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俗字理据性初探论文

敦煌俗字理据性初探

单莉萍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敦煌俗字除去“讹变”的特点之外,部分俗字内部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本文以《敦煌俗字典》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具有理据性的俗字进行穷尽式搜索;再根据其产生原因对这些俗字进行分类,总结这类俗字特点,探究其中蕴含的汉民族文化特色,以期为现代汉字规范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敦煌俗字;理据性;汉民族特色

“随意改之,讹火满纸上”是人们当时对敦煌俗字乱象的评价。除去俗字的“随意更改”对汉字内部结构和稳定性的破坏,仔细探究其内部结构,我们会发现敦煌俗字并非全是“讹误”,部分敦煌俗字内部具有一定的理据性。根据俗字产生的原因,本文将具有理据性的敦煌俗字整理如下。

一、理据性俗字分类

(一)增旁俗字

增加形符表示事物的类属或提示相关信息。中国人在思维上习惯将事物进行分类,使得事物更具系统性。这种思维在汉字系统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用义符来统一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组字。俗字产生过程中也受到了这种汉字造字法的影响。(说明:以下俗字字体均摘自黄征先生《敦煌俗字典》。为了方便分析,本文所载汉字,正字在前(采用繁体),俗字括注在后。另,在俗字中有某些理据性之外的具体笔画的改写和讹误现象,以及部件位置的变化,限于篇幅,在本文中不作具体讨论。)

1.添加形符表示事物类属。植物类属:稭()、荽()、園()、棘()、果()、種()。以上汉字均与植物有关,因此俗字添加草字头以表明类属。动物、禽类类属:禽()、燕()。其他事物类属:胃()、巷()、梁()、泥()、斗()、牙()(此形只用于牙齿义)、嬰()。

2.添加形符提示相关动作或信息。这些俗字分别是:爪()、索()、拳()、笑()、争()、旱()、焦()、舞()、勤()、栽()、途()、架()。

对于林场的林木种植而言,一般都是在较大面积中进行种植规划,而单一的林木种类占据大面积的林地,会造成林地的生态系统单一,不仅对林木的生长没有好处,反而还会引发许多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应在林场内搭配种植适宜该地区土壤、地势环境的其他林种,在满足两种林木没有较大竞争性的情况下,这种混合林的林区生态营造,能够对速生桉树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满足林区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与廖仲结婚前,买房时,我选择了大家公认的完美方案:买在公公婆婆居住的小区,中间隔着6栋房子,看不到彼此,但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彼此家中。我心想,这样一来,以后蹭饭、照顾孩子、照应老人都方便。

(二)换旁俗字

汉字中有些汉字偏旁化之后,从字形已经看不出原来意义,俗字中通常将这些偏旁进行还原或直观表达。隹,《说文·隹部》 :“鸟之短尾总名也。”[2]139俗字中通常把“隹”转化为更为直观的“鸟”,如雕()、雞()、雁()、雛()。又如刻(),将“刂”还原为”刀“;焦()、煮()、烈()、)、熟(),将“灬”还原为“火”。憍(),乔有“高”义,俗字中将“乔”转化为更为直观的“高”。

1.由于偏旁意义相通产生的偏旁替换。翻()、睹()、隄()、髀()、郛()、髑()(髑为头骨,俗字从页,强调头部)、糕()、訃()、糊()、舐()、稬()、伫()、劍()。

2.由于视角不同产生的偏旁替换。对事物重新归类。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通过形符将汉字归类使之更具系统性。不同的形符表示对事物的不同归类。敦煌俗字在偏旁的替换中表现出同正字不同的分类。材质不同的有:筏()、篦();相关动作不同的有:攛()、筏()、坼()。

对字义表达更加细化。湩(),湩是乳汁,俗字从乳。獐(),哺乳动物,形状像鹿,因此俗字改从鹿。馘(),馘表示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俗字改从“耳”。障()、阻()、險(),由于山多险,故俗字阻、險、障改从山旁;陟(),由于登陟者多为高山,故俗字陟改从山旁[1]。籥(),籥,古同“钥”,锁钥。俗字从金、从门分别是从钥匙材质、以及用途视角出发。以上俗字表意均比正字更为具象化。

关注视角多样化。窺(),窺,《说文·穴部》:“小视也。从穴规声。”[2]293俗字从門规声,将关注视角从穴转移到门。嘗(),嘗从旨,俗字改从甘,盖意为所尝之味甘甜。潺(),潺,《说文·水部》:“水聲。从水孱聲。”[2]463俗字将孱下的部件“子”改为“水”,意为再次强调水声。餐(),餐,从食声,俗字改从食从口,表示以口吞食。脆(),俗字从食,从食物视角来表达脆义。嶽(),嶽,从山狱声。岳,古文象高形,今字作岳,古文之变。磵(),磵,《说文·水部》:“山夹水也。从水间声。”[2]452两山夹一水,俗字改从山。豎(),豎有竖立义,从臤豆声。俗字改从立,突出“竖立义”。館(),俗字改从舍,突出住宿的功能。國(),国,《说文·口部》:“邦也。从口从或。”[2]245俗字改从口从王,强调有王才成国。牀(),牀,从木爿声。俗字改从广。《说文·广部》:“因广爲屋,象对剌高屋之形。”[2]230因此在这里俗字会意屋内有木为床。惱(),恼有怒义,俗字改从火,形象地表达出发火义。棹(),棹字从木卓声,因其为行舟之具,故俗亦从舟。嗥(),嗥为动物咆叫,俗字改从犬,视角转为动作发出者本身。豔(),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好而長也。小雅毛傳曰。美色曰豓。”故俗字用色会意替换声符盇。號(),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嗁号声高。故从号。虎哮声厉。故从虎。号亦声。”[3]俗字改从口,视角转为动作发出器官。猱(),猱为古书上说的一种猴,猴子和人相像,因此俗字亦从人旁。聘(),聘,《说文·耳部》:“访也。从耳甹声。”[2]487俗字从身,义为动身访请。俗字从女盖源于聘的引申义“女子出嫁”。牆(),《说文·嗇部》:“垣蔽也。从嗇爿声。”[2]210俗字改从土从嗇,以示墙的材质。飾(),飾有饰物义,俗字从芳,盖有芳香之意。筆(),筆,从竹从聿,聿为书写工具。俗字改从毛,乃从材质出发来表达字义。敦煌俗字“筆”多写作,现代简化汉字亦源于此。,啼从口,表示发出动作的器官,俗字从“水”,视角为啼作哭时产生结果为流泪。刷(),刷东西要用手,俗字从又;掎(),人作出掎的动作,俗字从人;牽(),用手牵东西,俗字从手。嵩():嵩,《说文·山部》:“中岳,嵩高山也。从山从高,亦从松。”[2]369溪(),溪下有石且常在山谷之中,因此俗字亦从石、谷。嗅(),说文“嗅”作,嗅为用鼻子辨别气味,因此俗字从鼻。揎(),“揎”有宣露衣袖之意,俗字换旁,强调所揎者为胳膊。以上这些偏旁替换均是由于视角不同而产生,它们大多来源于百姓现实生活经验,人们在运用中体会字义并改造字形。

同音字或近音字替换。有些敦煌俗字通过用和声符音同或音近的字替换而产生。

如杯()。“桮”俗作“杯”。《说文·木部》:“㔶也。从木否声。”[2]231俗字改“木”为“皿”,以此来突出“杯”的器皿义。另一俗字保留原字声符,将义符替换为“酉”,进一步提示杯用以盛酒的用处。穿(),穿,《说文·穴部》:“通也。从牙在穴中。”[2]292本义表示用牙穿洞通过。随着字义发展,“穿”引申出“穿衣”义,因此,俗字改牙为“身”。

3.由于简化产生的声旁替换。对于声旁替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替换笔画少的声符。湧()、糧()、剜()、餵();、鸀()、癢()、鄖()、螈()、疆()(“疆”为“畺”之异体,字形采用“土”作形旁,“彊”作声旁。俗字将声旁简化。)

除了正向会意表达,在敦煌俗字中还有一些俗字是通过反向会意的。例如:恶。用德的右半边来表示“恶”,意即缺少“德形”便是“恶”。祥(),“祥”的部首“示”,《说文·示部》:“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2]2祥,《说文·示部》:“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2]2祥取“示”中吉象,俗字用“歹”替换,表凶象,反向会意。

紼(),紼声符为弗,俗字改为孛,二者同属物部,因此语音相近互相替换。又如:舅()、伍()、掎()、餉()、嫵()、鹈()。这些替换原声符的字并非更加简洁或简单,这种替换背后具有随意性和个人化特点。

会意字改为形声字。由于既表音又表意的特点,形声造字法成为汉字中最能产的造字法。在敦煌俗字中,有俗字是通过对正字改换为形声字的方式产生的。

華(),華,《说文·華部》:“荣也。从艸从。”[2]243俗字“”是将正字改为形声字,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社会发展引起变化。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汉字又是汉语的书写符号,因此社会发展也必然在汉字当中体现。对于表意性质的汉字来说,一些义符所提示的意义已经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因此有些意符被改换,形成俗字。

替换更为熟悉简单的声符。備(),備,从人声。“”的读音已经难以认读,因此俗字采用“备”来作为声符。廟(),从广朝声。廟的声符“朝”已经不符合字本身读音,由此声符替换为“苗”,同时庿亦为廟的古字。艇(),艇,从舟廷声。俗字将声符“廷”改为更为通俗的“庭”。漱(),从水欶声。”“欶”为声符,俗字将声符“欶”省略为“束”,字形简洁同时亦可以表声。荽,荽,说文无此字,俗字中通过将部件“妥”改为“绥”,对“荽”表音。蟆()。蟆有两音,[má]:蝦蟆;[mò]:小蚊。取常见的蝦蟆义,[má]音,敦煌俗字将声符改为“麻”。諒(),谅,从言京声。随着时代语音的演变,声符“京”和谅本身的读音已经相差甚远,因此俗字换用“量”作声符。又“言”的简化偏旁“讠”同“氵”相混,因此产生了俗字“”。賴(),从贝剌声。束为“剌”字省声。由于声符不明显,俗字中将声符改为更为明显的“来”。

(三)会意俗字

新造会意俗字是秦代小篆以后新造符合象形造字原理的俗字。例如:变(),左右字会意言反为变。歸(),会意自反为归。蘇(),会意更生为苏。聖(),会意明王为圣。逃(),会意外走为逃。學(),会意文子为学。覓(),会意不见而觅;勤(),会意人力为勤。此外还有一些会意字,在会意过程中更加简洁、生动。如麤(),俗字会意三鹿,简洁明了;奔(),俗字会意三头牛奔跑,通俗形象;人(),为武周新字。人,《说文·人部》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2]310武周新字之会意盖源于此。聽(),会意用耳倾听;觸(),会意牛角触碰;飼(),会意给人饭吃。

有一回,厂里江西、福建和广东的工人之间闹矛盾,先是江西、福建籍工人看不惯广东籍工人摆技术资格、瞧不起人的样子,而广东籍工人则感到江西、福建籍工人地相连、情相牵,有意合伙欺生。后来又因为一方爱吃辣椒,一方不喜欢吃辣椒,都要求厂部管理伙食的事务长改换本籍人士。刘少奇得知情况后,决定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于是,刘少奇找来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国家企业部部长马文,要他去厂里调查处理。

政策二: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对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厉打击整治电子商务领域违法失信行为,鼓励在已有的限制新设立账户等13项联合惩戒措施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制定联合惩戒措施。

北岛80年代以后的诗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而不同于其早期作品。北岛说:“诗歌面临着形式的危机,许多陈旧的表现已经不够用了,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另外,我还十分注重诗歌的容纳量、潜意识和瞬间感受的捕捉。”[1]

二、理据性俗字的特点

(一)直观性

具有理据性的敦煌俗字对于偏旁的改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二)通俗性

俗字产生于民间,因此带有一些“通俗”的特点,缺乏正字本身所带有的内敛和含蓄。俗字中的某些会意字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在会意字中,有许多通俗的表达。如三牛为奔(),三鹿为麤(),看起来不仅直观易懂,并且符合民间百姓追求简单通俗的思维方式。

2.“阜”旁和“土”旁替换。部首“阝”的繁化形式为“阜”,阜有“土山”之义。由此为了使部件更加直观和清楚,俗字中用同“阜”意义相近的“土”旁来替代“阝”。这类俗字有:階();隄();郛()。

(三)规律性

敦煌俗字虽然历来被称为讹火满纸,但是仔细观察其内部结构,可以发现其在内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为同一部件的俗写形式被有规律性地反复使用。

(2016绍兴中考卷24题节选)?某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 h,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 h,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6,叶在29℃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多少?

1.“口”旁和“言”旁互换。由于“口”和“言”在意义上相互依存,所谓“言从口出”,因此在俗字系统里,“口”旁和“言”旁的替换十分常见,比如:誡()、)、嘶()、信()、諺()、詠()、喻()、詛()、喧()、喊()、呰()、諾(喏)(同正);以上俗字均是由于“口”旁和“言”旁的替换而来。謦()也是其中一种,只是俗字将“謦”先改为形似的“磐”,再用“口”来替代“言”。

除了“口”和“言”的替换外,还有一些意思相近的偏旁进行替换。如“欠”和“口”,“欠”有“呼吸”义,而呼吸是从口发出,因此这“欠”和“口”之间也建立了联系,偏旁有了替换的理据,这类俗字有:欬()、歎()。“口”分别和“言”“欠”意义相通,因此“言”和“欠”之间同样建立起了联系,“言”旁和“欠”旁也产生了替换,这类俗字有:歌()。

综上,在“口”旁、“言”旁和“欠”旁互相的替换中,“口”旁和“言”旁的替换最为常见。

防治措施。一是选抗病品种。二是种子处理。晒种:将种子摊在席上3 cm,翻晒2-3天,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并能杀死种子表示的病菌。药剂拌种:先用1%水拌湿种子,然后用25%粉锈宁或用25%瑞毒霉按种子重量的0.07%-0.1%拌种防种子黑穗病。三是轮作倒茬,合理施肥。

采用河道修复技术时,可以种植优良水生植物以及具有修复水环境功能的水草,借助其自然功能改善水体环境,同时对河流中的磷、氮元素的控制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最终达到降低河流中过量营养元素、保障水体水质的效果。

3.“骨”旁和“月”旁替换。“骨”和“月”都同人体相关,因此两者可以产生互换基础。敦煌俗字中“骨”和“月”的替换非常常见。这类俗字有胛();髓();髀()等。

4.“犭”和“豕”、“月”的互相替换。犬,《说文·犬部》:“狗之有悬蹄者也。”[2]394现“犭”多表示与动物有关。由于屯的俗字为,俗上加俗,豚的俗字为,强调豚属于动物。猪(),俗字从“月”,强调猪的肉多特点。豣()、豵(),“豕”义为小猪,俗字从“犭”,简化字形的同时字义扩大。

此外还有一些典型的规律性替换,如“耒”旁和“禾”旁。“耒”表农具,“禾”表庄稼,二者意义相关,形状也相似,因此敦煌俗字中这两者经常替换。如耗()、耕()。岡(),岡,从山网聲。俗字用偏旁“罒”作声符。其他以“岡”作部件的字也采取统一形式,如綱()、剛()。鼙()、鼗()都是鼓类,俗字将“鼓”改为“革”,“革”为去毛经过加工的兽皮,是做鼓的材料。俗字出于字形简省的目的,从材质出发来记录字义。俗字中“鼓”作“革”具有统一性。

三、理据性俗字中蕴含的汉民族文化

汉字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化色彩,在敦煌俗字中同样能发现其中蕴含的一些汉民族特色。

(一)养蚕缫丝的传统

蚕在俗字中写作,会意为神虫和天虫,充满了中国人对这种生物的崇拜。崇拜背后,体现出我国养蚕缫丝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汉字上的表现则为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在古代,丝绸可供统治阶级使用,同时也为百姓提供日常生活的来源,因此养蚕缫丝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因此,产生这种珍贵物质的“蚕”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神虫”和“天虫”,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

(二)妇女地位的变化

敦煌俗字中对一些“女”旁的替换,显示出中国女性地位的一些变化。进入父系社会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就根深蒂固,这在汉字中也有体现,比如一些表示消极意义的词语,通常是用“女”旁来表达。如嫉、妒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妇字,“妇,服也,从女持洒扫也。从手持帚。”[2]505在许慎的年代,女人是服从男人的,任务是在家洒扫。敦煌俗字中,有些原本不是“女”旁表达的字,却被改换成了“女”旁,如伎()、僕()、淫()、孽()、愧(),这类俗字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类化,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在中国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在敦煌俗字中,妇的俗字为“”,由“持扫帚打扫”变为“女人”,将对女性的描述上升到同“男人”一样,透露出男女平等的思想端倪,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地位的些许改善。

四、理据性俗字对于现代汉字规范的启示

理据性敦煌俗字自身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非具有理据性,就可以对俗字进行采用。总结这类敦煌俗字,大多数改变是没有必要的。人具有认知能力,且字形经过发展,意义固化,无需太过直观也可明了。反而一味追求意义的通俗易懂,可能导致字形过度繁化,如嗅(),牙()。一味随意进行偏旁替换,如“口”、“言”,造成字形混乱不统一。

张连长带着知青们走在山脚下的公路上。而所谓公路,其实只不过是包括拖拉机在内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车辆压出来的一条土路。

有些换旁俗字也没有必要产生。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在看待事物时,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视角。只要原字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在保持汉字使用的稳定性的前提下,改换偏旁没有必要。

美国的战略意志力不足。美国此次退出伊核协议并恢复对伊朗石油业的制裁,属于遏制伊朗过快崛起的“无奈之举”,而非威逼伊朗政权发生更迭的“封喉利器”。特朗普上台后开始迅速扭转在伊朗问题上的被动局面,以此前签订的JCPOA“对美国而言极不公平、帮了伊朗大忙”为由,而宣布在5月8号“退群”。美国此举实际上是通过恢复制裁,降低或消除伊朗国内经济和综合国力快速发展的势头,遏制其过快地崛起,阻止其打破本地区的战略平衡。但美国没有决心也不愿意跟伊朗死磕,更没有意志力去推翻伊朗现政权,因为美国的底气不足。毕竟,伊朗在中东做大是美国的“战略失误”带来的,而不是伊朗有意而为。

有些汉字在笔画上过于繁琐,不利于书写和传播,在对他们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俗字便具有很大的功劳,有些俗字是现代简化汉字的来源,如繼(),筆(),麥()。并且俗字有在字形和意义上求简的特点,因此可以为汉字简化工作带来启发和帮助,并且会在客观上推动汉字发展和规范。

对于汉字的书写,人们需要简洁,对于辨认,人们需要易识。二者的要求是矛盾的,汉字就在这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调节发展。俗字也伴随着这种矛盾产生。只要我们在维护汉字稳定性的前提下,坚持汉字为人所用的原则,在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俗字,可以对其采取开放的态度来看待。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正俗的标准从来都并非一成不变。这种变化,恰恰是汉字生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58.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第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815.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7X (2019)06-0067-04

DOI: 10.15916/j.issn1674-327x.2019.06.019

收稿日期: 2019-06-21

作者简介: 单莉萍(1990-),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生。

(责任编校:叶景林)

标签:;  ;  ;  ;  

敦煌俗字理据性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