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质检人员责任的再认识论文

图书质检人员责任的再认识论文

图书质检人员责任的再认识

张来胜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辽宁 大连 116026)

摘 要 :国家对出版物的管理更加严格。作为出版单位质量管理者一员的质检,其责任必将进一步加重。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改变当前质检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对质检的责任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再认识。

关键词 :图书质检;责任;工作前移

质检是图书印前的最后一道关口。笔者曾经在与同行进行交流时将质检员戏称为“守门员”,但是其责任,却比守门员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一百个打门的“球”,扑出了其中的九十九个,那是应该的;但扑失了一个,轻则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乃至恶劣影响,重则砸了出版社的牌子,自己的饭碗也可能都丢了。质检员无法预知何处会潜藏一个重大的甚至致命的错误,只能保证自己看过部分没有错,至于其他部分,听天由命吧。如何改变目前质检工作中这种被动的局面,笔者认为,必须对质检的责任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再认识。

在5.3节中,SIR使用主轴转速1条件下的49个样本均值进行热误差建模。通过式(9)和式(10)将所有温度数据进行投影,然后将投影数据作为式(13)的输入。建模结果如图9(a)所示,从图9(a)可知,残差在3.1 μm以内,模型决定系数为0.985。

一、稿件质量下滑的原因和质检的矛盾处境

笔者结合与同行的交流和对一些出版社的调查,认为造成稿件质量下滑,令质检人员挠头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创作稿件极端不负责任

主要存在以下情形:①稿件内容不全、不全面,缺少要件;②稿件基本上是靠抄袭、拼凑而成(不过有些“精明的”作者会想尽各种办法躲避出版单位的查重),基本上没有创作或创作成分很少;③作者写完后就当了“甩手掌柜”,全权委托给编辑,让编辑随便改;④出于评职或者基金结项等时间要求,给出版社下“死命令”,限期见书;⑤在译稿或引用外国资料稿件中,大量借助机器翻译充数,读起来不知所云;⑥引文未加核对,参考文献胡乱拼凑。稿件的质量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图书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三审制流于形式

出版社出书品种不断增加,为了完成任务,年轻编辑的担子在不断加重,有的一年要出几十本书,很难说能有多少精力和耐心细致加工稿子。再加上编校队伍的年轻化,缺乏经验,稿件里潜藏大量错误不可避免。负责复审的编辑室主任往往是业务骨干,也在忙于自己的任务,往往粗枝大叶、浮皮潦草应付了事。社领导尤其是总编辑主要负责抓选题,很难静下心来做终审工作,通常委托职称够格、有一定水平的老编辑代行终审职责。

于是有的编辑恳请质检“高抬贵手”,很简单、象征性地找几个小错签个字就行,可是成书之后问题不还是存在吗?若严格要求,又出现了问题:有些“聪明”的编辑把这些错一改,重发一遍清样,又送到质检这里。虽然一些出版社为了杜绝这种情形,声明“对稿不对人”,采用了扣减工作量、带红质检的办法,但是真正实行起来,还是会加深质检人员和编校人员的矛盾与冲突。

其次,在编辑接稿之前,质检便会同总编室人员浏览稿件,就稿件大致内容、编写体例、是否有思想导向问题、作者学术和写作水平等进行商议,尤其是以往有过“劣迹”作者的稿件,更要重点防范。存在各类问题的书稿,可以立即退修,甚至退稿,以免以后造成麻烦。

二、质检工作的前移和具体安排

笔者所说的“暗伤”指深层的错误,基本类似一些同行提出的“隐性差错”[4]。其共性是:基本上原稿里就存在;纯文字层面上没有任何问题;隐藏在字里行间,非经深思熟虑乃至查考工具书不能发现;与作者水平、编校人员功力密切相关。“暗伤”对一本书的危害性更大。比如某书前言中“爱因斯坦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本是爱迪生说过的话骗过了多少人的眼睛啊。甚至有的错误,即使上网搜索,找到的资料也都是错的。比如,某稿件里提到陶瓷作品《站地之星》,在网上搜索,出来的都是这个结果。经过多方查证,原来系“站地‘三星’”之误,指的是福禄寿三星立像,“三”和“之”太形似了。

首先,出版社确立年度选题计划时质检就要介入,结合出版社自身的资源和出版的大环境,向领导建议哪些选题有一定的风险,哪些选题坚决不能出,从而保证选题安全。

《沙郡岁月》使我认识到李氏是现当代生态文学的先驱。他对土地、对土地上动植物热爱的观念,使得它与佛陀的“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的信念一脉相承,从而使这部兼备哲学、美学、伦理学的巨著成为不朽的典籍。

封面如同人的脸面,如果出现任何差错,就会像人脸上的污迹未洗净,将带给读者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可想而知[1]。封一、封四、书脊、勒口、腰封应是重点检查对象,而且应将封面、扉页、版权页统一进行一致性的检查。封面的各种要素,如主书名(如有数字,数字的排法),所属套书(丛书)名,英文书名(学科名称的准确称谓,介词的位置),汉语拼音(包括是否符合汉语拼音正词法),作者名字,著作方式,推介语等,是检查的重点项目。关于封面校对已有论文论及,在此不再赘述[2]

甲洛洛很清楚这个撒尿的女人,她叫泽仁姆,是五个孩子的母亲,至于孩子的父亲是谁,大家都不知道,或许她自己清楚吧。村里也有传言,说她的第四个女儿那黑森森的眼睛跟嘎绒的眼睛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可嘎绒总会笑着说:所有眼睛长得黑森森的都是我的孩子,那我可以在村里组建一个队伍了。

(一)四封(包括彩页)

在检查过程中还要注意扫查的连续性,同时建议孕妇进行染色体检查,随访胎儿出生后本院或外院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或外院引产尸检结果。

再次,稿件三审后,基本上书稿的总体质量已见端倪,此时质检人员可以和编辑就稿件质量进行评定。此时,对于一些书稿,可决定是否增加校次或者外聘专家审读。

(二)避免图书中出现方向导向性的问题(政治性、民族性问题)

“书稿中的政治性问题不都是极其明显的”,“有些书会在看来完全无害的内容中藏着大麻烦”[3]。这种“阶级敌人”潜藏得很深,甚至会躲过三审、三校者的严密检查。这就要求质检人员必须关心国家大事,注意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加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对政治性差错的敏感性,做到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比如,书稿里是否有落网的“老虎”痕迹;对各国敏感时期、敏感历史人物的表述是否公正,是否符合国家官方、学术界主流的评价;稿件中涉及中东地区和伊斯兰教内容部分,是否有“伊斯兰”和“穆斯林”误用现象存在;内文和参考文献中关于台湾机构的表述等。

(三)防范书稿中的“暗伤”

笔者认为,要改变过去指望着质检去“堵漏”的思想。古语云:“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让质检真正地发挥作用,真正地担负起维护出版单位图书质量的重担,不能只是抽检一部分文字,做最后的“精加工”,而是应当让质检工作再次前移,上升为对图书出版全过程的综合监控,把工作做到前头,从选题就开始。当然,在整个前移过程中,质检人员始终是从书稿出错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始终行使建议权而非决定权。

封面虽然不大,但却是错误的“重灾区”,实际上越看似简单的事情越容易出现因熟视无睹而产生的错误,就连封面上的图片也可能出现知识错误。比如:某出版社出版了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美编不明就里,配图时选用的是常见于水族馆的白鲸,殊不知,小说里的“白鲸”——莫比·迪克,是一只巨大的白色抹香鲸,二者的种属、体形是完全不一样的。

(四)其他各类易忽视的问题

(1)内文插图和表格。有些编辑认为图表来源可靠,甚至来自成书,往往会疏于防范。图、表均需认真审读。[5]

最后,则是质检的最本职工作,即印前的质量检查。经过三审和三校,清样中的重大错误不会太多,但毕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此时,笔者认为除了检查抽查部分的编校质量,还要根据稿件内容,有重点地对全书进行浏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文字表述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中俄边境城市未加注中文地名。

(1)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任何课堂都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创设都是服务于学生的认知。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不预设学生的回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或前概念的偏差而带来的问题,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并纠正。比如,在“植物的生殖”一课中,学生观看完嫁接标准示范视频后,一名学生指出了其中一名学生代表操作示范的一个错误点,教师就应当深入挖掘,请其他学生指出更多操作示范错误点,以此达到巩固嫁接和扦插这两种技术手段操作要领的作用。

(3)重要名人的生卒年。多年前某出版社出过某位知名作家“被逝世”的事故,损失不小。有的编辑没有认真考虑执政者的生卒年和在位年,误将在位年看作了生卒年,结果闹出了好多著名皇帝只有几岁的笑话。

书稿里的错误形形色色,难以详细列举。虽说做这些浏览工作会加重质检人员的工作负担,但完全是有必要的。作为质检,“守土有责”,多看一点总会多发现一点问题,只要还未成书,都是有益的。

当前,国家对出版物质量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质量就是生命”烙印在每个出版人的心头。质检作为出版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必将迎接更为严峻的挑战。质检如果依然按部就班,就会发现将面对无数的麻烦,而且会越来越力不从心,职业动力感丧失殆尽,甚至无法有效地履行工作职责。只有跳出去,在管理体系中,工作模式由最后的监控变为对全过程的监控;在与编辑、校对的关系上,变被动的、凶狠的监督者为主动的、友好的辅助者,精诚合作。只有这样,“质检”才会真正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

[1]刘倩.图书封面校对小谈[J].出版发行研究,2013(2).

[2]王卫东.图书封面、扉页、版本记录页常见差错、成因及消除办法[J].出版科学,2012(5).

[3]吉尔·戴维斯.我是编辑高手[M].宋伟航,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米戎.一个图书质检者眼中的隐性差错[J].中国编辑,2009(6).

[5]黄毅.插图、表格的审读加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17-0139-02

作者简介 :张来胜,男,汉族,辽宁大连人,中级编辑。研究方向:出版。

标签:;  ;  ;  ;  

图书质检人员责任的再认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