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策略
地球本身就由很多个区域构成,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区域都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化。其中还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学生在记忆和理解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单靠教师的讲解有时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结合各区域实际的案例来加以解释。在这种以真实案例为背景的地理情境之后,地理知识也不再晦涩难懂,对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大有裨益。
一、创设情境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如前所述,高中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一部分学生本身是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但就是因为教师在方法上的引领作用不够,让学生对地理课兴趣较低。美国结构主义专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知,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对上课材料的兴趣出发,去组织教学活动。而在地理课堂上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能够则能够产生上述作用,教师以创设的具体情境为整堂课教学的主线。然后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彼此之间存在关联,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区域认知思维层层递进。
例如,在学习关于洋流方面的知识时,笔者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干巴巴地给学生灌输洋流的概念、性质及其分布的规律,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枯燥的,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来。而如果能够根据洋流的相关知识来创设某一情境的话,并将其作为贯穿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定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性质,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在教学中就为借助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创设情境,并以此为主线架构区域认知。该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少年在出事地点坐上没有动力的帆船,借助洋流和风向,最后来到了美国西海岸”。学生通过观察电影,能够初步认识到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一种形式。随后有学生便发出了自己的疑问“洋流还有其他的方向吗?少年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到达西海岸?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洋流吗?”看到学生们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笔者也意识到本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借助情境认识了地理现象,自主建构了区域认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事物提升区域定位能力
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区域内典型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区域内重要的河流湖泊、轮廓形状,区域内重要的城市、地形地貌等,都是学生提升区域定位能力的可用元素。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地理景观进行区域定位。地理景观通常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由于受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内的景观也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像自然地理景观中有热带地区的天然橡胶,干旱地区的仙人掌以及南极地区的企鹅;人文地理景观中再有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等。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进行区域定位。在地理地图上,每个区域都有自己既定的轮廓特征,这也是学生提升区域定位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如在地图上,河南省像一只大象,西藏像一条鱼,中国像一只雄鸡,大西洋则像“s”字母。平时地理教师可以将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分类,通常分为面状和线状。前者的地理事物包括工农业区、自然带、主要湖泊等。后者则包括河流、山脉、交通线、界线等。这样能够在平时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定位能力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地促进作用。
三、提供读图识图技巧,训练区域认知信息加工能力
地图时候地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辅助工具,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也可发现,关于区域地理的考查内容基本上都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所以地理教师有必要加强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独自面对地图时从中尽可能全面地提炼出所需信息。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指导学生。首先让学生先读图名,了解地图内容的主题。然后,引导学生读图例,再从图中找出年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通过对比了解我国地区之间年降水量的变化。然后仔细观察每条年降水量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及其眼神放箱,找到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最后,再让学生找到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并分析其与哪些山脉是重叠的,帮助其理解降水量与地形起伏的关系。
总而言之,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已经朝着核心素养的方向前进。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化的内容编排特点非常明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与学生一道共同为提升其区域认知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凌华.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0):96-98.
[2]朱明明,陈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研究的文献综述[J].经济师,2019(10):26-27.
论文作者:李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区域论文; 地理论文; 认知论文; 学生论文; 洋流论文; 能力论文; 降水量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