何去建立一个有关遮盖着整个由三维空间包埋的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的数据模型,以及如何探察这样一些数据资料及其有用的探索隐喻”等核心问题。([3],p.41)特别是在构建一个地区或城市三维逼真合成环境时,往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综合采用不同的数据源。航空遥感影像包含有丰富的三维世界信息,与此相应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发展也已经比较成熟,因此现阶段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作为获取地理或城市三维空间数据的主要手段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虽然其获取过程有些复杂,但由于整个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很高,所以整个信息数据获取工作还是能够顺利而成功地进行的。
关于如何转变虚拟空间地理信息的性质及其存储问题,一是涉及如何将虚拟地理信息的主观性、想象性、虚构性和模拟性转变成可以利用各种符号表达的概念信息或客观知识信息,诸如利用各种数字、表格、图像或图表形式所表达的信息;而要想使转变后的地理信息利于存储和使用,尤其是要有利于计算机的存储和交流,最好的信息形式就是数字,也即要把全部虚拟地理信息转变为最简单实用的数字;然后再在这些数字的基础上,通过合成、转化成为视觉可见的地理图形、地理图像或相应的地理信息。如何将具有时空形式的地理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这实质上涉及到数学和几何学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不论是自然地理信息还是虚拟地理信息最终都可以转化成数字或数据库形式,使一切地理信息都具有数字性质。二是涉及计算机背景中的信息如何储存的程序和方法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泡沫室轨迹、工程学中的图表、数据库、数据模型、文档结构、表现的水平、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表达方法、等级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对地理数据的具体描述:开端、栅格描述格式化、矢量模型、意大利细面模型、GBF/DIME的格式化、等级矢量模型、多边形转炉数据模型、镶嵌格子模型、光栅模型、二维和三维的规则镶嵌格子、等级镶嵌式模型、不规则镶嵌格子、字高程模型数据的细分三角形的不规则网络、扫描线模型、Morton矩阵等内容。
至于在GIS协会中,引发的一场有关“究竟是光栅模型还是矢量类型的描述是更好的”争论,其结果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引发出诸多更为详细的有关“后现代”的地理学问题,以及眼下还在流行的有关地理学数据库描述和新近的有关发展和进步的描述之间的探索性对话。([4],p.261)
四、虚拟空间地理学对社会空间的作用和影响
关于虚拟空间地理学所涉及的信息社会地理学问题,或者说虚拟空间对社会空间和物质关系发生的作用与影响问题,现在多数人都认为,正是ICTs和虚拟空间在破坏着或重新装配着现代主义的社会程序、社会结构和公共制度。特别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是更加紧锣密鼓地导致全球性或国家间的政治重组,引发了全球性或大陆性的政治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也产生一种符号经济或信息经济。而且正是在这种更高的层次上,人们开始利用ICTs和赛博空间,来改造传统的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促成老地理学的转变和新地理学的涌现。具体内容包括:赛博空间对政治结构的重建,赛博空间的监控功能,赛博空间的排外地理学(exclusion geography),经济地理学与都市全球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反映了各种后现代的理想,诸如多样性、灵活性、不确定性、速度、变形的能力、聪明、苗条、警醒、操作、管理等,都将首先围绕信息或语言本身的性质进行。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的社会,而后现代社会则是拥有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社会。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高于舆论,而后现代社会则是舆论信息高于权力和金钱。一个人拥有的信息或语言的质和量将是评价其成功和价值的主要标准。
也正是基于上述社会价值的转变,使得虚拟空间地理学在许多方面都已经由“以自然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由客观对象转向主观对象,由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加之人类自身也已经由“现代人转变为后现代人”,由人类社会进入“后人类社会”,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就必然从早先以实地考察、观察描述、科学实验、经验归纳等传统手段为主的研究方法转向思想实验、直觉感悟、主观想象和科学虚构等突出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主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以往用于创作科幻小说的“科学虚构”将成为虚拟空间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构建方法。本文在详细论述ICTs和虚拟空间的转换与变革机制,以及两者的相互结合在改变着社会空间关系,并产生新的通讯模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有关科学虚构、赛博朋客,以及其它赛博虚构形式的详细情况,以便深入探查未来地理学的发展走向。具体内容包括:
对空间真实性和虚拟性的图示和解读,对公众空间和私人空间、观念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分与辨正。在这里,因特网的用户可以和一个可视的三维在线的世界相互作用。这个在线世界既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同时又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理特征和空间性。而且正是这种空间性进一步挑战了现代主义者的思想系统。在这种思想系统内部,类似文学作品、电视和赛博空间这样的媒体只是描述性的、想象的和虚构的,它们描绘了一种反映真实世界空间性的空间性,或者说这种空间形式只存在于一种幻象的结构中,对此人们只能够通过想象来经历它和体验它。然而,虚拟空间呈现了这样一个与建构一种新的空间性相交战的机会,它是部分地与真实空间相分离。在这里,现实和想象、真实和媒体之间的分离变得模糊和消失。同样,虚拟空间的空间性引发了各种问题,它涉及到地方、身份和社团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虚拟空间通过提供一种鉴定自由位置的空间形式,破坏了地方和身份以及社团之间的关系,而且社团也是建立在一种有密切关系或姻亲关系的基础上,而不是参与或分享了地理学空间。
关于虚拟空间地理学涉及的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虚拟城市成为虚拟空间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眼下,只要浏览一下全球的城市发展现状,就不难发现,现在不仅分散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学城”具有后现代城市或虚拟城市的特征,就是原本一些古老的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也都由于包括金融、保险、地产、法律服务、广告设计、信息搜集,以及科技创新和开发等先进服务业的网络化、全球化,而失去传统城市概念,带有更多虚拟性质。当然,迄今国际上还没有一座名副其实的虚拟城市。因为作为人类利用虚拟技术和丰富想象力构建的复杂的虚拟现实和高度信息化、数字化、概念化、符号化、透明化、虚拟化、艺术化的虚拟城市至少要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虚拟城市没有地理区界和固定的自然位置;主要以先进的电子通信系统作为支撑和运转机制,以致利用电脑将“世界上的所有资料堆积起来就有可能像是一个巨大的新兴城市。在其中,你能够运用一种操纵它的把手四周巡游,而且在视觉上无论如何都像是真的。相反,如果你不那样认为,那才是太不可思议;致使你总想发现你欲到达的一个特殊位置的资料的途径。”([5],p.245)这种情况,随着“电子家庭的兴起”和“浮现中的市场”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先进的电子技术可以让任何概念的办公机构和办公区位无所不在,可以让企事业总部离开那些租金昂贵、人口拥挤、污染严重的商业中心区,迁到全球各地环境优美的基地。在那里,人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同样可以从事教育、文化、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二是虚拟城市将为现实城市创造更多的新空间,包括新科技工业园、新的电子产业基地和教育基地;利用其技术和组织能力,形成产品开发、商品生产和销售的一条龙工业基地。三是虚拟城市中,由于电子通信系统的发展,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许多质变,诸如工作、购物、娱乐、保健、教育和政府事务等都逐渐与空间邻近性失去联系,远距离工作或电子工作急剧增加。与此同时,也会有大量网络社团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乐趣,使虚拟空间日益社会化,形成现实城市和虚拟城市、现实群体和网络群体的互动作用,共同丰富城市公众生活。四是虚拟城市作为信息化城市,本质上以信息和知识做基础,围绕网络系统而组织,通过流动空间的形式而构成,因此虚拟城市又拥有一种流动性和多样性特征。它在人的视野里,就是无穷无尽的高速公路、航空路线、光纤网络、电脑系统,以及几十英尺的屋顶卫星天线。它常常是以无尽的城郊延展作为发展的意象和趋势。
比如今天的洛杉矶就已经通过虚拟技术和各种高科技手段将自身解构为一种令人困惑的符号拼贴。这些符号不仅表征了一些假想性的社区以及对城中各区域的奇特标志,也日益使得城市经验变得具有替代性,给实践的空间增添了更多层次的模糊。当然不能否定,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符号覆盖层底下,“依然存在着一种经济秩序、一种工具性结点结构、一种本质上是剥削性的空间劳动分工,而且这种空间上得到组织的城市系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较之世界上几乎任何其它地方,都更具有连续性的生产能力。但是,这种城市系统也愈益被遮掩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在一种环境中得到了想象性的神秘化。”([1],p.369)
在这里,凡是往日人们看得见的事物一旦变得七零八落,充斥着奇思异想和胡拼乱凑,原先那种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和家长式的景观轮廓鲜明的边线就会销声匿迹、化为乌有。最终导致当今的洛杉矶几乎相似于集万物于一体的各种主题公园,类似于一个由迪斯尼世界组成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充满着由各种全球村和模拟的美国景观组成的展示场所、无所不包的大型散步区购物中心和巧夺天工的主街道、由公司赞助的魔术王国、建基于高技术的实验性未来的典型社区、富有吸引力的组合在一起的各种休憩和娱乐场所;而且所有这些场所都巧妙地隐藏了成就这个世界的各种喧嚣的工作区和劳动过程。如同原来的“地球乐园”一样,这些围成一个个圈子的空间均受到人们无法看见的“电子人”的严密监视和控制,尽管在表面上看起来大开放,充满许多诱人的自由选择。这就是信息社会中的虚拟城市和后现代城市。它超越以往的一切城市,集中体现了虚拟地理学和后现代地理学的形式和性质。
最后,虚拟空间地理学当然也涉及到具体的实践和操作问题,比如有关虚拟空间地理学的制图问题。这里就不再介绍。
标签:地理学论文; 地理论文; 赛博空间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虚拟商品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虚拟网络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地理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