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_论十大关系论文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_论十大关系论文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建设论文,规律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断探索和努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半个世纪以来不懈的追求。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注:《列宁全集》第38卷,第16页。)。通过对体现本质的重大关系的深刻分析来把握和驾驭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党的三代领导人的一条成功经验。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以下简称“十二大关系”),都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功典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连续性。

一、“十二大关系”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和发展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帷幕。时隔40年之后,1995年江泽民的“十二大关系”,继承和发展了《论十大关系》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

首先,指导思想的继承。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的年代,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突破苏联模式,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发展到90年代中期,江泽民在论“十二大关系”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世纪之交进一步取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更大胜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却有着相同的指导思想。《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0页。)。 “十二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和指导方针,正如江泽民在文章开篇所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的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其次,辩证法传统的继承。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中发展的,是在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中前进的。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出现的十对新矛盾,在同苏联经验的比较中,“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江泽民继承了辩证法的传统,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遇到的涉及全局的十二对矛盾,提出了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坚持两点论,使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理论内容的继承。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任务,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但其共性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十二大关系”对《论十大关系》理论内容上的继承性。与《论十大关系》相比较,“十二大关系”中有六大关系是相同或相近的,即《论十大关系》中的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十二大关系”中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在这些相同或相近的关系中,“十二大关系”对《论十大关系》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或因时代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已发生变化,而有不同的侧重。如,在产业关系问题上,毛泽东强调“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不能忽视生活资料的生产,“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强调“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区域发展问题上,毛泽东根据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强调在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与发展沿海工业,用沿海工业支持内地工业。江泽民则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迅速发展,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现状,强调要高度重视和逐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总之,江泽民“十二大关系”对《论十大关系》理论内容上的继承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深化,即使在相同或相近问题的论述上,也赋予了新的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十二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的正确运用和深刻发挥

江泽民的“十二大关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十二对矛盾,作了科学的阐述,“明确了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正确运用和深刻发挥。

首先,遵循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的“十二大关系”,通篇洋溢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敢于正视,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战胜困难。例如,在谈到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时,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速度对一个发展中国家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性,又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强调解决效益的关键是实现两个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在谈到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时,既承认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悬殊难以避免,又指出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缩小差距,如果任由差距扩大,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次,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具体阐述。邓小平集毕生探索之经验,科学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在“十二大关系”中所提出的各项原则,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要求,都是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具体阐述。

第三,充分体现了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社会发展理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问题最终要靠自己的发展”,这些思想在“十二大关系”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江泽民在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突出了发展这枚“棋子”在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在论述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时,提出要走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精辟地发挥了邓小平关于速度和效益的思想,体现了邓小平加快发展关键是发展经济的战略构想;江泽民在论述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等问题时,也都充分体现和阐发了邓小平的社会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观。

三、“十二大关系”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全局性、战略性思想

首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重要问题。

江泽民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改革、发展与稳定本身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规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是目的。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靠的是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的局面靠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国家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更离不开发展。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实践证明,离开了社会的稳定就谈不上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党风和社会风气也有所好转。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的变动调整很大,地区差别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下岗人员的增多,这种种矛盾都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因此,江泽民在“十二大关系”中强调:“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难以实现。”

其次,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是发展经济的关键。

速度和效益相统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就必须解决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劳动者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是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着片面追求速度、忽视效益的问题。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盲目追求高速度,结果欲速则不达,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此后,经济过热现象仍时有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片面追求速度、忽视效益的问题仍严重存在。各地争上项目,广铺摊子,粗放型经营,不计效益,结果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高消耗低效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江泽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更新发展思路,要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指导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贯彻这个方针,一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形成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二要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一个关系民族振兴、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宏大工程,也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大工程。

第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

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我国人口多资源少,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因此,江泽民在“十二大关系”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第四,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十二大关系”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认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勾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体系的时候,就把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提出来。江泽民在“十二大关系”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个问题,指出:“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重要经验。”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国家必须用宏观调控把长远利益同当前利益、整体利益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生活。在我国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可以保证一个好的有利于发展和改革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形成。为了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发展战略等宏观调控来协调资源配置,“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江泽民还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作用,都面临一个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实行政企分开,这是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关系的关键,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第五,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是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方针。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形式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江泽民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但在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十五大不仅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而且明确了公有制经济的不同实现形式,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无论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只要它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就能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标志。

“十二大关系”遵循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提出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一些腐败、丑恶现象重新滋长蔓延,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失衡。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江泽民在“十二大关系”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对于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确保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简短结语

江泽民的“十二大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科学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十二大关系”是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早在60年代初就曾指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而“在认识上出现飞跃”(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6页。)。“十二大关系”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飞跃,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这些思想和方针,就一定能够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加健康、持续、快速和全面地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_论十大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