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河南乡风文明建设困境及完善路径探析论文

新时代河南乡风文明建设困境及完善路径探析论文

新时代河南乡风文明建设困境及完善路径探析

赵利兵

(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64)

摘 要: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新时代河南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些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促进河南文明乡风的形成。

关键词: 新时代;乡风文明;困境;完善路径;河南

1 乡风文明的内涵

乡风不仅是维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还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谓乡风文明,是指乡村文化的一种先进状态。对于乡风文明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2个角度来考察。宏观层面,乡风文明指农村社会的风俗和风尚,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微观层面,乡风文明指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方式、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环境卫生等方面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文明状态。

2 新时代河南乡风文明建设困境

2.1 陈规陋习蔚然成风 近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陈规陋习。

2.1.1 赌博弈彩较为普遍 在河南大部分农村,农民喜欢的看戏、听说书等契合农村文化的消遣方式几乎消亡殆尽,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精神生活需求的电视节目相对较少。因此,农村居民无所事事时,通常会选择搓麻将、玩扑克牌、聊微信、追电视剧、看综艺节目等打发时间。尤其春节期间,很多回家过年的年轻人无事可做,闲来无聊便参与其中,追求金钱和刺激,赌风盛行。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玉雕工艺一直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一门手艺,但原料大多数以翡翠和田玉玉石为主,若在硬度仅次于钻石的蓝宝石上雕刻,那绝对是一件十分考验工匠能力的事情。而就在“中国蓝宝石之都”的昌乐,有这样一位堪称“国家级”的蓝宝石雕刻大师——刘海。可以说,是昌乐蓝宝石成就了刘海的雕刻之路,而刘海的雕刻艺术又让昌乐蓝宝石的光芒更加闪耀。

2.1.2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 红事方面,有的农村居民认为,结婚一辈子只有一次,无论花多少都值得;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不愿大操大办,但迫于周围环境和结婚对象另一方的压力,不得不东借西贷,倾囊为子女办一场体面的婚礼。丧葬活动方面,农村普遍存谁花的钱多谁就孝顺的观念,变成个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河南农村个别地区还形成一条龙式的服务班队,丧事总计花费在5万~8万。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不仅减少了农村居民的存款,还给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也加剧了农村社会资源的浪费。

从暴雨发生的风场背景来看,苍南地区8日20时(图2a)850 hPa仍为偏东气流,流场速度<12 m/s,到9日08时(图2b),研究区域上空已转为东南气流,风速>12 m/s,低空急流轴压至,说明东南风急流在8日20后开始逐渐建立,苍南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右侧,十分有利于上升运动。到9日20时(图2c)虽风速所有减弱,但仍维持东南气流,与实况中降水仍持续相符合。到10日08时(图2d),急流形势维持但对应的风向已转为偏南风,说明水汽输送渠道变弱,对应的降水实况为间歇性小的阵性降水。

2.1.3 人情消费支出不断攀升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支出水涨船高。一是名目多。原来人情消费大多是婚丧喜庆、过节等项目,当前的人情消费支出还涉及小孩满月(一胎、二胎)、乔迁新居、考上高校、生意开张等等。二是数额大。过去农村礼金只有5元或10元,现在是50~500元不等。三是频率高。有些农村居民每月都会收到请帖,有时家庭成员还需分头送礼赴宴。四是范围广。过去婚丧嫁娶人情往来只限于家族成员、至亲,现在联系较少、关系较远的,甚至仅一面之交的也会被邀请。

2.2 农村文化服务不健全

2.2.1 娱乐活动方式单调 在农闲之余,为填补精神文化生活空白,农村居民经常从事看电视、打麻将、智能手机看视频、上网等娱乐活动。对于“您的农闲时间怎样度过?”这一问题,受访群众中有5.23%选择“培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18.56%选择“读书看报,增长知识”、25.71%选择“上网追剧,浏览网页,微信聊天”、50.4%选择“打牌、搓麻将、串门”。

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建设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要重点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将金融体系的改革进行深入优化是提升金融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方式,不只是提升直接融资的比例,同时也将金融层次进行优化,为其稳健金融市场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加强新时代河南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需要当地政府、农村居民、基层干部等群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3.2.1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建立河南各级乡风文明建设统一领导的统筹机制,更要建立同一级各相关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工作机制,清除乡风文明建设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壁垒,加强协调,统一行动。具体而言,可以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乡风文明建设协同领导小组,对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统筹协调,提升不同部门之间沟通合作的效率。

2.2.3 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如今,年轻人更希望去大城市发展。因学习民俗技艺获利甚微,难度高、耗时长,比如根雕、刺绣、刻画、石砚等工艺大多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学会,这就使得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无人。在泥狗制作工艺盛行的5个自然村中,70%为60岁以上人员,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问题严重。

2.3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3.2.2 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健全乡风文明建设考评激励机制,既要以党中央政策为依据,又要结合该省农村实际进行考评。乡风文明建设涵盖面广,评价体系不仅应包括“看得见”的硬件设施,还应重点考察反映乡风文明建设的软指标,比如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程度、农村居民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提高等。考评机制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进而制定完备的考核指标体系。

2.3.1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河南省约有22%的村根本没有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方面,约有33%的村没有文体广场,达到1000m2的极少。《河南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16年6月)中规定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不低于90m2,文体广场面积不低于1000m2。可见,村级农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和文体广场建设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较大。农村的公共文化场地和设施还较简陋,许多器材和设施年久失修,没有及时更新。另外,互联网已普及到了农村,但农村文化活动室并没有相应的电子媒体设备。

3.2 建立长效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多元、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国家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但视野开阔,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油气机会。但由于国际化经营经验欠缺、技术与管理能力有所差距,国家石油公司依靠资金优势,以参股形式参与全球的大型油气勘探项目。国家石油公司在某些领域也有技术专长,在成熟盆地、陆上常规的重大油气发现中也有国家石油公司的身影,但在深水、非常规等前沿领域依然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占据主导。整体上国家石油公司在大多数领域基本作为跟随者。

2.4 部分农村居民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欠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传统美德慢慢被金钱解构,部分农村居民的法律素养也较为欠缺。

2.4.1 部分农村居民道德素养差 一是传统美德弱化。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农村居民竟认为我穷我光荣,争当贫困户,认为穷就应该得到国家的扶助,完全忘却了劳动光荣的传统美德。此外,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被一些人玷污、抛弃。家庭经济较富裕的老人因为财产分配不均闹得家庭不和,得到财产的子女才愿意赡养老人;家庭比较贫困的子女因自身贫困,也不愿尽赡养义务;有的老人还遭受虐待等等。二是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对于乡镇(村)的公共财物,大多数乡村居民认为是公家的,和自己无关。一些农村居民随手乱扔垃圾、乱泼污水;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人车抢道、随意变更车道、路口不鸣喇叭、变道时不打转向灯等。上述行为不仅破坏了当地环境,也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4 放净:发动机熄火后,趁热放出油底壳的机油,放出柴油机的柴油;待水温下降后,打开水箱、机体等冷却水部件的开关,放净冷却水。

2.4.2 法治意识不强 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加之普法宣传实施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村居民法律知识欠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一知半解或根本不清楚,这就使得农村居民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当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会采取非常规手段如聚众上访、拉横幅等方式来解决。这种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扰乱了社会治安,影响了地方社会稳定。

3 新时代河南乡风文明建设对策

对照组患者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为(30.54±0.64)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为(30.05±0.44)岁。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一争之地,自身的实力尤为重要。打铁还需自身硬,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第二专业,通过考取争取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金量,增加自身的竞争砝码;第二,理工科专业女大学生还要树立目标,有着却的职业规划并为之努力,第三,理工科女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量力而行的择业,并且要有强大的自信心和面对失败的抗压能力,不能因一次应聘的失败就一蹶不振,要有目标的多择业,不盲目就业。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文明乡风的形成离不开河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现在我完全不像第一次看见自己时的感觉;而是像初次见到别的什么人。碧翠丝是我偷偷从镜子里瞥见的那个女孩,是在晚餐桌上一句话不说的女孩。现在,这个有着我的眼睛却没有流露出我眼神的人,是翠丝。

3.1.1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没办法出远门的中年妇女劳动力,可以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比如定期举办养老护理、婴儿护理、家政服务、面点制作、烹饪、刺绣等培训班,由政府出资联系技师,也可采取网上培训,运用直播方式进行。

2.3.3 公共文化队伍人才短缺且素养较差 当前,河南省部分农家书屋因没有专职人员管理而长期关闭,无法运转。为了发工资,不得不把馆舍租赁出去。有的地方,从业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许多服务项目不得不靠文化志愿者来做。另外,由于工作福利待遇较低、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导致在职农村文化事业人员专业素养较差。

3.1.2 拓展农业新功能新业态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拓展农业新功能,拓宽农村居民就业空间。用产业思维来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不仅是采摘,还可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向游客展示瓜果的成熟过程、营养价值与之有关的人物故事等,吸引游客体验;利用乡村与城市不同的生态条件,发展“乡村+康养”的乡村旅居度假;利用乡村农业资源对城市儿童的稀缺性、新奇性,发展“乡村+亲子”的田园综合体;挖掘农村民俗文化,拓展乡村旅游的潜在价值和附加值。

解析 设PB:y=kx+b,A(x1,y1),B(x2,y2),与抛物线联立消元:x2-kx-b=0,有x1+x2=k,x1x2=-b,作AM⊥x轴,BN⊥x轴,由∠AOB=90°得:即由代入得:化简得x1x2=-1,故b=1,CD=3,由∠BPC=∠OCP得PD=3,设P(m,-2m-2),作PH⊥y轴,由勾股定理得m=0(舍),所以

3.1.3 发展“互联网+农业” 河南省的土特产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孟津梨、灵宝苹果、新郑红枣、中牟西瓜、焦作怀山药等。对此,可以发展农业众筹,拓展“市民+平台+企业+农户”的认筹项目,市民可通过互联网平台预订农产品,然后由农户根据订单组织生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另外,可以向农村居民和村干部介绍土特产网购平台:农购网和云书网,让种植户知晓平台,自己联系,让“互联网+农业”发挥更大的价值。

2.3.2 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 当前河南省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比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开放程度较小。从开放的时间看,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在3h以下的占35%,3~6h的占34%,6~8h的占24%,8h以上的只有近8%。另外,虽然建立了农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但是43%的农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没有开展文体活动。

2.2.2 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实效性不强 政府通过“文化下乡”、“农家书屋”、“送电影下乡”等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政府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基本上采取单向“送文化”的方式,并不了解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农村居民普遍认为,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次数较少,缺乏趣味性,活动内容不丰富且不实用。这样农村居民的参与意愿就会降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位于东昌府区东郊、徒骇河南岸的姜堤乐园,是该区开展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2004年入选“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姜堤乐园于2009年新建了国内单块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百亩中外葫芦大观园、以葫芦宴为特色的葫芦庄园大酒店和展示葫芦文化的博物馆,成为集观光、休闲、美食、科教于一体的葫芦文化体验基地。除姜堤乐园内的博物馆外,在堂邑镇和东昌古城区内还有两处,也是游客进行葫芦文化体验的重要基地。

3.2.3 建立反馈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文明乡风的形成,而文明风气的形成离不开文化活动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因此,需要转变原来的“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下乡。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立服务电话、短信、村务公开群、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平台,多渠道了解农村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及时进行分析、反馈和评价。另外,可以大力推进“百姓文化云”平台建设,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宣传,让农村居民了解,打造全省统一、覆盖城乡、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接地气,更结合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实际。

3.3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服务体系

3.3.1 探索“文化下乡”新模式 “文化下乡”是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形式,可以采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清单制度。在实地调研、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制定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清单,确定文化下乡的内容。也可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向民营企业、其他团体征集文化下乡具体项目,建立河南农村民俗、村史、村歌、村训数据库,针对不同地区特色采用适合的文化下乡模式。

3.3.2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健身器材和健身活动场所全覆盖,并更新、修复、完善设备的配备。其次,政府应提供更多种类的棋牌,并提供统一的活动场所,也可以组织农村居民进行这方面的比赛,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村民网上留言等方式了解其购书需求,及时更新老旧书籍。最后,政府应加大投入保证电子阅览室全覆盖,保证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对农村居民的疑难问题进行耐心解答。

3.3.3 夯实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关键靠人。在人员安排上,应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到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配备2名专职人员,较大规模的乡镇可适当增加1~2名专职人员。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政府购买公益文化岗位不少于1人。安排财政资金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岗位,给予生活补助。编制从事农村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训方案,开展政策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方式可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线下培训以集中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不少于5d。线上培训可利用网站、YY等进行系统培训。

3.4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3.4.1 优化普法主体 农村地区的党员干部要担负起宣传法律知识的重任。除此之外,普法行动还需依靠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乡贤、小组长等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带动身边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3.4.2 精选普法内容 运用大数据筛选农村居民重点关注的法律,如土地纠纷、婚姻纠纷、土地征收纠纷、劳务纠纷、财产纠纷等。在普法过程中精准普法,重点推进,提高农村居民的法治意识。

3.4.3 创新普法方式 开展案例讨论、情景剧等形式,以案说法,增强互动性,让其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同时,利用村务公开群、村宣传栏、官方微博等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群众学法的积极性。

3.5 培育文明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应着力培育农村居民文明生活方式。

3.5.1 树立文明典型 坚持以乡村文明提升行动为抓手,开展文明示范村、孝老爱亲典型、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广泛挖掘身边好人线索,积极选树推荐身边好人典型,推进好人精神落地绽放。

3.5.2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软工作”。当前,需将移风易俗工作和党建工作结合,以党建工作引领乡风文明。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遵守村规民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榜样,逐渐形成勤俭之风,弘扬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3.5.3 完善村规民约 制定村规民约时,在程序上征求老百姓意见并经过民主表决才能通过。语言要接地气,不能与法律法规相违背,还要符合百姓思维方式和生活实际。在落实过程中,首先,通过小册子、广播、宣传栏、网站、微信群等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能做到;其次,建立奖罚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村规民约面前人人平等,特别是严格执行奖惩规定,确保兑现。

参考文献

[1]省委农办,省农业厅,省文明办联合调研组.关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与思考[J].农村要情,2018(9).

[2]时明德.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16[M].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2017.

[3]时明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35-38.

[4]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EB/OL].https://www.henan.gov.cn/2016/07-26/248074.html,2016-07-26.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0-0006-03

基金项目: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课题(SNP048)。

作者简介: 赵利兵(1984—),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收稿日期:2019-05-08

(责编:徐世红)

标签:;  ;  ;  ;  ;  ;  

新时代河南乡风文明建设困境及完善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