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治理乡村关键在于农民,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农村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在当前背景下,把握乡村振兴的需求,发挥农民自身的优势,激发农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推动作用,尽快促使大批传统型职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对于当前解决乡村治理难题,落实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振兴战略, 农民职教 教育体系
四川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又是劳务输出大省。加上四川全省的地形复杂,少数民族地区偏僻落后,实施乡村振兴的挑战非常大。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四川省的农民职业教育情况良莠不齐,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需要。我们在讨论农村问题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农民自身的培养,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才能谈建设其他方面。农民由于自身的限制,文化水平不高,加上错过了最佳的求学年龄,想要大幅度的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农民的职业化教育,通过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来塑造新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最终都要通过农民这一主体去实施,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农民的自身局限性,很难让一些好的理念为他们所接受。
一、四川省农民职教现状
近年来,四川省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升级步骤加快,农村的人口结构变化,传统型农民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四川省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提高农民职业教育能力,培养输出大量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精准的目标培养需要完备的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四川省农民职教体系目前主要是以省市县各级政府管理的教育部门公办为主,在上级牵头引领下,地方基层具体组织实施所形成的教学网络体系,与此同时有少量的民间组织进行专门的农民技术培训。
可以看到,从2012年到2016年,全省各类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不断减少,五年时间里,培训机构的数目下降了近五分之一。而且政府部门的下降趋势最为迅猛,明显高于其他部门和民办数量。由于农村的人口结构,风土人情的变化,一线生产劳动力对象的转化更新,传统的乡办、村办培训迫切的需要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农村空心化的不断演变,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必须要跟随时代,因此在合并、升级、改造过程中培训机构数量明确呈现下滑的态势。
当前四川省针对农民开展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主要模式,其一是满足学历提升要求的学历教育,其二是旨在提高专业技能的非学历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初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小,这充分说明农民的知识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大部分农民接受过初中教育,高等教育目前还不是特别发达,农民的教育需求主要集中在中职阶段,并且呈上升趋势。这也说明对当前的多数农民群体来说,中等职业教育是最容易被推广,也是广大农民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水平。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中,在城镇化的催生下,政府和民间培训机构相互合作进行了大量的职业培训,为了满足城镇化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职业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度增长,承接了主要的培训任务,但是城镇化的大浪潮中留守的原住农民越来越少,而且城乡间具有一定技能知识的农民越来越多,可有余力参与职教培训的对象不断减少,农民参与培训的人数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农民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急需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位居西南的四川省,是中国农村问题最为复杂突出的大省之一,多民族,多地形,多人口的四川农村是急需建设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地区。完善的职教体系可以让他们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掌握了之前不会的工作技能,获得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和收入。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乡村空心化的逐步显现,时代对于农民工的要求也比之前更为综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基本学历、从业经历、眼界水平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而原有的盲目输出人口数量,无法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劳务输出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同时乡村建设所需要的农村专才也没有培养起来。农民因为自身情况的差异,对于参加培训的目标都不尽相同,要对教育培训的目的做出明确的划分,才能有的放矢。
(一)培训体系不够精准
没有针对目前的农民人口结构变化做出调整,对人口类型的划分没有各阶段的应对策略。从现状可知目前农民的知识结构相较于之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初等职业教育的受众已经极小,各个不同阶段的农民所需的培训形式要与时俱进。农民的素质组成部分复杂,不同于普通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吸收要弱于学生,开展职业教育不能盲目的照搬学校的范式。
(二)管理体系定位失衡
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缺乏相互配合渠道,没有形成联动机制。民办教育的巨大潜力没有激发出来,政府举办的教育机构和管理过于笼统,并且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能相互配合,要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
三、对策思路
(一)界定各级教育培训目标
总目标。立足当前四川省乡村治理所面临的现实,建设适合需要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阶段目标。在全省180个县(市、区)实施(含成都市天府新区、高新区)培养多面手农民。最终目标。实现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等教育优化突出、中等教育丰富详实、低等教育保证满足,职业技术培训多样到位的局面,重点攻克“有创新的种地”这一乡村振兴的一大关键。
(二)优化职教体系建设
丰富教育结构,划分对象层次。针对城乡的就业需求的差异,对农民的培养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过程中,近几年来参加四川省农民职业教育的农民需求结构变化明显,因此要根据变化的情况分层次的教学。
充实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相关安排既要随着需求人数变化,也随着人口结构的更新而调整。对于农业教学内容和非农业教学内容要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做出灵活的调整,不局限于侧重生产种植知识,也可以适当的丰富包括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市场化知识。
改进运行模式。初等农民职业教育基本上以田间地头为主要场地,以直观的操作方法现场指导农民运用基本的技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要以实际性的问题引入,既要满足农民知识储备上的匮乏,又要体现技工操作的实际性。
(三)厘清内外管理源头
强化政府部门管理,清晰有层次的管理体系构建是保证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石,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层面。复杂的教学由层次较高的单位承接,农业职业经理人省级调训则可以由四川省农广校承担,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单位从旁协助,项目县按产业类型组建培训班,统筹开展农民培训,尤其是培育具有龙头引领作用的专才型农民的计划培训。
结语
要建设高质量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以职教体系为基础平台培养大量理论素养较高、技术水平扎实、熟悉农村现实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这一大批新型农民来改造农村的固有面貌。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理应是乡民,只有在培训体系上更加贴近农民需求,特别是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有效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解决乡村治理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让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程伟. 农民职业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魏明.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J]. 湖北畜牧兽医,2017(2)
[3]. 张宝文. 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11-1
[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农民职业教育创新体系与施教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2006(7)
[5]. 苏静. 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6
论文作者:梅晗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农民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乡村论文; 职业论文; 职教论文; 农村论文; 体系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