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明理学教学的探析论文_王艺瑾

关于宋明理学教学的探析论文_王艺瑾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 730000

摘 要:宋明理学属于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的内容,基于其理论抽象性,在教学中对于师生都是一个很不好处理的内容,要么浮于表面不得其“理”,要么陷入其中“理”不清道不白。基于此,本文对宋明理学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宋明理学 价值观 问题 难点 建议

一、宋明理学价值观的分析

1.人生观。宋明理学在行动上主张以“内圣”控“外王”,要求人们做事先做人;提倡“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有关人生观的思想,可助推人们选择正确人生目标和人生方向。

2.道德观。宋明理学不仅注重对人行为的规范,更强调对人进行深刻的道德人格塑造。

3.人际观。宋明理学提倡“民胞物与”,即爱人和一切物类的人际理论,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仁爱”相对应。

4.环境观。宋明理学提出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理一分殊”理论,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多元统一的关系。

5.读书观。宋明理学劝人们读书明理——“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二、宋明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难点分析

1.宋明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涉及中国古代哲学若干艰深概念,距离现代社会远,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2)对于宋明理学的历史背景教材交代少,宋明理学的面貌只是极度凝练的概括,来龙去脉难以捕捉。于是这一部分容易流于机械性的灌输,设计的活动往往有些泛泛。

2.宋明理学教学中的难点分析。(1)三教合一。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兴起都在东汉。魏晋南北朝乱世,人们在痛苦中需要镇痛剂。佛教宣称因果报应,宣传轮回,这些理念是重生轻死的儒家学说的空白。道教土生土长,来自于春秋战国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鼓吹长生不老。这能满足人延年益寿的需求,放弃纲常名教的压抑,放任自然性情,也和儒家思想迥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更有市场,但佛道和儒家思想相互融合,都有发展。(2)“格物致知”。这四个字来自于《礼记·大学》,其中的解释已经亡佚,是朱熹用自己的理解补上去的;而后世对这一费解的话语解释也是形形色色,这里采用的是程朱理学的解释。今本《大学》中“格物致知”的解释就是朱熹的话。程颐把“格”解释成“穷”,朱熹解释成“极至”,都是探究穷尽。“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接触事物穷尽天理。这里的“物”,主要就是古圣先贤之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埋头在书斋中,穷经尽典,字斟句酌,经历一系列积累最后能够“贯通”顿悟天理。“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朱熹之所以这么重视“格物致知”,是因为这是叩问“理”的关键途径,是探索世界本体的重要认识论。这在教学中是难点,也是宋明理学整合理论体系的重要因素。(3)“鹅湖之会”。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分歧可以上溯到二程。二程皆主张心性,但程颢主“敬”偏重内心,程颐偏重向外“致知”,故此“朱、陆之争,实已孕于北宋诸贤之间”,到“鹅湖之会”分歧全面爆发。南宋时在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的这次辩论,辩论的两家,就是两派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他们的特征,在相互的责难中就能看出,两派的目的都在于端正人心,朱熹是“支离”,二陆是“太简”。(4)“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王阳明来看,“良知”即是人人具有的本能,“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致良知”就是端正意念,将良知推广开来。王阳明著名的“四句教”指出:“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认为的“格物”就是思想观念与行为上“为善去恶”的过程,“致知”就是致内心的“良知”,这与程朱大相径庭。这里他强调“知行合一”,与苏格拉底倡导的“知识即美德”如出一辙。曾有人对王阳明说,如果有人知道对父当孝,对兄当悌的道理,却不能做到孝悌,王阳明驳斥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悌),方可称他知孝知弟。”实质上,他强调的是懂得美德的人一定能实践美德,否则称不上“致良知”。

三、加强宋明理学教学的建议

1.加强宋明理学教学不仅要注意历史环境对思想的影响,还要注意思想史本身的内在逻辑。如三教合一影响到宋明理学的诞生等。如果缺失这种逻辑,整个思想史内容会是散沙。

2.充分理解枯燥的哲学概念。如“格物致知”、“致良知”等,应该注意概念的深入浅出,食不厌精。让学生做到理解记忆,防止生搬硬套、囫囵吞枣。

3.贴标签式的做法应淡化。早年学术界一度曾以“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概念套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上,方凿圆枘,许多理学的合理性因素被忽视。在教学中,理解内容比非黑即白的定性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徐公喜 郭翠丽 宋明理学精神内核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1)。

[2]韩开平 等 以《宋明理学》为例,探析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方法[J].知识窗,2015,(07)。

[3]邹永继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的思考兼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培养[J].魅力中国,2016,(09)。

论文作者:王艺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  ;  ;  ;  ;  ;  ;  ;  

关于宋明理学教学的探析论文_王艺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