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若干消费热点的形成机制及其引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机制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商品短缺、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买方市场。据国内贸易部对613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调查分析,1997年下半年供不应求的有10种,占1.6%;供大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比例高达98.4%。目前,绝大多数工业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已超过市场需求,明显供大于求的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VCD机、抽油烟机等家电产品。此外,我国目前还积压大量的男式衬衣、皮鞋等日用消费品,尚有7038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处于空置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这样一些问题:如何促进消费以带动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我国目前有没有出现新的消费热点的可能?如果有,是什么?如何推动消费热点“热”起来,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添柴加薪?
二、消费热点:选择及理由
随着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选择空间的扩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益成熟,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愈加明显,像八十年代那样排浪式的消费热潮已经不大可能出现。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就没有了消费热点。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必然发生变化。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的国家,居民的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如我国城镇居民普遍存在住房紧张问题、农村存在相当大的家用电器产品需求等。除去总量上的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外,消费中的结构性矛盾也很突出,人们所需要的一些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还存在很大缺口。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不仅存在消费热点,而且这些热点在真正被启动、“点燃”后,将对引导居民消费、扩大有效需求、优化经济结构、刺激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在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哪些产品或服务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呢?我们认为,有可能成为热点的是住房、私人(家用)轿车、旅游和家用电器。
(一)住房
1、居民消费结构中住房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决定了住房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按照国际上的经验数据,恩格尔系数等于55%,住房支出稳定在8%左右;恩格尔系数在50~55%之间,住房支出稳定在10%左右;恩格尔系数低于40%时,住房支出稳定在20%左右。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2%,1997年下降到46.4%。由此可以推测,在近年内,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达到10~15%还是可能的。
一般说来,价值越大、价格越高的消费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就越大。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它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得也就越快。商品住房就是这样一种商品。据有人测算,如在5~10年内城镇职工家庭收入能翻一番,即由现在的12000元增加到24000元,同时如果将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提高到15%,按现有职工家庭的一半即5000万个家庭计算,住房消费支出将达到1800亿元。(注:刘艺容:《住房消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消费经济》1997年第2期。)显然,这笔巨大的消费基金会使住房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2、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1)据我们预算,城镇居民居住、住房消费支出在生活费支出中的比重,1993年为9.14%,1994年为9.54%,1995年为10%,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数,都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住房边际消费倾向,1994年是3.52%,1995年是3.6%,也呈上升趋势。(2)从各收入阶层看,在住房消费支出比例上,则体现出收入与住房消费支出的正相关关系。以1994年为例,据我们测算,居民的住房边际消费倾向依次为:最低收入户1.88%,中下收入户2.67%,中等收入户3.06%,中上收入户3.63%,高收入户3.90%,最高收入户5.08%。
3、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居住条件、优化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7平方米,住房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截至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还有325万户,危房3340万平方米亟待维修改造。城镇居民对住房的潜在需求巨大。目前住房大量积压的根源在于住房制度改革滞后和住房价格相对较高,只要对我国的住房制度加以实质性的变革,把畸高的房价降到合理适度的水平,就会启动中国最富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住房就会真正成为我国世纪之交的消费热点,住宅建筑业就会成为具有持久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私人轿车
1、私人轿车或家庭轿车成为消费热点也有其必然性。作为方便的交通工具,轿车适应了人们对提高出行效率和舒适性的追求。这是轿车在全世界获得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目前,在发达国家,轿车已成为家庭生活必需品;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进入了部分家庭。美国平均1.5人一辆,西欧平均2人一辆,日本平均3.5人一辆,巴西、墨西哥、韩国、马来西亚等平均10~20人一辆。全世界轿车保有量已达5亿辆,平均每11人一辆。人类从主要依靠步行到以自行车或摩托车为主要出行工具发展到以汽车(包括家用轿车)出行为主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5年来,我国私人购车市场活跃,私人购车的需求量平均增长幅度为28.1%,而同期国内非人私人汽车需求量平均增长6.8%。1995、1996年私人购买轿车的数量分别是5万、7万辆,1997年预计将达到10万辆以上。私人汽车市场始终保持着可观的增长幅度,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轿车进入家庭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家庭购买和使用轿车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家庭对轿车的实际需求。家庭购买和使用轿车的经济承受能力,通常以轿车价格与人均GNP的比值R来表示。按照部分国家的经验,当轿车大量进入家庭(每百户拥有5辆以上),以R值波动在1.4~4.0之间。经过中国情况分析,按排量1.0升轿车的正常价格6.0万元,年行驶10000公里,年使用费6000元计,中国轿车大量进入家庭的R值预计为2.0~3.0,也即人均GNP为2~3万元,相当于家庭年收入5万元的水平。这样,一般家庭用2~3年的积累,可买一辆轿车,其使用费占家庭年收入的12%。就目前情况看,到2010年轿车还不能大量进入家庭。但是,中国一部分高收入家庭,约3亿人口的范围(注: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家用轿车发展战略构想》,《轿车大论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到2010年则可能把轿车开进家庭。
家庭对轿车的需求程度,受家庭消费结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公共交通发达程度、家庭居住条件和消费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据国家信息中心对9000户年收入2万元以上家庭的问卷调查,在具备轿车购买能力时有购车意愿的达61.7%。我国特大城市与沿海地区年收入超过2万元的家庭数以千计,年收入3~10万元的家庭也有680万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家庭有85万户。(注:隆国强:《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结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43期。)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家庭已具备了购买中低档轿车的经济实力,因而轿车市场已形成巨大的潜在需求。
(三)旅游
1、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以后,人们必然把消费重点转向能够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消费,旅游消费就是一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消费重点。随着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小康型向富裕型的转化,旅游消费在人们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世界旅游观光产业的总产值已达3.4万亿美元,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将达到7.2万亿美元,成为第一大产业。(注:蓝天:《世界旅游业的繁荣和弊病》,《群言》1995年第12期。)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5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6.2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全国国内旅游收入1375.7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4.4%。1996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均比上年增长20%以上。1996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经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7%,相当于第三产业总值的11.80%。
2、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双休日闲暇时间增多,旅游消费比重上升。从经济学角度看,一方面由于收入提高,消费者愿意且有能力放弃一定工作时间去休息;另一方面,双休日又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大大降低了闲暇替代工作的机会成本。这样,不仅收入大幅提高的居民有能力选择休息、旅游观光,那些收入水平还不很高、增幅还不大的居民也有时间选择休息,与家人、朋友外出度假。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旅游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购物、休息,更是人们对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的欣赏、学习和感悟;它不只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蕴函丰富的文化行为;它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使人们改善了生活方式,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精神文明水准。
旅游的经济内容和文化特质使得它成为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观念转变、文明素质增强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旅游产业因为污染小、能耗低而成为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的“永远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家用电器
1、家用电器消费的热点市场在农村。随着收入的逐年增长,农村居民对家用电器的消费呈上升趋势,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1985 19901992 1994 1996
纯收入(元)397.60 686.31 783.991220.98 1926.07
每百户年底耐
用品拥有量(台)
洗 衣 机 1.90
9.1212.23 15.30 20.54
电 冰 箱 0.06
1.222.17 4.00
7.27
黑白电视10.94 39.72
52.44 61.77 65.06
彩 电 0.80
4.728.08 13.52 22.91
资料来源:有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今后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在实现“软着陆”的基础上,必将有更快的发展。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居民收入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由上述资料不难看出,今后一段时期,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农村居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势必不断增大,家电耐用品消费将成为农村市场的一个强劲的热点。
2、城镇居民的电视机在今后5年中进入更新换代期,要淘汰陈旧过时的黑白电视机和小屏幕彩电,换用大屏幕彩电将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其他耐用消费品如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的增长空间虽不会太大,但也不可小觑。至于新近兴起的影碟机、家庭电脑等也会逐渐成长为新的消费热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我们的分析,与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的预测不谋而合。1996~20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需求消费弹性如表2:
表2
食品衣物用品
居住交通通讯
城镇0.880.991.081.271.55
农村0.871.201.301.131.49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培育“九五”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研究参考》1997年第24期。
依据消费需求弹性排列预测,今后5~15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是城镇交通通讯、农村交通通讯、农村家用电器等耐用品、城镇住房。
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消费热点,住房、私人轿车、家电和旅游消费的产业关联度很高,一个产业的发展就会带动很长的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三、消费热点:如何“热”起来
我们认为,经济生活中不仅客观上存在消费热点,而且其潜在市场相当大。问题在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如何启动消费,使上述热点成为事实上的热点?我们的意见是:
(一)住房
1、转变住房消费观念。目前,影响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居民的住房消费观念尚未实现彻底转变,对福利分房存在依恋心理和观望心态。即使自己有能力购房或已拥有住房,也坐等单位分房。另外,依靠自己或家庭存款攒钱买房的观念也需要彻底转变。我国居民目前的收入水平,一个双职工家庭就是不吃不喝,也要十多年才能买到住房。这既违背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不符合房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应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尽快转变人们在住房消费上的陈旧过时观念,培养通过抵押、借贷消费住房的新观念,促进住房消费。
2、加大住房体制改革力度,培育住房投资、消费主体,推进住房商品化。(1)改革投资体制,促进住宅建筑业的良性发展。把住房投资由过去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统包的体制改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形成三种规范的社会住房建设投资渠道。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住宅开发投资;二是合作社建设投资;三是个人建房投资。这就会减轻国家的投资压力,为住房建设提供较充足的资金支持,发展住宅建设事业。(2)改革住房分配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恢复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主体地位,作为消费者进入住房市场。这样,住房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就会得到充分发挥。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工资收入货币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一种低工资、高福利的收入分配政策,国家给予城镇居民的分配不明晰、不规范。只有收入货币化,才会在相当程度上增加城镇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居的购买力,通过个人(家庭)积累,辅以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提供消费信用,扩大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
4、发展住房金融,刺激住房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住房的价格畸高,远远高于国际一般水平。国际上,住宅合理价格与一般家庭年收入之比在3:1~6:1之间。而目前我国一套5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房的价格相当于一般家庭年收入的10~15倍,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倍。对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而言,一次性付清购房费几无可能。这就要求银行积极开展住房消费信贷,创新金融服务。可考虑单独设立城镇住房金融银行,专门从事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管理、住房信用的提供等,促进住房消费。
5、减少不当费利,降低住房售价,促进住房销售。一是降低各项费用。降低房价的重点应放在降低土地出让价、核减配套建设费用和合理税费三个方面。可考虑将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改为租赁制,即把地产一次性长期出让方式改为按年或按月租赁方式,同购房者分年或分月支付地产租金,既可降低房价,国家的土地资产也得到维护。对于配套建设费用,依据其性质,确定其收益、投资主体。改革房地产税制,解决房地产税种重复、税率过高的问题。二是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率。国际上房地产利润率基本上维护在6~8%,而我国平均不低于30%,即使近年市场不景气也在20~25%左右,利润最低的安居工程,政府也承诺保障15%的利润,大大高于一般产业的利润水平。这样高的利润率导致开发商预期收益增加,宁可让商品房大量积压空置,也不愿降价。三是提高房地产开发经营水平。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水平不高,我国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2~1/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必须大幅度提高建筑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适度扩大规模,降低建房成本,促进住房消费。四是调整建房结构,以发展经济适用型住房为主。与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购房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相适应,房地产开发商应以开发适应广大城镇普通居民需要的经济适用住房为主。另外,要改进物业管理,加强居民住宅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
6、建立健全住房消费的二、三级市场,促进住房交易的市场化。完善二、三级市场,就会使住房的价格增值在运行中得以判断、认定和实现。各级政府要在场地、规章制度、政策优惠等方面保障供给,积极培育二、三级市场的经营者,促进住房交易的市场化。
7、国家强制消化空置商品房。据了解,国家计委、央行、建设部已达成共识,即将出台具体措施消化空置商品房,重点是要解决空置量较大的十几个城市。要对发展商施加压力,该还的贷款要还,还不了的要抓紧销售,甚至降价销售,或者强制拍卖,绝不能让大笔财富闲置浪费。
8、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整职能,提高住房的社会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是商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同衣食一样不可或缺。从社会化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即使不名一文,也应有其居住安寝之地。在当今世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肩负着一定的住房调控职能,如帮助低收入者和特别阶层如公务员解决住房问题。住房的商品性和社会保障性是对立的统一体,二者分别体现了效率和公平。因而,住房制度改革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就必须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参与调控,提高全社会的住房水平。
(二)私人轿车
1、把发展私人轿车作为振兴我国轿车工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家用轿车的发展,是把汽车工业建成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市场的消费主体是政府公务用车和商务用车,由于其需求十分有限,汽车产业的发展空间狭窄,单纯依靠载重型汽车无法成为支柱产业。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实践看,汽车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轿车工业的发展,而轿车工业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家用轿车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中,每4辆汽车就有3辆是轿车,其中2.5辆以上是家用轿车。以发展家用轿车为主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律,也必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选择。
发展家用轿车对优化我国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将促进与汽车工业有关的数十个行业(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集中度;(2)优化汽车工业的生产结构,从而转变我国的客运交通结构,促进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进程,全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3)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4)扩大人们的出行半径,提高出行效率。
因此,我们应从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握发展家用轿车的重要意义,下大力气推动轿车进入家庭。
2、统一汽车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1)目前,各省市自行出台了一批汽车消费政策措施,其中有的以道路交通紧张为由限制私人购车,有的对外地汽车实行歧视政策,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封锁。国务院应尽快统一汽车消费政策,为私人购车营造一个公开、公平、统一的消费环境。(2)降低购车税费,简化购车手续,方便居民购车。(3)扩大信贷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和流通部门联合开办轿车分期付款业务。(4)鼓励个人购车,减少公款购车,提倡私车公用。
3、整合汽车生产能力,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轿车生产的规模经济。轿车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特征最为明显的行业,一般认为,轿车工业的最低规模是年产30万辆。然而,我们国家定点的八大轿车生产基地中,最大的上海桑塔纳建设规模为15万辆,最小的贵州云雀只有1万辆,平均生产能力只有6.31万辆。因而,我国轿车生产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组建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投资的集中度,增强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4、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经济适用型家用轿车。启动轿车消费热点,对汽车生产厂家来说,主要是改变过去那种车型结构偏大的政府公务和商务用车的车型,把更多的生产能力和资源投向开发生产经济适用型的家庭轿车。(1)开发新车型。目前的家用轿车如夏利、捷达、高尔夫、富康、奥拓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家用车型,但同目前居民收入水平相对照,其价格不菲。我们应当开发生产像美国的福特T型车、法国的雪铁龙ZCV、德国的甲壳虫和日本的斯巴鲁360等简朴、便宜、机动性能好、故障率低的车型。(2)改进现有车型。对奥拓和夏利,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国产化率,迅速降低单车成本是有可能的。与夏利同档次的车,在日本售价4000~5000美元,在韩国售价30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4.5万元。从这点看,我国轿车降价的潜力很大。
5、发育二级市场,推动轿车交易。汽车的消费过程往往不是在一个消费者手中完成的,而是在不同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中不断转手才能使其在技术寿命范围内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培育轿车交易的二级市场,政府应发挥社会经济活动组织者的功能,建立交易制度,规范交易秩序,简化交易手续,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轿车交易。
6、改善与轿车使用的相关条件,为汽车消费提供必要的保障。(1)保证燃油供应。据测算,为发展家用轿车,2000年和2005年分别需要汽油80万吨和650万吨,约占当年全国汽油总消费量的2%和11%。国家应通过严格控制汽油价格,保证汽车的燃油供应。(2)公路建设。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公路网,为发展家用轿车创造了一定条件。但仍存在着公路密度小、高等级公路少、质量差以及各种车辆混流等问题。对发展家用轿车来说,重点是解决家用轿车密集区,包括城市市区、郊区、繁华商业区、游乐区域内的公路发展问题,提高其公路密度和等级。
(三)家电
1、保名牌,争市场,提高国产品牌竞争力。当前,我国家电市场出现了新的特点,就是消费向国产名牌集中,冷柜、电饭煲、电冰箱、VCD机、洗衣机、彩电、家用空调器、微波炉等家电市场上国产品牌占有率均达到70%以上,国产家电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来自国外名牌的竞争压力并未因此而减轻,反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在彩电市场上,松下、飞利浦、索尼、三星等在中国所占份额开始回升,松下、飞利浦一直稳居最畅销的十大品牌之列。为保护民族家电工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创名牌,保名牌的力度,转变我国家电行业重复建设、低水平不良竞争的局面,集中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大力扶持国产名牌,不断拓宽市场空间,提高竞争力。
2、把握消费特点,开拓农村市场。近些年来,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家电产品的消费,不仅注重家电的价格和功能,也注重品牌的选择和集后服务。因此,生产经营者要注意适应农村消费的特点,生产为广大农民喜爱的家电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消费功能,改进集后服务,促进家电消费。
3、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启动,根本上取决于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粮食价格,减轻农民负担,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改善流通渠道,引导消费。加强工业消费品下乡的主渠道供销社的经营功能,充分发挥各类市场的积极作用,建立农村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家电等工业消费品的销售。同时,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现代文明的消费观,减少、杜绝愚昧落后的消费思想,引导农民逐步实现文明消费。
5、加强农村市场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有70%以上的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犯,但极少有人投诉。农村消费品市场亟待整治,农村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亟待增强。由于农村市场分散,经营主体成分复杂、素质各异,给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这就要求各级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兜售假冒商品坑害消费者的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旅游
1、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开拓更大市场。人们旅游消费的档次逐渐提高,消费目的已由单纯休息、观赏向观光、参与、购物、娱乐、休头的多功能方向发展,消费重点由人造景观向注重自然、历史景观转变。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充分发挥我国人文历史景观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发多功能旅游和特色旅游,提高其附加价值,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占领更大市场。
2、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一是规范生产秩序。从国家到地方要编制统一协调的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加强对旅游设施建设的管理,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二是规范旅游消费秩序。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和监控,建立旅游相关产业的消费体系,做好“行吃住游购娱”六要素的衔接配套,消除不良消费,全面提高旅游质量。三是规范消费者保护制度。保证消费者旅游消费的安全、舒适、放心,对坑害消费者的不正当行为,严肃处理。
3、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投入,提高综合素质。加快建立一支通外语、懂业务、精管理的强有力的员工队伍。
4、注意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吸引旅游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