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需要关注现实经济学问题_哲学论文

哲学家需要关注现实经济学问题_哲学论文

哲学家需要关注现实经济学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家论文,经济学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懂得马克思在经济学方面的变革,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谛。这个道理对于通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很遗憾,在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中,真正重视这个道理的人大概并不很多。有些从事马哲史研究的学者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丰富哲学思想,兴趣很淡;诸多哲学原理的研究者,对于经济学界争论的现实问题拒而远之,以为从事专业的哲学研究无须关注经济学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化、公式化理解,往往和这种误解有密切联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谁想要找一个鲜明的例子,来证明经马克思改造过的德国的辩证方法比旧时庸俗唠叨的形而上学方法优越,至少像铁路比中世纪的交通工具优越一样,那就请他读一读亚当·斯密或其他某位著名的官方经济学家的著作,看看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使这些先生受了多大折磨,看看把两者分清并理解它们每个特有的规定性对这些人来说是多么困难,然后再把马克思的简单明了的说明与之对比一下。

恩格斯晚年关于唯物史观的通信,曾严肃地批评当时的自以为是“马克思主义者”或“唯物史观的朋友”的许多青年著作家,“很少有人下一番功夫去钻研经济学、经济学史、商业史、工业史、农业史和社会形态发展史”。他们把唯物史观“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以为唯物主义只是一种套语,以为把这个套语当成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似乎问题就解决了。“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变成套语)来把自己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尽速构成体系,于是就自以为非常了不起了”。恩格斯批评的这种现象,至今不但没有绝迹,反倒因为学科分工的固定化和学科界线的僵硬化而加剧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他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它不但不能取代具体的历史研究,反而要求“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

然而,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是很难理解唯物史观的这个基本原理的。在某些哲学研究者看来,历史研究只是史学家的事,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现实的经济问题的研究只是经济学家的事,哲学家只要处理思想资料,摆弄哲学概念,就可以在各种问题上取得发言权。他们把整个历史简化为各种观念的更替史,并习惯于用观念解释一切。至于这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历史观上最要害的问题,他们却毫无意识。结果,即使是关于观念史、思想史的研究,也往往导致随心所欲的解释。

例如,对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成因,发生过所谓东亚金融危机和“亚洲价值观”的关系的争论。这个近乎虚假问题的争论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局部地区的金融危机是根源于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结果是掉进西方资产阶级欺骗宣传的陷阱。这不禁使人回想起列宁的警示:只要人们还没有学会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透过有关道德、宗教、政治等等观念的东西,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始终是并且会永远是政治上受人欺骗和自己欺骗自己的牺牲品。

与此相联系,还有个如何理解哲学的存在形式、实现形式的问题。人们往往以为,哲学只能以体系化的哲学范畴的形式存在(所谓“哲学形态”),以为构造起一个范畴体系就是哲学的完成。这种理解不能说完全懂得了哲学的本性。用哲学概念的脚手架构造起来的体系,未必能堪称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真正的哲学。而凝聚了“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的哲学思想,也并非一定具有以范畴的形式装备起来的外观。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哲学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在分析和解决时代最重大的现实课题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这是哲学本身最重要的存在形式和实现形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哲学的范畴毫无用处。范畴是认识过程的梯阶。没有这种梯阶,认识就无法向上攀登。然而,仅仅有了这种梯阶还不是哲学的实现。问题的关键是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为此就要研究概念的运动,概念的相互转化。真正的哲学研究不是别的,正是研究概念的运动。然而,概念的运动并不是完全封闭在头脑中的过程;概念的运动实际上是发生在分析现实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研究概念的运动也就是研究分析现实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中诸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马克思在从商品到资本的“每一步分析中,都用事实即用实践来进行检验”(列宁语)。《资本论》中的一切概念和范畴都是作为现实关系的反映而被表现出来的。在反映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概念、范畴承担着通向客观真理的梯阶的职能,而概念、范畴一旦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就会僵化,把思维封闭起来。这样,概念、范畴就不再能发挥认识的梯阶之作用,而变成思维和现实之间的隔离墩。哲学家的使命就在于研究和总结“运用概念的艺术”,避免概念、范畴的僵化,确保其永恒的活水的流动性质。

这意味着,哲学的范畴作为认识的梯阶,不能停留于它作为思想的外壳的状态,像螃蟹壳那样包裹躯体;当哲学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对世界发生实际影响时,那哲学范畴的“外壳”已经消失,已被“溶解”,内化为思想的“骨髓”。这个意思也许可以套用《庄子·外物》篇中的话来表达: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得意而忘言。而那作为认识的梯阶的形式,还会在哲学专著中保持着,经后来者研究、批判地继承,可以继续发挥其梯阶之功能。但是,后来者如果对于事关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现实问题麻木不仁,趋时媚俗地把哲学作为谋生的手段,构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努力将会有何种结果呢?避免使哲学成为愚弄民众的工具,应该是有良心的哲学家的最为神圣的使命。

真正有洞察力的哲学家是那些为真理敢于下地狱,勇于冲破学科间的屏障,善于从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争论中,特别是经济学问题(例如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中发现真正的哲学课题,敏锐地识别各种哲学思潮及其实质的人。“这个领域无限广阔,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恩格斯语)

标签:;  ;  ;  ;  ;  

哲学家需要关注现实经济学问题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