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笔谈)——1.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和谐社会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真理论文,相统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7)03-0001-0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中,有一条最为根本的方法,那就是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这一方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根本指导原则。
那么,为什么说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方法呢?这是因为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是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根本指导原则。因此,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方法。
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是人类实践的一个根本原则。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这一本质特性就规定了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因此,人的实践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实践还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们进行实践是为了达到自己一定的目的,满足自己一定的需要,否则,实践就成为没有意义的东西了。因此,人的实践,不仅要做到合乎规律性,而且还要做到合乎目的性。而所谓合规律性,是说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的规律,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而合目的性,是说实践及其结果必须符合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等价值追求。因此,所谓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就是实践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这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就是说,人的实践需要遵从两个尺度,既要服从“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外在的尺度,又要服从内在的尺度,是两个尺度的统一。这里的外在尺度,就是对一切事物都适用的尺度,就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规律性的尺度。而内在尺度,就是主体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和尺度。马克思所说的遵循外在尺度,就是说的合规律性问题,真理问题,而内在尺度就是合目的性问题、价值问题。任何实践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真理的要求,同时,又符合人的目的和意愿,体现人的价值要求。在这里,服从和遵循真理的要求,所解决的是实践的条件问题,而服从和遵循价值的要求,所解决的是实践的动机和动力的问题。人的实践只有服从真理的要求,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人的实践也只有服从价值要求,才能使实践获得意义,离开了价值的推动,主体就失去了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因此,价值对于实践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是实践的动力之源。在人类的实践中,这两条原则缺一不可。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因而是既符合真理原则,也符合价值原则的,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以真理与价值相统一为其基本的方法和建构原则的。马恩就是因为发现了人们的物质利益方面的价值需求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才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建立在“人们的物质利益”这一基础之上的,是与人类的价值追求密切相关的。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存在离开人们的利益和需求等价值因素而孤立起作用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不可能存在于别的什么地方,而只能存在于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在社会历史领域,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真理与价值是内在地统一的。正因为遵循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方法,马恩才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按照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在社会领域,一种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只有符合实践主体的需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之,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然而,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这一原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就在于没有重视人们的现实的物质利益和需求,制定出来的政策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因而脱离了实际,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左”的实质就在于真理与价值的相背离。邓小平纠正“左”的错误,就是从重新确立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开始的。他针对“左”的错误对于真理与价值的背离,坚持把从实际出发与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相统一,在确立实践标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并使这三者在实践中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新社会主义观。可以说,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方法和最重要的指导原则。邓小平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后来又被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继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坚持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也是坚持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这一根本方法,进一步把真理与价值相统一作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正因为坚持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才提出了求真务实,提出了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才作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战略上的创新。因此,我们说,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根本方法。
那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怎样贯彻这一根本方法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和谐发展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统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理论。这一统一的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主题,以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为其基本的规定和要求。其中,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则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是互相统一的,又是各有侧重的。科学发展观更多地强调要科学发展,突出发展的科学性要求,侧重于讲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本思路。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则更多地强调要和谐发展,突出发展的和谐方面的要求,它侧重于讲发展要达到的目标和境界。因此,科学发展是要求我们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去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使发展合乎规律性。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要求我们要在和谐状态中去发展。和谐,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运行的状态,社会和谐是人们的一种追求。因此科学发展是真理原则的要求,而和谐发展是价值原则的要求,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统一,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坚持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统一,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又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也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坚持共建与共享的统一。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由全社会共同建设,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和根本的价值标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在这里,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又是为了人民群众。把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具体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行共建共享的原则。共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手段、根本途径,而共享,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和根本目的。因此,共建与共享的统一,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要求。只有坚持共建与共享的统一,才能真正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动态推进的原则,坚持目标与路径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地由较低层次的和谐走向较高层次和谐的过程。社会和谐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目标与路径的统一。它是上一阶段发展的目标和结果,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起点和条件。在这里,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制定,每一个发展战略的实施,都是既包含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各种矛盾变化规律的认识,同时又体现着促进社会和谐这一基本的要求。它把合规律性要求与合目的性要求内在地统一了起来。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动态推进的原则,始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包含着现实的需要,又体现着未来的要求,并在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中不断向前推进。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