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管春玲

衡阳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3例初步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将2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并结合超声检查声像图的情况来分析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出现了显著的淋巴结肿大情况,无论是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还是两者的比值均符合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标准,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与脐周区域,与对照组数据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可以成为一种关键的辅助检查手段,在今后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频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应用价值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导致小儿腹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一种多发的急性上呼吸道病症。由于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会伴有倦怠、咽痛、发热腹痛等情况,甚至并发肠梗阻,因此对患儿的准确诊断成为了后续治疗的关键。高频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地展示淋巴结的具体状态与周围关系,对于鉴别和诊断的作用明显,本次研究也以此为基础而展开,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3例初步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3例初步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将2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男14例,女9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0±1.1)岁;对照组儿童男13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4±1.2)岁。两组儿童除疾病特征外,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选用数字彩照诊断仪对两组儿童行高频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5-10MHz,取仰卧位,让仪器探头沿着小儿肠系膜区域向右下腹部区域进行检查,必要时可以对探头进行局部移动,重点检查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区域是否存在肿块。之后对淋巴结进行横切与纵切,了解淋巴结的数量、状态、血流情况等,并观察阑尾是否处于正常。如发现淋巴结肿大,则需要考虑是否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或是单纯阑尾炎所导致。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儿的淋巴结肿大情况来分析诊断结果。一般情况下当患儿肠系膜内具有两个以上的淋巴结显像,长轴直径/短轴直径大于2时,且长轴直径大于1cm,短轴直径大于0.5cm则判定为肿大,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结果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来判断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出现了显著的淋巴结肿大情况,无论是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还是两者的比值均符合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标准,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与脐周区域,与对照组数据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数据对比

3.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显著的淋巴结炎症。远端回肠的淋巴引流丰富,淋巴结数量多,而由于小儿的淋巴结尚未完全发育,保护作用有所欠缺,所以呼吸道细菌与胃肠道内的病毒会引起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回肠末端的淋巴结,是最容易产生炎症的部位。患儿会表现出明显疲倦感、咽喉疼痛、发烧呕吐等症状,且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会出现敏感的触痛点,压痛部位靠近中线。对于患儿来说,疼痛会出现在各个部位,且病变会有可能波及到末端回肠的淋巴结上,因此右下腹部的痉挛性疼痛是最显著的特征。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与检查结果来进行最合理的判断。如果患儿起病后,白细胞的数量有轻度增高,而淋巴结培养为阴性时,则需要考虑是否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不过患儿有时的腹部压痛情况位置并不固定,例如随着体位的变化产生差异。

传统的检查方案是通过造影发或放射性核素检查,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淋巴结造影法需要于皮下注射染色剂,然后切开皮肤注入造影剂进行诊断,对患者会产生明显的创伤,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来说并不适用[1]。而放射性核素检查同样会因为射线而产生损伤。所以,超声检查的普及性让高频超声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一般检查时的频率会设置为3.5Mhz,但由于分辨率太低的原因,淋巴结的状态并不清晰,所以本次研究中适当提升了探查频率,有效防止了超声波探查深度而导致的超声衰减情况。从研究结果来看,也证明了淋巴结肿大的分布区域、数量与结构能够直观地展示。例如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患儿,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淋巴结呈现椭圆低回声,皮质、髓质分界情况清晰,虽然有重叠现象产生,但并未产生融合情况[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果也表明,在淋巴结肿大的回声区域也能让医生清楚地判断患儿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时需要与某些常见疾病进行区分[3]。

如急性阑尾炎的诊断过程也有可能会产生右下腹部的淋巴结肿大,且肿大的状态非常相似。此时需要经超声检查对患者阑尾进行检测以进行区分。另一方面,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特征也表现为右下腹部淋巴结肿大,呈现低回声肿块。必要时可以进行穿刺活检,判断淋巴瘤是否会对淋巴结产生不良影响[4]。或是进行血常规与X线检查,排出其它不良疾病,或是是否出现感染的症状,在明确病理诊断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结果表明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可以成为一种关键的辅助检查手段,在今后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易寅华,高洪波,张志娟.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J]. 海南医学,2010,21(2):110-111.

[2]王一舒,鲜俊,胡发远. 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价值[J]. 四川医学,2014,35(1):115-116.

[3]吴秀平. 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急性阑尾炎鉴别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13,26(8):839-840.

[4]张爱. 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价值(附48例报告)[J]. 贵州医药,2011,35(7):650-651.

论文作者:管春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  ;  ;  ;  ;  ;  ;  ;  

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管春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