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信息网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_有效市场论文

高速信息网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_有效市场论文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网络论文,信息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按照库普曼(T.C.Koopmans)的观点,资源最优配置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在给定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下,如何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分配于各种产品的生产,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1]。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网络信息资源与其他传统资源一样,同属经济资源的范畴,具有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等经济学特征。正是这些经济学特征,使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1.1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

人类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性是高速信息网络存在和迅速发展的前提,同时也使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成为必要。没有网络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就毫无经济意义可言。网络信息资源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作用于信息不充分、不完备、不对称的经济环境中,有助于消除经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促进经济决策的正确进行;二是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主要投入要素并通过生产使之形成增值的劳动产品。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上的稀缺。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同一的信息资源“拷贝”的生产不仅极其容易,而且相对于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生产成本来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对于特定的经济行为者而言不是无限丰富的。正因如此,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如何将有限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经济行为者之间进行分配,以使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则显得十分必要。信息资源的稀缺性还可以从信息资源效用的角度体现出来。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任何信息资源都有一固定不变的总效用,当它每次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时,信息资源使用者总可以体验到总效用中的一部分。随着被使用次数的增多,这个总效用会逐渐衰减,并在衰减至零时被彻底“磨损”掉,不再具有经济意义。衰减至零并不意味着总效用已全部被体验到,其程度与信息资源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经济行为者之间的分配情况有关。因此,人们不能不考虑如何以有限的网络信息资源在各种可互相替代的分配方案中选择最好的一种,以达到最大的欲望满足。

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是指同一信息资源可以在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作出选择,选择的使用方向不同,产生的使用效果一般也不一样。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方向上以及不同的经济行为者之间作出合理的选择,以使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这正是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所要研究的。

由此可见,从信息资源的经济学特征来看,有效配置信息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在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我们还可以找到特殊的必要性。

当前高速信息网络环境是信息资源存贮、传输和被开发利用的主要环境,因特网是高速信息网络的杰出代表。据美国努阿因特网观察公司调查统计分析,到1998年2月,全球因特网用户已达1.13亿人。 目前因特网数据库已逾万个,图书馆目录、参考工具书、全文资料、图形和影像信息、计算机软件信息等各种类型信息资源存贮并流通于因特网网络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潜力无限的高速信息网络世界。在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流通的时间延迟和空间阻隔基本上被打破。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方便。但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相关技术、设备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这势必会导致信息资源向某一局部区域过度富集,并进而产生“信息富裕”和“信息贫穷”两极分化的现象。从宏观上看,这种信息资源分配和使用模式不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相反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和贫富不均,并进一步在网络上表现为信息浪费、信息冗余等使信息资源利用低效率的后果。由此可见,网络信息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不能放任自流,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有效配置。只有进行有效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人类谋福利。

1.2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可能性

信息需求和消费理论告诉我们,在现实消费中,人类的信息需求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需求,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需求类型和内容千差万别,完全同一的信息对于不同的时间、空间或不同的用户消费环境来说,其效用实现程度一般不会相同,有时甚至差别很大。网络信息资源尽管量大面广,但毕竟是稀缺的。稀缺的资源面对千差万别需求必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多种模式,有的效益好一些,有的差一些。可见,通过适当的人为干预和市场调节,从多种配置模式中选择一种最优或次优的模式是完全有可能的。实际上,现行的因特网管理已经试图作出这种努力,如根据不同的时效性给予信息资源不同的更新周期;按照不同行业和地理区域用户群的需求规律配置不同品种、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的信息资源等等。

网络系统技术的支撑作用使这种可能性得到更进一步强化。这里所说的网络系统技术是维持网络正常运行和促使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扬长避短的相关技术的总称,如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可靠性的技术、网络故障的早期诊断和快速处理技术、加快网络传输速度的技术、网络信息存取和组织技术、防火墙技术、密钥技术、病毒清除技术等等。在网络时代,网络系统技术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和水平。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越发达,网络系统技术就会越先进,时间、空间以及其他一切信息传输的物理障碍也就越容易被打破。在如此优越的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必然会比其他任何环境都更容易取得高效果。除此以外,由于信息传输和信息反馈的实时性,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品种类型余缺的合理调整和配置也将成为可能,风靡当今世界的因特网已经在实践上印证了这一点。

2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内容

在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矢量上品种类型的配置状况、特征和要求构成了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内容。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

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坐标轴上的配置。这种配置从时态上有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分,从时段上又有大小之分和连续与不连续之分。信息资源在时间矢量上配置的经济意义是由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决定的,一条及时的信息可能价值连城,使沉睡良久或濒临倒闭的经济部门复苏,而一条过时或过早的信息则可能一文不值,甚至在使用后产生极其严重的恶果。换言之,信息效用的实现程度与时间起始点和时间段大小的选择密切相关。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其时效性大小和变化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信息(如某些科技信息)资源表现为逐渐过时规律,有的信息(如股市行情信息)资源表现为快速过时规律,还有些信息(如某些商务信息)资源强烈地受制于各种不定型因子的干扰和影响,表现出波动性和无规律性。对于过时规律明显的信息资源而言,其在时间矢量上的有效配置目标的实现较为容易;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难点在于控制和协调网上无过时规律的信息在时间矢量上的配置,因为这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知识作基础,更需要有丰富的实际配置经验,需要配置者多方面高素质的完美结合。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

网络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实质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2]。 网络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存在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不同一性[3]以及区域间经济活动水平的差异性, 它们与千差万别的用户信息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的流通,并进而导致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结构上的差异。按空间矢量配置网络信息资源就是要运用一切市场的、非市场的手段调节和控制网上信息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或行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目的是追求高速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后能产生最大化的经济福利。

网络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后所产生的经济福利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市场竞争和价格体系、网络技术和资源条件、网络及其所涉及区域的信息效用和社会公平以及资源使用者的消费偏好、接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和工资水平等[4]。 这些因素可以有不同的影响权重和排列组合方式,这是导致大小不一的经济福利的内在机理。网络信息资源在空间矢量上有效配置的任务就是寻求一种最佳的影响权重和排列组合方式,以使高速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最佳的效益。

2.3 网络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配置

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矢量上的配置必然要涉及到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由于对既定的信息资源系统而言,当冗余信息量趋于零(理想状态)时,该系统必定是不同内容的信息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信息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系统规模的大小和服务能力的强弱不能简单地看其信息拷贝数量是否庞大,而应当综合性地以信息资源品种类型的多寡及其对网络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主要评判依据。

当前,高速信息网络存在着巨大的开放性,任何入网者都可以将信息在网上自由存放,也可以很方便地获取网上信息。可以这么说,在高速信息网络上,每时每刻网上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在不断增多,这必然刺激着大量冗余信息在无“主管”的网络上迅速地膨胀。这样,一方面,千差万别、无奇不有和日新月异的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使高速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显得有限和难以令用户满意;另一方面,迅速膨胀的信息冗余又在网上形成了新的、巨大的信息干扰,它们或被重复配置,造成信息资源品种类型十分丰富的假象;或在真正的有配置价值的信息资源表面形成一层面纱,使人们难识其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尽管当前高速信息网络上信息资源品种类型之丰富是空前的,但其配置仍有相当大的难度,顾此失彼的现象依然在所难免。高速信息网络上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最终实现势必要借助于一定的市场或人为手段从技术、经济和人文角度对信息资源实行有效的综合性的组织管理。

3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

3.1 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从生产、传输、分配直至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牵涉到的经济利益主体之多、涉及范围之广、运作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网络系统中,每一经济利益主体既与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相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配置网络信息资源势必涉及到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以及网络系统和系统环境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判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不能单纯地从某一或某些经济利益主体出发,而必须站在全社会的高度,以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为判定标准。

3.2 需求导向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不论是在时间、空间矢量上的配置,还是在品种类型上的配置,最基本的依据都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性,我们无法想象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于根本无需求欲望的用户手中能导致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用户信息需求的每一变化都会影响到各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效益,并进而影响到配置模式的调整和选择决策。传统资源配置模式中的“次第配置法”就是一种典型的按需求导向原则设计的模式,该模式首先把资源配置于最需要的部门,一直到“注满”为止,然后把“溢出”的资源注入到次需要的部门,一直到“注满”为止;如此次第配置下去,直至不再“溢出”。尽管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高时效性,该模式引入到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中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引入时间因素加以修正和变通,但还是很好地体现了需求导向原则的重要意义。

3.2 公平原则

公平是指人们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一种道德评价,认为它是否应当如此,是否公正合理。公平意味着经济福利在所有相关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分配达到均衡状态。这里所说的均衡分配与平均分配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它要求资源配置者在按照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和需求导向原则配置资源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公正合理地对待高速信息网络系统每一用户,不偏不倚,不掺杂情感因素。

3.3 市场手段和政府手段互补原则

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市场供求、价格、竞争、风险机制的充分运作可以有效地调节网络信息资源在生产、传输、分配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以利益驱动构建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厦。西方经济学称市场手段是调节一切市场的十分有用的复杂精巧的联络系统,高速信息网络市场诞生十余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市场手段在解决跨国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府手段是有效配置网络信息资源的另一种很重要的手段。福利经济学家霍布森(J.A.Hobson)认为,为了保证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5]。网络信息资源尽管是面向全球的, 但不论是生产、传输还是分配、开发利用,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和影响。美国政府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积极倡导者,这一作用和影响使美国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信息资源配置状况和水平亦堪称各国楷模。

市场手段和政府手段在作用形式、条件、效果等方面是不一样的。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协调互补,使两者形成有机的配合。一般地,能够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的,就尽量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机制去自动配置;不能或难以通过市场手段配置的,资源配置者应在前述三项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政府手段去配置。

收稿日期:1998年10月6日

标签:;  ;  ;  

高速信息网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_有效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