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规模的统计分析与政策取向_国债论文

我国国债规模的统计分析与政策取向_国债论文

我国国债规模的统计分析与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国债论文,取向论文,规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国债涵义及其功能

所谓国债,就是以国家财政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信用行为。在各种债券中,国债的信誉总是最高的,也被认为是最安全的。

在我国银行资产风险管理中,国债的风险权数为0,且国债利率是比照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高1~2个百分点来确定的,国债票面利息收入采取免税制度。

在现代信用经济中,国债不再仅仅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国债新的生命。分析我国国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以将国债功能归结为以下几点:

(1)弥补财政赤字

世界各国公认,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发行国债是一种自愿、有偿、灵活的方式,国债发行只涉及资金使用权的让渡,是对社会资金和国民收入的一种临时再分配,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没有改变,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增加需求总量,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有利于供求平衡,用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弥补财政,成了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通常做法。

(2)筹集建设资金

如果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暂时性的权宜之计,那么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则是国债的主要目的。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可以有效地集中起数额巨大的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一般来说,建设资金的相对不足或短缺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国债来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已成为国际普遍通行的做法。

(3)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国家通过国债的发行,可以灵活、有效地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长期以来,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主要由市场来完成,而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资本市场刚具雏形,必须由政府来担当结构调整的重任。从这一点看,政府通过国债活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金用于集中投资,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又可通过其“排挤效应”来压缩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吻合的、影响国民经济结构优化的企业与单位及私人投资。

(4)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即: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的主要功能已逐渐演变为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理想的工具,国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借助于公开市场操作而间接地发挥出来的。

以上我们分析了国债在经济运行中所具备的正面效应,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我们在看到国债在经济运行中所具备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诸如:“排挤效应”的存在,低资金利用率的存在,特别是目前“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存在等等。

2.未来三年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与分析

2.1 预测模型的建立

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经验来看,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四项指标,我们从衡量国债的四个基本指标出发,结合现代国债的功能,可以发现有下面七个因素构成国债规模的相关因素,它分别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CNP)、国债还本付息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信贷规模。

本文采用AR(1)模型。结合表1中数据,运用TSP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线性回归模型如下(已知1981年国债规模仅为48.66亿元,接近于0,因此这里可以考虑剔除常数项建立模型):

G[,t]=0.0254×Flt(2.2617)

R[2]=0.9845P=1.0160

D.W=1.7625F=1013.395

其中:G[,t]为第t期国债规模的预测值;Flt为主成份第t期的实际值;

AR(1)为一阶自回归模型,在方程估计中,包含自回归误差的处理,用自回归方法校正估计方程中的序列相关性;显著性水平a=0.05;n为样本数;n=19;k为变量个数,k=1。该回归模型通过统计检验,可以用于预测。

2.2 预测

表1 国债规模相关因素对照表 单位:亿元

年份

GZH

GNP

CHUCCH CSH

DY GX GY

1981 48.664860.30523.70 37.80

311.07

2746.70

0 48.68

1982 43.835310.80675.40-17.70

346.84

3052.30

0 92.50

1983 41.585957.40895.80-42.60

490.01

3431.10

0 134.00

1984 42.537206.70

1211.90-58.20

665.47

4419.60

0 176.50

1985 60.618989.10

1622.60 0.60

769.63

5905.50

0 237.20

1986 62.51

10201.40

2237.60-82.90

778.42

7590.40

7.98

219.80

1987 63.07

11954.50

3073.30-62.80

736.29

9032.20

23.18 391.53

1988 92.17

14922.30

3801.50

-134.00

774.76 10551.30

28.44 558.64

1989 56.07

16917.80

5146.90

-158.90

822.52 12409.30

19.30 769.33

1990 93.46

18598.40

7034.20

-146.50

992.42 15166.40 113.75 890.34

1991 199.30 21662.50

9110.30

-237.10

938.25 18044.00 156.69 1059.99

1992 359.64 26651.90 11545.40

-258.80

979.51 21615.50 342.42 1282.72

1993 314.78 34560.50 15203.50

-293.40

957.51 26461,10 224.30 1540.74

1994 1028.57 46670.00 21518.80

-574.50 2906.50 39976.00 364.96 2286.40

1995 1510.86 58478.00 29662.30

-581.50 3256.62 50544.10 779.46 3300.30

1996 1847.77 67885.00 38520.80

-529.70 3661.07 61145.60 1223.17 4361.43

1997 2412.03 74772.00 46279.80

-560.00 4226.92 74914.10 1847.61 5451.79

1998 3228.77 82011.22 52952.00 -460.000 4880.51 89072.86 2309.50 6814.73

1999 3715.00 87916.01 61632.89

-360.00 5634.54 105907.6 2887.00 8518.4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其中1999年数据由《中国统计》2000年第1、2、3期得来。

注:GZH:国债年度发行规模;GNP:国民生产总值;CHU: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CCH:财政赤字;CSH:全国财政收入;DY:贷款余额;

CY:国债余额;CX:国债还本付息额;1981~1985年尚未还本付息,故表中数据为零。

经计算可知,影响国债规模的各宏观指标1999年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CNP为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6%,财政收入为14%,财政赤字为57.7%,贷款余额为8.33%,国债还本付息额为10%,国债累积额为29.69%。假定2000~2002年影响国债规模的各宏观指标均按1999年速度递增,则结合各指标的估计值,运用国债规模预测的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得出2000~2002年国债规模预测值(见表2),2000年国债规模为4133.890亿元,2001年国债规模将为4599.777亿元,2002年国债规模将为5119.155亿元。

2.3 指标分析

根据表2中数据,分别计算2000~2002年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见表3),对各指标分析如下:

2.3.1 国债负担率分析

国债负担率是一定时期的国债累积金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比率。可用公式表述为:

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累积金额/当年CNP)×100%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国债累积额大体上相当于当年的财政收入总额,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国债最高警戒线。我国的财政收入,即使加上预算外收入也只占CNP的20%左右,因此,照此推算,我国的国债累积额占GNP的比重最高不超过20%为宜。

按现有经济发展趋势预测,2000~2002年,国债负担率分别为7.76%、9.32%、11.20%,均小于国际公认标准20%的警戒线,也小于我国财政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2000~2002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以1999年速率估计值计算,分别为14.25%、15.14%、16.09%),国债规模在安全线内,将不会超出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但从国债负担率自身来看,2000~2002年,我国国债负担率呈递增趋势,且增幅大于国家财政收入占CNP的比重的增长幅度,因此,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几年里,如果不降低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或想方设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将存在国债负担率超出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可能,国债负担率将超出警戒线。

表2 2000~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预测值一览表 单位:亿元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GNP估计值 89656.81

96112.10 103032.17

CHU估计值 66538.15

74256.58

82870.34

CSH估计值 12792.60

14583.57

16625.26

Cch估计值 -1447.98

-1447.98

-1447.98

CY估计值 101542.04 110000.49 119163.52

CX估计值

2717.41

2989.153288.06

GY估计值

7051.14

9144.6211859.65

GZH预测值 4133.890

4599.777

5119.155

说明:各指标均以1999年增长率进行数值估计,其1999年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GNP为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6%,财政收入为14%,财政赤字为57.7%,贷款余额为8.33%,国债还本付息额为10%,国债累积额为29。69%。衡量国债规模的各项指标对照表

表3 衡量国债规模的各项指标对照表 单位:%

年份 国债依存度 国债偿债率 国债负担率 国民应债力

1981 4.27 0 1.009.29

1982 3.56 0 1.7413.69

1983 2.95 0 2.2514.97

1984 2.50 0 2.3814.57

1985 3.02 0 2.6414.62

1986 2.84

0.38 2.8613.04

1987 2.79

1.05 2.7710.79

1988 3.70

1.21 2.6510.40

1989 1.99

0.72 2.55 8.40

1990 3.03

3.87 2.21 5.85

1991 5.88

4.98 2.10 4.99

199210.57

9.83 1.90 4.40

1993 6.78

5.16 1.73 4.05

199417.76

6.99 2.70 5.86

199522.14 12.49 3.47 6.72

199623.28 16.51 3.92 6.80

199726.12 21.04 4.39 6.93

199829.98 22.79 5.37 7.85

199928.74 22.01 6.50 9.12

200026.65 21.24 7.8610.60

200124.71 20.50 9.5112.31

200222.92 19.7811.5114.3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数据计算得来;2000~2002年数据根据预测值计算得来。

2.3.2 居民应债力分析

所谓居民应债力一般表述为,国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或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这是从居民的储蓄水平来考察国债发行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居民应债力=(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0%

经计算,2000~2002年,我国居民应债力分别为10.45%、12.07%、13.93%,平均每年以高出前期增幅两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而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即储蓄率,按估计值计算2000年为74.21%、2001年为77.26%、2002年为80.43%,平均每年以高出前期增幅三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这表明我国居民的应债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相比较而言,可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国债规模不会超出居民应债力所允许的范围,国债发行规模将在国民应债力允许范围内安全运转。

2.3.3 国债依存度分析

所谓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国债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

国债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国际上一般公认20%为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的警戒线,30%为中央财政国债依存度的警戒线。

经计算,2000~2002年,我国国债依存度分别为26.65%、24.71%、22.92%,呈递减趋势,同1999年国债依存度相比较,平均降低了4.5个百分点,但仍在国际公认的20%的警戒线以上。这说明财政支出1/5以上仍然依靠发行国债来完成。这也反映了国家财政收入聚集能力的不够。但从国债依存度自身来看,2000—2002年,我国国债依存度呈递减趋势运行,这也表明了在未来的几年,我国国债依存度将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财政支出的扩大,存在逐渐缩小到20%警戒线以内的可能。

2.3.4 国债偿债率分析

所谓国债偿债率就是指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即当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部分占多大份额。可用公式表述为:

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支出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

国债的有偿性决定国债规模必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资金状况的制约,因此,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与财政收入相适应的水平上。国外的经验表明,国债偿债率一般应控制在10%。

经计算,2000~2002年,我国国家偿债率分别为21.24%、20.50%、19.78%;中央财政国债偿债率分别为41.73%、39.74%、37.84%。虽然同1999年比较国债偿债率都有所缩减,但仍均在国际公认的公债偿债率最高线以外,平均超出了近10个百分点。但从偿债率自身而言,国债偿债率呈递减趋势发展,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国债偿债率可望在今后几年内,回到警戒线以内安全运行。但由于国债偿债率较高,平均超出了警戒线近10个百分点,所以想尽快降低国债偿债率还存在一定难度。

3.政策取向

通过对2000~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的预测分析,我们知道,在现有经济状况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未来三年,我国国债负担率、国民应债力均在宏观经济所能承受范围内运行,处于安全状态,短时期内不会带来国债运行风险。而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均超出公认警戒线,处于危险运行状态,易引发财政危机,危及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如何在事前进行规避和化解国债风险,是我国国债政策取向的主要内容。

3.1 振兴财政,保证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适度增长

我国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低速增长和所占GNP比重过低是困扰我国国债规模管理的重要问题。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过高是当前中国财政的主要风险,也是国债规模灵活控制的主要障碍。具体分析要降低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使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在短时期内分别降到国际公认的20%和10%的警戒线以内。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出发,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扩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使财政支出在2000—2002年的实际值大于估计值,这样才有降低国债依存度的可能。如果国债规模预测值等于实际值,财政支出按估计值确定,必然导致国债依存度超出警戒线,国债风险运行。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只有相对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使2000~2002年财政支出实际值大于估计值,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国债依存度将会相对缩小。据测算,在1999年财政支出水平下,如果国债按预测值发行,则①财政支出实际值需以59.92%以上的速度递增,即财政支出达到20669.45亿元以上,才能将2000年国债依存度降到警戒线20%以内。②财政支出实际值需以年均33.39%以上的速度递增,即财政支出在2001年达到22998.885亿元以上,才有望在2001年将国债依存度降到警戒线20%以内。③财政支出实际值需以年均25.58%以上的速度递增,即财政支出在2002年达到25595.78亿元以上,才有望在2002年将国债依存度降到警戒线20%以内。从当前的经济现状来看,为了缓解当前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二三年内,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不会小于1999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所以,财政支出2000~2002年实际值不会小于估计值(因估计值按1999年增长速度递增),通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国债依存度,降低国债运行风险,较符合我国现实,但需注意的是: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要以财政收入的同比例甚至高比例增加为前提,否则,将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进而导致国债发行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当国债规模的增长速度大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时,则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国债依存度,进一步加大国债运行风险。

(2)增加财政收入。降低国债依存度在增加财政支出时,需要以增加财政收入为前提,要降低国债偿债率,同样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经测算可知,在保持2000~2002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为估计值的条件下,①财政收入需以21.08%以上的速度递增,即使国家财政收入在2000年达到13587.05亿元以上水平,才有望在2000年把国债偿债率降低到警戒线10%以内;②财政收入需以年均15.41%以上的速度递增,即在2001年使国家财政收入达到14945.75亿元的水平,才有望在2001年把国债偿债率降低到警戒线10%以内;③财政收入需以年均13.58%以上的速度递增,即在2002年使国家财政收入达到16440.3亿元的水平,才有望在2002年把国债偿债率降低到警戒线10%以内。分析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可知,自1993年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24.85%、19.99%、19.63%、18.68%、16.78%、13.89%和13.89%,可见,国家财政收入增幅呈递减趋势。因此,要把国债偿债率在短时期内降到10%的警戒线以内,需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保证国债偿债率低于警戒线的同时,支持国债依存度的降低。

当前我国面临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推进经济高效发展的任务,既要降低债务依存度,又要继续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全力以赴振兴财政。通过整顿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建立健全现代税收征管体制、加强税收征管、加快费改税步伐,堵塞各种税收流失的漏洞,逐步建立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是提高财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占GNP比重的有效途径。

3.2 保持国债发行规模的适量化和国债还本付息的均衡化

政府在发行国债时,要全方位考虑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既要适应我国目前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以偿债能力和应债能力为限,不可顾此失彼,引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经测算,在保持2000~2002年财政支出实际值等于估计值的条件下:①如果国债规模在2000~2002年的速度以不超过年均11.94%的速率递增,即在2002年国债规模小于5211.44亿元,则可望在三年之内实现降低国债依存度到警戒线以内的目的。②如果国债规模以年均小于0.10%以上的速度递减,即在2001年国债规模小于3722.46亿元,则有望在2001年,实现国债依存度降到警戒线以内。③如果国债规模以16.50%以上的速度递减,则有望在2000年,实现国债依存度降到警戒线以内,即国债规模降低到3102.05亿元以下。

在考虑我国国债规模发行适量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国债还本付息额的均衡化,控制年度国债还本付息额。据测算,在2000~2002年国家财政收入保持估计值不变的条件下,①国债还本付息额实际值较1999年实际水平,需以高于51.79%以上的速度递减,即:使国债还本付息额在2000年保持在1279.26亿元,才有望在2000年将国债偿还率降到警戒线10%以内。②国债还本付息额实际值较1999年实际水平,需以年均23.17%以上的速度递减,即:使国债还本付息额在2001年保持在1458.36亿元,才有望在2001年将国债偿债率降到警戒线10%以内。③国债还本付息额实际值较1999年实际水平,需以年均12.37%以上的速度递减,即:使国债还本付息额在2002年保持在1662.53亿元,才有望在2002年将国债偿债率降到警戒线10%以内。计算历年国债还本付息额的环比增长速度,1995年至今分别为113.57%、56.93%、48.83%、23.37%、10%,可以看出,国债还本付息额增幅自1995年开始以年均25.64%的比率逐年递减,1999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增幅较1998年增幅降低了13.37个百分点。仅为10%,这表明,国家财政收入按1999年速率递增的前提下,国债还本付息额按测算速率递减,国家有望在三年之内,达到国债偿债率保持在警戒线以内的目的。

3.3 优化国债结构

(1)国债发行时间均衡化

国债发行不宜过于集中,且每次发行量不宜过大,这主要是针对国债的承购方而言的,一次性国债发行量过大或相邻两期之间时间间隔过短,有可能会造成资金供求失衡,欲购者资金不到位或即使到位却影响并抑制了消费需求,从而不能使国债发行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因此,要保持国债发行中时间和规模的均衡性。

(2)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实现国债期限结构的多样化

控制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并不等同于使国债规模小于现有水平,为了既能挖掘我国国债规模的潜力,又能把握住国债依存度,以使“积极”和“稳妥”得以两全,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在相对降低国债增长速度的同时,优化国债期限结构,提高国债的平均期限,使每个年度的发行额覆盖更长的时间跨度,又要注意国债还本付息在年度间的均匀分布,防止集中偿还年限的出现,实现国债期限结构的多样化和均衡化。从国债期限结构现状来看,当前我国国债期限仍以3~5年的中期国债为主,国债期限结构单调,既缺乏长期国债(10年以上),又缺乏真正的短期国债。这一方面,造成国债偿还期集中,增大还本付息的负担和压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投资者进行选择,很难满足持有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需求,无法适应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结合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现状,笔者认为,可增发一些期限超5年的国债,并可偿试发行10年以上的长期国债。在经济衰退时期,需求不足,利率下调,增发长期国债,既符合国家投资项目(主要是基础性建设项目)的周期长、投资量大的需要,又能保证将来利率上升时,政府仍可支付较低利率,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减轻政府负担。

(3)调整国债利率结构,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

迄今为止,我国发行的国债都是固定利率国债,并且是比照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确定的(国债发行利率一般比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高1~2个百分点),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建立合理的国债利率结构,必须提高长期国债利率,改变国债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倒置的现象;可考虑发行浮动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国债是近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新兴品种,其特点是利率按一定的期限可重新确定,一般以3~6个月为一期,因而市场利率的变动很少能对债券的资本价值造成威胁,从而保证投资者的收益不受损失;改变国债利率盯住银行存款利率确定的方法,国债利率的确定除依据一定时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外,还应考虑通货膨张水平、市场利率的发展趋势、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和心理状态等因素,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从我国国债利率看,我国国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失去了“金边债券”低利率的特有性质。所以目前应适当降低国债利率,一方面减轻中央财政将来还本付息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调整人们投资结构,进一步推进国债利率市场化进程。

(4)优化国债使用结构、提高国债使用效益、增强国债使用的透明度

国家财政应增强国债资金投向和用途的透明度,严格考核债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益,这是防止国债使用过度“消费化”,形成“以债养债”良性循环的关键。只有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国债使用效益,才能在国债规模偏大的情况下,不致酿成债务危机。这不仅是提高政府偿债能力的有效保证,而且是缓解国债规模压力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国债资金应优先投向那些瓶颈性产业和部分生产建设性项目,以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短缺,通过投资收益的收取,创造还债来源,实现国债规模的均衡发展及自身良性循环。资金投入应采取分期分阶段进行,国债在资金投向上要处理好增值性、优惠性和无偿性原则的关系。对于国债收入在投向那些建设周期短、投产后效益好的生产性项目后,除收回发行成本外,还要收取一定的债息和管理费;对于某些公益性项目,在建成投产后,采取收费服务的运营方式偿还国债。对于某些非盈利性项目,到期无法归还国债资金全额时,视具体情况,只收回国债本金,甚至采取财政贴息办法,但对于这部分项目的投资,应经过充分论证和项目评估。国债发行的投资取向及投资结构要严格界定,合理配比,做到资金落到实处。资金投放后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坚决杜绝低效益或无效益事件发生,同时注意投资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利用国债扩大投资,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加大专项国债的发行比重。我国的国债发行,从经济大环境来看,目前虽仍有较大的游刃余地,但从财政本身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从已经畸高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来看,又受到很大的局限和制约,必须慎而为之。一个既能维持一定的发债规模,又有利于减少财政债务压力的方法,就是增加专项建设国债的发行比重。所谓专项建设国债,简言之,就是将此类国债的发行,以及项目投资、项目经营和还本付息等活动,建立在运用这些国债所形成的资产及其收益上,并最终以(国有)资产转让和经营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财产基础和资金来源。这种做法能收到刺激经济、减少财政债务负担、提高投资的资本化(资金化)程度,增加国有资产比重和控制力,优化经济和产业、产品结构的多重功效。现有许多财政性投资对象(如公路、铁路、机场等)均可考虑和试行这种筹投资形式。

3.4 建立新的国债规模管理体制,加强国债风险管理

(1)改年初确定国债计划发行额为控制年终的国债累积额

目前,我国对国债规模的控制,采取的是在年初确定国债计划发行额,并报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办法,这种办法,易出现国债发行量与当年的财政实际相脱节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控制年终累积额,根据财政运行的实际状况而相机调整国债的发行,符合国债的有偿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国债的灵活性。在相当程度上做到,需要多少,发行多少,何时需要,何时发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财政资金可能出现的闲置、浪费现象;建立有效的国债发行信息披露制度,做到国债发行对发行总额和大致品种结构的滚动公告。即:在本次国债发行同时,对下一次国债发行大致概况,通过多种新闻渠道进行公布,使投资者作出充分准备。

(2)建立、健全我国国债规模管理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我国国债规模管理的风险检测预警体系,通过监测预警指标的变动,预见国债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抑国债融资成本,合理运用国债资金,强化国债资金的良性循环,控制国债规模,以免举债失当,影响国债功能的充分发挥。

标签:;  ;  ;  ;  ;  

我国国债规模的统计分析与政策取向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