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妇女教育收入的实证研究_年薪论文

山东省农村妇女教育收入的实证研究_年薪论文

山东农村女性教育收益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收益论文,农村论文,实证研究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山东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是一个延续多年且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国家统计局199 9年末数据表明,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山东女性文盲率比重之高令人难以接受,女性 文盲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29.28%,是中国中东部24个省份最高的,高于全国21.56%的平 均水平,仅低于宁、青、甘、藏、云、贵六省。与1990年相比,该比例近十年间仅下降3.57 个 百分点(1990年为32.85%),低于全国同期下降10.37个百分点的发展速度。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为:(1)从山东农村女性教育收益入手,探寻农村女性受教育年限与经济 收入的相关关系,力图从女性教育收益率的角度寻找影响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主要因素;(2 )根据山东农村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遍开展技术培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农村区域经 济发展背景,探寻农村女性技术培训与经济收入的相关关系,力图从农村女性技术培训与经 济收入的相关关系,分析技术培训对改变和弥补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作用影响;(3)重 新审视农村女性素质的评价指标,即现阶段中国农村女性的文化素质不能简单由接受正规 学校教育年限多少来框定,目前许多“受教育年限”较低的农村妇女,由于注重成年时期 的技术培训,学会掌握几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业栽培、养殖技术以及其他一些加工工业 技术,其实际工作技能和文化素质要远远高于她们的青少年时期,有些只具有小学教育程度 以下的中年妇女已成为本地带头致富的科技能手。因此,应结合中国农村实际,筛选出新的 衡量农村女性文化素质的评价指标。(4)依据此项实证研究所得出的关于农村女性教育收益 较低、受教育年限与经济收入所呈现的相关程度很低的实际,对造成农村女性教育收益低的 成因加以探讨。

此次研究的数据及相关资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个案访谈方法取得,其问卷调查分别在 山东西部菏泽地区定陶县姑庵乡陈楼村、中部地区泰安市郊区山口镇油坊村和东部沿海地区 胶州市南关镇战太安村进行,这些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70元(定陶陈楼村)、3800元 (泰安油坊村)、3400元(胶州战太安村),分别代表山东农村欠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较 发达地区,调查时点为1999年末,调查范围是16—49岁已婚和未婚男女,调查有效问卷为 609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2.1.1 性别年龄构成

三地调查60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302人,女性307人。男性年龄构成为:20岁以下占1.66% ,20—29岁占25.50%,30—39岁占39.07%,40—49岁占33.77%;女性年龄构成为:20岁以下 占6.19%,20—29岁占29.32%,30—39岁占38.11%,40—49岁占26.38%。与山东省1999年末1 6—49岁人口年龄构成基本一致,表明此次问卷调查选取样本的代表性较好。

2.1.2 分性别受教育状况

三地调查60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受教育年限为7.78年,女性为6.92年,总均值为7.34年。 三个调查点受教育状况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均不明显,最低为定陶县,其男性受教育年限 均值为7.18年,女性为6.18年,总均值为6.67年;最高为泰安郊区,其男性受教育年限均值 为8.65年,女性为8.00年,总均值为8.32年(见表1)。

三地调查中,受教育期间的上学费用,男性均值为4359元,女性均值为4025元,总均值为4 191元。这项指标值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较为明显。最低为定陶县,男性上学费用均值为204 8元,女性均值为1782元,总均值为1911元。最高为胶州市,男性上学费用均值为8225元, 女性均值为7910元,总均值为8068元。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自己上学费用的回顾性计算 带有较强主观偏向,现时收入较低者对自己上学费用回顾性计算值有些偏低,而现时收入较 高者对自己上学费用的回顾性计算值则有些偏高。但作为一种回顾性计算,要想取得十分准 确的上学费用数据,也是不太可能,这一数据只能是估算值。

2.1.3 分性别收入状况

三地调查中,1999年末劳均收入男性为6169元,女性为4414元,总均值为5284元。这一指 标值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较为明显。地区均值差异最大值为1616元,其最低均值定陶, 为4294元;最高均值泰安,为5910元。性别均值差值最大为1755元,其中泰安郊区性别差值 最大,男性收入比女性收入平均高2775元;性别差值最小为定陶县,男性收入比女性平均高 948元(见表2)。

分性别收入来源的构成是:女性收入以加工业收入比重最高,占1999年收入35.74%,其后 依次为养殖业收入(21.10%)、粮棉收入(17.93%)。男性也以加工业收入比重最高,占1999年 收入37.59%,其后依次为建筑业收入(25.28%)、粮棉收入(10.61%)。加工业收入除在乡镇企 业工作取得收入外,自己小作坊式的缝纫、织布、做鞭炮、风筝等收入亦算作加工业收入。 加工业收入比重较高的原因是胶州、泰安两地被调查者在乡镇企业和小作坊服装厂中的从业 人员较多。以泰安油坊村女性为例,有55%的妇女掌握缝纫技术,61%的妇女通过缝纫和在乡 村企业工作获得加工业收入。胶州有38%的妇女掌握缝纫技术,66%的妇女能从加工业中取得 收入。但在定陶则有很大不同,只有9%的妇女能在加工业中获取收入。

三地调查还涉及每位劳动者“开始劳动时年收入”与“1999年收入”的比较问题。三地汇 总“开始劳动时年收入”男性平均为1089元,女性平均为983元,总平均为1036元。与1999 年收入相比,男性年收入平均增加4.66倍,女性平均增加3.49倍,总平均增加4.10倍。

2.1.4 分性别技术培训状况

三地调查中,男性参加技术培训的次数、累计天数、累计培训费的均值均高于女性。男性 参加技术培训的平均次数为3.39次,女性为2.95次,总平均为3.17次;男性参加技术培训累 计天数均值为44.36天,女性为30.71天,总平均为37.46天;男性参加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费 为168.32元,女性为114.05元,总平均为140.92元。

在“会几门技术”调查中,男性掌握技术的均值为2.59项,女性为2.46项。男性被调查者 中,除去“种粮棉”技术外,有1/3以上的人掌握加工业技术(37.3%)、养殖业技术(45.7%) 、建筑运输技术(33.8%);女性被调查者中,除去“种粮棉”外,掌握某种技术比重在30%以 上的只有养殖业(64.2%)和服装缝纫业(35.2%),能够掌握某种加工业技术的比重相对低些, 仅为21.5%(见表3)。

三地调查技术培训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技术培训人次最高为定陶县,其中男性技术培训 均值为6.28人次,女性为3.54人次,总平均为4.88人次;技术培训人次最低为胶州市,其中 男性为0.28人次,女性为0.12人次,总平均为0.20人次。在技术培训方面出现地区差异的主 要原因,一是与地区经济基础水平有关。如胶州市许多农民早在多年前就已进乡镇企业或村 办企业从事非农业劳动,其主要收入是“工资”,工作和收入稳定,无需再急于参加各种技 术培训以开辟新的致富门路。在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定陶县则不然。大多数青壮年男女包 括当地政府、妇联、农委、科协等都急于改变靠单一种粮获取收入的方式,纷纷通过各种途 径从 事各种技术培训,包括大棚菜种植、畜禽养殖、服装缝纫,以及建筑瓦工木工、运输驾驶等 技 术培训。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青壮年男女近年都学会掌握3—4门技术,原因是当某一“致 富门路”平均利润降低或赔钱时,他们能转而依靠学习得来的新技术从事新的致富门路。被 调查者很多都是在经历几年种大棚菜、养鸡、搞小商品批发零售、建筑、运输等多种经营之 后,最后才选定一种自认为是收入和风险相对稳定的挣钱方式的,而这些人也正是在这种多 种经营尝试中自觉不自觉地参加了多种技术培训。本次调查出现技术培训地区差异的另一原 因是许多人只把外出培训并且是交学费的正规培训当作培训,而接受科技下乡和田间地头的 技术指导及拜师学技术则往往不当成培训来填报。

表1三地调查样本人口文化水平、技术培训和收入状况

三地汇总均值定陶均值 泰安均值 胶州均值

主要指标男 女男女

男女

男 女

年龄(岁) 34.40

32.79 34.0832.3735.83

32.9333.26 33.13

学校教育年限(年)

7.786.93

7.18 6.18 8.658.00 7.53

6.67

上学费用(元) 4359 4026

2048 1782 309728488225

7910

开始劳动年龄(岁) 17.56

17.18 17.6517.14 17.47

16.98

17.55 17.44

当时收入(元) 1089 983435 419 902 6962007

1949

1999年收入(元)61694413

4781 3834 7297 45236526

4982

会几门技术(项)2.59 2.46 2.54 2.51 2.48 2.332.77

2.53

参加培训次数(次) 3.39 2.95

6.28 3.54 3.314.980.28

0.12

累计培训天数(天) 44.36

30.71 40.9214.1376.40

70.45

15.108.42

累计培训费用(元) 168.3

114.1 166.2 94.7156.1

182.8183.364.4

表2 三地调查样本人口1999年收入来源构成表(元,%)

三地汇总均值 定陶均值 泰安均值 胶州均值

男女

男 女男

总收入(元) 6169 4413 4781 38347297

4523 6526 4982

其中(%):

10.61 17.9326.0933.72 4.57

12.91 5.17 8.04

粮棉收入

大棚收入 5.17 11.85 9.3316.60 5.34

14.90 1.60 4.61

林果收入 1.05

0.80 2.56 1.97 0.04 0.13 1.01 0.38

养殖收入 10.16 21.1017.8722.65 4.91

26.3310.0614.71

加工收入 37.59 35.74 4.16 5.6140.37

31.8261.4866.83

商饮收入 3.96

3.08 8.78 7.38 0.822.21 3.720.00

建筑运输收入 25.283.5918.21 3.5439.254.8814.73 2.41

其他收入 6.07

6.0513.35 8.95 5.156.83 1.252.67

2.2 几个逻辑相关的变量分析及几点结论

2.2.1 受教育年限与经济收入二者呈非线性关系

607份有效问卷数据表明,农村男女受教育年限与经济收入二者非线性关系,受教育年限者 为0年的1999年年均收入并不是各教育年限者中最低的,而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者的1999年 年均收入,也并非随受教育年限增加而增加。男性受教育年限与经济收入曲线的峰值在受 教育年限9—10年间,女性受教育年限与经济收入曲线的峰值在受教育年限16年间。男女曲 线均在受教育年限10年之后出现回落波动(见表4)。出现这种曲线波动的原因,经验估计大 概与此次调查中这几组样本量较少有关。如被调查者中受教育年限10年者,男女分别各有1 人 ;受教育年限12年者,女性只有5人,男性11人;受教育年限15年者,只有男性1人;受教育 年限16年者,男女各有1人。

表3

三地调查样本人口掌握劳动技术分类表

单位:人

三地汇总均值定陶均值

泰安均值 胶州均值

劳动技术男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养殖 138 197

70 91 22 46 4660

林果 23

20

6 5

3 6 149

大棚菜71

65

25 26 16 18 3021

服装缝纫

3 1081 17 0 55 2 36

建筑运输 102

731 0

43 4 283

加工业

114 6613 14 49 22 5230

服务业 3

5 1 0

2 5 0 0

商业饮食 81 4119 19 34 13 289

种粮棉

219 233

96 106 61 59 6268

管理 20 9 2 2

18 7 0 0

其他 6

6 3 0

0 0 3 6

样本人数 302 307

106112 1001009695

表4三地调查样本人口受教育年限与1999年经济收入单位:元

三地汇总均值 定陶均值

泰安均值 胶州均值

上学年限(年) 男女

男 女 男 女

0

4163 3765 1945

3831— —

8600 3712

2

5050 3033 —2300— 3800 5050—

3

3417 3867 2333

2175— —

45005220

4

3550 3400 2900

3400— —

6800—

5

5038 3824 4427

34894900

3244 59124781

6

5010 3959 1850

2512— 3250 58004970

7

6027 4707 5400

46566391

4656 70006000

8

5721 4508 4862

42125950

4744 90505600

9

8100 5064 —550012722 4609 65305245

10 11000 6300 —630011000

— —

11 5359 4071 4545

41005918

4000 ——

12 8036 4260 12833 33006237

4500 ——

15 5000 — 5000— — —

——

16 7000 7000 — — —7000 7000 —

2.2.2 影响当前农民收入主要变量分析

在筛选的14个可能影响经济收入的变量中,如受教育年限、年龄、工作年限、上学费用、 会几门技术、培训次数、养殖收入、建筑运输收入等,女性与1999年经济收入相关系数最高 的变量是养殖收入,为0.6002;男性与1999年经济收入相关系数最高的变量是建筑运输收入 ,为0.7744。女性受教育年限与1999年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1381,在14个筛选变量中按相关 度高低排序排第9位;女性上学费用与1999年收入相关系数为0.1079,在14个变量的相关系 数中排第12位。男性受教育年限与1999年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1571,在上述14个变量与1999 年收入的相关系数中排第3位;男性上学费用与1999年收入相关系数为0.0419,在14个相关 系数中排第11位(见表5)。由此可见,多种经营收入是影响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变量,而非 教育投入。

2.2.3 女性教育收益与男性的比较

表4显示,按受教育年限分层的1999年收入,除受教育年限3年者外,其他年限均呈女性收 益低于男性的现象。具体分析可能是该年限组样本量较少,尤其是男性样本量较少的缘故 (男性受教育年限3年者仅调查3人,女性该年限调查9人)。在样本量较充足的受教育年 限5—8年组,各年限组男性收益均比女性高出1500元左右。表明各受教育年限组女性收益普 遍低于男性,是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2.2.4 教育年限和教育投入与经济收入关系的地区差异分析

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职业选择多元化和梯次高层化地区,教育年限和教育投入与经济收入的 相关系数较高;反之,较低。表明外部经济环境对劳动者教育水平的需求程度是影响教育 收益的重要因素。三地调查数据比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胶州,女性受教育年限与1999 年收入相关系数相对较高,为0.3964;上学费用与1999年收入相关系数也相对高些,为0.27 27,均高于三地汇总平均值(分别为0.1381和0.1079)。在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南地区定陶县, 女性受教育年限与1999年收入相关系数较低,为0.1243;上学费用与1999年收入相关系数也 较低,为0.0895,均低于三地汇总平均值(见表5)。在胶州,女性受教育年限为0年者的199 9年收入为3712元,低于其他各年限组1999年收入。而在定陶,女性受教育年限0年者的1999 年收入为3831元,高于受教育年限2年者收入(2650元)、3年者收入(2175元)、4年者收入(34 00元)、5年者收入(3489元)、6年者收入(2511元),呈现与一般规律相悖的现象。原因是在 定 陶不识字妇女也能掌握养殖技术和林果业技术,并能取得较高收入(其最高年收入11000元) ;而文化水平较高妇女囿于本地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制约因素,即非农产业及其市场未能形 成“气候”,无法展开就业竞争,只能与文化水平较低妇女从事同样的农业劳动。在有乡村 企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女性劳动者被雇用的重要条件即是文化程度;在乡 村企业和服务业欠发达地区,尚不存在女性劳动者被雇用的市场,因而劳动者教育收益机制 也不能正常运作发挥作用。

2.2.5 农村技术培训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提高农村妇女收入、弥补女性教育投入 不足的主要因素

表5 影响经济收入的主要变量相关系数

三地汇总均值 定陶泰安胶州

主要变量

女 男 女

男 女

受教育年限

0.15710.1381

0.272 0.1243 0.04100.0851 0.17520.3964

上学费用 0.04190.1079

0.33910.895 0.093 0.173

0.070 0.278

年龄 0.09120.1415

0.057 0.0076 0.17490.3371 0.04840.204

工作年限 0.07940.11440.0790.01290.15600.2929

0.04830.191

培训次数 0.02510.25720.0065

0.17420.11990.3628 0.10700.0391

培训天数 0.07330.06980.0100.17420.06630.0527

0.21820.025

会几门技术

0.11690.1722

0.3033

0.2903 0.02280.1684

0.28730.036

粮棉收入 0.12080.1400

0.6288

0.31240.1120 0.27540.267 0.128

大棚收入 0.09260.4385

0.3836

0.69220.0273 0.35110.095 0.098

养殖收入 0.09130.6002

0.4098

0.45360.1414 0.78220.334 0.135

加工业收入

0.18080.1189

0.0099

0.06530.0307 0.128 0.5805

0.4466

商饮收入 0.04170.0690

0.2201

0.20790.123 0 .0490.1348

0.0000

建筑运输收入 0.77440.2724

0.2951

0.09320.8889 0.3677 0.1070

0.2829

其他收入 0.00740.3053

0.1121

0.67850.0098 0.0460 0.0490.0044

注:表中数据均为与1999年收入的相关系数。

由表5可见,“会几门技术”和“技术培训次数”与农村女性1999年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 为 0.1722和0.2572,虽尚未达到强相关程度,但高于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与收入的相关系数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定陶,上述二指标与1999年收入的相关程度更高,分别为0.2903和0.17 42。在泰安郊区,上述二指标与1999年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84和0.3628。

据调查,农村妇女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村妇女收入和弥补以往农村妇女教育投入不足的作用 是巨大和深远的,其后发效应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逐渐凸现。农村妇女技术培训目前在山 东经过几年努力已深入基层,形成制度,见到实效。如泰安郊区,自1995年泰安市妇联实 施每年组织万名农村妇女科普培训的“万名工程”,以农函大为依托,“九五”期间共培养 5万名农村妇女函大生,46200名妇女获得农广校、农函大毕(结)业证书,2万名妇女获绿色 证书,8000名妇女获农民技术员职称,80%以上妇女劳力掌握两项以上实用技术。2000年 又与当地农业局、科协等部门联合开展“十万农家女十项农业重大技术培训推广”活动。同 时,利用妇代会基地、“三八”科技致富协会等妇女组织实体,建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广大 妇女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截至1999年末全地区各乡镇共成立“三八”科技致富协会88个,专 业技术研究会121个,建立各类“妇”字号基地90个,科技示范基地60个。这些培训立足于 普通实用技术,如作物脱毒、畜禽快速高效饲养、农机节本增效等,同时也注意有针对性引 进高新技术。如在泰安郊区良庄镇,除了在许多村举办种植蔬菜的“芹菜班”、“芦笋班” 、 “西瓜班”外,还推广台湾超甜玉米、美国凯特杏、小尾寒羊、波尔山羊、中华寿桃等新 品种,并从北京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活化水”仪器7套,使瓜菜产量产值增加30%左 右。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的良庄镇薛北村,目前全村550户农户,已建大棚180个,是远近闻名 的西红柿专业村和芦笋专业村,西红柿大棚年收入在万元以上,芦笋大棚亩产值5000元左右 ,这些大棚80%以上以妇女为主进行管理,年棚产值平均1万元以上。另外,本次问卷调查涉 及的泰安郊区油坊村,其妇代会基地拥有投资6万元建起的“妇代会服装厂”,安置贫困妇 女20人,年创纯利15000元,工人年均收入2500元,并以此为培训基地,向社会输送裁缝技 术人员100多名。该村并建妇代会招待所,年创纯利近万元。该村女性劳力80%进村办企业 工作。

技术培训带来的增收实效和“全新”的劳作方式(“全新”是对十分闭塞的农村妇女而言) ,还深刻触动了千百年来忽视农村女性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传统社会规范,尤其是深刻改变了 农村女性自身学技术学文化的自我意识。在对154名参加过技术培训的农村妇女询问“参 加技术培训后对您个人影响最大的三件事”时,选择“更愿意继续学习”的妇女比重最高, 占79.9%;选择“增加经济收入”的比重其次,占69.5%:选择“自己眼界更开阔”的比重位 居第 三,占61.7%;选择“夫妻感情更和睦”的比重位居第四,占40.3%;选择“更重视子女教育 ”的比重位居第五,占32.5%;选择“在别人眼里地位提高了”的比重最低,占13.6%。

2.2.6 简单用受教育年限框定现阶段农村妇女文化素质的局限性

调查中发现,尽管目前许多农村妇女青少年时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年限较少,但通过技术 培训、乡邻传授及经济实践活动锻炼,大多数受教育年限较低的妇女目前都基本具备从事经 济活 动的最基本素质。如调查的307名农村妇女中,有92.2%的人能看懂收据和发票,96.1%的人 会用计算器、算盘、笔算、心算等至少一种方法进行简单的收支钱款算账,其中64.8%的人 能用计算器,60.3%的人会用笔算,39.7%的人会用心算。从事大棚生产的妇女,绝大多数都 能掌握较为复杂的大棚管理技术,如光照、温度、湿度、给水的调节及肥水管理等。在潍坊 泰安等地,大棚技术已逐步高科技化,如推广应用大棚滴灌、反光幕增加光照、二氧化碳气 体施肥、配方施肥等。大棚种养项目也从过去单一种蔬菜扩展为大棚养蚕、养鸭、养花及优 良新品种种子培育等。在潍坊地区,已有70万妇女(占总数50%)接受农业十大新技术培训, 平均每村妇女有3.6人考取农民技术员证书。上述调查表明,简单用基础教育受教育年限来 框定现阶段农村妇女文化素质,显然已不能真实反映当前农村妇女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本价 值”。

2.2.7 农村公益性技术培训及农村女性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等外界因素对教育收益规律常 规作用的影响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教育收益规律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表现与发达国家有许多不同。发展 中国家三级教育收益率呈依次降低态势,即大学教育收益率低于中学,中学教育收益率低于 小学。而发达国家三级教育收益率则是依次增加的态势。这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三级教育相 对成本(上一级教育成本对下一级教育成本的倍数)较大,而三级教育的相对收入较小。据7 个 发展中国家生均成本的统计(马来西亚、加纳、肯尼亚、乌干达、尼日利亚、印度、韩国), 中学生为小学生的11.9倍,大学生为小学生的87.9倍,而相对收入,前一倍数为2.4倍, 后一倍数为6.4倍。另外,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还表明[1],在我国城镇职工中专业教育的收益 率高 于基础教育,前者为3.0%,后者为1.8%。上述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教育收益规律,在本次调查 中也得到印证。由于目前农村妇女技术培训多是公益性的,技术下乡和到田间地头技术培训 的科技人员多是无偿传授(最多村里管一顿饭),因而大部分妇女学会掌握几门实用技术几乎 不费个人任何培训费,在这种特定的农村技术培训环境下,受教育年限少而技术培训投入费 用几乎为零的女性,其经济收入就表现出与教育投入无关;她们中有些人由于家族网络的资 金支持和人际关系支持,即使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其多种经营收入往往超过受教育年限多的 女性。

另外,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及劳动力市场选择机制的正常运作也是影响教育收益规律作 用的重要外界因素。劳动力市场选择机制不能正常运作的地区,女性经济收入也表现出与受 教育年限无关的特征。此次调查的定陶即是例证。

(本次问卷调查得到泰安市妇联、菏泽市计生委、青岛市计生委及本所高利平硕士的大力协 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标签:;  ;  ;  ;  ;  ;  ;  

山东省农村妇女教育收入的实证研究_年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