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分析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1997~199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分析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1997~199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为标志,1997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1997年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步伐加快,力度加大,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成效显著等特点。1997年这一改革态势,必将为1997年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1997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分析

(一)十五大报告对所有制改革进行了科学总结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述,是对所有制改革的一个全面的科学总结,从而取得了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

首先,在所有制结构上确立了共同发展理论,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指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理论的提出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补充”到“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允许和鼓励”到“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标志着所有制改革理论的深入发展,为非有公有经济的充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科学分析了公有经济的含义,和公有经济的“两主作用”,即“公有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上述理论是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上,也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阐述了公有经济及其主体地位的科学含义,从而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以及全面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廓清了理论是非,并打破了所有制壁垒。

再次,确立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即“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并特别提到股份制的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一理论不仅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探索,且为今后公有制经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即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总之,十五大报告对所有制改革的理论突破,一方面表明我们已经确立和实施的所有制改革方针是基本正确的,另一方面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决心把所有制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其实施重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全力抓好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二是抓好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创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控股、参股等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地尝试,其是否可行,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标准;三是大力促进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非公有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外资及有公有经济参股的多种经济形式,完全可以允许它们在适宜其发展的地区和领域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在有些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在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领域,可以通过实施鼓励政策,使它们发挥主导作用。

(二)所有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1.1997年成为国有资产重组年

1996年以来,特别是1997年下半年国有资产重组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

第一,“抓大放小”战略是国有资产重组的主要方式,抓大即是集中力量抓好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企业和特大型企业的发展,放小即是放手让那些处在竞争性行业的大量中小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而摆脱政府行政干预或隶属关系。1997年国家选定的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已由57家扩大到120家,国务院批转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国家体改委关于深化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对深化企业集团试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放宽政策。试点企业集团母公司可以在国内外金融、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少数具备条件的可享有对外融资权和对外担保权。国家还将多渠道增补试点企业集团的资本金,发挥其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目前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在全国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中, 资产、销售收入、实现利税的比重均在四分之一左右,实现利润超过50%。

国务院确定的1000户重点企业中继1996年第一批300 户获主办银行支持的企业确定后,第二批212 户获主办银行支持的企业名单也已确定。入选企业通过与银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从而保证大部分流动资金的需要。同时国家对企业实施的有关政策,如兼并破产、技术改造、优化资本结构、减轻企业债务、落实外贸经营权等将首先在这512 户直至1000户重点企业中实施。以上试点的企业集团及重点企业将带动起一大批关联企业的调整和改组,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大型企业流动。

第二,通过对国有企业实施兼并、破产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1997年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扩大到111个, 试点城市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真贯彻实行《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1997年上半年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在试点城市规范破产、鼓励兼并、实施再就业工程、推进减人增效。1997年国家在银行呆帐、坏帐准备金中安排了300亿冲销规模,以支持试点城市的企业破产, 并抓紧落实试点城市国有企业的资本金制,进一步降低试点城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1997年1~9月份,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已有389 户企业破产终结,涉及资产总额147.8亿元,77万人进入再就业中心;632户企业被兼并,分流人员116万人。前不久, 全国两起最大的“强强”联合及企业兼并案顺利实施,即南京地区4 家特大型石化企业及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而成中国东联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齐鲁石化公司兼并淄博两家石化企业。这两起联合、兼并案例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总之,1997年的兼并破产工作充分贯彻了多兼并少破产,多并转少关停,以及资产变现,关门走人,不搞整体接收或整体收购的原则,有利地促进了国有资产存量的流动重组。

第三,资本市场中的产权交易、企业购并已成为国有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1997年以来,以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和上市企业的购并为主要形式的资产重组异常活跃。从地区来看,北京首开产权交易市场,早在1997年3月份即举行了首届“北京郊区企业资产重组会”,有108家企业包装上市交易,并有1600家企业参会寻找合作伙伴,虽然最终交易成果甚微,但毕竟有了开端。随后6 月份北京产权交易市场又通过拍卖的形式,成功地拍卖了三家破产企业。11月15日北京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首创集团又共同举办了北京首届大规模企业产权交易会,对涉及到机械、电子、食品、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50多家中小企业的产权进行交易。

四川省积极引导股份公司上市前重组,上市后进行企业并购,走资本扩张之路。1997年计划重组10~15家上市企业,并完成对30~50家国有企业的收购、兼并或控股,从而可消化、 吸收、 盘活存量国有资产10亿~20亿人民币。

广东省则提出了以优势上市公司为主的电子机械企业兼并联合的构想,其中在彩电行业以深圳华强、粤TCL、 深康佳三个上市公司为核心,引导其他规模小、效益差的彩电企业向其靠拢,联合后将实现1000万台生产能力,产值250亿元的目标。在电冰箱、空调行业, 积极推动科龙电器、华宝、粤美的三大集团联合,组建产值100 亿的大型家电企业集团。此外,在彩管生产企业和摩托车生产企业中正在积极酝酿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及大企业、核心企业对小企业的购并活动。

江苏、湖北,山东、哈尔滨、福州等省市也都通过开展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上市企业的购并等活动促进了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不久前,全国企业产权交易报价系统在北京正式开通运行。1997年8月30日, 这一系统已实现企业产权在北京、四川、广东等地区异地上网挂牌报价,同时对各地所有Internet网络用户实行开放性查询。这一系统的开通标志着我国产权市场的形成,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培育资本市场等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证券市场上企业购并活动更是高潮迭起,通过借壳上市达到购并和重组目的的中远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于1997年5 月和10月两次共收购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法人股68.37 %的股权,成为上海股市成功登陆的案例;以及通过注资活动进行重组的深长城和深振业用配股资金向其母公司深圳建设集团各收购两家建筑公司的案例;或实行跨地区的购并,如康佳和苏常柴所进行的一系列购并活动,都是1997年证券市场的大手笔。

2.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及股份制改造进展顺利

1997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全国2343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表明,截止到1996年底,全部试点企业生产经营总量稳定增长,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确定的百户试点企业效益好于全国试点企业平均水平。经过近三年的试点,绝大多数企业改制工作比较顺利,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占七成以上的企业已进行公司注册登记;企业产权关系基本明确,建立了资本金制度和国有出资人制度;大多数公司制企业初步确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及企业法人财产权;试点企业的人事管理权限也基本明确,多数企业的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经政府提名后由董事会聘任,内部人事任免不必经政府部门批准;绝大多数试点企业的总经理能够行使《公司法》所赋予的经营管理权;试点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也得到加强。1997年上半年国家经贸委和国家体改委已分别宣布,试点工作将于1997年内结束,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向全国推开。目前,改革的思路已从搞活单个企业转向搞活整个国有经济。

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深入进行,“股份制是理想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一观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1997年上半年国家体改委在杭州召开的原有股份公司规范工作会议透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以国有企业为主改造或新设的股份有限公司约9200多家,股本总额约6000亿元,其中107家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62家进入全国500 家最大服务企业。9200多家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约为5000亿元,占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的20.6%,占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24.9%。国家体改委认为,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制度创新,是股份制试点取得的最重要经验,同时股份制增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巩固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据统计,在9200多家股份有限公司的6000多亿元的股本总额中,国家股占43%, 法人股占25.1%,国家以43%的份额,控制和支配57%的社会资本。

3.股份合作制成为小企业改革的重要形式

1997年下半年国家体改委发布了《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的指导意见》,这是引导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文件。据国家体改委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有小企业改制的各种形式中,股份合作制约占35%,是所占比重最高的一种形式。在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占乡镇企业的50%以上。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省份,这一比例更高。山东省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全部改制企业中占50%以上,浙江省的温州、台州两地股份合作企业已初具规模,仅玉环县就有股份合作制企业4000多家,全县渔民人均纯收入的40.2%来源于股份合作企业的工资收入,股份合作企业所缴税金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89%。河北省目前10780 户国有小企业中有1082户实行了股份合作制,3388 户集体小企业中有349户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就全国来说目前股份合作企业已达400 多万家,仅乡村股份合作企业就超过300万家。 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邵秉仁在总结股份合作制的经验时指出:股份合作制作为中央明确肯定和鼓励的国有小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村集体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其优越性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一是探索出一种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二是明晰了国有小企业、特别是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理顺了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以及职工的权益和责任,特别是使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更加具体化;三是基本解决了原有企业的“政企不分”的问题。

(三)金融改革稳步推进

1.证券市场发展与规范相结合

1997年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速度是空前的,仅就股市而言,与1996年初相比,深市的上市公司扩充了一倍半,沪市扩充了一倍。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陈耀先介绍,到1997年8月底止,上市公司数达708家(其中有近200家是1997年上市的),上市总股本1597亿股, 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16400多亿元,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达24%。目前,我国有证券公司98家,证券兼营机构230多家, 证券交易营业部遍布全国县以上城市,共2420家,投资者股票开户总数已达3100多万,证券从业人员10万人。而1997年股票市场新股扩容速度也是空前的,上半年在刚刚宣布1996年为100亿股票额度的基础上,不久又宣布增发50亿, 随后又宣布1997年为300亿新股额度,如再加上40亿可转换债券和解决32 家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的额度,使1997年上半年短短几个月宣布的股票扩容量竟超过了历年全部上市股票额度的总和。近500 亿的新股额度虽然最直接的作用是缓解股票市场长期以来的供需矛盾,从而“稀释”股市暴利,抑制炒作风。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打开了一个直接融资的口子,从而为拓展融资渠道、培养市场投资主体奠定了基础。

1997年在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其规范与法制建设也相对增强。首先,上半年针对证券市场一个时期以来不正常的炒作现象和股市泡沫的积聚,股票价格与其价值严重背离的问题,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调高证券交易印花税、央行暂停存单抵押贷款业务、财政部实行国债统一托管、商业银行从交易所和地方证券交易中心的国债现货和回购市场中限期退出、三部委作出的严禁国企和上市公司炒股的规定,以及6月6日央行发出的《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的通知》等。其次,下半年及十五大之后,政府进一步加快了规范证券市场行为,加强监管力度的步伐,10月7 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一个月后又正式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法规的公布对于培育机构投资者,保护基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起到重要作用,并将有力地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紧接着11月17日至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召开金融会议这还是第一次,足以说明党的十五大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把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整顿金融秩序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

2.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

1997年以来中央银行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并充分利用信贷和利率杠杆,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拓展了市场融资的空间。同时中央银行又连续发布了《关于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公告》、《关于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的通知》、《支付结算办法》、《银行贷款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文件和政策措施一方面支持国有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市场需求更好地运作,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规范市场行为,加速资金周转和发挥金融整体功能的作用,这也是1997年以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轨的一个实际步骤。

此外,1997年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到1997年6月底为止, 我国已批准在华设立的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162家,代表处540家。这些金融机构中有外国银行分行134家,中外合资银行7家,外资独资银行5家,外资财务公司6家,外资保险分公司8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中外合资投资银行各1家。目前我国已有23个城市及海南省允许外国银行设立营业机构,其中有9 家外资银行获准试点开办人民币业务。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为中国金融界引进了竞争机制和先进的融资工具、技术、管理手段,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不可低估。

目前我国有商业银行18家,政策性银行3家,城市合作银行18家, 非银行金融机构330家(其中保险公司21家), 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健全。

(四)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建设……

1.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

1997年7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这一决定的出台使近年来不同部门和地区相继出台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规范到了国务院确立的目标和原则中。按这一决定要求,到本世纪末,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同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和失业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也是1997年的重点工作。目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50多个城市的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中;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并结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拓宽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1997年全国有206 个大中城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100 多万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2.住房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

1997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住房制度改革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提出“必须坚决推行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并实行住房商品化。实践证明,这是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1997年和以后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思想,1997年4 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和扩大个人住房担保贷款,提高城镇居民购房能力,推进城镇住房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依据这一试行办法,积极为房改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宣布, 1997 年新增40亿元贷款规模,专项用于支持个人购买住房,并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为个人购房提供品种更多、更加良好的金融服务。截止1997年5 月工商银行已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约100亿元,累计支持个人购建住房12 万余套。实现住房公积金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公房出售实现标准价向成本价的过渡,明晰产权关系,为住房交易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按房改规划提高房屋租金及实施安居工程,是1997~1998两年住房制度建设的四项重要工作,目前各项工作都在顺利实施中,一些具体的政策法规也在研究制定过程中。

(五)财税、外贸、外汇、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

财税改革1997年的主要工作:第一,做好国债发行和国债市场的建设。1997年我国计划发行的国债品种,除部分特种定向债券外,已全部面向社会推出,总计为2485.96亿元,其中仅凭证式国债即1230亿元。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交易所交易为主、场外柜台交易为辅的国债交易体系,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国债二级市场。第二,深化增值税改革,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及清理企业所得税优惠,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等。第三,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出口的货物实行“免、抵、退”的办法。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1997年我国的关税税率已平均降至17%,不久前在加拿大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我国已庄严承诺,在2005年将关税平均水平降至10%,达到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第四,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已出台了《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方案提出了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征管模式。

外贸、外汇体制改革1997年主要有两个较大动作,一是获国务院批准的首批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诞生,使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表明我国正努力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的原则加大开放力度。 二是经国务院批准,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 从1997年10月15日起,逐步允许中资企业保留一定限额的外汇收入,这是进一步推进外汇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流通体制改革1997年的主要举措是大力推进代理配送制试点。10月29日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等五部委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代配送制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代理配送制是物资流通领域的改革方向,并对代理配送制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进行了步署。

二、199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展望

(一)1998年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障碍重重

首先,外部环境不尽如人意仍然是困扰企业改革的首要问题。从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试点企业的调查结果看,影响企业改革快速推进的主要障碍,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选择这三项内容为企业改革主要障碍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数的80.5%、56.6%和53.1%,都超过半数以上,还有43.7%的企业认为市场体系不健全为影响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可见改善外部环境,增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能力,已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根本解决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问题,必须打破现有的利益、权利格局,改革已经到了非触动部门、地区利益不可的时候了。好在十五大报告中已经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目前需要的是具体改革方案尽快出台。

其次,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尚需加强引导、规范。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不顾具体条件一哄而起、一刀切或搞翻牌公司等错误作法。或是在一无项目、二无市场的情况下,单纯以集资为目的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极大地挫伤了职工改革的积极性,也损害了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人的利益。

再其次,国有资产重组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组的主体目前还主要是政府,重组的方式也主要是行政划拨,甚至是为解决亏损企业问题而搞的“拉郎配”,重组中政府的行政行为还没有转变为企业的市场行为;二是作为资产重组的主要渠道,产权交易市场欠发达和完善,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法规给予监督指导,使资产通过市场进行流动的渠道不畅。三是各种利益冲突使资产重组难以形成统一、公平的市场机制。

2.金融秩序的稳定仍然是金融改革的首要矛盾

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而与此相应的市场法规建设却相对滞后,以至金融秩序混乱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证券市场上经常出现的股票市盈率畸高、换手率畸高、追炒垃圾股,及企业生产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等不正常现象,其很大原因在于证券市场的法规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利,致使市场运作不规范,投资者有机可乘,并敢于铤而走险,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扩容速度越快,风险也就越大,股市的泡沫成份也就越高。

此外由于金融法制的不健全,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经营和非法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和金融犯罪等已严重干扰了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金融机构的呆帐坏帐和自有资金率过低及机构臃肿等问题也威胁着银行的生存从而影响整个金融的稳定。

3.改革成本逐步加大的矛盾已突出出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逐步建立,改革成本也在日益加重,而且最终由谁来负担的问题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改革前传统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职工福利待遇一方面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另一方面企业的全部利润,包括属于职工的养老、医疗、住房等多项积累也都全部上缴了国家。目前改革把企业推向了市场的同时,也把广大职工推向了市场,而原有的劳动资本积累既没有得到承认,更无处补偿。面对市场却要不断地付出诸如住房、养老、医疗、价格等改革必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的改革热情和认同感势必逐渐减弱,以致形成改革的障碍。这个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而越来越突出出来。如果以20岁为工作年龄计,那么40岁以上的职工都将是改革成本的主要承受者。因而承认这些职工的劳动资本积累,拿出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国有资产作为补偿,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否则随着负担的加重,矛盾势必会逐步激化而影响改革大局和社会的稳定。

(二)1998年经济体制改革展望

1998年改革总的形势趋好,但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党的十五大报告已明确指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因此以党的十五大报告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将是缓解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

1.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力争思想、理论的进一步突破

到1998年为止,改革已近20年,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争取思想、理论上的再次解放应是1998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需要认真研究总结并有所突破的思想、理论问题,除十五大报告中已有明确阐述的之外还应在收入分配问题、国有资产问题、外资引进问题、利益调整问题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问题从思想和理论上有更深入的研究。

2.1998年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将形成高潮

在“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这一原则思想指导下,1998年国有资产重组将再一次形成高潮。特别是大集团、大公司战略的实施将使国有资产的存量调整加快步伐。长期以来形成的国有资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1998年将会得到较大改善。但在重组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运作和企业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等问题,仅靠再就业工程和国家每年安排的几百亿“破产资金”不解决根本问题。非试点城市的国有资产流动重组、企业破产终结所需费用怎样解决,1998年似应拿出一个办法。

3.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将提到具体议事日程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已经过了几次反复,每次改革之后都是再一次膨胀,再一次官僚化。究其原因,就是数次改革都脱离了法制化、市场化的轨道。因此对机构改革进行立法,消弱一些部门的权利和利益,把部门利益同服务业绩挂钩,强化社会监督和中介服务机构,应是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取得成功的出路。

4.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无论是养老保险还是医疗、就业等保险,主要还限于政府和企业提供的保障,而这一部分保障一方面只能满足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年龄较大的职工,基本需要也还没有完全落实,而对那些具有特殊需要的职工,基本保障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尽快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是迫切之举。即社会保障体系应包括国家、社会、企业、职工个人几个层次,即由国家和企业承担的基本保障与社会和个人承担的补充保障相结合,基本保障为主,补充保障为辅,并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运行机制,使这部分基金通过运作产生较大效益,回报给受益人。

5.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整顿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1998年各类金融机构的整顿应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亏损、呆帐、坏帐、机构分散、人浮于事、非法经营等问题应在整顿中大部分得到解决,否则难以稳定金融秩序。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并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拿出一个最终解决银企关系的办法来,否则企业破产终结,银行难以承受巨额欠债。目前银行与国有大企业的银企协定似应慎签为好,在外部环境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银行与企业捆在一起,很可能一荣皆荣,一损俱损,日本金融业就有过这样的教训。

标签:;  ;  ;  ;  ;  ;  ;  ;  ;  ;  ;  ;  ;  

1997~199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分析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