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目前被我国所大力提倡的,它是城市建设转型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使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变,建设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将其完成。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说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建成区的水系统,相关专家应针对怎样建设海绵城市以及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制定出相关的方案及策略,为以后的项目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海绵化改造;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脚步也愈来愈快,在整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环境问题当中的水问题是非常严峻的一个方面。针对水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文件,我国建成区改造的一系列问题也被列入其中,在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过程中,城市建成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的进展和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就海绵城市的改造而言,其改造难度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既有建筑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旧城。因为建成区与新城区具有差异性,所以说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二者的改造难点与重点也不尽相同。就海绵化改造而言,建成区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故其改造难度会有所增加。倘若能够合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这难得的机遇,则可有效提升建成区海绵化的改造。
1建成区在管理雨洪方面的不足之处
每当遇到降雨,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很大,建筑屋顶、广场以及道路所聚积的雨水都是直接通过雨水口排出。因为雨水口的排水方式比较单一,但速度比较快,所以说雨水口的排水能力直接决定了建成区的排水效果。
因为建成区具有较高密度的历史痕迹,该区域内没有过多的公园及水体区域,其大部分区域都是被柏油、水泥等不具备透水功能的材料覆盖,如硬质铺装的建筑物、广场以及道路等。倘若遭遇暴雨,因为整个区域的透水性差,大部分区域不能对雨水很好的进行吸纳或下渗,使得雨水不能被植被或土壤吸收,只能形成径流,由管道进行排放。
2改造建成区的重要性
每一座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意义,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就建成区而言,它的形成经历历史的考验与时代的变迁,人们生世代生活在这里,它已然成为了城市的一大重要组成板块。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增量规划的城市建设也在慢慢转变为存量规划城市建设,故应该严格管控城市中的建设用地,这样有助于推动建成区的改造。在建成区的区域当中,保存着许多破旧的狭窄街巷子以及建筑物,它们代表着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的特有特征。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建成区的水问题严重阻碍着城市的发展,所以说大家应该重视建成区的海绵化改造。
3海绵城市的发展路线
无论是国外的雨洪管理理念亦或是我国的建成区海绵化改造,水环境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绿色基础设施及低影响开发是建成区海绵化改造中尤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均将海绵化管理雨水的意义加以明确。如下图
4如何进行建成区海绵化改造
4.1建立海绵格局
相关技术人员应将生态修复和生态格局保护的具体要求与建成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将项目的实际生态格局进行细化布局,在不破坏建成区内“湿地、林、海、湖泊、田地、河流”的基础之上,建立起能够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安全格局。
主要采用“基质——斑块——廊道”的空间布局形式,在部分重要的生态控制点和原始生态基底上,将海绵板块进行具体规划,将各类生态板块通过水系廊道、交通廊道以及绿地廊道等进行有效组织,组成完整化的生态系统网络;就其功能而言,对城市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将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将其主要功能凸显出来,如休闲游憩、涵养水源、精华污染、缓解内涝等,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为“自然净化、自然渗透、自然积存”,将将其与项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建成区内主要水系、大型绿地、湿地等重要海绵通道进行保护,建立起安全有效的海绵化格局。
4.2建立海绵系统
对海绵的安全格局进行详细的分析判断,城市海绵体的主要构成要素为点、线、面。在建设海绵城市之前,要想使其整体功能得以实现,首先要将各类要素加以识别,进行系统性构建,同时加以保护。
“点要素”主要是布局较为分散,它主要是在城市建设区域当中或是建设区域周围,但是它具备海绵要素的重要功能,城市的建设与分散式湿地板块和城市公园密切相关,其功能主要为雨水利用、水质净化以及内涝调蓄等等,就城市海绵体而言,可称之为“淋巴节点”。
“线要素”的组成部分主要是重要林带及水系,它是连接城市海绵体各要素之间的重要通道,它能够将各类生态节点、生态片区以及城市功能片区进行连接,作为通道对能力及物质进行传输,它不仅仅能够转移污染物、输送清水,同时也可对雨水进行转移或者调蓄,就城市海绵体而言,可称之为“血液系统”与“神经系统”。
“面要素”主要是指海绵体系中大范围的湿地斑块以及绿地,它的主要作用是辅助热岛缓解以及防洪调蓄等,将污染物与水资源进行汇集,可大规模地将雨水进行调蓄,就城市海绵体而言,可称之为“肾”和“肝”。
要想将海绵化改造的尺度进行整体性把握,需要建立完善的海绵城市改造系统与安全格局,将各类影响因素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使城市改造与发展更加顺畅。
5“海绵体”的保护与修复
进行建成区海绵化改造的关键在于海绵城市“海绵体”质量与规模的提升。建成区内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该区域内的湿地和湖泊河流等生态敏感区域,它们包含建成区的大部分水源,在时代的变迁过程当中,其自然水文特征得以维持。在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时,最大程度上减小对沟渠、坑塘、湿地、河流等水生敏感区域的破坏,将衍生湿地等尽可能地作以保留;就那些丧失了基本生态功能的湿地而言,生态置换为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1“海绵体”的保护
有效地保护“海绵体”,在建成区海绵化改造的过程当中,将沟渠、坑塘、湿地、湖泊以及河流等生态敏感区包含在内。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建成区的现状,将其与实际的开发边界进行结合,为确保城市水循环不受影响,改造时应尽量避免破坏城市现有的“海绵体”。
5.2“海绵体”的增加
在进行城市建成区海绵化改造时,增加了一些新的开发设施,这些设施的影响十分微小,具体为可渗透路面、植被过滤带、植草沟渠、雨水花园以及沉式绿地等,这些设施可称之为“新海绵体”。研究人员优先将一些影响细微的开发设施加入建成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当中,使“净、渗、蓄、集”这些功能得以实现,该理念的主要意图在于将雨水进行渗透,使其达到二次利用,避免浪费,同时也可对其进行充分净化储存,循环使用。
6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热潮愈发强烈,本文就是对此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将城市建设当中所存在的环境水问题进行剖析,同时研究了绿色基础设施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意义。文章将我国建成区的现状与城市海绵化改造的现状向结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的再创,它主要是参照国外相关成功的案例。它全方位的定义了流域、区域或城市等大尺度空间上水生态安全系统。
参考文献:
[1]任彬彬,张梦倩,李慧.建成区海绵化改造设计研究[J].建筑节能,2017,45(11):82-87.
[2]朱乃轩,车伍,张伟,杨正,程熙.美国城市建成区雨水系统改造经验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7,33(20):5-10.
[3]王建龙,涂楠楠,席广朋,车伍,李俊奇.已建小区海绵化改造途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7,33(18):1-8.
[4]于中海,李金河,刘绪为.已建建筑小区海绵化改造系统设计方法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17,33(13):119-123.
论文作者:曹刚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建成区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生态论文; 湿地论文; 海绵体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