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洪堤功能转变之下的景观带设计论文_沈玉仙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防洪堤区域从防洪功能到景观绿地功能转变,通过乐清活力绿廊等实践项目,从功能、空间、文化、要素和植物方面,研究此类绿地的设计手法,以期对防洪功能改变的景观项目有所帮助。

关键词:防洪堤;线性;乐清

1.防洪堤功能转变背景

防洪堤是人类与洪水奋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防御水灾、控制河流的重要方法,是城市除水害、建水利,兴家园的见证产物。在沿海城市,防洪堤更是城市与海洋,人类与自然协作对抗的历史产物。随着城市建设与扩大,防洪堤会不断的更替与外延,原有防洪堤的防御功能随之改变。如何处理这些防洪堤所处的区域,正是很多城市所思考的。方法一,推倒防洪堤,将其改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方法二,将防洪堤区域打造成城市开放公园,作为市民游憩休闲的新去处。

2.功能转变后的景观带设计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临乐清湾,是一个典型的东部沿海城市。城市的发展与海共生共存,人们生活与海密不可分。防洪堤作为城市与海洋的分界线,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在城市东边新建防洪堤,作为城市外扩的标志,而遗留下来的原防洪堤区域,控规中将其调整为公共绿地。通过《乐清活力绿廊项目》的设计,浅谈防汛功能改变后的防洪堤带景观设计方法。

2.1功能特征

此类绿地基本呈线性布置,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防洪功能弱化后,主要以生态修复,游憩功能和形象功能为主,利用防洪堤原有的内河道、防护林、坝体和存在的高差,打造具有城市特征的线性绿带。

(1)生态功能:此类绿地作为城市线性绿地,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廊道,有助于乡土植物和动物种类的保护,在堤坝形式保留的前提下,为这些物种提供迁徙的机会。连续的堤坝,两侧的植物夹景,构建了城市中心的一条通风廊道。堤坝两侧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2)游憩功能:是区域防洪功能改变后的最主要植入的景观功能。可用于步行、骑行及其他的可进行休憩娱乐和健身的场所,通过对场所的充分利用和再创造,达到功能与景观的兼顾功效。乐清活力绿廊以线串点的结构方式,通过贯穿的慢行道将防洪堤两侧各个不同特色的景观空间相连接,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廊空间体验。以防洪堤为载体,自行车道为纽带,新型工业文化与潮水记忆为内涵,打造一条集道路防护、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廊道和慢行廊道。

(3)形象功能:防洪堤功能转变的前提是城市的扩建,作为新城与老城的分界线,此区域的景观形象更是新城文化与老城文化的衔接与碰撞,其景观形象展示着城市的形象,反映着城市经济、文化总体水平,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2.2空间特征

此类空间的典型特征是成线性分布,并被防洪堤分隔成里与外空间。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这些空间特征既是不利因素更是特色打造的有利因素。

(1)线性空间:具有空间联系性,随着长度的增加更加显著,防洪堤是城市的边界,因此它具有串联城市休闲功能的作用同时保证游赏者视觉秩序和心里感知上的连续性;具有空间引导性,明确运动方向,暗示运动路线,调节游赏者情绪的作用;具有空间动态性,本身具有流动变化的秩序特征,同时引起游赏者视觉上的张力运动;具有空间时间性,线性的景观空间是动态的艺术,它与时间因素密切关联。处于运动状态的观赏者将各个时间点上的感知到空间状态在记忆中加以整合,形成关于线性公共空间的序列景象。

(2)里外空间:防洪堤本身的高度将线性空间分成里外两层。这种空间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里与外的交流。但由于高差的存在,也增加了视线和情感上的交流。增加了人们驻足和远眺的可能性,丰富了景观空间。

(3)停顿空间:原有防洪堤是等宽坝顶,全线串联,在改造景观设计中,会增加点和面的节点空间,丰富空间类型和活动场所。这种节点空间具有向心,聚焦和标志的作用,提供休憩,运动等活动场所。

线性空间 里外空间 停顿空间

2.3文化特征

防洪堤是时代变迁的一个产物,其存在与消失都与河海文化、城市文化等相关。在景观设计中,将此类文化镶嵌其中,留住其本身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烙印,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河海文化:主要是人们对河海的认识和感受、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等文化内容,也包括河海馈赠给人们的产物以及因此类生活留下的诗词和名人等。新老城文化:新城的文化与旧城的底蕴都是这个景观带可以注入的内容。如乐清活力绿廊所处的开发区,是以工业文化为主,在设计中,通过植物的营造,材料的运用和雕塑的布置来表达这种文化类型,让此带成为区域特色表达的一条生态廊道。

2.4防洪堤本身的景观改造

防洪堤可以采用土堤,土石堤、石堤和混凝土堤等多种方式,但形态基本都成梯台式。从景观角度来说,如要保留防洪堤的形态,提升其景观性和功能性,主要是从堤面,防浪墙和斜坡面上进行改造提升。

(1)堤面

乐清大堤原有防浪的功能需求故原有堤面为混凝土面层,景观效果较差,且没有亲和力。根据不同景观段,改造如下:a.除去堤顶素砼层三米的空间为彩色沥青铺设的慢行道,剩余堤顶种植绿化,让游人在游览的同时感受精致的绿化空间。b.考虑整条慢行道沿线较长除了设计局部休憩平台小广场、挑台等停顿空间。让游人在游览的同时具有一处绝佳的休憩观景点。

原堤面 绿道+绿带 绿道+节点

(2)防浪墙

原有防浪墙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较为敦实厚重,景观效果差,且阻碍两侧视线穿透。根据不同的景观段改造如下:a.保留原有防浪墙,对其面层以墙绘的艺术化形式进行处理,汲取基地原有工业海浪等元素,使其焕发新活力。b.局部打通原有防廊墙并设设置更轻盈的栏杆连接,使得景观效果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堤顶东西方向视线通透,景观层次更加丰富。c.保留原有防浪墙,对其面层进行简单处理,在局部活动休憩场地,衍生一体化座凳和廊架,将休憩功能与景观效果完美结合。d.在局部地块与堤顶竖向高差不大的区域将原防浪墙打通,让游人感受慢行道两侧变化的景观。

坐凳结合 廊架结合 去除

(3)斜坡

原有预制混凝土块斜坡覆绿改造主要为两个方向:直接覆绿和台地覆绿。斜坡面坡度为1:2-1:1,直接覆土种植不太可行,需采用人工植生袋、挂笼砖和喷混植生等技术。乐清活力绿廊项目通过采用HCW蜂窝约束系统结合缀花草籽的播种,打造生态野逸的斜坡面。在局部人流较大的节点处,通过多层台地,打造多样化景观空间。

2.5植物设计

虽防洪堤的防洪功能改变,但其空间形态基本保留,在植物设计中要着重注意线

性植物空间的布置以及原有靠海防洪堤土壤盐碱化的特点,在选择品种上,以选择耐盐碱,粗养护的品种为宜。着重利用植物进行空间分隔与导向,通过分层分段,来避免线性空间绿化形态的单调。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来减少防洪堤硬质砌筑所曝露的面积,例如藤本类植物来覆盖等。强掉季相变化,通过色叶和开花类植物增加线性空间的多样性。乐清活力绿廊项目的植物设计主要从多方面出发,打造具有乐清开发区特色的植物空间。

(1)植物空间设计:纵向分明、横向错落、整体阵列式体现工业气息,局部自然精致体现生活意趣。

(2)种植季相设计:自然缤纷、变幻有序

春季的开花小乔木紫荆,开花地被,连翘、迎春、黄馨、鸢尾、绣线菊等;夏季的开花地被大花六道木、金边六月雪、黄金菊等;秋季的色叶树种落羽杉、中山杉、榉树、无患子、银杏、乌桕、枫香等;冬季的香樟、女贞、杜英,阴香、红瑞木、金枝槐等共同在时间的帷幕上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

(3)种植色彩设计 ——绿色骨架、多彩浪花

合理保留原有记忆,以香樟、女贞、杜英为底色,落羽杉、中山杉、池杉呼应木麻黄在堤坝两侧架起绿色骨架,形成夹景,弱化高差,不同色彩的生态护坡、垂直绿化以及地被、下凹绿地、雨水花园似朵朵浪花点缀林下,给绿道增添活力,给骑游其中的市民增添生活乐趣。

3.思考

在多个防洪堤区域景观项目实践后,发现此类项目本质的问题,不在于具体的景观如何设计,而是“堤的去和留”,这个决策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经济开发和文化保留的一个选择。对于城市建设来说,简单的铲平防洪堤,能够带来交通的更为合理,地块价值的更为高涨以及景观设计的更为简单化等特点。但对于这个场所本身的记忆和文化一并的抹杀。因此通过本文,呼吁景观设计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多方考量景观的初衷,带有一份职业责任和专业技能,让景观更真实,更具有特征性。

参考文献

[1]吴晓营.城市滨水区防洪堤景观设计研究——1.以渭河两岸景观设计为例(西宝告诉——咸通路段).西安.长安大学.2011

[2]邵咪.城市线性滨水区公共空间中的动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2012

论文作者:沈玉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浅谈防洪堤功能转变之下的景观带设计论文_沈玉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