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_农业论文

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_农业论文

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产量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总趋势来看是增长的,然而对总趋势作进一步分析,发现:以曾创历史最高纪录的1984 年为界, 向前推到1978年,这段时期,增长势头较猛,增长率较高,1984年到今这段时期,曾经有几个年头出现徘徊,有几年继续增长,但增长势头不如前一个时期迅猛。

也就是说,1978年至今,粮食产量的总趋势是增长的,但这增长是在波动中的增长,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中得到说明。本文将就影响粮食产量的具体因素作些分析。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较复杂,在此分析一些主要因素。

首先来看政策因素。农产品价格政策是国家政策的一个方面。建国初期,为了更快地奠定工业化基础,通过人为地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达到以农补工,实现工业化的目的,从而形成了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应该说,在实行“剪刀差”的初期,确实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人为地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做法,压制了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增产。1978年以后,国家重新认识“剪刀差”问题,正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有所缩小,再加上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现,压抑了多年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下子迸发出来,使粮食得以增长,终于在1984年粮食产量达历史最高点。但1984年以后,增长的速度开始减缓,原因是价格对产量的弹性呈递减趋势,在弹性递减的大势中,虽然有个别年份回升,但并没有影响总趋势(见下表)。应该说提高农产品价格对提高粮食产量有一定作用,但作用发挥的时期较短。

年份价格对产量的弹性系数

1984年 0.92

1983年 0.82

1986年 0.80

1987年 0.69

1988年 0.50

1989年 0.37

1990年 0.57

1991年 0.70

1992年 0.76

资料来源:阵志国、李惠茹《价格对农业发展的弱波趋势》,《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投资情况是政策因素的又一方面。1978年以来,人们总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从农业投资情况来看,无论是投资的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跟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不相称。而且国家投入农业的资金“农转非”现象严重,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挪用国家支农资金发工资,甚至搞“三产”。再拿农民个人来说,他们以低于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价格卖给国家农产品,而又不得不以高价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工农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较为严重,农民收入较低,他们既无投入能力又无投入积极性,粮食生产必然出现衰退与萎缩。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内容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持续几十年的“大锅饭”体制,逐步确立了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1984年人均占粮达394公斤, 达历史最高点。前些年,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抛弃土地的现象,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这主要是国家政策没有完全为农业松绑,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导致的。这个教训应该吸取。最近几年,国家充分重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去年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畅开收购,应该说,去年在大灾之后能获得粮食的丰收,再创历史新纪录,与此关系甚大。

第二,农业从业人员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又一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只有投入一定的劳动力,才能出现粮食产量的提高趋势。一般说来,劳动力的投入和粮食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的。劳动力对于粮食产量的关系在计量经济学中可以通过回归方程,从量上予以把握。就1978—1992年两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以下结论:

y=2.02y[,3]-25477.97

(9.28)

R[2]=0.87 D-W=1.44 F检验值86.81 y[,3]为农业从业人员,y为粮食产量,R[2]=0.87较接近于1,表明粮食产量与农业从业人员拟合得较好。

Log y=1.71Log y[,3]-7.20(9.10)

(9.28)

两边求导得粮食产量与农业从业人员的弹性系数是1.71,这说明农业从业人员变动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变动1.71个百分点。 农业从业人员仍然是我国目前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只要在一定的限度内,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就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第三,粮食播种面积。在我国,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当今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农业基本上仍处于粗放型经营,扩大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从1978——1992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数据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年份是1978年为120587千公顷,最少年份是1988年为110123公顷,基本上呈逐步减少趋势。拿这段时期两者数据作回归分析,结果是:

y=-0.98z+149424

(-3.76)R[2]=0.52 D-W=1.01 F检验值为14.12

Log y=-3.11Log z+46.69

(-3.99)

z为粮食产量的播种面积,z的系数为-0.98, 粮食产量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为-3.11,两者都是负数, 说明这段时期粮食产量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也说明这一时期,在播种面积呈现递减的趋势下,虽然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增长,但增长率是下降的。

第四,化肥施用量。在政策条件、农业从业人员、播种面积一定的条件下,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进步因素。近阶段,绝大多数农民乐于采用的技术因素主要是施用化肥。从1978——1992年数据看,化肥施用量的最低年份是1978年为884万吨, 最高年份是1992年为2930.2万吨,基本上呈历年增加趋势。拿这一时期粮食产量和化肥施用量的数据作回归分析,结果是:

y=6.97x+25196.4

(10.10)

R[2]=0.89 D-W=1.32 F检验值为101.95

Log y=0.33Log x+8.04

(11.30)

R[2]=0.89与1较为接近,说明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关系较为密切,呈正相关关系,D-W值、F检验值都说明了这一点,化肥施用量变化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变化0.33个百分点。

以上从总体上分析了1978——1992年粮食产量与一些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情况,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情况是不一样的。接下去以1984年为界分两段来看一下以上各因素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从而确定现阶段,哪些因素与粮食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第一,1978—1984年。

1、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在这一阶段的相关情况, 通过对这一阶段,它们各自数据作回归分析得:

y=11.14x+19635

(4.92)

R[2]=0.83 D-W=1.06 F检验值为24.25

Log y=0.38Logx+7.65

(4.22)

这阶段,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相关程度不如整个1978—1992年时期好,D-W值和F检验值的下降都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1978—1984 年,粮食产量受化肥施用量的影响较少。

2、粮食产量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为:

y=0.99Z+149830

(-2.90)

R[2]=0.63 D-W=1.04 F检验值8.40

Log y=-3.30Logz+49.05

(-3.30)

这一时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而粮食产量呈增长趋势,所以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3、粮食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在1978—1984 年这一时期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为:

y=959.7Z[,2]+5942.56

(20.38)

R[2]=0.99 D-W=1.17 F检验值为425.2

Log y=0.82LogZ[,2]+11.44

(18.52)

这个时期,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相当密切。这说明随着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粮食增产的主要来源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粮食产量与农业从业人员的相关分析情况如下:

y=2.78y[,3]-4811516

(3.73)

R[2]=0.74 D-W=1.14 F检验值为13.91

Log y=2.34Log y[,3]-13.76

(3.87)

5、粮食产量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情况作回归分析如下:

y=-114.33x[,5]+40190.56

(-0.46)

R[2]=0.07 D-W=0.62 F检验值0.21

Log y=-0.09Log x[,5]+10.82

(-0.03)

x[,5]的系数和弹性系数,两者都为负数,说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主要是这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呈下降趋势。

通过1978—1984年的各因素的具体数据与粮食产量的数据作回归分析,可以发现,这时期,单位面积产量、化肥施用量、农业从业人员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单位面积产量与粮食产量的拟合度最好,单位面积产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一时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与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农业田间管理的加强关系很大,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是这个时期农民投资增加的表现,原因在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1984—1992年。

1、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为:

y=4.72x+30543.5

(4.67)

R[2]=0.76 D-W=2.20 F检验值为21.80

Log y=0.20Log x+8.65

(4.40)

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关系不如上一期密切,F检验值和T检验值都比上期要低,也可证明这一点,但D-W值上升说明在各因素中,化肥施用量,还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

2、粮食产量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回归分析结果为:

y=1.02Z-72087.5

(2.09)

R[2]=0.38 D-W=0.59 F检验值为4.35

Log y=2.77Log Z-21.6

(2.14)

Z的系数由上期的-0.99增加到1.02,说明这一时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也就是随着1984年粮食创纪录之后,连续几年粮食产量出现徘徊,国家政策上重视,使得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但D-W值,F检验值都比上期下降, 说明播种面积的增加对粮食总产量作用并不强,单纯依靠粗放型经营,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增产的潜力已很小。

3、粮食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 通过两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

y=123966.4Z[,2]-4633.72

(12.94)

R[2]=0.96 D-W=1.92 F检验值为161.42

Log y=1.20Log Z[,2]+11.74

(12.86)

D-W值和弹性系数的增加,说明84—92年比78—84年人们更注重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粮食总产量。

4、粮食产量与农业从业人员之间在这期的回归分析结果是:

y=1.29y[,3]-983.58

(4.68)

R[2]=0.76 D-W=2.44 F检验值为21.88

Log y=1.01y[,3]+0.05

(4.58)

这一时期,粮食产量与农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拟合度要优于上期, 而且D-W值和F检验值都大于上期也证明:在这一时期,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再加上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主性较强,农民收入增加,更进一步激发了农民重视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这些对增加粮食产量很有利。

5、粮食产量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是:

y=77.16x[,5]+36802.5

(4.11)

R[2]=0.71 D-W=2.01 F检验值为16.92

Log y=0.12Log x[,5]+10.13

(4.76)

粮食产量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之间的拟合度在这一期较好,D-W和F 检验值也较理想,说明国家随着对农业投资的增加,投资效果转好,粮食产量出现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从这一时期的回归分析情况看,单位面积产量依然是与粮食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其它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在这一时期,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由上一时期的与粮食产量拟合度差到较好,播种面积在这期变成在上述各因素中与粮食产量拟合度最差的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无论是1978—1992年全期,还是以1984年为界分成的两期,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位面积产量、化肥施用量、农业从业人员及农业投资对粮食产量始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作用渐渐削弱。而事实上,在土地后备资源较为有限的前提下,粮食种植面积已占现有耕地面积的比例很大,在75%以上。因此,粮食产量的增加,应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化肥施用量的适当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的稳定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等。关于怎样提高粮食产量,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起先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很大程度上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实现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1978年以来粮食增产趋势的形成是起了直接的作用的。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下降,农业科技的推广也不顺畅。1984年以后,粮食增产趋势的减弱,充分说明了不注意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粮食增产潜力很小。

签于这些,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引导农民自愿结合,适当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以利于现代农机具及其它农业科技的推广利用,将会促进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增长。当然,这种农业规模经营,不是前两年推广的农业规模经营,那是以行政性命令的方式削减部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为条件的,那种农业规模经营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会削弱刚刚迸发出来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所以这里强调实行农业规模经营要做到适度并且在方法上要注意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那些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需要并可能统一经营的项目,由集体组织统一经营,如农田基本建设的筹建、植物保护、机耕地、培育良种等都由集体统一经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这些项目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稳定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保护政策。“菜蓝子”“米袋子”问题单靠领导抓一抓是解决不了的, 其根本在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 1978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对增加粮食产量的拉动力逐步弱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跟不上农业机会成本的上涨,因此很难形成价格对粮食产量的长久刺激。在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种粮比较利益差直接导致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素质高的农业劳动力外流,而上面分析的结论是农业从业人员将对粮食产量形成较大影响。现阶段,要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农业从业人员的队伍,仅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效果不是很好。

从去年开始。我国已对重要农产品包括粮食实行保护价措施。实行保护价,就是在重要农产品收购的问题上,尤其遇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丰收之年,国家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目的在于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项政策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来已久,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如果财政承受能力弱的话,这项政策的实施将会给财政造成压力。对重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结果不一定能稳定农民的积极性,因为目前绝大多数农民靠出售重要农产品如粮食获得的收入并不能使农民富裕。因此,国家在实施农产品保护价政策时,应考虑实施其他的农业保护政策,近期内,应通过价格、税收、资金投入等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的综合利用,尤其要在禁止向农民摊派、征税、减轻农民负担上下功夫,国家应加强监督。

现有渠道的农业投资,当地政府要长期稳定,并逐步增大投资力度,同时,需要多方开辟增加农业资金渠道,实行全民办农业的思路。具体说来,在落实中央政策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积极鼓励、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增加农业投入。虽然,我们不可能走发达国家高投入、高农业保护的路子,以免使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但30%的农业保护率(通过促进或制约农业项目发展的各项因素计算出来的)我们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经验证明,农业保护率稳定在30%左右,就可以保证每个农业劳动力收入不低于其他行业劳动力收入的80%,同时也能够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

第三,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1978年以来,国家几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以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然而农民由于种粮比较利益低下,种粮积极性反而随着粮价的上涨而下跌,原因何在?原来,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后面,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从上面分析结果看,化肥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较高,农民觉得种粮不种粮,自己口袋里的钱多不了多少。农民增加投入的表现主要是投入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所以,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意义重大。

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关键在于增加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增加供给,而不是压制价格。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也要合理,这样才能有利于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建议采取贴息、低税和免除电力等加价政策,禁止对农用生产资料行业进行摊派,支持其发展,增加供给,并使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保持较低水平。在进口化肥成本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免进口税,甚至给以必要的补贴,以保持其价格与国家化肥同价,对化肥、农药、种籽的生产和经营要加强管理,杜绝伪劣假冒产品坑害农民事件的出现,因产品质量问题或因说明书不详造成农业减产、失败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包赔农民的损失,并应处以罚款,触犯刑律的要绳之以法。

总之,在制定粮食产量增长计划、落实粮食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使我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标签:;  ;  ;  ;  ;  ;  ;  ;  ;  

1978年以来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