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应用论文_曾小珍,何凤仪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麻醉手术室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应用。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外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9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传统头低脚高截石位下完成手术,观察组在改良截石位下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股静脉直径小于对照组,而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疼痛、下肢麻木、下肢静脉栓塞、下肢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加快手术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改良截石位;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154-02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高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术式,但该术式手术时间较长,对患者的体位要求较高。传统的头低脚高截石位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术后容易发生下肢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影响术后恢复效果。改良截石位是近年来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推广的新型体位,能有效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减少体位对下肢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应用,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外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9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54.7±9.2)岁;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5.3±9.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直肠癌诊断标准,经病理活检确诊,病理分期在Ⅰ~Ⅱ期,均进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排除有手术禁忌症者、已有远处转移者、腹腔严重粘连者、伴有严重并发症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法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截石位,术前在手术床上安装固定腿架,患者入室后指导其左腿屈膝、屈髋放置于腿架上,调节腿架高度,确保与患者屈髋高度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及小腿肌肉丰厚处处于腿架支托位,避免腘窝,使小腿水平摆放,再摆放右腿,放置于支腿板上,膝下垫一棉垫,抬高30cm左右,确保两大腿外展角度低于45°,调整腿架高度及双腿外展度确保躯体舒适度,最后下移臀部,使其略超过手术床背板下沿,放一软垫垫高臀部,双上肢用床单包裹向外舒展,用肩托固定双肩,头部低下约30°,确认体位舒适满意后开始麻醉[2]。对照组采用传统头低脚高截石位,在手术床上安装固定支架,患者双腿屈膝、屈髋放置在腿架上,臀部略超过手术床背板下沿,用软垫垫高臀部,托腿板支托大腿,托腿板关节端置于腘窝处,自然下垂小腿,膝关节弯曲呈60°,双上肢用床单包裹外展,固定双肩,头部低下呈30°[3]。

1.3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检测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下肢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记录手术时间,统计术后有无下肢疼痛、下肢麻木、下肢静脉栓塞、下肢肿胀等并发症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率(%)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观察组术后下肢股静脉直径小于对照组,而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2.7±0.5)h,对照组手术时间(3.5±0.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下肢疼痛、下肢麻木、下肢静脉栓塞、下肢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高效且微创的术式,在临床应用广泛,但该术式手术时间长,传统的头低脚高截石位长时间保持后存在一定弊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一,腘窝下方为腘窝动静脉和腘神经循行部位,托腿架放置于其下易造成腘神经受压损伤;其二,小腿下垂可造成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加之托腿架压迫血管,严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手术时间越长,下肢肿胀、麻木、疼痛、栓塞的几率越高;其三,髋关节外展外旋角度较大,大腿内侧肌肉容易拉伤,对坐骨神经也有一定损伤[4]。

改良截石位优化了传统截石位的体位摆放,第一,将小腿下垂位改为水平位,避免了腘窝处受压,利于降低静脉压,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第二,支腿架置于小腿肌肉丰厚处,避开腘窝处,同样能起到防止腘窝受压,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下肢静脉栓塞及腓肠肌综合征的作用[5];第三,右腿于支腿板上抬高膝关节30°,能大大减少屈髋屈膝体位下的并发症发生率;第四,确保双腿在屈髋屈膝外展时,角度低于45°,有效防止腓总神经受压,避免造成外展体位时肢体不适[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下肢股静脉直径小于对照组,而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疼痛、下肢麻木、下肢静脉栓塞、下肢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应用效果确切,有效提升了患者术中体位舒适度,对下肢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且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下肢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手术效果,也提升了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一松,刘小卫.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20(6):618-620.

[2]郭娟,张叶广,赵志芳,等.改良截石位和传统体位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96-97.

[3]曾学慧.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下结肠癌、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27):6034-6035.

[4]李兴红,王小燕,王文强.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1):1441-1442.

[5]吴玲珍,陈金耀,蔡骅,等.复合型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8,21(3):202-204.

[6]李旸,王自强,杨昆.腹腔镜手术中结直肠癌患者体位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8,12(2):140-143.

论文作者:曾小珍,何凤仪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  ;  ;  ;  ;  ;  ;  ;  

改良截石位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应用论文_曾小珍,何凤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