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万农户圆了“安居梦”
——贵州农村危房改造观察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李唯睿
10年来,贵州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点工程,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约330万户,中央、省级财政共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68.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千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居住条件。
“5.24”事故起因是内蒙新能源公司检修部员工在红牧风电场35kV五回线预试作业过程中,走错间隔,误上运行中的四回线53号电杆,造成触电烧伤。所以预防触电造成的安全事故必须加强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注重电气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紧急救护法。规范作业行为,严格按照电气安规中要求进行电气作业,禁止工作班成员擅自扩大工作范围,禁止非工作班成员参加工作。部分停电的工作,工作人员与未停电设备安全距离小于《设备不停电时的安全距离表》的规定时,应装设临时遮栏,其与带电部分的距离符合《人员工作中与设备带电部分的安全距离表》要求,并悬挂“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
农村危房改造是重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2008年,贵州作为全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当年4月,该项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10年来,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点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公平公正、程序透明、经济实用”的原则,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约330万户,中央、省级财政共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68.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千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同时配套开展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和小康房建设,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贵州农村住房保障体系。
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2018年10月16日,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黔西南州兴仁市举行。
“从2014年到贵州进行农村危房改造的调研,到现在看到贵州农村危房改造的具体实践,详细的政策制定、明确的技术指导、统一的建设标准等,贵州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朱立新表示,更可贵的是贵州除保障住房安全外,还完善提升居住功能,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尿酸与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应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及早进行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干预,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对减少心血管病发生和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的真实存在,它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地点、建筑、场所、实物、器物等),其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空间上的地理性,更具有文化上的最为基本的民族性[9].即任何文化都有自己发生和存在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空间,超时间、超空间、超人群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不可思议的[10].由此得出,传统武术的传承空间应具有一定的场所或学校、社区等条件给予支撑.
规范流程,科学实施。从申报程序、到张榜公示、到资金发放、到竣工验收,贵州通过严格“一户一档”台账管理,分年度、分类别实施危房改造,严控农房建设面积,确保科学有序推进。
除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兴仁市还同步实施了改厨改厕改圈“三改”,以及老旧住房整治。老旧住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房屋不存在安全隐患,但功能不齐全的进行整治,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全域覆盖,确保精准。按照“拉网式、全覆盖、户户见、零遗漏”要求,对农村住房保障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台账内危改对象进行全面复核,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脱贫退出出具住房安全性评定结果,同步开展4类重点对象农危改造动态调整,确保精准管理。
通过大数据手段,贵州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已经与国家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实现同步,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监控中心”的电脑上,只需要轻轻一点,全省各地农危房改造户的资料、图片、补助资金、建设工期、房屋面积、改造图片等内容一目了然。
探索全方位保障体系
在保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上,贵州形成了一套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推动城镇成熟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向农村延伸,建立常态化的工程质量监管制度,将农村危房“危改”“三改”纳入全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范围,确保工程质量,切实解决农房建设监管缺位、竣工验收不规范等问题。
LONG Jun-rui, SHAN Chan-juan, WANG Jiu-sheng, MEI Chang-lin, XIONG Lin-ping
兴义市回龙镇杨家湾村徐祥安家的住房因年代久远不宜居住,根据评估只能拆了重建,建好后的新房有43平方米,从安全保障和居住环境上都有提升。“我一个孤老,没有政府的帮助哪能住得上这么好的房子哦!”82岁的徐祥安笑着对前来参观的人说。
在兴义市城南办事处大山脚村,余成狄家的院子整洁,屋内干净,淡黄色的外墙映衬在绿树之下特别亮眼。2017年10月,他家被列为农村危房改造户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新房就建好了。“你们看嘛,我家原来就是这样的木板房,时间久了不安全,下雨就漏。”余成狄拿以前居住的老房子的照片指给大家看,“现在房子舒服多了,一应俱全,干净明亮。”
除电腐蚀影响造成断缆外,由于工程建设时的安装不到位,在悬垂金具处光缆与铁塔较劲受风偏与张力的影响,光缆与铁塔发生摩擦,造成光缆表层受到损伤,如图2所示。建议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合理选择ADSS光缆挂点,在可能与光缆发生摩擦的铁塔上采取双悬垂金具挂点方案,并在现场施工时注意细节和要点把握,规范操作,避免磨损出现,提前预防断缆发生。
2017年,贵州结合实际,提出农村危房改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在抓好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厨卧分离、厕圈分离、人畜分离,有力保障农房居住功能和卫生健康条件,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开展深入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全省农村危房的情况,并精准制定农村危房改造计划。2018年,贵州出台《贵州省脱贫攻坚住房安全有保障危房简易评定标准(试行)》,将农村危房分为一级危房、二级危房、三级危房,对应国家D级危房及C1、C2级,并针对不同危房等级补助相应资金。
2018年,贵州又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为主体,配套开展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探索形成全方位的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制定简便易行、契合贵州实际的脱贫攻坚农村危房简易评定标准和认定程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多形式开展农村住房安全认定,严格房屋安全性评定结果出具程序。
构建常态化监管机制
“质量监管严、进度把控严、作风保障严。”在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现场观摩会上,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周宏文表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要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经得起群众监督。
回龙镇党委书记白品华介绍,回龙镇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做到实施对象精准,利用无人机对村落进行航拍,并将每个房屋在图中进行标记,确保排查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2018年,贵州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为主体,配套开展老旧住房透风漏雨专项整治,探索全方位的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图为危房改造后的兴仁市城南街道大山脚村余发品家。(林石 / 摄)
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对敷衍塞责执行不力、工作失职导致进度滞后等九种失职行为进行问责。
2018年,建立全省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预警机制,在基础信息管理、质量监管、作风建设等方面实行红色、黄色、蓝色预警管理。
扎实开展农村危房改造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情况“回头看”专项治理等工作,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标本兼治,压实工作责任,采取月调度、季度通报、全年绩效考评、挂牌督办的方式,监督各市州、县区将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力推动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在贵州开展的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中,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成督查小组,到各地开展入户调查,按照“全随机、全入户、全数据、全留痕、全反馈、全负责、全通报”的原则,对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兑付等进行重点督查,确保政策落地。
如图3所示为设计流量下泵进口压力不等时叶片上气泡相体积分布图。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泵进口压力的降低,汽泡在叶片表面的分布逐渐增加,并且逐渐由叶片的背面低压区向流道内扩展;气泡随着液流向出口处扩散时,由于压力的升高又会破灭而对叶片产生侵蚀,严重时会引起外特性曲线的下降。汽泡首先发生在叶片进口背面靠近后盖板处,这主要是由于该处和进口其它位置相比半径大。因此,圆周速度大,相应进口压力损失和绕流引起的压降较大,此外还有液体转弯时离心力效应等因素。
“十年磨一剑”,贵州通过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极大改善危改对象的生活面貌,也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提升,更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作为国家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贵州省积极探索实践,为全国农村危房改造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责任编辑 / 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