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洋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小学开展武术散打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散打在中小学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制约散打在中小学开展的主要因素,得出创编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武术“散打套路”势在必行,希望对以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散打的兴趣以及怎样更好的将散打安全有效的引入中小学体育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编; 中小学; 散打套路; 可行性分析;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plai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anda setting-up exercise"
Zhangtianya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hebei shijiazhuang 050024)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logic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carry out the feasibility and problems of sanshou finishing analysis, summed up the sanda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carry out the necessity and the main factors of restricting sanda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carry out, suitable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created a set of wushu sanda routines "is imperative, hope for future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anda, and how to better the sanda is safe and effective to the researc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etc,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plai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anda routines;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散打作为凝聚着中华武术精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中小学全面普及并大力传播,但目前的形式却不尽如意,在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使得中华武术散打被逐渐的边缘化,虽然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武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学校也逐步开展了武术课,但基本上都是以一些五步拳、少年拳等简单的武术套路及武术基本功为主,对武术其本质的技击性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从在电视中所认识到的奇妙无穷转变成枯燥无味,因此普遍出现学生喜欢电视中的武术、想象中的武术但不喜欢现实中武术课的局面,散打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较高的技击性和健身性,但散打却在中小学体育课中也很少出现,这不得不让我们考虑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散打在中小学的开展?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将散打这一凝聚着中华精神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中小学体育课?本文将根据上述问题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并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创编一套适合中小学生的“散打套路”,既能为今后散打进入中小学做铺垫又能达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希望对今后如何将散打安全有效的引入中小学体育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思路。
1“散打套路”概念的界定
散打是两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套路是指编成套的武术动作,泛指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散打套路”是指根据散打技术中最基本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并配有音乐节拍进行散打组合动作演练的一种运动形式。
2有关创编散打套路的研究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系统,发现目前研究有关将散打组合动作创编成套的研究主要多以有氧搏击操为主,但有氧搏击操主要是将中国散打、韩国跆拳道、西方拳击、日本空手道等动作简化组合而成,不具备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检索散打在结果中检索套路,发现目前还尚未有专门针对中华武术“散打套路”的研究,因此根据散打的基本动作在中小学创编一套“散打套路”,进而引导散打在中小学体育课的开展与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3散打在中小学开展的必要性
散打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及医学、美学、军事、等诸多学科为一身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虽然现在武术在中小学的推广已经展开,但武术散打在武术课的教学内容中却很少出现,如若在武术教学内容中加大散打的教学,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民族精神在中小学的继承。
3.1散打对中小学生具有良很好的健身性
武术散打具有极大的健身性,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经常坚持散打锻炼可以强筋骨壮体魄[1],同时散打对中小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散打运动是以击打对方保护自己为目的,运动员的动作没有固定不变的先后顺序和出招节奏,完全是以抓住有利机会,迅速出击或以防守反击来达到击中对方的目的,因此在散打运动中其拳法腿法的多变性,防守反击的速度性以及时快时慢节奏的不稳定性等方面,对练习散打者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的身体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2],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散打运动的根基,因此经常练习散打有利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更好的发展。
3.2散打可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通过武术散打的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的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勇于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的意志品质,练习散打的同时可以通过与同学的配合打靶练习中尽情的宣泄自己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得到释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散打是武术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在中小学的武术课中以正确的方式开展散打运动,会使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大大提高,既可以给学生展现了武术技击的魅力,还能弥补武术套路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的不足,让中小学生直观去感受在散打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挑战、甚至失败,培养其战胜困难、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的精神 [3]。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在日后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良好个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散打可以促进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自建国以来武术一直被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之中,并编有五步拳、初级长拳等简单易学的武术套路,这些套路的推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促进了学校武术的开展,但如今套路仍是中小学武术课的主要内容,而武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仅进行套路教学武术课内容略显单一,将散打有机的融入中小学武术课中无疑增加了学校武术课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武术的了解[4],平衡套路和散打在学校武术课中的比例将有利于更好的推动武术在中小学的普及。中国散打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他又具有了其他学校体育项目所无法取代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意义[5],武术散打在学校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4制约散打在中小学开展的因素
中小学开展武术散打课存在诸多因素,但通过阅读分析前人研究的资料可以主要总结为宣传不够、散打安全性遭到质疑、教师资源的匮乏和器材不足等方面。
4.1对散打的正确宣传不够
宣传是体育项目推广的关键环节,跆拳道能在中小学快速开展其有效的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主要途径是竞技推广和商业运作,在社会大众层面的认知程度只停留在其观赏性和对抗性,也使许多学生的家长仅通过单方面的了解对散打产生了抵触造成散打=打架的片面理解,孙健在《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散打教育开展现状的思考》中统计得出目前中小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影片和小说通过老师了解到的散打捉襟见肘,可以看出学校对武术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主要靠影片和小说的途径来了解武术散打,这势必将对现实中的散打有所扭曲,引起认识上的偏见,致使许多学生都认为武术是“飞天遁地”散打就是“打架斗殴”[5],家长也会通过影片以及小说对散打的片面了解认为孩子学习散打会产生暴力倾向,会使孩子容易惹是生非耽误学习,希望孩子能学一些高雅的艺术项目,提高孩子的气质,但孰不知武术也是一种艺术,对培养学生的传统礼仪,和俗称“人身三宝”的精、气、神有良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对武术散打正确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将对武术散打在中小学的开展产生极大的阻碍。
4.2学校对散打的安全性有所顾虑
不少学校、教师反对开展散打,主要是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认为散打练习将对学生的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易造成学生受伤的情况,刘冬在《武术散打进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竞技体育运动必须满足“安全可靠”的要求,只有满足了安全的条件武术散打才会在中小学乃至全世界青少年中普及推广[6],武术散打多以竞技散打的模式出现,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是取得好成绩,这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背离,散打以“打”为主的技术体系不免会产生一些安全隐患,武术散打与学校体育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间的矛盾,散打较强的技击性与学校体育目的之间存在矛盾,二是特点的相互矛盾,散打的技击性与学校体育安全之间的矛盾[4]。由此可见散打的安全问题是散打能否进入中小学校园的关键问题。
4.3武术教师的匮乏
武术散打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开展所受到的制约受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没有足够的专业散打教师,散打专业性较强,训练教学和简单的武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一些学校虽然有大纲有课本,但因缺乏散打专业人才而未能真正把武术散打课程开展起来[5],中小学武术教师匮乏教师多以其他体育项目专业为主,造成中小学武术课多以其他专业体育教师临时代替,非专业体育教师对武术的本质认识并不清楚只是通过视频和查阅资料临时学习来应付,造成开展的武术课就是一些苦涩无味的武术动作为主,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武术课的厌倦,造成学生对武术课产生抵触情绪对武术失去原有的兴趣 ,因此缺乏专业武术散打教师,成为阻碍中小学开展散打的又一重要因素。
4.4器材缺乏
武术散打需要一定的器材设备,再练习过程中要体现武术其本质的技击性需要进行同学间的打靶练习,这也是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中小学的体育器材中普遍球类和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偏多,对散打手靶和脚靶的配备并不多见,造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受伤尽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击打练习,致使学生对武术的技击本质并不清楚,对教师所教的动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器材的缺乏使学生之间没有互动的技击交流是武术散打教学过程中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5创编武术散打套路的可行性
通过查阅前人的文献资料总结制约武术散打在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的诸多因素,并根据中小学时期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武术散打在中小学体育课的开展需要改变以往枯燥的传统教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加武术散打的趣味性降低武术散打的难度,张皓《在中小学开设武术散打课程的相关探讨》中指出散打成为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毫无疑问是可行的,但是必须主动求变。“强调目的、突出过程、淡化技术”,是散打进入中小学的一条光明之路[4]。林乐华在《散打专项课适应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中指出可根据散打动作创编成套散打团操,散打的本质是技击,因此在创编过程中不可忽略散打与体操、舞蹈等项目的本质区别,所有在创编过程中进攻攻防应该是动作创编的主线,把散打各种动作有机组合这不仅使散打动作不脱离本质的攻防特点,还可以根据音乐,配合一定的节拍,把组合动作编成简单新鲜的套路,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不枯燥,具有新鲜感。通过练习散打团操,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记忆,有利于中小学生正确练习散打,提高技术水平和功力水平[7]。因此根据散打中最基本的动作创编一套简单的并配有音乐的“散打套路’即可通过音乐和动作过程中的发生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安全性又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散打套路”将根据散打基本动作创编有利于非专业体育教师快速掌握,同时也可以适应器材缺乏的学校开展,可以作为武术散打在中小学普及最好的铺垫。
6结语
通过上述总结分析以创编一套武术 “散打套路”的形式将散打引入中小学是散打在中小学校园发展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影响散打在中小学开展的主要因素有对散打的正确宣传不到位、散打安全性不高、武术散打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和器材不足等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散打进入中小学的安全性问题,因此淡化散打在中小学的竞技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散打套路”的创编将根据散打最基本最简单的拳法、步法、腿法进行编排,演练过程中并配音乐,增加散打的艺术性,这即可以通过以操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散打最基本的动作为今后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散打专业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降低散打中对抗的风险,同时运用散打基础动作来创编,动作简单有利于非专业散打教师能够快速娴熟的掌握并进行教学,以套路的方式并配有音乐进行教学,既可以解决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又能改善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散打的学习兴趣,达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将散打以一种安全有效的模式引入中小学的体育课中,从而为今后武术散打在中小学的全面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路传武.武术散打在青少年中推广模式研究-以雁翅中学和六一中学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9.
[2]杨英杰.中小学开展武术散打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8.(21):24
[3]占欢.中小学开展散打教学的理论思考[J]. 搏击·武术科学,2011.(6):8.
[4]张皓.中小学开设武术散打课程的相关探讨[J]. 搏击·武术科学,2010.(1):7.
[5]孙键.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散打开展现状的思考[J]. 搏击·武术科学,2007.(2):15.
[6]刘冬.武术散打进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4.
[7]林乐华.散打专项课适应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01.(6):8..
论文作者:张天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散打论文; 武术论文; 中小学论文; 套路论文; 在中论文; 小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1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