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罗布 西藏山南市错那县中学 856700
【摘要】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为提升学生的法治能力带来支持。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做好对生活化设计的有效性控制,保证学生能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学有所获,在为他们良好 道德与法治知识水平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带来支持。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187-01
一、更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问题
1.生活化教学模式缺失。
生活化教学模式缺失是目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倾向于传统教学模式,在他们看来自己所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要比所谓的“先进教学方法”更有效,也更适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部分教师的坚持下,生活化教学方法根本不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内,其也就不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展现,这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很难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予以展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生活化教学设计缺陷。
生活化教学设计缺陷也是常见的生活化教学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些教师乐意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但因为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不够透彻,这使得他们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时,存在不够科学、全面的情况,这让生活化教学出现了缺陷。一旦教师按照设计开展教学,由于设计缺陷而导致的问题就会显露,这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浪费了教学时间,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1.注重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境的有机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道德与法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一味照本宣科,而应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运用实际生活营造真实的情境。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教材内容和实际中的实际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
2.组织道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稳定的道德行为。
初中时期,教师要善于动员学校的隐性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锻炼。在具备道德情感之后,初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在面对诱惑时坚持自己的原则,而需要在实践锻炼中磨炼其恒久的意志。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之后才能产生稳定的道德行为。例如,每个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校级劳动周,在劳动锻炼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自我生活管理与行为约束能力,提高其自律意识,发展自我规范能力。
四、以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是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切入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高效。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建立起认知背景,才能实现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所以,指导学生高效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保证。
五、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是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支撑点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意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认知活动起着始动、调节、催化等重要功能。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高潮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认知过程。一节课是否高效,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密切联系的。著名教育专家于春祥老师说:“人是表达的动物,课堂因表达而精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也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设计教学情景问题的梯度和坡度要合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这个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总结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基于课堂的教学结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5).
[2]王炳儒.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浅析情感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J],2013(23).
论文作者:嘎玛罗布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1
标签: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法治论文; 教师论文; 初中论文; 生活化论文; 高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