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山看创新型城市的知识服务_创新型城市论文

三螺旋视角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螺旋论文,视角论文,知识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型城市具有创新的体系,是创意的孵化器,因为有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知识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在这里进行交互,为创意和发明提供了空间,为知识服务提供了契机。知识服务为创新型城市的形成与进步提供了驱动力,而创新型城市的知识服务过程恰恰是知识资本化过程。知识资本化表明知识转为资本,这是由生产机构本身的内在动力形成的。知识资本化过程从偶然事件转变为系统的必然事件,这一过程意味着知识资本化需要有实现转化的途径及其方法。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正在通过知识服务实现知识资本的转移、积累、融合与创新,进而促使创新型城市的日益完善。基于此,本文将三螺旋理论引入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进而为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 三螺旋理论对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的意义

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知识化和高级化的产物,其形成高水平且专业化的知识获取、知识交流、知识创新、转移及应用[1],创新型城市以知识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并以密集型知识服务业为主导产业[2]。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知识的创新及围绕知识而形成的相关服务。而三螺旋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这三方在创新过程中相互协同、彼此互动、紧密合作,同时这三方在协同互动过程中都保持自身特有的独立身份和价值体系[3]。

从社会网络视角看,三螺旋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下,利用社会网络的运行路径使得创新知识主体协同交流[4]。三螺旋理论将推动大学、产业及政府三方的协调、沟通与互动。大学是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基地;产业或商业机构是创新城市建设的主要执行者,是知识的应用者和实践者;政府是创新城市的总规划师。三螺旋中的这三方之间相互作用、地位平等,形成密切联系的社会网络,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城市的生产力,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网络,从而推动创新螺旋上升。

从区域经济的视角看,创新型城市有效地拉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增长,三螺旋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打造了大学、产业、政府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经济链。大学及科研机构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产业及商业机构是区域经济、创新城市最有活力的细胞,政府为创新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三方形成产学研螺旋式的结合体,将行政领域、生产领域和知识领域有机整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协同效益理论视角看,三螺旋理论加速知识生产、服务和转化等进程,推动创新系统螺旋上升,促使城市创新活动深化。大学、产业或商业机构、政府各有所长,根据创新城市建设的需要,选择具有资本价值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减少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本,提高转化效率[5]。三方共同开发城市的知识资源,所形成的协同效应远比线性创新获得的效益大得多。

从知识管理视角看,三螺旋理论勾勒了创新城市建设中知识生产、知识转移、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的全过程。大学及科研机构敏锐地捕捉创新型城市的知识需求,负责知识生产,为创新城市建设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产业或商业机构是大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应用和转换平台,是创新城市建设的主要实施者;政府可以充当大学和商业机构之间知识推广、知识转移的中介。三螺旋通过知识服务、传播以及知识链路的存在发挥作用,形成了三螺旋中的动态知识网络[6]。

总之,在三螺旋理论的视角下,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大学及科研机构、商业及产业机构、政府建立平等、协作、互动的关系。大学及科研机构将知识转移到产业机构的生产运营中,形成知识资本。商业及产业机构在知识的实践运用中,将知识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效果反馈到大学及科研机构,促进知识的完善和提升。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政府及公共部门提供政策指导、搭建知识服务平台,促进知识的传播、转移和融合。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上若干视角都聚焦于知识服务。

2 三螺旋理论应用于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实践状况

本文选取了国外不同创新型城市的知识服务中心或者机构,在三螺旋视域下,从创新城市的知识空间、协同空间和创新空间分别进行进一步的解析。

2.1 创新城市的知识空间构建

知识空间意味着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中,大学与科研机构进行知识的生产与开发,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临界值时,知识可以溢出进行对外服务,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知识的资本化,知识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知识源泉[7]。

英国布莱顿大学联合苏塞克斯大学开展社区知识服务项目[8],其目标是促进跨部门的知识服务与增长。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与利物浦大学、利物浦霍普大学合作成立默西塞德郡及西北部知识服务中心[9],利用学生的智力资本进行以需求为主导的业务发展项目,布置学生进行业务拓展活动,促进创新城市的知识服务,使知识服务扩展到中小企业之外,提高毕业生的商业意识、就业经验和技能。英国提兹塞德大学与桑德兰大学合作开展数字知识服务[10],聚焦于数字媒体领域,旨在为数字媒体的中小企业提供专家支持;通过增加共同工作的机会,建立区域数字知识服务库;通过设计和实施新规定,提高技术水平。

英国桑德兰大学与提兹塞德大学合作为汽车行业提供知识服务[11],支持汽车学术科研领域的战略研究,其活动包括:确定区域知识和能力的差距;开展中小企业的培训教育计划;打造技术转让的国际网络。剑桥大学与其他10多家大学联合[12],在跨10个行业部门的学术和商业机构之间提供协调服务,聚焦于知识转移、能力建设和创新城市发展等方面。西英格兰大学联合数家大学建立知识咨询中心,其目的是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以及统计分析高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率。

谢菲尔德哈雷姆大学软件工厂是由谢菲尔德大学及其下属公司联合成立的[13],提供产品链、在线学习、技能和劳动力发展、专业软件开发和科研中的创新等支持。普茨茅斯大学与布莱顿大学、白金汉郡奇尔特恩斯大学一起[14]为东南地区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行业提供服务,提高产品设计、制造的能力,以响应潜在的客户需求,提供咨询指导,包括提高问题识别的能力,设定最佳实践标杆管理,获取原型设备等。萨尔福德大学与数个大学合作打造城市建筑知识服务平台[15],其知识服务目的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与城市建筑业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知识共享,此平台试图加强知识服务活动的参与度,其活动包括确定行业需求、获取和分享知识,通过延伸或链接到所有层次的商业和高等教育网络形成知识容量和资源。

2.2 创新城市的协同空间构建

协同空间意味着相关参与者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进行协同工作的过程,包括焦点团队、问题识别和解决方案的确定等交流活动。当大学及科研机构、商业机构、政府等反复交流、持续沟通,直至形成共识,并付诸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运营实践,协同空间需要在上述三方之间形成战略性共识。

英国科学与技术设施理事会(STFC)把知识服务作为理事会关键使命之一[16]。为实现这一目标,STFC确保其研究或者技术项目形成的知识在科学、技术、创新、教育以及商业之间建立关联。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认为知识服务这一术语涵盖知识、技术以及技能人员之间的交流过程[17]。

苏格兰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SFC)的知识服务优先考虑的是大学的知识、思想、经验如何运用,以便促进商业、企业、公共服务创新,并提供新的思想、产品和服务[18]。SFC指出知识服务涉及的内容包括:为了更广泛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高等教育与商业、公共部门、社区合作伙伴相互交流,将大学的知识、专业技术、智力资本建设性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之外领域的过程。

金斯敦大学联合其他6所大学[19],建设知识库,提供创新型城市支持的综合包,其支持范围从高新技术到技能培训。该中心集成了7个金斯敦大学知识服务中心,创业中心,大学人才、知识和业务发展网络,帮助客户改善业务、获取资金、招聘毕业生、发现就业岗位、获得新的技能等。通过分享经验技能等,使客户对于商业、本土问题、技术了如指掌,以获取相关的实践性研究成果。

2.3 创新城市的创新空间构建

创新空间是指产业机构利用协同空间中的战略性共识,开展符合自身的创新,其目的是填补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在协同空间中确认的发展缺口或者空白,实现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战略性共识。创新空间是进行城市创新活动的空间,高度依赖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的协同互动。

东伦敦大学联合其他7所大学建设了创新泰晤士门户[10],为公司提供专业知识,指导、支持员工改善技能、专门知识,以便及时掌握最新技术、了解商业发展以及技术检测设施。该门户重点发展一批杰出的大学科研中心,每个中心由一个合作伙伴领导,该合作伙伴在所处行业中优势显著,与该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合作,以支持引进投资、业务技能改进和业务流程的改进等活动,并与该地区的其他业务支持团体合作,以提供共享服务。

英国德蒙特福德大学联合其他大学提供东米德兰新技术知识服务[11],在东米德兰新技术倡议“网络中的网络”上,加强大学与商业之间的联系,旨在探索商业合作的创新方式,预期活动包括雇主论坛、借调工作人员、学生实习项目。

伦敦艺术大学交易所联合其他大学提供伦敦创意知识服务[12],其知识服务的内容汇集了工艺、设计和通信方面卓越的五个领导中心,为伦敦创意产业提供专业支持,提供设计和生产技术,促进伦敦商业在产品、加工和服务方面的创新,获得全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和尖端科技,以便更好地理解可持续性和生态设计。

商业与社区知识服务的领导机构是英国赫尔大学[23],将所在区域的商业与社区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关联,优先考虑的是健康科技、再生能源和物流。中东部地区生物科学知识服务中心在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领导下联合诺丁汉大学、莱斯特大学,为生物科学的相关人员进行协调提供平台[24],开发研究资源知识库,并与其他在线门户网站配合,提供大量知识和信息,目的是促进地区的卓越创新、地区及国际资源共享。英国贝德福特大学联合克兰菲尔德大学,通过应用先进知识,推动创新、商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其目标受众是把知识和技术作为发展的关键因素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家,其关注重点是管理、工业和制造科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和商业可持续性。

赫德斯菲尔德大学联合若干大学建立西约克郡知识服务中心[25],此中心汇集了郡内四所大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资源,目的是:提高新兴创意与数码技术的提前使用;鼓励创新与创造;开发和应用新知识;为区域商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

图2分别从创新城市的知识空间、协同空间与创新空间进行归类。从每个空间的参与机构、服务依托、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和服务目的五个维度对三个空间进行描述。

创新城市的知识空间、协同空间及创新空间中参与机构除大学、企业相同外,各个空间存在不同的参与机构,尤其协同空间的参与机构包括协会、理事会及基金会。创新城市知识服务依托的形式除了知识库、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同外,还存在差异。三个空间的服务形式除了包括创新城市知识服务中心和知识服务平台外,协同空间还包括创新城市知识服务项目、知识服务社区、知识服务网络以及知识服务形式,而创新空间服务形式包括交易所、创新门户以及在线门户网站。三个空间的服务内容除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知识空间还包括实践经验;协同空间服务内容包括思想、经验、研究成果、智力等;创新空间服务内容包括设计和生产技术、新型创意、创新思维及创新方式。创新城市知识空间的建构目的包括知识资本化、知识生产力化及技术转让;创新城市协同空间目的涉及搭建知识服务桥梁、提供虚拟服务空间、挖掘知识潜能、促进协作与联系及开放式获取知识;创新城市的创新空间构建目的包括填补创新缺口或空白,提供创新服务及探索创新方式。

3 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的要素分析

3.1 社会结构

从社会结构要素层面看,三螺旋理论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采用社会网络作为知识服务的形式,利用社会网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知识需求者、知识提供者以及服务平台搭建者(政府)三者关联起来。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提供者通过服务平台自由选择服务方式,即知识服务的媒介,包括会议、视频、信息通信技术等。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社会网络中,由于新的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提供者会不断加入到知识服务中,这扩宽了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的宽度。

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由于服务的深入以及所需知识的深入与交叉,会形成知识需求者通过知识提供者产生直接关系,又会通过知识提供者推荐的其他知识提供者发生间接关系,这就拓展了知识服务的深度。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三螺旋理论的应用使得知识服务网络变为具有活力的有机体,服务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以及政府及公共部 门)具有不同的关联性,而且可以和网络中的节点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拓展了网络的宽度和深度。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中,各个节点通过发挥自身价值,获取、吸收更多知识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其在知识服务网络中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为实现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的目标做出贡献。

3.2 运行机制

从运行机制要素层面看,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需要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以及政府积极参与、构建网络、交流知识,共同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三螺旋理论需要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以及政府之间协同合作,而协同合作的基础是知识的交流与融合,有效的知识服务是确保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以及政府之间协同互助、持续创新的核心点。三螺旋理论应用于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强调的服务形式是采用网络形式,这就明确了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以及政府三方之间都不是中心,彼此都是服务网络中的节点,突出了三方在服务过程中是平等、开放、协作、互动的关系,这三方的重要性取决于它们为了实现知识服务的目标而做出的贡献。彼此之间通过知识需求、知识应用等建立关联,三方作为服务网络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并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使命。大学及科研机构通过知识服务网络将知识及科研成果转移到产业机构的生产运营中,促进相应机构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商业及产业机构在知识及科研成果的实践运用中,将其具体运用情况通过知识服务网络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大学及科研机构,从而促进知识及科研的完善和提升。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政府及公共部门搭建知识服务平台,提供公共支持和服务,以便技术、知识及经验的有效转移和融合,进而实现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以及政府的不同价值,从而促进知识创新和服务。

三螺旋理论应用于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运行机制具有三个主要优势:可扩充性。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中可以随着实际需求自发地扩大或者缩小节点规模,而且不会中断知识服务。灵活性。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可以根据服务环境的需求进行重新配置与部署,在改变组成节点的同时仍然可以实现既定目标,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可以跨越障碍节点发现新的关联和节点。自适应性。由于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中没有中心,而且可以进行广泛配置和灵活部署,因此可以抵抗来自节点的影响、障碍和破坏,并重新获取新的路径进行原有的知识服务。

3.3 文化特征

从文化特征要素层面看,首先,以网络化、复杂性、自组织和突发性为特征的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范式中的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政府三方之间存在一种理论上的趋同,即自我扩展的处理能力,能够通过服务网络重新结合,并进行灵活的分布授权,这是由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时间和空间中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导致了服务组织形式的出现,空间和时间反映了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的文化。创新城市知识服务隐含的文化目的就是消除技术及知识服务障碍,通过交流,数据、思想、知识及技术等才能够实时地在交互式网络中联系起来。服务进程中的重新配置能力保证参与者从任何地方搜索有价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集成及整合,同时忽略并排除那些对知识服务任务执行有较少价值或没有价值的节点、领域、行为和人群。其次,在不同的环境中,创新城市的知识服务网络的发展也依赖于社会参与者的能力,并根据他们的兴趣执行和调整来拓展服务网络。

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是一个动态结构,对于社会力量、文化、政治以及经济政策来说,它都具有高度的可延展性。为了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而进行互动,参与者愿意从其他人那里学到知识,也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这就是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的文化:(1)网络化建立在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以及政府及公共部门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念基础上;(2)在多种多样的自治结构之间建立纵向、横向联系;(3)信息及知识自由开放式流通;(4)以分散协调与直接民主决策的形式合作;(5)建立自我定义、自我管理、自我产生、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网络空间,这种服务网络成为一种知识服务的文化思想,不仅提供了有效的服务组织模式,而且从整体上还提供一种服务网络重组模式。总之,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具有开放式接入、信息知识的自由流通、自我管理以及基于多样化和自治、合作的文化特征。

4 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构建

前面分析了三螺旋与创新城市知识服务关注焦点的耦合、主要要素,为了明晰地剖析三螺旋理论在知识服务中的运行机理,本文构建了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如图3所示。

在图3中,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有三个空间和三个网络组织。三个空间是指创新城市的知识空间(Space-K)、协同空间(Space-C)和创新空间(Space-I);三个网络是指大学及科研机构组成的网络(Net-U)、产业机构组成的网络(Net-E)和政府及公共部门组成的网络(Net-G)。大学及科研机构组成的网络(Net-U)由不同的创新城市知识服务中心构成,而各个知识服务中心又由不同的大学及科研机构组成,该网络提供知识的发现、生产、创新等,形成知识的源泉。产业机构组成的网络(Net-E)由不同的产业机构及组织构成,该网络提供知识的应用、实践和知识的创新及发现,形成知识资本化和商品化,并提供知识实践及传播的反馈。政府及公共部门组成的网络(Net-G)是由不同的政府及公共部门构成,该网络构建或提供创新城市知识服务平台,确保服务平台及渠道的稳定、持久、畅通。创新城市知识空间由大学及科研机构网络和产业机构网络构成,在创新城市知识空间可以形成知识的发现、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实践及实践结果的反馈;创新城市协同空间是由大学及科研机构组成的网络(Net-U)、产业机构组成的网络(Net-E)和政府及公共部门组成的网络(Net-G)组成,创新城市协同空间为了实现知识服务的目标,协调各方关系,在动态过程中实现整体和谐;创新空间由大学及科研机构组成的网络(Net-U)、产业机构组成的网络(Net-E)和政府及公共部门组成的网络(Net-G)组成,该空间可以识别产业发展的缺口或空白,发现相应的知识及技术,依靠创新城市知识服务平台及中心,形成知识及技术的产业化。

5 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的运行机理

为了上述模型的顺利实施,本文将深入探讨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运行机理。首先该模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行自我重新配置的网络体系结构,它不断地被参与者优化和重组;第二,该模型是由参与者自由构成的网络机构,是参与者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布局和排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的核心行为塑造了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行为和文化;第三,该模型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多元社会结构,即不同种类的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网络具有不同的价值塑造逻辑。对价值塑造的定义依赖于服务网络的参与者的具体性以及具体的服务途径,因此,创新城市知识服务具有个性化定制特性,任何将所有知识服务价值转化为通用标准的努力都会在服务方法和知识服务实践中碰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上文所述,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具有三个空间和三个网络组织,三个网络组织分别实现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分配给它的目标、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并将其重新结合成新的知识。随着创新城市知识服务次数的增加,参与者的规模会逐渐扩大,参与者进行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范围和深度会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创新城市知识服务参与者形成的三个网络组织不断扩充,三个网络组织的扩充会拓展三个空间,因此,在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存在三个维度,即服务次数、服务时间和服务空间,如图4所示。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中的基本元素是三个网络组织,随着时间演化,为了实现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目的,发挥参与者的价值,进而拓展知识空间、协同空间和创新空间,三个网络组织会不断优化、重组及扩充,且伴随着每次不同的知识服务,三个网络组织不断成长和发展。

如图4所示,在知识服务1中,服务时间处于t1阶段,在这一阶段,参与者包括大学及科研机构组成的网络(Net-U1)、产业机构组成的网络(Net-E1)和政府及公共部门组成的网络(Net-G1),为了实现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战略性共识,参与者进行协同互动,在协同互动过程中,会形成知识空间1、协同空间1和创新空间1,该阶段处于知识服务空间的s1阶段。当这次服务实现了预期的知识服务目标后,参与者也发挥了各自的价值,大学及科研机构可以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增值,产业机构会实现知识的产业化及资本化,并且会将知识产业化和资本化的实施情况反馈给大学及科研机构,反过来推动大学及科研机构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创新与发现,而政府机关及公共部门在提供知识服务支持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推动了区域发展,又提升了公众形象。

以上原因又会推动参与者进行新一次的知识服务,而由于前次知识服务过程中的经验及知识的积累和推广以及知识需求的增加,新一次的参与者在规模和性质上会发生改变,原有的三个参与网络会形成新的参与网络(Net-U2、Net-E2和Net-G2),知识服务参与三方的复杂性演化遵循着协同关联的规模演化(量的增多)和由协同关联到新的组织实体的出现(质的突变)两种演化途径交叉进行,即随着知识服务次数的增加,知识需求越多,对参与者呈正向积极作用,在图4中用“+”表示。而参与者组成网络的优化和扩充会使得知识服务2过程中形成新的空间,即知识空间2、协同空间2和创新空间2。而在这次知识服务过程中,由于前次知识服务中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实践情况的反馈会形成新的知识创新,使得这次的知识服务三个空间(s2)在规模和性质上大于上一次的知识服务中的三个空间,而且这种逐步的空间扩大又会使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实施顺利且稳定发展。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城市知识服务次数的增加以及知识服务参与者网络的扩充,对创新城市的知识服务空间起到正向积极作用(图4中用“+”表示),又会形成知识服务的良性循环,而新的循环又会形成知识服务参与者网络新的优化和重组,会形成新的知识服务空间,而新的知识服务空间会在规模和性质上较前一次有新的突破,这样持续服务下去,就会形成图4中绘制的螺旋上升的曲线,知识服务在性质、内容、深度和规模方面会超过前一次的知识服务。

6 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三螺旋理论应用与知识服务的实践情况,构建了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分析了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运行机理,并得出以下结论:

(1)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城市知识服务的基础是多元化的,体现在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的性质、参与目标和参与手段的不同,这就需要在创新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体现民主性和平等性的治理形式,使得参与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参与知识服务的程度和范围。

(2)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不是封闭系统,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化的动态开放式创新系统。三螺旋理论强调的是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协同交互、相互合作,体现了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即可以使得组织内部知识扩散到其他组织发挥作用,外部知识也可以渗透组织边界,被组织吸收和利用。

(3)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的顺利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构成元素的自身性质和功能的提升。该模型的顺利实施对该模型中的三个空间和三个网络起到正向积极作用,知识服务的频繁发生会促进参与者及其群体网络的优化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而且逐渐推动每次知识服务过程中知识空间、协同空间和创新空间的拓展,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该模型的良性发展,从而既促进了模型构成元素的质变和量变,又推动了三螺旋视域下的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模型顺利实施与完善。

综合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三螺旋理论对于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极其重要,而在创新型城市知识服务过程中,大学及科研机构、产业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拓展知识的应用范围,而且提升了专业能力,有利于大学及科研机构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产业机构的创新与发展,政府及公共部门职能的提高,因此探讨三螺旋视域下的知识服务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

标签:;  ;  ;  ;  ;  ;  ;  ;  ;  

从三山看创新型城市的知识服务_创新型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