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市化与信息化_城市经济论文

论中国的城市化与信息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化与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363(2003)05-0005-05

1 城市化与信息化

1.1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特点的集约人口、经济、产业、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是人类文明的空间集约形式。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而城市化从动态的、全面的、综合的角度来理解,它应当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进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发生变迁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及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所以,城市化既反映了城市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上的一种数量特征,也应当反映城市自身质量的提高。而目前的城市化研究大多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即城市化的数量指标与它所希望反映的质量内涵是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越高,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但事实上,由于城市化的数量指标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指标是一种近似的对应关系,是否具备成为一种构造理论假设的基石还值得怀疑,核心问题是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并不能代表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所以,对于城市化的描述,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化率,也要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1.2 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

自20世纪j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技术革命使技术要素中的主要方面从能源转换要素转向信息集成要素,使新经济发展的动力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它催生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了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大调整。集成电路产业、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产业、卫星通讯业、信息服务业等一批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热点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力量。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高速发展,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体。而同时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随着信息技术扩散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正在实现信息化,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生存模式转变,这一转变为社会各主体共同分享技术进步和信息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它表现为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信息技术成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换代的工具。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60年代末日本最先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践是基于当时日本学术界和产业界对经济发展阶段和日本社会问题的基本判断。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即将来临的信息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已开始由以实物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的获取和出售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社会(Information-based Society)转变,这一转变将对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产生深刻影响;二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日本认识到作为资源稀缺国发展重工业经济面临的危险,所以,寻求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选择,也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实现重型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后来,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以及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的引入,又将信息化研究的重点导向技术层面的探讨,但到目前为止,该概念尚无一致的解释。至于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就是建立政府、企业以及家庭之间的网络化互动关系,具体包括:政府通过上网工程实现政府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联互通,政府除提供一般性的网络信息服务之外,将逐渐建立网络政府,从而开启政府管理的全新时代;企业通过内外网络的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柔性制造,充分利用政府管理及市场调节两方面的信息资源,促进虚拟企业的成长,实现企业经营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家庭则通过信息网络利用政府、企业等提供的广泛的网络资源,享受虚拟社区的全新服务[1]。

1.3 城市化与信息化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的核心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及信息设备制造业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而且是城市本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过程,在信息时代,实现城市的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发达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已基本完成城市化,在此基础上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发达国家的城市也开始了其信息化的进程。

城市信息化是指以提高城市聚集的辐射(扩散)能力,高起点融入经济全球化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市政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与功能建设,如建筑、交通、电力、通信等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全部过程,其中,包括分布式数据库的建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网络经济与网络化生存的平台建设等。通过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以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畅通和协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正成为全球贸易、投资、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00年在中国上海举行了第一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就全球的城市信息化问题发表了“上海宣言”。根据国家信息化和联合国及“上海宣言”规定的信息化内容要点,可以把城市信息化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城市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应用;城市的信息技术得到高度的开发和普及;城市信息产业上的高度发展;城市信息服务体系高度完善和健全;城市信息教育,尤其是信息高级人才的培养及信息应用普及教育受到广泛的重视;城市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科学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技术得到充分的重视。

2 中国的城市化与信息化进程

2.1 城市化进程

现代的城市化进程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并不断发展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过去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步履蹒跚,历经磨难,但中国还是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末班车,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逐步确立了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业化进程大大地加快,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了中期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所加快,1949~1979年城市化速度年均增长0.28%,1980~1998年城市化速度为0.97%,到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30%。但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属于初级阶段,城市化进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特点如下。

(1)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无论是从中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来衡量,还是从中国现存的各种实际问题和矛盾来看,城市化水平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这一点各方都已达成了共识,分歧是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多少。

(2)城市化进程具有波动性。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7年起步阶段,1958~1965年的大起大落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9年至目前的健康发展阶段。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的50年总是处于一种波动中,而且,城市化作为一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一规律并没有表现出来,经济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和高速工业化并未带来高速的城市化,城市化的进程总是受到政治作用的影响。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中,当其它诸多领域已全面引入市场机制的条件下,城市化的管理和调节机制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手段和方法。

(3)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政府主导下的时候,政府可以对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方式进行全面控制。具体的表现就是几十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发展的方针,其中—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积极发展小城市(镇),严格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这实际上割裂了城市化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大城市发展规模效益的丧失及小城市(镇)过度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是无法统计的[3]。

(4)城市化重数量轻质量。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人为地降低了设市(镇)的门槛。事实上,这种城市化在经济上除了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外没有更多的意义。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城市自身的现代化问题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重数量轻城市自身的质量。

2.2 信息化进程

在中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的信息化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中国提出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加快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的信息化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4],即1993~1995年以信息化工程为重点的信息化起步阶段,中国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1996~2000年是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化推进阶段,信息化从解决应急性的热点问题,逐步转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方向上来,自发走上了既有组织、有计划,又按市场规律推进的发展轨道;第3个发展阶段是2001年在国家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加快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地和各行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5]。

目前,我国信息化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信息化方面,到2001年年底全国已有86个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加入到“政府上网工程”行列,31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和16个副部级市政府已通过“全国办公业务资源网”联网;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我国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80%以上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管理信息系统(MIS),许多企业已开始从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逐步升级到MRPⅡ、ERP。在全国29个省市、4个行业的600家CAD应用示范企业中,CAD平均应用普及率达到95.6%。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城市的政府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交易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以及智能小区等方面的建设很快。

应当说90年代以来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仍比较低。目前,关于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主要有波拉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尽管这2种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是可以从某些方面反映各国间信息化水平的差距。无论是用波拉特法还是用信息化指数法来衡量,中国的信息化仍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指数法为例,以日本1965年的信息化水平为基准,对有关国家的信息化程度进行比较可知,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与日本、德国1973年及美国1965年的信息化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最少也相差25年[6](表1)。

表1 不同年份主要国家信息化水平(指数法)

Tab.1 The informationzation index of main nations (index law)

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进行的,只有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才能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路子。

2.3 信息化对城市化及城市发展的影响

(1)信息化是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推动力。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水平,提高了生产率,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改进了企业的工艺流程,大大降低了传统产业对资源的消耗,使传统产业主要由依靠扩大外延发展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内涵式发展的模式。②在产品结构的调整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新产品设计能力明显增强,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生产周期显著缩短,从而使企业的产品结构得到优化。③在市场需求结构方面,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既扩大了产业内部投资类、消费类市场的规模,也带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原始动力。④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及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宏观上促进了产业分工及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而且在微观上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型管理模式,增强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可知性、可调性、有序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⑤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为信息产业本身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可以加快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2)信息化完善了城市基本功能系统。城市的信息化要求对市政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设施与功能建设,如建筑、交通、电力、通信等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些领域的信息化一方面为城市的生产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实现了城市信息快速、方便的传递,加快了物流、资金流和人流的流动,扩大了城市与国内外的联系,对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交通运输、技术交流、紧急事故处理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化也为现代城市的智能管理创造了条件。信息化是中国的城市在现代化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信息化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加速实现生活的现代化。城市在实现基础设施及主要领域的信息化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实现社会的信息化,所有这些可以实现城市居民的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影院、网上旅游、网上购物等,使市民受到终身教育,享受到高质、便捷的生活,加速实现生活的现代化。

(4)城市的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政府提出我国信息化的四大发展战略,即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领域信息化及城市信息化。对于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及主要领域的信息化而言,城市的信息化都是其重要的载体。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城市的信息化为企业的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而城市政府的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城市信息化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城市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或全球信息化的结果不仅由于信息流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流动带动了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快速流动,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率,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将区域、地区市场、包括成品和原料市场扩大为全球市场,从而扩大了生产和销售的规模,产生了更多的效益[7]。城市信息化或网络化是地区或国家信息化的核心,城市是全球网络的节点,是全球数字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3 几点思考

3.1 充分认识信息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十五”计划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人口及数量的提高,也要重视城市自身质量的提高及现代化水平的建设,而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部分,是信息建设的龙头。城市信息化是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全过程,其中数字化是基础,城市网络化是核心,城市智能化是目的。城市信息化是数字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问题,是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数字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是全球网络的节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已不仅仅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地,现代城市更重要的功能体系在于它是信息流的集散地,所以,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把信息化作为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快城市的信息化进程。

3.2 现阶段政府仍是推动城市信息化的主要力量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型的,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三金”工程,到后来的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及政府信息化,各级政府都是推进中国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在城市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政府仍是推动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力量,这是因为:(1)城市的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基础设施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政府需要制定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城市信息化规划。(2)政府是城市信息化过程中诸多领域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城市政府的信息化、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及公共服务的信息化都需要政府参与组织和实施。(3)在实施城市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和网络安全、信息化硬件及软件的标准体系问题,这需要城市政府去处理。

3.3 逐步完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运作机制

政府是城市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并不排斥市场的作用,在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市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及培育信息市场服务体系,政府作为城市信息化的组织者,主要对全市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信息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但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可以实行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授权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管理和筹资。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招标、外包、参股等方式交给社会和企业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

3.4 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法规体系建设

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如《电信管理条例》、《电子工业振兴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电信法》、《无线电管理条例》、《外商投资经营电信企业管理规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相关的法律也在起草过程中,各地的城市也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是无论是从全国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信息化进程的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如信息化进程中的安全认证、支付体系、网络建设等都需要相应的法律去规范,所以,无论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城市的角度都应加快信息化进程中的法规体系建设。在信息化的立法方面应从构建科学、完整的法律体系出发,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对于条件成熟的,可以制定法规、规章;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先制定一些引导性的政策,经过实践检验后,再逐步纳入法规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

3.5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所带动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产业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传统经济及社会的运行方式,在这一进程中也会形成新的标准体系,而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的新标准体系会逐渐演变成世界的标准体系,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限制了其它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标准体系的竞争已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重要方式。中国已加入WTO,与WTO相关的有关协议如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ITA(信息技术协议)、ABTS(基础电信协议)、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等都涉及到有关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问题,所以,从国家的角度研究如何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能积极推进我国信息化的标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8]。而从城市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几乎涉及到城市的各个部门、领域、企业、社区等,各个部门实施信息化的程度、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的选择差异较大,使用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它给信息的共享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所以,城市信息化的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我国城市化与信息化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