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吴开福,朱思良,薛峰

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 277531

摘要:目的 探究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其中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划分对照组以及观察组两组。针对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方式干预治疗;而对于观察组则借助显微外科夹闭方式干预治疗。对两组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以及复发情况、并发症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实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7.8%,复发率为14.6%;而观察组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95.2%,复发率仅为4.8%。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各项数据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要更低。结论 基于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以及疾病复发情况、患者实际住院时间均有大大改善,预后情况良好,因此具有一定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动脉瘤;闭塞率;复发率

作为较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颅内动脉瘤主要是由于多种诱因进而使得患者颅内动脉管壁出现异常膨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疾病已经排在脑血管意外前三位,前面两个分别为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以及脑血栓。开颅手术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在治疗效果方面依然存在一定不足。近些年,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脑部手术案例越来越多。故此次就该技术形式进行探究,现将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随机选择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其中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CT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疾病。除此之外所有参与此次探究的患者均可以进行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或者血管内介入手术进行治疗。依据平行对照原则将82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每组41例患者。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60.26.6)岁。经调查所有41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0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有8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有16例,其它位置动脉瘤患者有7例;而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61.95.7)岁。经调查所有41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9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有10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有18例,其它位置动脉瘤患者有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动脉瘤位置等一般数据方面不存在任何统计学,即P>0.05,具有对比性。

1.2治疗方法

针对对照组此次采用血管内介入干预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身性的麻醉处理。将动脉穿刺插管分别从患者左侧或右侧股动脉进行插入,随后对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对其颅内动脉瘤的规格以及分布情况进行初步探明。随后将电解脱铂金弹簧圈缓慢放入到位,再开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保检查位置准确,在手术完成后的前两天给予患者一定的低分子肝素抗凝,并按照20mg每天的剂量对患者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药剂,坚持滴注一到两个星期。而对于观察组所有患者,此次则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方式干预治疗,同样需要预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随后在显微镜的辅助下将患者蛛网膜慢慢剪开,并将其外侧裂池以及颈动脉池等进行有效分离,从而使得有动脉瘤的相关血管充分暴露出来,为医疗人员提供较好的手术视野,随后将颈部进行分离,放置动脉瘤夹,并基于罂粟碱溶液进行多次冲洗。在手术结束后需要常规颅内降压手段进行必要干预,并对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密切关注。

1.3评测指标

对两组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以及复发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所有患者出院后的12个月内对全部患者进行随机回访,对其预后情况进行判定分析。基于格拉斯哥评分方式,此次设置了五个不同评测级别,即死亡、植物人、中度残疾、轻度残疾以及良好。实际良好率=良好人数/总人数。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采用spss21.0版本对所有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与标准差形式表示,即,基于t进行校验,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实际当P<0.05表示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动脉瘤闭塞与复发情况对比(n,%)

P<0.05,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预后回访情况而言,对照组实际良好率达78%,而观察组则为92.6%,观察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目前,开颅手术以及血管介入治疗是较为常见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措施。但对于一些动脉瘤位置较深或者动脉瘤附着于重要功能区的情况,开颅手术则适用性并不高。除此之外,对患者采用开颅手术存在较高的风险,对于患者也会带来较大的创伤,因此术后恢复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住院的时间以及医疗负担。血管介入是目前业内较为认可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式,基于弹簧以及支架的放置从而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有效治理,该方法在病死率以及致残率方面均有良好表现,尤其对于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治疗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治疗中效果更为明显。但该治疗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于宽颈动脉瘤等一类的疾病则有一定的局限性。据不完全统计,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方式,术后患者复发情况较为明显,放置的弹簧一旦不小心进入动脉瘤极有可能造成动脉瘤的开裂,继而带来严重后果。

此次探究提出了显微外科夹闭术干预治疗颅内动脉瘤,通过对82例患者的探究。结果表明,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患者在治疗后动脉瘤完全闭塞情况以及复发情况均明显优于血管介入治疗形式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基于显微外科夹闭术,医疗人员可以直接观测患者颅内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操作干预,清晰的手术视野可以有效减少对患者脑组织所带来的牵拉力,从而避免术中动脉瘤的破裂,从而大大提高夹闭几率。与其它手术形式相比,显微外科夹闭术实际对患者所造成的创伤面更小,这也就使得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更为理想,从而大大减少住院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除此之外,基于显微外科手术不仅可以有效确保患者颅内动脉瘤位置血流进一步得到疏导畅通,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情况与动脉瘤占位效应。

综上所述,显微外科夹闭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以及疾病复发情况、患者实际住院时间均有大大改善,预后情况良好,因此具有一定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文华,张德明,朱成明,et al. 术中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中应用价值与预后的关系[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6):398-401.

[2]张波,代艳,张建斌,et al. 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74-75.

[3]谭显西,钟鸣,赵兵,et al. CT血管成像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脑内血肿手术的应用价值[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07(10):523-526.

论文作者:吴开福,朱思良,薛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  ;  ;  ;  ;  ;  ;  ;  

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吴开福,朱思良,薛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