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机械生产加工环节中保障产品表面质量的问题, 然后详细的阐述了如何解决相应问题的手段。机械加工产品的表面质量决定了产品自身的使用价值, 对于产品表面质量的研究与控制不可忽视。以下谈了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零件生产;表面质量;问题;手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工业化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加之先进的技术应用, 也对机械制造的精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 如何保证和提高机械制造的加工质量, 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话题, 也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基本保障。而优质、高效、稳定的机械加工质量, 也是机械加工制造业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对机械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措施, 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机械制造业质量控制的意义
机械制造业涉及的行业众多, 各行业质量管理水平也不均衡。员工对质量认识不够, 质量意识仍然不强, 致使质量管理流于形式, 企业质量管理的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整个机械制造行业而言, 可靠性差仍是较普遍的质量顽疾之一。可靠性提升牵扯到方方面面, 提高机械产品可靠性既是技术问题, 也是管理问题。与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机械工业大而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机械行业生产方式粗放、基础发展薄弱、经济效益低下、科研投入不足、核心技术对外的依存度较高等因素势必影响和制约行业企业持续发展。
2机械制造过程中产品表面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切削加工。在切割过程中, 切割角度, 切割工具的形状都会对金属表面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机床加工生产中, 机械震颤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有时候, 金属材料的自身属性也决定着产品表面质量, 加工一些韧性较好的材料时, 要想是产品表面粗糙度降低, 那就要尽量的减小金属的形变;而加工韧性较差的金属时, 特别注意的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细屑, 这些东西如果存留在金属表面, 自然地也会增加产品的粗糙度。
2.2表面层冷作硬化。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 如下几个方面是冷作硬化重要原因。切割工具的半径过大, 导致金属表面受力过强, 非弹性形变产生, 金属表面硬度变强。当工具磨损程度加大时, 工具与金属表面急剧摩擦, 也可以导致冷硬增强。切割时速度过大, 产生的热量在金属表面作用时间较短, 也会不同程度上增强冷硬程度。
2.3表面层材料金相组织变化。在进行金属切削时, 金属表面温度会急剧升高, 当温度超过规定数值的时候, 金属表面的金相组织就会随之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改变。其中磨削烧伤最为常见主要可以分为回火、淬火以及退火烧伤三种。这种烧伤指的是在切割、打磨金属时, 由于表面温度过高, 是金属外层的金属强度和金属硬度变低, 同时在金属表面出现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细纹其中回火烧伤是说, 在淬火过程中, 磨削部分的温度并没有高出金相组织变相温度, 可是却高于了马氏体转换的温度。如此就不能产生正常的回火马氏体金属组织, 而是转变为硬度不是很高的托氏体。而淬火烧伤是指温度已经大于了使金属相变的温度金属在淬火、冷却加工以后出现的再次淬火的现象, 使得金属产品本身硬度过大。最后一种是退火烧伤。出现淬火烧伤现象以后, 不能及时的降低磨削部分的温度, 这样金属表面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组织, 叫退火组织, 也直接影响这产品的硬度。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也不少, 究根结底烧伤的原因就是磨削区的温度太高, 选择材质合适的磨削工具可以考虑, 另外, 做好加工过程中的降温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2.4表面层残余应力。一是切削时在加工表面金属层内有塑性变形发生, 使表面金属的比容加大, 由于塑性变形只在表层金属中产生, 而表层金属的比容增大, 体积膨胀,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与它相连的里层金属的阻止, 因此就在表面金属层产生了残余应力, 而在里层金属中产生残余拉应力。二是切削加工中, 切削区会有大量的切削热产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三是不同金相组织具有不同的密度, 亦具有不同的比容, 如果表面层金属产生了金相组织的变化, 表层金属比容的变化必然要受到与之相连的基体金属的阻碍, 因而就有残余应力产生。
3 机械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措施
在机械加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是机械产品质量管理的要点和难点。机械制度的生产加工, 是一系列生产工艺组成的, 不同的生产工艺、不同的生产流程、不同的生产环境, 对产生质量的控制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也是生产系统的质量控制。
3.1 科学优化工艺流程
在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过程中, 其工艺流程对产品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工艺流程设计不科学, 会因为人为因素, 导致加工过程中部件质量降低, 或者直接导致废物品率的升高。而科学优化工艺流程, 是保障零部件加工质量的根本, 在优化工艺流程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考虑到保证加工零件的加工质量, 另一方面, 也尽可能的提高零部件的加工效率, 缩短加工处理时间。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零部件加工质量要求,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再者, 在零部件加工前, 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精确定位加工部件, 避免因为反复装夹导致的基准误差, 保证零部件加工能一次处理完成并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同时, 也应保证机械加工设备的完好与尺寸精度满足生产的要求, 生产调度、作业管理等, 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工艺流程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产品加工质量满足图纸要求。
3.2 工序质量控制与监测
机械制造生产过程包括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过程、测试检验等生产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生产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机械加工工艺包括车、铣、刨、磨、镗、铰、拉等方法, 控制机械制造过程中每一道工序的加工质量, 是保证整个零部件生产质量的基本要求。针对关键质量特性值设置关键工序、重点工序, 进行重点质量管控, 才能确保半成品和成品的最终质量。通过对每道工序加工质量的检验工作, 包括对质量特性的监测、测量、试验等, 将检测的结果与设计图纸的质量要求进行比对, 确认每道工序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如果出现质量问题, 应对质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找到影响加工质量根本所在,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要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下一道生产工序, 要求每一道生产工序的相应质量记录完好、检验或试验符合性合格才可以进入下一生产工序。
3.3 机械制造过程的变更控制
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 也会现因各种原因的变更的情况, 如设计更改、设备更改、工具更改、材料更改等。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变更情况, 应明确规定过程更改的批准部门职责, 必要时需征得顾客同意。当设计变更时应及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过程变更, 如设备更改、材料更改。应对相应输出的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 验证过程更改的有效性。在变更生产的过程中, 引起过程能力和产品特性之间变化, 应将变化情况形成文件, 通知相关部门及生产工序的操作人员, 同时, 将其作为质量控制的下一重要环节, 防止因设计的变更造成生产上的混乱和产品质量的降低。
4 结束语
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 做好质量控制最主要是应根据产品特点和生产工艺的不同, 有针对性制定出质量控制的要点以及出现质量误差的解决办法和处置措施, 只有保障了每一个部件加工的质量, 才能进一步保障机械产品的整机质量,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国维, 张世端.质量体系理论和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2]张根保, 刘英.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刘彦春.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具体措施[J].企业导报, 2011, (02) .
论文作者:王子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质量论文; 加工论文; 金属论文; 过程中论文; 机械制造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表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