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浅述论文_王新涛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浅述论文_王新涛

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的处理非常重要,是整个工程非常关键的施工环节,其施工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在处理建筑工程中的地基时,使用强夯法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加固深层地基,而且对环境的影响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强夯法;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应用

强夯法是众多地基加固方法中最简单、最经济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它是反复用吊升设备将很重的锤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对地基土产生强大的冲击能,在地基土中所出现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可使土体强度提高,压缩性降低,改善地基性能,同时夯击能还可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尤其适宜于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大、加固质量可靠、使用经济、工后沉降小等优点。

1施工现场勘察

在进行夯实操作前,需实验室派遣专业的检测团队对施工现场进行进一步勘察,勘察方式主要包括钻探和原位探测,为强夯法及其施工技术的应用提供关于填土性质和成分的数据信息,进而提高夯实方案的合理性,便于施工团队结合施工现场的土质鉴定报告准备接下来的试夯工作。

2试夯施工

为了给地基的夯实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施工现场需结合考察工作,对回填区域进行试夯施工,从而进一步确定夯实施工的相关数据,如夯实击能和夯实距离等,并结合试夯操作结果来分析工艺数据和信息的精确程度和准确性,确保强夯法的施工效果能够满足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需求。

试夯完毕后,应总结本次施工的实际效果,同时检查强夯工艺应用的规范程度,测量本次试夯的夯实量、有效夯实深度、夯实次数、夯实设备的应用效力、产生的有效击能等数据,结合设计承载力及压实度要求等,判断本次试夯效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从而为正式施工奠定具体参数及实践基础。若试夯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现场应尽快联系设计单位,共同查找原因或调整设计要求,为第二次试夯做好准备工作。

3夯实施工

在一些复杂工程中,进行一次夯实工作并不能确保地基的稳固程度,此时需要开展两次夯实操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两次夯实操作的夯击能量不能相同,这需要结合实际工程要求来分配和确定每次夯实的夯击能。通常情况下,初次夯实操作的夯击能要比第二次高,夯实点要按照正三角形来设计和规定。在第一次夯实操作中,施工团队需要按照设计好的间距来施工,第二次夯实操作需要均匀穿插在第一次施工的夯实点中,确保地基土挤密效果均匀提高。在夯实操作中,施工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夯实重锤的质量和规格、对落锤距离和速度的控制、夯实操作的次数等,进而确保夯实土体能够达到最佳夯实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控制强夯次数

强夯次数和分配的合理程度是影响夯实操作效果的主要因素,施工人员在确定强夯次数前,需要考虑并分析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和土层的地质特征,一般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要求的强夯次数在3次左右,具体的强夯次数需要视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定。另外,在确定强夯次数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土层结构,不同土层结构适宜接受的次强夯数有所区别。如果土层由粗土壤颗粒构成,施工团队可以适当减少强夯次数;如果以细土壤颗粒为主,则需要适当增加次强夯数,以此来确保强夯法的应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为地基工程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5 控制夯实次数和击能

夯实的次数和击能也是影响强夯法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但并不是夯实次数越多夯实效果越好,夯实次数需要结合工程要求进一步分析和确定。在大多数地基处理中,需要将夯实次数控制在3次左右,每次夯实的击数为7下左右,合理的夯实次数和击能是确保地基处理工作高效进行的基本保障。

6 控制夯实操作的间隔时间

夯实操作的间隔时间决定了夯实工程的实际效果,在强夯过程中,夯实操作的时间间隔一般指的是两次强夯操作之间的时间间隔,如果能够确保每次强夯操作的时间间隔的合理程度,土层空隙中的水分便会减少,进而提高夯实操作的实际效力。夯实操作的时间间隔需要施工人员结合以往经验和试夯环节的相关数据来确定,通常情况下,夯实操作的间隔时间需要由土层空隙水分的消散时间及土层的渗透性能决定,如果施工土层的渗透性性能较差,夯实的时间间隔需要控制在4星期左右,对于渗透性较强的土层来说,可以进行连续夯击。

7控制夯实点

夯实点的布置直接关系到了强夯工作的实际效果,如果不能确保夯实点设置的科学性,夯实准备工作和良好夯实设备的应用效力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不但会增加夯实设备的损耗率还会降低强夯技术的应用效率。为控制好夯实点和实际的施工位置,在实际的夯实过程中,可以以正三角或正方形结构为基础框架,来设置夯实点,并将每个夯实点的距离控制在5-10米,每个夯实点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8强夯法的施工质量控制方式

在强夯操作完成后,需要联合质监部门进行质量检查工作,以此来确保夯实工程和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主要的质量检查内容包括夯实操作的牢固程度和地基结构的稳定程度。因此,需要对经过夯实处理的地基结构进行承载力方面的测试和检验,并通过动力初探等方式检测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深度之间的关系,确保夯实操作效果在整体地基工程中的良好贯彻。另外,在强夯工程结束后,需要结合施工工艺的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性能要求,来判断地基承载力的校验数量和位置。如果建筑工程的施工工艺难度较小且建筑等级较低,则设置3个地基荷载力检验点为宜;如果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施工工艺较为复杂且建筑物的级别较高,则需要结合相关规范,增加校验点,进而确保地基检验工作和夯实操作的质量。在实际的强夯工程验收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确保每个检查点的检查工作都能到位,并且要严格遵循行业内部的检查规定,如果发现了质量和规格不合格的现象,需要进行再次施工,避免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质量问题。

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每一环节应做好记录。施工过程中应有专职质检员对夯点位置、夯锤落距、夯击次数、夯沉量、收锤标准、施工原始记录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检控,并建立施工日记。各夯点的定位允许误差不大于±50mm。施工应有规律、有顺序夯击,避免不规则、紊乱的夯击.强夯施工最好在睛天进行,禁止在雨中或雨后立即施工,并在场地周围做排水措施,避免下雨后场地积水。排水沟的间距不宜大于15m。每点夯击数严格按试夯或设计所确定的击数,落距施工,如夯坑底倾斜,倾角超过300时,要用粗砂碎石将夯坑填平,方能进行下一次夯击,以免影响加固效果。发现漏夯和偏差应及时纠正,强夯应合理安排间隔时间,并确认在孔隙水压力消散之后进行。加强中间的检测工作,主要采用N63.5动力触探检测,动力触探布置可按对角线或平行垂直线走向布置,各点间距为3~4m,检测深度15m,中间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补夯,直到合格。

结语

在众多地基处理技术中,强夯法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但是现阶段的施工技术和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建筑企业及施工团队需要加大对强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结合具体的建筑工程要求和施工设备,通过应用规范强夯工艺的方式来稳固建筑工程的地基,以此提高建筑工程地基的安全程度。

参考文献:

[1]姬冬蝶.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6,(05):72-73.

[2]刘波.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4,(08):137.

论文作者:王新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  ;  ;  ;  ;  ;  ;  ;  

强夯法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浅述论文_王新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