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实践是绝对的和相对的_相对性理论论文

再一次,实践是绝对的和相对的_相对性理论论文

再述实践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又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事物的功能的特性决定于该事物的特性这一观念的作用,我于1981年发表了《简述实践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一文(载《湖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当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第15期复印,《新华文摘》第9期辑目,1982年《中国哲学年鉴》辑目),一是作为对其时实践标准大讨论的感悟,二是想对作为事物本体的实践的特性和作为事物功能的实践标准的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理论的解析,以表现一个大学生居然想通过一篇文章使讨论在认识上更深入、理论上更完满的理论“痴想”。然而,13年过去了,由于其时篇幅等条件的局限,拙作的语焉未详,于理论的完满并无补益。因此,多年来,除了些许的能独立思考的信心外,使我更多的是感到“语焉未详”的遗憾。近翻数年来理论界有关认识论的书刊,忽然想到:在当年拙作的底稿中,居然还有人家至今不曾窥探的理论视角(如网体思维模式),且说过一些人家至今未曾说过的话语,遂翻寻旧稿,稍加更订,一补历史留存的遗憾,二了“深入解析”的心愿。

列宁说:“实践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①。列宁在这著名的论断中告诉我们: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为什么实践标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呢?我认为这应是由实践本身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如果实践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个命题能成立,并且能给以确定的规定性,进而深入地探讨它,对于全面、深刻理解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的理论是有裨益的。

为什么这个命题能成立呢?我认为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说明:

第一、从实践与运动的关系上看,众所周知,任何具体的运动本身都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而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运动形式。因此,实践也和其他运动一样,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第二、从实践与认识、思维、真理的联系来看,我们知道,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那么作为认识和思维结果的真理也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而真理是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和思维也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这样,实践、认识、思维、真理是紧密联系的,是同一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是互相影响、息息相关的。正象思维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决定了其成果—一真理也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一样,是实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了认识、思维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因此,应当说,实践也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第三、从事物的特性与其功能的特性的关联上看,事物的功能的特性决定于该事物的特性,这是我们熟知的道理。在实践和实践标准的关系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作用的表现之一。因之,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于实践本身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那么应怎样考察一事物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写道:“某一物的特性不是从它对他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是表露在这种关系中”。那么考察一事物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首先就必须将该事物置于一定的关系中。亦由于绝对性是就其脱离局部关系即就其全部关系来考察的,相对性是就其一定的具体关系来考察的,因此继尔可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中(当然具体关系又是多种多样的)分别考察其绝对性和相对性,即考察其无限性和有限性、无条件性和有条件性、永恒性和暂时性。

无疑,我们考察实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也必然按照上述规定性,并遵循上述方法。

我们知道,实践的绝对性就是它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和永恒性。那么,实践的哪些东西是无限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呢?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认识:

其一、就其本性来说是绝对的。我们知道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因之而具有的这种能动性、客观性是任何实践在任何情况下都必然表现出来有,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实践。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实践的本性是绝对的。

其二、其特点是绝对的。列宁说“……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②。实践的这两种由其内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兼而得之的特点,是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条件限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

其三、就其可能性来说是绝对的。正因为实践具有上述本性和特点,同时又因为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社会的、历史的、群众性的活动,所以在原则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之基础和源泉的可能来说是绝对的。

其四、就其使命来说是绝对的。实践的使命是什么?其根本特点就是要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改造。由于实践是在意识支配下的物质力量同自在存在的物质力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活动,因之而具有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所以任何实践都会对客观产生一定的效应。故此,它负有的这种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使命是永恒的、绝对的。

实践的绝对性可以从多方面认识,我们还可从其内部诸要素等方面进行讨论(详见拙作《简述实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为着简明起见,在此不予赘述。

实践的相对性即其有条件性、有限性和暂时性是在一定的具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而一定的具体关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因而相对性的表现也是多样的。然而复杂的多样性的现象也是有规律的。我们认为,尽管它是复杂的,但可以从纵、横的、交叉的和网状的这四种类型的关系中考察。

其一、所谓从纵的关系来看,即从实践是发展的角度着眼(—一姑且可以说是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任何实践总是作为无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个实践而存在,它既是过去实践的继续,也是未来实践的前身。因此,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必然要发展的,它只能相对正确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能对现有的一切理论、观点作出绝对正确的判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践是相对的,实践标准也是相对的。

其二、所谓从横的关系来看(—一姑且可以是从“静态”的观点来看)是从实践内部诸要素及其与某一实践同时进行着的其他实践的关系来看,它是有限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

首先我们从其内部诸要素来看—一

实践的目的是相对的。首先表现在目的产生的相对性上。列宁说:“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一认定它是现存的实有的”③,这就是说目的的产生是受客观制约的,它受历史、环境与实践着的人的经历和阅历以及经验等的限制。在阶级社会中还受着人的阶级利益和经济地位的制约。同时,某一目的一经产生后,虽然产生目的的人“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④,然而这种“‘理想的意图’并通过这种种形变成‘理想的力量’”⑤要真正物化为体现了目的的、主观规定的、新的现实实在却又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诸如,受实践的手段、对象等条件的限制。

“目的的活动不是向着自己……而是为了通过消灭外部世界的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来获得外部现实性这种形式的实在性”⑥,显然人提出目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立志于实现它。“志于这个目的的人也志于他力量能得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所不可少的工具”⑦,这就是说主观目的必须而且只有凭借现实手段这个桥梁、媒介、工具的“接引”和“引渡”,才能过渡到客观现实的此岸。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目的必须“通过手段与客观性相结合,并且在客观性中与自身相结合”⑧,由此可以看出,服务于目的作用于客观的手段也是受主、客观条件制约的。因而是相对的。因为,首先,人的肉体器官这一实践的主体和手段就是相对的,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至于人类将“自然物本身”变成“活动的器官”并“把这种器官加在他身上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⑨的实践手段那就更是随着人类科学的发达而发展了。其次,手段的作用的发挥也是相对的。因为手段的运用其间渗透了人的理性,注入了人的意志,是受着人本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养程度所制约的。这表现为一定条件下的一定的手段的作用只能发挥到一定程度,或者有的手段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实践对象的相对性表现在:第一,不同类型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同类对象的各个不同的具体对象虽然有同类对象的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但它又有自己存在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因而又具有它自身的独特之点。第二,客观对象内部的矛盾也有个发展和暴露的过程,实践中对这些矛盾的发现和解决,也有个过程。第三,实践的目的通过手段作用于某一具体对象时,实际上并不是单一的联系。因为客观事物间总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我们在改进某一对象时,总会引起同其他对象之间关系和状况的改变,而这种关系和状况的改变常常会引起人们预想不到的或近或远的影响,产生同始初目的完全相反的结果。

“‘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人的实践面对着这个客观世界……就会遇到‘困难’,甚至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⑩,同时,“人的意志,人的实践,本身……会妨碍自己的目的达到”(11)这就决定了实践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过程的这种复杂性和曲折性就表现在不同实践的过程或同一实践过程的不同阶段的差异上。也正是其过程的相对性决定着实践的相对性。

实践“结果”的相对性是由实践的其他要素及各方面的原因决定的。这里我们不应忘记,同一目的,同一手段如果不是作用于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结果,就是同一目的作用于同一对象而采取不同手段也会产生不同结果,甚至为着同一目的、利用同一手段作用于同一对象因其作用的时间、地点不同也产生不同结果。同时实践的深度、广度与性质不同,实践结果产生的好坏和时间所表现的先后也不同,以上诸种情形是互相联系、交错存在的,如因其一而否定或看不到其他则定会导致对实践结果认识上的错误。

实践结果的相对还突出地表现在对他的认识上的相对性。由于实践结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的矛盾运动造成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统一体,如果认识的方法不对,加之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或经济领域内利害关系的尖锐对立,往往对同一结果得出几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这一点,我们绝对不能轻视。

在横的关系中,还有在同一时间内所进行着的实践的各种形式及其同一形式中的各个不同实践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反映了实践的相对性,这一点在交叉和网状关系中表现得更明显。

其三、交叉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实践的各种形式及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认识,理论、真理等的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以及这种作用和转化的条件性上。

就实践的基本形式来说,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实践即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及与前两者紧密相联并从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活动即科学实验,三种实践形式是互相制约,紧密联系的。如科学实验的发展促进生产实践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加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消亡。同时这三种基本形式的内容及其研究方法也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难以截然分开的。正因为如此,在认识某一具体形式的实践时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情形。就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来说,实践产生认识,认识指导实践。在事物发展的客观过程中,由于主体认知图式的功能,实践产生认识的过程也是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认识受实践检验的过程。某一具体的实践过程既是受以前无数次实践所得出来认识的指导过程,也是为了得取指导往后的实践所需要的新的认识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除了思维的抽象,二者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就理论性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在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到,错误的理论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只能阻碍事物的发展,由于对什么是修正主义没有作出科学回答而导致十年浩劫的惨痛教训便是一例。当然事物的辩证法往往就是这样,也恰好是在错误的实践中得到了教训,新的实践又修正了错误的理论。

就真理性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到少有如下情况值得注意:首先,如已有的真理与要进行的实践不属于同一领域,已有的真理无法指导所要进行的实践。其次,如已有的真理与要进行的实践属于同一领域,但普遍的程度不同,假设已有的真理是普遍的,新的实践是特殊的,那么普遍真理对特殊的实践只能决定方向和范围,违背它是错误的,遵循它并不能肯定可以指导好这一实践的顺利进行而取得良好效果。再次,如果已有真理与新的实践属于同一领域,但普遍程度不同,已有的真理是特殊的,新的实践是普遍的,那么已有的真理不一定能指导好实践。当然,从特殊的真理中是可以得出普遍认识的,但这个普遍认识是否是真理,是否适应普遍性的实践范围,却要依实践的结果而定。

从理论,真理对实践的指导关系来看是有条件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要得到理论性和真理性的认识也是如此。

其四、所谓网状关系就是上述关系复杂化即交叉化、立体化的表现。因为事物关系之间又形成关系,链条之间又产生链条,这样,便成了一纵横交错,息息相关的立体的网。有关事物的这一结构,我将其叫着“网体结构”,有关这类思维模式,我将其叫“网体思维模式”。

网状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现试从如下几种形式对实践的相对性加以考察。

其一、横的内部诸要素之网。

实践的各个基本要素之间是互相制约,彼此联系的。目的与手段和对象及结果的联系,手段与目的及对象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的复杂化就形成一个交织着的网。其中每一个要素的变化及条件的好坏都自然而然地关及其它,起着或好或坏的影响。从正面来说,如果一个具体实践的目的远大和明确,会鞭策有效地利用手段或创造手段,进而在作用于对象时加快实践的过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样,有较好的实践手段反过来也促进对实践目的确定,增强达到目的的信心,同时,实践对象的良好也有助于实践手段功能的发挥等等。反之,如果其中一个环节的失调,亦可以或多或少的影响整个网状结构上的各个不同环节。

其二、横的内部要素与交叉着的实践的各个形式之网。

如前所说,实践的诸要素本身就是形成了一种网状关系,而实践的诸形式又是一种交叉关系,当这种内部要素之网与外部(—一在此姑且说是“外部”吧!)诸形式的交叉关系发生联系时,必以一种更复杂的网状结构表现出来。特别是当一种实践规模宏大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四个现代化建设是规模宏大的实践,这种实践包括我们常说的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在这一实践中,实现四化的目的对在进行“四化”中的实践诸种具体形式是有很大影响的,反之,每一具体形式的实践进行的好坏,对加快和延缓整个“四化”的进程和目标的达到及水平达到的高低程度,也是不无影响的。诸如此类情况,我们不能不予以注意,对此,我们既要看到这网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同时也不能因其中一个环节失调而否定整个网以致否定整个实践。

其三、横的内部要素与纵的各个不同要素之网。

这种网状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或某一具体实践的诸要素和往后及以前各个不同时期的实践诸要素的联系。如:这一时期的目的形成与前一个时期实践的结果有关,并且这一时期或这一实践未曾达到的目的有时成为往后实践的目的。同时一定时期的手段的作用的发挥是以前手段的作用的继续,并且对往后实践的手段发生影响。至于对象的联系也不外乎有此类情形。

其四、交叉的关系与纵的关系之网。

实践的各种形式的交叉影响和理论,真理等对实践的影响所形成的交叉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这种复杂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结果可以关及纵的各个不同时期的理论,真理和实践的关系。例如,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封建伦理观念(实践产生理论的交叉),不但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活动产生影响(理论指导实践的交叉),甚至这种观念还一直牢牢地禁固着人们的头脑,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还在某些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横的交叉对纵的影响)以至在“四人帮”横行时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涂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色彩而表现出来(在纵的关系中又出现新的交叉形式),进而严重地破坏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又产生新的交叉影响)。对于这种由于横的交叉关系的影响对纵的交叉关系的影响而形成的立体网状关系,我们在考察和分析某一实践的各种因素,追究或探讨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时切记不可忽视。

由上述可知,实践的相对性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表现的原因是由其本身条件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的,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上述关系中的各个不同形式及其各形式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相对性,进而深刻地把握其绝对性。

从上述可知,实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有其各自的规律性。在各自规定性的意义上二者是分离和对立的。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他们的相互联系和统一之内”,同时,“它们的统一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内”(12)。正因为如此,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故此,实践是相对和绝对的辩证统一。怀疑论者只看到实践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绝对主义者只看到其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这二者都是错误的。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规模宏大的实践中,我们应当辩证地把握这两个方面,既看到其差别中的联系,也看到其联系中的差别。这样,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深刻地把握事物,有力的推动事物前进。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②③⑥⑩(11)《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0、201、230、231、242页。④⑨《马克思全集》第23卷第202、203页。⑤《马克思选集》第4卷第228页。⑦《形而上学探本》康德著第33页。⑧《逻辑学》黑格尔著·下卷第433页。(12)《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8页。

标签:;  

再一次,实践是绝对的和相对的_相对性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