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环境教育实施方法和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分析论文,小学生论文,环境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小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环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并且实施环境教育既具有一般教学方法的共性,也具有符合其本身特点与规律的个性。因此,在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即可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也可考虑采用一些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通过介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独特的有关“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一、问题探讨法
1.概念与步骤
所谓问题探讨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小学生对某一个有争议性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提供含有问题的材料或者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材料可以直接反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动一番心思。
第二,讨论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的难度要小一些,教师随时进行指导说明,解决的问题也要尽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讨论难度大一些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总结讨论,写出个人体会。通过激烈的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每人递交一份自己的想法与体会。
2.案例介绍
(1)论题:探索种植园里的秘密
(2)目的:使学生了解种植园的作用,学会种植的方法与技巧。
(3)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
(4)适用年级:小学1-3年级
(5)教学步骤:
第一,提出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校园被装扮得越来越来美丽,花园、花亭和雕塑使校园的风景与公园相比毫不逊色,孩子可以在这些花园旁边游玩观看;如果将校园中的花园转变为“种植园”,或者在空余地方开辟一块土地充当“种植园”,允许孩子自由利用,种植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植物。同时可以对种植园进行管理,比如浇水、施肥、松土等,那么,这两种方案哪一个好?
第二,学生讨论问题:
(1)学校花园有什么好处?可以观赏,可以美化校园等。)
(2)种植园里可以有什么好处?(在辛勤快乐的劳作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兴趣,同时学到一些在家庭中学不到的东西,体验到一些在家庭中,课堂内体验不到的乐趣。)
(3)种植园里种植什么?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种花草,有的喜欢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有的喜欢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等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促使孩子进一步思考如何按兴趣进行分类,如何将种植园划分为几个种植区,比如,花草区、农作物区、蔬菜区等。)
(4)如何管理种植园?(种植园是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与义务参与种植园的管理,由于种植园被划分为不同的种植区,每个种植区都会有很多孩子进行管理。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他们对种植园中所发生的一切做十分详细的科学记录:花草的生长,农作物的生长,幼芽的出土,花草丛中飞来飞去的昆虫,农作物和蔬菜的病害以及气候的影响等等,这些记录被装订成册,里面附上插图、说明和样本照片。每个种植区小组进行民主推荐或选举产生一个负责人,对自己的种植区进行一系列管理工作,比如负责收取工作记录,负责为种植园施肥、浇水、除草等。)
(5)如何解决“种植园里种植什么,如何管理”的争论?(从开辟种植园、管理种植园到种植园里的收获,都会引起学生一系列的争论,这些争论将是促使每一个孩子进行研究、探索的催化剂,为了解决争论的问题,孩子们必须挖掘自己的知识经验,利用所获得的任何途径去探索相关知识,以便在小组协商中获得优势,比如:一旦蔬菜有了害虫,要不要打农药,孩子们为此大费心思,因为这是个“两难问题”,孩子们争论不休,有的孩子为了说服对方,专门去询问种蔬菜的农民伯伯;查阅《蔬菜种植大全》、《如何对付害虫》等书籍。这样孩子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同时,学习了积极思考问题。)
(6)种植园里有什么收获?(学会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思考、争论与协商,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在工作中体验了劳动与生活的乐趣。)
第三,总结讨论结果,做出结论:种植园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孕育了真挚的感情,丰富了教学资源。小学生对种植园的喜爱远远超过对花园的喜爱,因为花园不允许孩子跨进半步,而种植园将是孩子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场所,在种植园里孩子将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中去,小小种植园成为小学生的学会探索、体验生活的真正“乐园”。
二、情境模拟法
1.概念与步骤
情境模拟法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在这个活动中担当的角色和责任,与角色扮演相似。使学生产生投入感,更加专注活动,从而使活动更富有趣味。
情境模拟方法有六个步骤:
(1)导言:介绍这个学习活动的目的,了解身处的情境。
(2)任务:要明确具体,有趣味,生活化,与学生的能力相关。
(3)程序:具体描述达成任务的步骤,让学生循序渐进。
(4)资源:教师利用资源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但各项资源应有内在的关联及清晰的指示,避免学生迷茫。
(5)评估:让学生了解学习成果的评量准则,对不同的表现及等级,应具体描述其要求及条件,衡量准则亦分为小组准则和个人准则。
(6)总结:总结学生从整个活动中所学到的东西(包括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提出一些延伸的资源与课题,鼓励学生就有关问题继续探究。
2.案例介绍
(1)论题:健康饮食问题
(2)目的:使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有关问题,学会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3)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
(4)适用年级:小学3-5年级
(5)教学步骤:
导言:该活动是根据有关媒体报道的小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进行,通过该活动,了解什么是垃圾食物,如何保持健康饮食。
任务:以问题形式调查本班或本校同学的饮食习惯,访问家人或教师的饮食习惯,分析是否健康,提出改善建议,设计健康食谱。
程序:
1)阅读有关饮食健康的报导、杂志书籍和网页,仔细分析内容是否正确合理,有无误导的地方,找出哪些食物较为健康。
2)制订访问题目或问卷,寻找调查对象。
3)统计资料,分析调查对象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并以书面、图表、图画、照片等方式表达。
4)为调查对象提出合适的建议,并设计健康食谱。
5)以书面及口头报告,介绍自己或者小组的调查结果及建议,并将报告用壁报、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全校同学观摩、参考。
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报纸杂志、网页,其他(具体资料略)。
评估:标准如下表。
1分
2分
3分
4分
组织组织混乱
没有主线完整,条理
严谨,有层次
内容不全面,错误 不够全面全面,充实
丰富多彩
设计效果
与主题不吻合 与主题不协调
配合主题
充分配合主题
表达技巧
不通顺不流畅 通顺流畅明确清楚
具有说服力
合作性
多有分歧
偶有分歧合作不充分
合作充分
自我评估
完全不投入
偶有投入一般投入
极其投入
总结:完成任务后,学生能够做到:
1)辨别报刊媒体报导的合理性和可信性,能够筛选合理资料。
2)设计问卷和访问稿。掌握访问技巧。
3)统计和整理问卷数据,以文字及图表形式报告结果。
4)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展现报告结果,并回答同学的询问。
5)与同学合作时相互体谅,帮助。
6)对健康饮食有所认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7)若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继续探究相关问题。
三、实地考察法
1.概念与步骤
实地考察法就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体验、调查等,使学生获取直接的知识和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同时可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考察和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和巩固。
实地考察法的具体步骤:
第一,做好准备,首先教师要依据实际教学确定考察的目标与内容,选择符合要求的考察地点,并列出考察的详细步骤即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
第二,做好组织工作,实施考察,学生根据需要合理搭配分组,向每组交代考察内容、目的、场所、步骤、注意事项等。教师一边放手让学生独立考察,一边应加强适时的指导。
第三,分析和总结考察收集的材料、数据等。对材料数据进行讨论,做出合理的推论。
2.案例介绍
(1)论题:河流污染问题
(2)目的:全面了解本地河流污染问题,认识人类活动对河流环境的影响,并思考解决污染的方法。
(3)教学方法:实地考察法
(4)适用年级:小学4-6年级
(5)教学步骤:
第一,预备工作。教师首先要结合教学需要选择一条被严重污染的河流。争取学校领导的同意,准备好考察用具。
第二,组织实施。学生合理搭配分组,了解考察内容、目的、场所、步骤、注意事项等,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提取样本。学生要观察河流状况,包括颜色、气味、绿藻、悬浮物、水深、水温等,调查河流附近土地利用情况和植被农作物生长情况。
第三,分析和总结。指导学生对收集的样本、材料、数据等进行分析,讨论河水污染程度,污染原因,污染的影响,以及如何治理或者减少河流污染的方法。培养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标签:环境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