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三价动词构成的句式及其默认认知解释_语义分析论文

“给予”类三价动词构成的句式及其论元缺省的认知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式论文,动词论文,认知论文,类三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零、引言

从配价来看,给予类动词是典型的三价动词。“给予”作为一个事件,由给予行为(给予动词)、给予者、给予物、接受者四个部分构成,一般把“给予者”叫施事,施事从交接双方来看实际上是受损者;“接受者”叫与事,即受益者;“给予物”叫受事,在给予事件中,受事的所属关系发生转移。给予事件可以描述为:施事主动地把受事给予与事。给予类动词可构成“施事(给予者)+动词+与事(接受者)+受事(给予物)”这样的语义结构。

构成“给予”事件的动词就是给予类动词。例如:

补给、偿还、赐予、付、付与、给、给予、供给、奖、奖励、交、借(借给)、赏、配、送、授予、调拨、退还赊(赊给)、赠、赠送、租(租给)、补助、救济、犒赏、补贴、慰劳、支援、出租、奉送、输送、投递、倒贴输出、进贡、寄予、颁布、检举、申报、举报、示范、传授、递、递交、归还、交付、馈赠、赔偿、摊派转交、移交、支付、敬献、投放、转让、贿赂、赞助、出售、传递、兑付、发放、奉献、贡献、交纳、捐赠清还、施舍、提交、转发、割让、捐献、捐助、回敬……

从句法上看,“给予”类动词配价成分的句法位置和“给予”类动词所构成的句式及其变化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基本句式多样,而且由于配价成分的缺省所形成的派生句式也有许多变化。本文拟考察“给予”类动词所构成的各种句式以及不同句式形成的认知机制。

一、格式及其论元缺省

“给予”类三价动词有两种典型的价位格式(注:参见陈昌来(2002)。)。

我们赠送学校图书馆一些珍贵资料。

老王给我们保荐了小李。

这些小演员向首长展示了他们的演技。

“给予”类动词对上述两种句法格式的适应情况很不一样,有的只能适应某一种格式,有的能适应两种格式。本节只讨论格式A。

1.1只能适应格式A的三价动词 在“给予”类三价动词中,像“补充、补发、偿还、赐予、付与、给予、供给、还、送还、退还、交、补贴、奖励、支援、出租、奉送、犒赏、调配、倒贴、赠、追赠”等动词只能适应双宾语格式A,不能适应带介词的格式B。例如:

小王还了我几本书——*小王向我还了几本书

首长犒赏二班一顿丰盛的晚餐——*首长向二班犒赏一顿丰盛的晚餐

上级奖励了小王一套住房——*上级向小王奖励了一套住房

1.2配价成分的缺省 从价用(陈昌来2002)上看,在动态句里,这些只能适应格式A的“给予”类动词的三个配价成分在句法中主要有两种变化:一是受事或与事缺省,二是施事、受事和与事的句法位置变化。有些动词三个语义成分必须同现,一般不能缺省。例如:

上级领导授予三排荣誉奖章——*上级领导授予三排——*上级领导授予荣誉奖章

时代赋予了青年光荣的使命——*时代赋予了青年——*时代赋予了光荣的使命

这类动词还有“供给、赐、赐给、补给、许、偿还、奉还、支付、授予、给予、给以、过继、施与、调配、退还、追加、租借、租赁、典借、递交、赔偿”等,这些动词如果不在特定的语境中,受事和与事都不能缺省。

老王回敬了他一杯酒——老王回敬了他——老王回敬了一杯酒

婆婆倒贴了媳妇一些钱——婆婆倒贴了媳妇——婆婆倒贴了一些钱

王老师教我们汉语——王老师教我们——王老师教汉语

1.3配价成分缺省的动因和机制 由于格式是格式A的语义成分缺省,而且能构成格式和格式的动词也都能构成格式A,因而有理由说格式A是给予类动词所能构成的基础句式,格式则是派生句式,问题是为什么有的给予类动词的受事或与事不能缺省,而有的只能缺省受事不能缺省与事,有的则相反,只能缺省与事不能缺省受事,有的则既可以缺省受事,又可以缺省与事呢?

1.3.1常用性原则 如果承认格式A是基础式,那么格式就是变式。变式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语言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减省,首先跟使用频率有关,使用频率高的语言单位,为了经济省力,往往有所减省。就给予类动词所构成的句式来看,常用口语色彩浓的或单音节的动词如“送、给、还、交(给)、、援助、送给、教、奖励、奖、支援、照顾、补助、出租、卖、分配、优待、请教、捐献、分发”等就比较容易缺省;受事或与事都不能缺省的动词如“授予、赏赐、赋予、追赠、送还、供给、赐、补给、许、偿还、奉还、授予、给予、给以、过继、施与、调配、退还、追加、租借、租赁、典借、赐给”等,双音节为主、书面语色彩浓、不常用的动词在使用中变化、减省正是语言演变的基本动力。同时,从这些动词的与事、受事在语义结构中的地位来看,都是施事者比较关心的,如“授予”的授予对象和授予称号都比较重要,故都不能缺省。

1.3.2显要性原则 常用性原则和省力原则只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动词可以缺省配价成分,而有的动词不能缺省配价成分。至于为什么有的只能缺省受事不能缺省与事,有的又正好相反呢?我们认为这跟交际者的认知策略原则有关。给予类动词都是自主的、目的性或意识性很强的动词,从“给予”事件本身来看,虽然存在“给予者”、“接受者”、“给予物”三个实体,但由于事件本身存在“给予者主动把物体给予接受者”这样一种关系,“给予者”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自主意识最强的一方,而“接受者”和“给予物”却是被动的。因而相比较而言,三个实体中,“给予者”最为重要,是“给予”事件成立的关键条件,所以给予类动词句中,施事的地位最为显著,一般不缺省。另外,“给予”事件表示一种给予关系:给予物从给予者转移到接受者,因而,受事或与事必须保留一项,否则构不成给予关系。

至于什么时候缺省受事,什么时候缺省与事,这跟具体动词的语义控制力和动作者的预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对“奖励、奖赏、奖、犒赏、犒劳、补助、接济、酬谢、周济”等动词来说,与事相对于受事就显得重要,因为这些动词是使某人明显得到益处的,因而受益者是首先被关心的对象,而具体的受益物或受益程度就显得次要了。像“奖励”,是在评奖中产生的事件,谁得奖是最先被关心的,奖励什么倒在其次,发奖者也是首先关心奖励对象是谁。因此,这类与事不能缺省的给予类动词本身的语义控制力(控制与事的能力大于受事)和施事主体的预期目的决定了与事不能缺省。我们把这类动词叫做“与事优先动词”。

“出租、卖、奉送、分配、递送、”等动词的受事对施事来说显得重要,如对“出租”这一事件来说,出租者和承租者比较关心的是出租什么,“卖”这一行为中,卖给谁似乎并不重要,卖什么应该更显要一些。这样,在由这些动词构成的句式中,受事一般不可缺省,与事可以缺省。这类动词可以叫做“受事优先动词”。

我们认为,常用与否决定了给予类动词构成的句法结构可否缺省,常用的动词在省力原则的支配下,有缺省的可能和要求,不常用的没有缺省的可能和要求。至于能否实现缺省,则受显要性原则的支配,对事件过程来说,显要的不能缺省,不显要的有可能被缺省。

1.4缺省和省略 在具体交际中,原本不显要的也可能因某种特殊需要变得显要,以至不能缺省或不缺省。我们使用“缺省”,没有使用“省略”,是因为“省略”是语用上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具体语境、上下文)省掉某种句法成分的省去。例如:

①我没有打电话就回到家,[]给了家人一个大大的意外。

②我去看王教授,临走时,王教授回赠了[]一本他的新作。

③这块土地多好,你也真胆大,[]竟敢出租给外商[]!

④你也给这孩子一点钱吧,[]要不给[][],他不会轻易走的。

例①省略施事,例②省略与事,例③省略施事和受事,例④施事、受事、与事都省略了。这些省略的成分有的是可以缺省的,有的是不可缺省的,但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这些成分在应该出现的位置可以不出现。可见,这些被省掉的成分并不是不需要出现,只是出现在上下文中。省略是出现在具体句中的语用现象。而可缺省成分,则是在抽象句中可以隐省,隐省不是因为上下文,而是因为被隐省的成分在语义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二、格式及其论元缺省

2.1只能适应(格式B)的三价动词 一些给予类动词一般只适应格式B,而不能适应格式A。例如:

我们向中文系推荐了一名优秀教师——*我们推荐中文系一名优秀教师

我们对小王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我们寄予了小王极大的希望

我们向友好国家输出了大量技术——*我们输出了友好国家大量技术

我们向中文系推荐了一名优秀教师——*我们向中文系推荐了

我们对小王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我们对小王寄予了

他们向市民颁布了新的治安条例——*他们向市民颁布了

我们向中文系推荐了一名优秀教师≠我们推荐了中文系

我们对小王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我们寄予了小王

我们向友好国家输出了大量技术——*我们输出了友好国家

2.2配价成分的缺省 有些动词不能缺省为格式,如“输出、转嫁、倾注、进贡、寄予”等。另一些动词可以缺省为格式,即缺省,这些动词如“颁布、介绍、推荐、保荐、举荐、告发、展示、检举、举报、控告、夸耀、卖弄、倾销、申报、申请、示范、”等。例如:

王老师保荐了小李。

王教授又申请了一项重大课题。

政府新颁布了几项法令。

至于“输出、转嫁、倾注、进贡、寄予”等动词的与事不能缺省,我们认为也是有原因的,这些动词的受事对施事来说一般是已知的,比如“进贡物”对于进贡者、“输出物”对于输出主体、“转嫁的矛盾或危机”对于转嫁者、“倾注的热情”对于倾注主体、“寄予的厚望”对于寄予主体等施事者来说都是已知的,有的本来就归施事者所有。相反,与事,即针对、对待的对象,倒是施事者要认真考虑的。这样,不宜缺省,句法上又不能缺省,所以这些动词只能采取格式B一种形式。

三、能适应A、B两种格式的动词及其变化

3.1能适应A、B两种格式的动词 我们注意到,有一些给予类动词既能进入格式A,又能进入格式 B。例如:

亲戚馈赠了小王许多礼物——亲戚向小王馈赠了许多礼物

上海出口非洲大批货物——上海向非洲出口大批货物

代表们提交了大会许多议案——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许多议案

能进入两种句法格式的“给予”类动词比较多,如“传授、移交、转让、敬献、赞助、贿赂、面授、输送、捐助”等。按照能否缺省的情况,这些给予类动词也可分为几个小类。

3.2配价成分不能缺省的动词 有些动词的三个语义成分在进入A、B两种格式时,都不能缺省。例如:

王师傅传授徒弟不少经验——*王师傅传授徒弟——*王师傅传授不少经验

王师傅向徒弟传授了不少经验——*王师傅向徒弟传授了——*王师傅传授了不少经验

小王转交老李一些信件——*小王转交了老李——*小王转交了一些信件

小王向老李转交了一些信件——*小王向老李转交了——*小王转交了一些信件

这类动词如“传授、递交、归还、交付、馈赠、赔偿、摊派、移交、赠送、支付、转交、转让、转送、转赠、呈递、敬献”等,一般为双音节,书面语色彩较浓,在这些动词构成的语义结构中,与事、受事对施事者来说都很重要,动词对它们的控制力较强,如“传授”,传授对象和传授内容对传授者(施事)来说都必须经过选择,“赔偿”的对象和赔偿物也是赔偿者必须充分考虑的。

老王回敬了领导一杯酒——老王回敬了领导——老王回敬了一杯酒

老王向领导回敬了一杯酒——老王回敬了领导——老王回敬了一杯酒

台胞又捐助了家乡许多物资——台胞又捐助了家乡——台胞又捐助了许多物资

台胞又向家乡捐助了许多物资——台胞又捐助了家乡——台胞又捐助了许多物资

3.6给予类三价动作动词构成的句式 “给予”类动词的三个语义成分在静态句子中的句法位置是复杂的,而且不同的动词情况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下面两种基本的句法格式:

格式A和B的派生句法格式一致。从给予类动词适应A、B、四种句法格式来看,动词可以分为 8个次类。从缺省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缺省规律跟动词的使用频率、语体色彩、音节等都有关系,更跟动词对相关语义成分的控制能力以及施事者的预期目标有关,由此我们从给予类动词中再分出“与事优先动词”和“受事优先动词”,后者多于前者。从三个语义成分在“给予事件”中的地位来看,其顺序是这样的:施事>受事>与事。这一顺序不仅可以用来帮助解释给予事件中参与者成分的缺省规律,而且也可以用来帮助说明给予类动词构成的动态句的语序变化,如“我们赠送希望小学许多图书”可变换为如下具体句:

我们把许多图书赠送希望小学了。

许多图书被我们赠送希望小学了。

我们向希望小学赠送了许多图书。

在给予事件中,施事是给予事件存在的关键,“给予”是一种目的性、方向性很强的动作行为,施事正是给予动作的主动发出者,因而施事作为主语可以构成“把”字句;受事在给予事件中发生了所属或领有关系的转移,正体现了给予事件的实现,受事在给予事件中是被动的,因而受事可以作为主语构成“被”字句;与事作为给予事件的一个参与者,是给予物的接受者,它既不像施事那样是主动积极的,也不像受事那样完全是被动的,与事在给予事件中是消极的,尽管与事一般是能体现出一定领有权力的人、组织、机关、团体等事物,但在给予事件中并不体现出施动性或受动性,因而与事不能作主语构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希望小学被赠送了许多图书。

*希望小学把许多图书赠送了。

*希望小学把我们赠送了。

四、关于“给”字句

“给”是最为典型的给予类动词,同时“给”还可以作为给予事件句的标志,作为标志的“给”在句子中一般有三个位置,从而形成三种带“给”的句法结构:

单位补发了小王不少工资——单位给小王补发了不少工资

学校补偿了王教授一些损失——学校给王教授补偿了一些损失

政府补贴了当地农民五百元损失一政府给当地农民补贴了五百元损失

一些只能进人格式A的给予类动词以构成格式为常。例如:

学校给老王补了工资。

单位给老王分了房子。

他们给我配备了助手。

这样的动词还有“补充、贷、借、配、调拨、赊、租、补助、补贴、分配、送”等。

另有一些动词不能进入式。例如:

上级追赠了老王一个爱民英雄的称号——*上级给老王追赠了一个爱民英雄的称号

大伙儿接济了小李不少钱款——*大伙儿给小李接济了不少钱款

给予义不明显而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动词,如“给予、赐予、赏赐、赋予、送还、追赠、赠、抬举、偿还、典借、奉还、付、付与、告诫、给以、过继、奖售、施与、通融、许、租借、帮补、帮衬、补偿、酬报、酬谢、答谢、救济、犒赏、周济、倒贴”等都不容易构成式。不过,许多不能进入式的给予类动词可以构成这样的格式:。例如:

老王给了我许多告诫。

政府给了一些救济/帮衬。

进入这种格式的动词往往具有名词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可以受数量词等定语修饰,这样“给”就成了主要动词。“给”以及由“给”构成的动词“补给、给予、给以”不能构成式。在格式中要区别表示给予义的“给”和表示“替、替代”义的“给”,有的动词看起来可以进入式,实际上格式中的“给”是“替、替代”义。例如:

我还了小王100元钱——我还给小王100元钱——我给小王还了100元钱

这三个句子表面上看构成变换关系,但后一个句子跟前两个的意思大不一样,后一个句子的“给”可以替换为“替”或“帮”。有些式孤立看是有歧义的,如“老王给我贷了一笔钱”,既有“老王帮我/替我贷了一笔钱”的意思,又有“老王贷了一笔钱给我”的含义。再如“他给我借了一笔钱”、“他们给小王喂了药”等都有歧义。辨别的方法是看“给”能否替换为“替”或“帮”能替换的就不是式。

4.2格式及相关动词 只能进入格式B的给予类动词不能进入式,因为不能移到动词后。例如:

*我们控告给检察院小王。

*我们检举给检察院小王。

*他们告发给政府我。

学校补给老王一大笔工资。

老师教给我们许多知识。

他递给老师几支粉笔。

只能进入格式A和既能进入格式A又能进入格式B的给予类动词中,只有“给、赐予、赋予、付与、给以、给予、施与、授予”等少数几个因为含有“给”或相当于“给”义的语素,因而不能再后附“给”构成给予格式。问题是附在动词后的“给”字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呢?是独立的词,还是构词/构形语素?如果是词,从词性上看,是动词、介词,还是助词呢?

多数论著认为附在动词后的“给”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介词,这样“给+”就是介词结构作动词的补语。但是,“V+给”往往可以后附动态助词“了”,如“补给了老王一大笔工资”;如果缺省,“V+给”后附“了”、“过”更容易,如“分给了小李”。“V+给”后能插入别的成分,说明“V+给”在向一个结构体发展,同时说明“给”与其后面的趋向分离;从节律上看,“给”已经前附在动词上。另外,当缺省时,动词后也可以后附“给”,如“补给了一大笔工资”、“递给了几支粉笔”。在这种情况下,“给”作为介词已经没了介引的对象;再者,许多式结构中的“给”是可以隐而不现的,这说明“给”的介词功能在丧失,不需要介词的引导。可见,“给”从动支语法化为介词后,又开始向助词语法化,在动词后时,附着性越来越强,正在虚化为表示给予结果的助词。即使认为“给”还有给予义,这种给予义也只体现出一种给予的结构,“给”可以看做表示结果的语素。由此我们认为“V+给”是一个结构体,“V+给++”是“V+给”结构体作为一个动词带双宾语,“V+给”是一种动介复合词。不过,“V+给”中的“给”还是“给予义”的标志,不少没有给予义的动词,后附“给”可以构成式,如“写给小王一封信”、“进给你一批货”。

4.3格式及其相关动词 只能进入格式B的给予类动词一般不能进入式,这是因为不能后移到动词后。例如:

群众向检察院举报了王小东——*群众举报王小东给检察院

政府向群众颁布了这项命令——*政府颁布这项命令给群众

老王向我们保荐了你——*老王保荐你给我们

其他给予类动词大多数可以进入式。例如:

我们补助老王家许多救济金——我们补助许多救济金给老王家

香港每年出口东南亚很多商品——香港每年出口很多商品给东南亚

他送了你不少礼物——他送了不少礼物给你

*政府补助了100元钱——政府补助了100元钱给小王

*商店奖了一张购物券——商店奖了一张购物券给他

*我们公司支援了一批货——我们公司支援一批货给他们

其他如“帮补、帮衬、补偿、补贴、奖赏、接济、救济、犒劳、贴补、照顾、贿赂、拨付”等与事优先动词若构成式,“给+”都是重要的组成成分。

由此可见,只能进入格式B的给予类动词不能进入两种含“给”字的给予类动词句中。只能进入格式B的给予类动词在进入式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进贡、输出、介绍、摆、颁布、保荐、示范、展示”等动词可以进入格式B,其中的P即是“给”,而且这里的“给”一般可以替换为“向”。例如:

匈奴给汉武帝进贡了许多珍贵的毛皮。

我们给他摆了一桌子酒菜。

另一些只能进入格式B的给予类动词则不能进入式,如“寄予、倾注、发泄、告发、检举、举报、控告、夸耀、卖弄、倾销、申报、申请”等。例如:

我给他申报了城市户口。

我们给小李申请了一个出国名额。

这些句子中的“给”不是“给予义”的“给”,而是“替”、“帮”的意思。

三种含“给”字的给予类动词构成的句式是互相排斥的,也就是说,“给”字出现的三种位置是互补的,给予类动词或者选择式,或者选择式,或者选择式,不可同时选择。从动词对三种格式的选择来看,有的动词适应三种句式,有的动词适应两种句式,有的动词则只能适应一种句式,少数动词则一种句式也不能进入。能不能进入某种句式或者能够进入几种句式,这跟动词本身的具体的句法语义属性有关。同时从上文分析来看,动词对三种句式的选择情况,跟前文分析的给予类动词的小类有关。

标签:;  

“给予”三价动词构成的句式及其默认认知解释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