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人文思想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的人文思想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人学思想探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学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学是哲学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哲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是人的问题。邓小平人学思想一方面秉承了人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另一方面,源于对当代中国实践情境的深入思考,邓小平人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为人民谋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里讲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邓小平在这一思想基础上,阐明了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把从人民利益出发与“什么是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一,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第二,他认为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但是,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则是十分明确的。第三,邓小平反复强调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因为两极分化就是少数人越来越富,大多数人越来越穷,那显然不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矛盾的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他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可见,邓小平在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把握一个基本的尺度就是人的尺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就是要使人民群众摆脱贫穷状况,走上富裕道路,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立足生产力的发展思考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非常重视生产力在整个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时,把握了另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生产力尺度,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5]邓小平认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很多困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应该说都同生产力的不发达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把蛋糕做大”。正如邓小平所说:“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6]

邓小平提出的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是有机统一的,体现了邓小平对历史规律和主体选择的科学理解。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标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正是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把握。另一方面,邓小平非常注重人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同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立足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思考人的发展问题,邓小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从革命性到建设性的转变。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邓小平展开了其人学发展的完整思路。

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因素,也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的发展。1956年,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到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邓小平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他十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特别是当前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这场社会变革,既有一般社会变革的特点和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我国改革实践的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条件、内容和目标,决定了它必然充满艰巨性、复杂性、风险性和探索性,这必然要求人民群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信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人作为社会主体的作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热情和创造精神,开拓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路。

在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的同时,邓小平十分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国民素质适应不了现代化建设需要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8]而且一再强调,全党全社会要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要大办教育,培养人才。后来又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9]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邓小平认为,在现代化建设中,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是人的自由幸福的生存,故人是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依靠人的奋斗。因此,自觉地培育人,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大批的人才,便具有战略意义。

四、用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总目标,其中包含丰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必须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人、研究人。邓小平继承了这一基本思想。他指出:“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11]对人的理解,邓小平充分重视人的物质利益,肯定人的物质需要,认为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重视物质利益的原则,而且还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2]

人的全面发展,不单纯是某种经济的、物质的目标。邓小平对人的发展的理解是全面的,在肯定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人的精神生活,肯定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可以设想,如果人享受着优裕的物质生活,但仍然文化贫乏、迷信盛行、丑恶行为泛滥,势必会导致社会和人的畸形发展。所以邓小平在重视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坚持认为要用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人民,突出理想、信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第一,理想、信念是统帅人的灵魂的精神支柱。邓小平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3]人没有了精神支柱,就没有人的一切;树立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人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就能有力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经受任何艰难曲折的考验。第二,有了科学理想、信念,就有了坚强的凝聚力。邓小平指出,“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4]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就能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团结起来,为实现共同的利益而奋斗。第三,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动力。邓小平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5]又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6]人的动力只能为目的而产生。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人就会有强大的动力。他就会顽强地学习,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最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他就会满腔热忱地投入改革开放、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实践只要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利,就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的价值才得以实现,人格才得以完善,能力才得以提升,人才能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的人文思想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