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技术的发展与作用_日本科技论文

日本工业技术的发展与作用_日本科技论文

日本产业技术的发展及其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功能论文,产业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后日本的许多产业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经济大幅度跌落。50年代日本开始经济复苏,使经济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60年代起日本便连续10年多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被誉为“世界的奇迹”。80年代日本经济急剧发展,人均收入及工业技术水平已同欧美并驾齐驱,部分工业技术已走在欧美国家的前头,即使进入90年代后陷入了经济衰退,日本仍处于世界强国的地位,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处于向东亚各国和地区转移技术的有利地位。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而要摆脱经济疲软的困境,保持在21世纪的发展势头仍要着眼于技术进步。

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已得到一致的认可,技术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0世纪初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为5%—10%,进入20世纪末已达到50%以上, 有的发达国家已达到80%,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增强及其在综合国力中地位的上升,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以通过科技的发展取得经济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在日本,技术进步这台发动机是极为出色的,日本从经济恢复的初始阶段便注重技术的作用,以“技术立国”为发展战略。60年代日本经济连续的高速增长约有30%来自技术。根据丹尼森(DENISON )的研究,50—70年代技术进步这个变量的因素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3%。1970—1989年20年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4.8%,其中1.5 个百分点靠技术进步,占经济增幅的31.3%。特别是其中的80年代,技术进步占全部经济增长要素的比率提高到40.5%,远远超过同期美国的29.6%。可以说,技术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发挥了主导作用,其结果,日本产业结构层次提高,经济实力增强。

日本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技术引进,成功地把引进的外国技术加以改良,再巧妙地投入批量生产,因而得到比转让技术更优良且便宜的产品。同时注重自主地开发技术,把人才培育作为长期经济计划目标。

一 大胆引进外国技术,通过移植技术发挥后进者优势

日本在引进技术方面非常大胆。战后恢复阶段,由于技术移植而扩大了生产规模,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根据外资法批准的情况看,二战后到1961年为止,引进技术达1670件。产业部门机械的技术引进件数最多,以下依次是收音、电视等通讯机械、有机无机化学药品、汽车等运输机械及金属等部门。恢复时期的技术移植主要在钢铁、造船、化肥、纤维等已有的产业部门,是为了填补战争时期的差距。移植技术中有代表的是带钢轧机。与旧工艺相比,这种设备功率大,速度快,且实现了自动化,是一种工艺全新的设备。在钢铁技术先进的国家,这项技术已是成熟的技术。第二是采用氧气炼钢法。这是当时最新的技术,从世界范围来看尚属未稳定的技术。然而,这正是抢占先机,抓住最尖端性而引进技术,并在操作技术上加了新工艺,由此确立了此后的“发展基础”,日本式崭新的工厂设计亦在此时期问世,后来影响了全世界的炼钢业。从纯技术观点来看,当时世界钢铁产业正处于扩大规模竞争之时,正是钢铁技术各组成要素在各国零星发展的时代,因此,如能详细收集技术情报,并能加以研究,个别地买进、移植,再综合利用,就能形成最新的成套设备。日本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在移植钢铁技术的高峰上巍然耸立的是一系列成套设备的出口。钢铁业取得自有资本收益率从5.4%涨到30%的高收益。 煤炭产业通过扩大生产而降低价格,也就是为提高生产率而加强合理化和机械化。在美国技术转向欧洲的煤炭产业,日本从德国引进了活节顶梁式采煤法。这项技术与在部分大矿山采用的全立式开采技术相结合,迅速提高了生产率。1951年日本煤炭生产率与欧洲许多国家并列。

这一时期的技术移植情况是扩大生产—机械化—合理化的水平。结果产业复兴措施和鼓励资本积累方案得到实现,钢铁、煤炭等基础产业原有的因生产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整个生产的扩大的障碍得到消除。合成纤维公司“东丽”是生产化学纤维人造丝的厂家,预见今后将是合成纤维尼龙的时代,就从拥有尼龙专利的美国杜邦公司引进技术。“东丽”在支付着巨额专利费的同时,成为世界一流的合成纤维公司。

60年代日本着力移植汽车、家用电器及石油化学技术,以进行批量生产。这些技术在欧美已是成熟产业,而在日本尚属“幼小”产业,移植技术使日本确立了国产体制,在国内加强了对国外产品的竞争力,使经济达到自立。

二战后的日本汽车工业几乎是从零开始的。朝鲜战争的爆发带来了军需,给汽车行业带来了转机。这个时期的积累,构成了以后发展的基础。以后与欧洲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汽车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技术引进方面,一段时期内,政府允许与外国厂家合作进口散件组装,日产与英国的奥斯汀、五十铃与英国的路茨、日野与法国的雷诺、新三菱重工与美国的雪佛兰的合作项目得到许可。1980年一直外于世界市场领先地位的美国汽车被日本甩在了后面,之后日本的轿车以低价格、低耗油、高质量大举进攻美国市场,致使老牌福特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汽车的最大输出国。

美国无线电公司发明了彩电,日本引进技术后加以灵活运用增加了出口额,70年代末日本已逐渐成为彩电的一大主要输出国;到1980年,占世界出口比例的33.2%。美国安贝克斯公司发明的录像机被日本引进技术后加以灵活运用,到1980年日本便占世界录像机出口的83.7%,而美国只占3.5%。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过去的技术已落后,日本企业积极引进新的技术,在企业内部、产业部门进而在全体产业都进行合理化活动,如钢铁合理化计划、棉纺合理化计划、合成纤维5年发展计划、 第一个硫铵合理化计划和水泥3年合理化计划,使生产成本降低。 这一时期的技术引进彻底改造了生产体系本身,通过自动化实现了高速度的大批量生产的技术目标。

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开发出来的电子学、高分子化学、原子能等最新技术,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赶上又被甩开,再次赶上,且在某些方面领先超越的过程,日本的技术能力举世瞩目。日本索尼公司曾引进军用晶体管技术,并用之于民需,尔后开发和制造晶体管收音机,50年代中叶成为世界最大的晶体管生产国。遭受美国集成电路冲击后日本也开始制造集成电路。这时美国厂商把加工好的芯片给工资低廉的东南亚各国组装,打击日本厂商,于是日本企业把生产规模扩大到6 倍以上的自动化生产线与美国对抗。1971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冲击袭来,日国产集成电路失败,日本把元件的集成密集度增加一位数,成本下降一位数。最终,在技术开发能力与制造技术能力之间的凶猛较量中,日本获胜了,产生了轻、小、薄、短合为一体的产品。

电子产业作为正式产业是从欧美各国引进技术开始的。计算机技术来自IBM公司等,半导体技术来自美国的TI公司。 可是在掌握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日本通过开展综合质量管理活动,采用机器人等机械装置,建立起大批量生产体制,从70年代起逐步提高了国际竞争力。80年代日本已成长为世界上可数的拥有竞争力的国家。日本以大批量生产—低价格化—取得竞争力的模式,使许多产品立于世界首位。日本电气从1985年至1991年在世界半导体销售额方面居世界第一位。1989年日本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产品占科技产品出口额20%以上,比5年前增加190%。日本企业能够进入世界一流电子产业之列的原因之一,在于通过优秀的技术构筑起高效率的生产体制。

90年代是技术力量的复兴时代,日本仍注重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如与多媒体有关的事业,美国厂家已控制了多媒体基本技术,即软件领域和制造RISC芯片的技术。日本厂家已向制造各种RISC芯片的集团和掌握着多媒体机器的通信用软件的美国通用技术公司出资,以谋求战略性合作。日本厂家通过与美国合作,努力掌握诀窍,在尖端技术领先的美国设立研究所,寻求商业机会,通过这种努力,为取得不劣于制造优势的高附加值的商业机会而投入力量。

日本的科技进步可以说是靠技术引进“起家”的,其重点放在吸收、推广、创新上。鉴于日本特殊的自然和历史条件,日本只能从引进技术入手,寻找一条能以最快速度改变本国技术落后面貌的捷径,即选择“收获型”科技发展战略。这种“大技术”、“小科学”,即放弃基础理论研究和尖端技术开发,重点发展应用技术,使之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这一科技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成本,增强了价格和非价格竞争力,占领了更多的国际市场。

二 注重自主性研究开发,实现技术自立

日本的高度技术化不完全也不仅仅是靠技术移植实现的。既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取得了技术移植的成功,也不是每个产业都热心于技术移植,而是在技术移植时以技术自立为目标。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政策。日本政府通过设置科学技术会议制度的科学技术厅,由首相领导制定科学技术政策大纲,鼓励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生产,配制研究机构,组织产(民间企业)、学(大学)、研(公立研究机构)对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沟通信息、加强交流和对经费合理分配,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技术开发三阶段紧密衔接、官民一体化的宏观管理。

日本曾设立一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机构,除通产省工业技术院之外,日本电气、富士通等大多数半导体生产厂家也向这一研究机构派遣了一流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打破公司界限的共同研究,正因为这一举动日本的半导体技术才领先于美国一步。

为开发计算机,日本于1952年即由东京大学和东芝公司共同进行有关电子模型的开发。通产省有一个FONTAC项目,以开发大型计算机为目的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组合”而实施的,有日本电气、富士通、冲电气3家公司参加,在通产省工业技术院的援助下, 各公司分别承担自己擅长的领域,以便共同进行开发。各公司以这项技术为基础,实现大型机的商品化。此外,还有由东京大学、电电公社电气通讯研究所、国际电电公司三者共同开发国产技术参变元件的计算机开发。

80年代,日本在国际上已有不少获得高度评价的技术:供电子计算机使用的镓等半导体制造技术,光电子学(光导纤维等),复合材料(炭素纤维等),陶瓷学及耐火材料,还有生物工程和发酵化学等领域。日本国内相当规模的研究开发使其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使日本在战后有可能从欧美非常有效地引进技术,并使之成为自己进行创造性研究开发活动的基础。仅从研究开发投资可看出日本的科研水平。1973年,日本高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占同年GNP的2.32%,1979年超过2.5%,1983年又增至3.25%, 用于高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高达432 亿美元。 早在1986年自然科学研究的经费总额达8兆415亿日元,相当于美国的1/2,大大超过了西德、法国等国。1987 年研究开发费为58851 亿美元, 是1965年的3.5倍以上,超过了英国、法国与西德,其规模仅次于美国。 1975—1989年度,日本的技术开发费增加了3.5倍,年增长率为11.4 %。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科技指标的指数增长最快,80年代日本的技术水平已大大超过除美国以外的其他主要发达国家。

日本的科技人才不断充实,到1989年3月底为止, 日本已拥有科研人员46.2万人,比5年前增加25%,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6年世界科学报告总论的数据显示,日本124.8 百万人口中有51.14万人是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每1000 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为4.1,比率最高。

从技术成果方面比较,日本已是世界上每年申请专利件数最多的国家。90年代初,日本每年获专利的件数约为34万件, 已成为世界发明1/4的专利大国。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中, 在欧洲登记的专利,日本占2%。

日本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还表现为总出口中尖端技术产品比重的提高。1970年至1988年,日本的技术出口额增加了9.6倍, 技术进口额仅增加3.3倍, 日本成功地成为与美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额平分秋色的竞争者。尽管日本的经济规模只及美国的一半,但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已超过美国,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17%的份额。日本出口尖端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24.7%,迅速提高到1989年的32.1%,超过欧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进入80年代后,日本企业跨国研究与开发投资十分活跃。目前,在本国注册资金10亿日元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企业中,拥有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占10%以上。日本电气公司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实验室,它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多个研究分部。1985年后,日本企业竞相在欧洲设立研究开发基地。在海外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的产业大多数是精密机械、电器制造、运输机械和医药制造品行业。

90年代以来,日本更加注重“播种型”的科技发展战略,从技术移植转向基础性的研究领域。1989年日本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强调要将基础研究费用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1990年这笔经费高达300亿美元,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基础研究。

长期以来,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一直采用“他国的基础研究—他国或日本的应用研究—日本的开发研究”这一有鲜明独创性的模式。日本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了一国经济落后也就是产业的落后,将有限资金集中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改良上,既是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也是摆脱经济不发达状态的捷径。而在科技水平与领先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利用现有技术的有利条件逐渐消失时,重研究、重基础,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科研体系,才能在以科技力量作为经济竞争力量的今天,在科技领域超越先进国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 日本的技术与东亚的技术分工体系

依靠在不同时期的技术移植与开发日本在各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优势产业部门,使日本在东亚地区在资金、技术(尤其是高技术)上占优势,从而起着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的作用。

50—60年代前期,以化纤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是日本奉行“出口第一主义”的支柱。60年代起,日本逐步把纤维、家用电器组装等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到60年代后期,该产品又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施出口工业化战略的主导商品。当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口商品向更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转换时,这类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又逐渐转向东盟各国。日本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直接投资到70年代前半期为止,主要是纤维、家用电器等劳动集约型产业的投资。这种现象预示着亚太地区比较优势结构的变化及随之而发生的国际分工体制再组合趋势。在这种优势变化、移动和分工再组的过程中,后进国才能享受到“后发性利益。”60—70年代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盟各国就是这种实惠的最大获利者。自7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的直接投资主要是钢铁、造船、石油化工等资本集约产业。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的工业在以纤维、家用电器产业为起点后,继之出现了钢铁、造船、石油化工。同时,日本从事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的大企业便在海外设立了生产据点。1985年日元大幅度升值后,这种“国际化生产”进一步发展,日本大企业将电子产品、高级家电、精密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制造分散到“四小”及东盟,形成了独特的跨国生产流程,“四小”与中国大陆、东盟之间也出现了这样的分工形式。80年代后期起,日本的大企业已将一部分研究开发工作从国内转移到东亚国家,利用当地技术力量,根据当地市场需要,设计、开发新产品。

日本在高技术产业的优势使日本的技术转让在东亚其他各国所吸收的外来技术中占首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亚的技术分工体系。

标签:;  ;  ;  

日本工业技术的发展与作用_日本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