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阶梯式”教学新体系方案的实施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语文论文,体系论文,方案论文,阶梯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6年,针对班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复式教学的启示下,我们采用了个人、小组、班级三结合的教学形式,探索出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中学语文阶梯式教法”,发表在《陕西教育》(90.12)上,并获全国首届“新语文杯”奖。之后,又在不断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地融合、联系和调节了多重制约点(社会、学校、家庭)、多重目的(激趣、促思、培能)、多种学生类型(低常、中常、超常)、多个认识等级、多种导学法、教法等等,确定了“基本素质+个性素质”同时得到提高的教改途径,对“阶梯式”教法进行了取舍,创设出了“初中语文‘阶梯式’教学新体系”。经六年两轮52个教学班的试验证明:此体系使语文教学步入了素质教育的“高效率→合理负担→高质量”的良性循环佳境。
一、关键:绘制“立体型”教学目标,整体规划语文教学
为利于教学操作,以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为“总标准”。然后结合教材具体内容,把总教学目标改造、分解为“三元”(认知目标:字、词、句、段、篇、语、修、文;智能目标:听、说、读、写、思;情感目标: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思想教育)多层次学习水平的“立体型”教学目标。如:认知目标分解为:“识记→理解→运用→创新”四级;智能目标分解为:“知觉→定势→熟练→自动化”四级;情感目标分解为三类:一是“学习兴趣”类四级:“愿学→爱学→乐学→个性化”;二是“师生关系”类四级:“接近→亲近→信赖→共鸣”;三是“思想教育”类四级:“意境→联想→领悟→移入行动。”
之后,统筹编写出各课各单元各册的《教学与分类实验手册》。力争做到:每篇课文的“三元”的点目标及应达到的水平层次,力求精要有用;以教学单元为联络处,把点目标汇集到联络处,力求点线分明;以每册教材为联络面,把联络处的各条线目标延伸到联络面,力求层次分明;以初中全教材(1-6册)为联络体,把联络面归并为联络体,力求科学准确。为更进一步为教与学提供极大的方便,可把“立体型”教学目标转化为适应优、中、差生的“阶梯式”练习题。练习应具有启发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还应具有多型性、多变性、多解性。
二、主线:设计“常模型”评价标准,促使反馈矫正贯串教学活动始终
“评价标准”对“目标”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在实践中探索出的集——量化数据的可信性、数据统计的可行性、评价标准的客观性——于一体的“常模型”评价标准为:
1.教学前提诊断性评价。一是新阶段、新单元前,对学生在知识、技能、策略、情感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评价;二是后进生成因诊断。
2.课堂教学评价。一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建立领导、观摩教师、执教教师、学习学生等多向评价模式项目表(见附表一),进行评价;二是计算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3.单元教学评价。一是采用观察、提问、测试等手段掌握有关数据,然后计算“目标到达度”进行比较。“个体目标到达度=通过目标数÷总目标数”≥0.8;“群体目标到达度=通过目标人数÷群体总人数”≥0.8;“教学效果=实际到达度÷期望到达度”≥1。二是通过单元形成性测试题,分析测试后的平均分、高分率和待转化率。
4.阶段总结性评价。一是对认知、智能素质评价,采用大面积的考试(统考、会考、竞赛),计算出“W”值来测定。“W=0.6×及格率×100+0.3×高分率×100+0.1×均分率×100-0.6×低分率×100-0.4×变异系数×100。其中,变异系数=100×标准差÷人均分”。二是情感素质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自评、互评、他评等综合评定等级进行比较,诊断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三、重点:明确“教学段”,分期突破教学目标
1.初一阶段:为“变教为学”阶段。重点是引兴趣、教方法、养习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实现从“领会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
2.初二阶段:为“活教活学”阶段。重点是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的过渡。
3.初三阶段:为“会教会学”阶段。重点是更进一步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整体效果;帮助、强化学生实现“学会学习”的目的。
四、核心:立足素质教育,寓“基本素质+个性素质”于“阶梯式”课型之中
1.单元课堂教学“阶梯式”课型
a.亢竞自学课。旨在围绕认知、智能教学目标,创设教材相关的问题情境,以“快”强化效率感,以“趣”激发动机,以“美”愉悦身心,使学生产生亢竞的自学愿望,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个人、小组、班级三结合的教学形式中,引导学生在一种自由的、亢竞的、和谐的气氛中达标。从而培养学生“乐学”的态度,“快学”的技匚,“自学”的能力。
其课堂结构为:
导引
阅读教材,思考理解
互抒己见,相互问题情境───→自学─────────→互学───────导疑
疑感讨论,集体导结
变式练习,重点敲击→共学──────────→达标─────────→深化目标。
b.教读启导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智能、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分层教学全面的进行思想教育和智能开发。其课堂结构为: 导学
启思
浓缩
导疑设疑───→独立探索───→研讨争鸣───→总结规律───→知识辐射───→深化目标。
c.综合训练课。旨在让学生运用前两类课型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教师分类指导,促使学生有效地读懂课内外自读课文,综合深化读写听说思能力。
其课堂结构为:
阅读教材,明确目标目标→(口脑并用强化)读──────────→(瞻前顾后点
思考理解,形成结构
各抒己见,揭拔)思───────────→(发散思维诱发)议───────示规律
知识浓缩,重点敲击───→(左顾右盼抓美)讲──────────→(适时适度变式 知识辐射,变式练习)练──────────→深化目标。
d.研讨总结课。旨在通过对单元内(外)课文进行求同对比、求异对比、正比与反比,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对单元“三元”(认知、智能、情感)目标有一个整体强化,更重要的是锻练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其课堂结构为:提出目标,教给方法→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自我评品批注→小组议论相互借鉴→师生共同综合评价。
e.检测矫正课。旨在通过测试反馈,进行矫正,为未达标的学生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同时,对达标的学生进行延伸教学,实现单元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其课堂结构为:综合测试→专项矫正练习→弹性作业。
2.单元作文教学“阶梯式”课型
a.读写结合课。借鉴课文的写作特点,以课文内容(或其中的一方面、环节)为基点,在展开合理而又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铸成新篇;或紧扣课文,结合实际,忠于原文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进行评议。此课型旨在为读与写寻找最佳结合部。
关注
激起
移入其课堂结构为:基点─→情境───→想象───→勾勒(初写) 交流
加深
目标───→修删(二写)──→誉写───→评佳。
b.系列写作课。以同一个题目(或一幅漫画、一则寓言、一件材料),采用多种文体、或电视递进式、或确定不同的主题、或形式多样的开头和结尾等写作形式,写出一组文章。小则三、四篇,多则七、八篇。在内容上既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此课型旨在通过训练,让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开阔更深刻。
点拨
评议
朗读其课堂结构为:情境────→初写────→修删───→誉写
c.想象作文课。旨在通过追忆式、象形式、推测式、综合式、假想式等想象训练,训练学生作文素质中极其可贵的品质——想象能力。
其课堂结构为:定向→情感呼唤→写作→评析→入格重写。
d.觅宝训练课。旨在让学生从狭隘的课堂这个小天地跳出,深入社会实践,到生活中去寻觅“宝藏”,进行去芜存精的加工,构思出旨意宏远、令人耳目一新的珍品来,文体、字数均不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编出一张独具特色的手抄报,评佳展览。
引导
交流
设计
其课堂结构为:觅宝──→初加工───→精加工───→手抄报
e.科技作文课。旨在通过科技报告、科技制作介绍、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品、科幻小品等科技作文训练,让作文教学从记叙、议论、说明三大文体的狭隘范围中突破出来,从而拓宽习作领域,强化学生的科技意识。
激起
写作
讲评
其课堂结构为:训练专题──→指导套路───→互评佳───→
f.片断作文课
片断作文重在容量小,数量要少;求有专攻,不一而足。如记叙以概述和白描见长,力图一目传神;说明以取法切用为佳,力求一目了然;议论可恰当地选用一二论证方法即可,达到一目开窍。旨在让学生去写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一枝红杏”,学会“画龙点睛”的“点睛”之法。
其课堂结构为:目标→写作→交流→套路。
此外,作文方法课、修改课、评讲课、观察课、听说课等,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叙述。
3.第二课堂“阶梯式”课型
a.“引课”。旨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教学点、线、面、体目标,引向课外更深、更广的范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主动学习的习惯。
b.“扶”课。做法:一是利用学校建筑物等,创设出美观典雅的物理环境和形象“童化”的知识环境,使之成为情感的升华剂、语文教育的载体;二是在各科学习中,引导学生注重读写听说实践;三是鼓励学生从电影、电视、录像、文艺演出、图片、漫画、广播电台、演讲(唱)会等图像或有声语言中,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c.“放”课。旨在强化语文个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效果,强化学生“处处留心皆语文”的“学会学会”的意识。做法:鼓励学生成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写作小组”、“小话剧(课文剧)表演队”、“新闻通讯小组”、“社会问题调查小组”等。
五、成效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各课型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反馈矫正贯串始终,脱漏的知识得到及时弥补。二是各课型冲破了注入式教学方法的束缚,一改过去学生依赖教师的全盘授予与灌输的被动地位,不仅安排了学生个人独立读、思、练、写、实验操作的时间,而且还安排了小组、班级研讨争鸣的环节,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得到同时并用。从而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密度高、节奏快、检测矫正及时,优良中差生综合素质得到大速度的同步发展。
2.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体系以语文的“基本素质+个性素质”发展为主线,以开发思维潜能为核心,在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课内与课外活动之间,课文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外活动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架起了一座座“立交桥”。同时,教学目标的绘制,根据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具体状况,把学生学习中的各个环节、知识结构、心理、能力及品德具体分成若干层次,在优良中差生面前,都展现出可望可及的成长台阶目标;课文教学各课型注重了“分类编组,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作文教学各课型注重了“分层使用命题方式,分类指导文章构思,课外活动各课型注重了“因人而异,分类指导,促进个性发展”从而使语文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了协同效应,发挥了“1+1+1>3”的功能,促进了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是将只重“教法”研究转为既重“教法”,又重“学法”研究,使“教法”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学生爱学和会学服务。二是将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转为用“三元”教学目标“到达度”和考试分数结合来评价学生,使“分数”从一个方面定性评价服务。三是将单纯用阶段效果评价教学转为重教学过程优化评价,为提高教学效益服务。四是将教学容量、教学难度、教学进度的“一刀切”转为梯级要求,梯级发展,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养个性服务。五是将研究内容由单一性走向系列性,初步形成了多课题、多方位、多项目的系列化的研究格局,六是变“应试教育”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加特长”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导向了广阔的现实社会环境这个“练兵场”,切合了时代和学生的需要。
4.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新体系的教学思想明确,操作模式具体清晰,可以充分利用现行教科书,广大教师易学易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论是城市有经验的教师,还是农村年轻的教师都能学习应用;不管是一个班、一个学校,还是几十个学校,应用此体系,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