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论文,其对论文,跨世纪论文,科学论文,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自二战结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有人将这场革命分为五个阶段[①]:1945~1955年,第一个10年,以原子能的释放和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期;1955~1965年,第二个10年,以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为标志,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进军;1965—1975年,第三个10年,以重组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1975~1985年,第四个10年,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从1985年至今,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历史迎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信息革命只是刚刚开始,一直要延续到21世纪。在信息时代里,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人们主要利用脑力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服务业成了信息时代最庞大的经济部门。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投入巨资,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将在21世纪发挥巨大作用。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居这个时期科技进步的主导地位,并将和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开发以及农业、医疗保健、制造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一起,对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体化
在19世纪中期以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往往是脱节的。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在科学理论上还没有搞得十分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实现;而科学上已经发现了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很久没有实现。关键性的技术突破有时同理论科学没有直接联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是密不可分。现代技术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现代科学也装备了复杂的技术设施。脱离科学的技术和脱离技术的科学同样都是不可想像的。特别是自从70年代以来,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难以划清。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而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现代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最新的复杂技术装备的支持。在一些领域中,已出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并行不悖、同时并进的现象。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又促进科学研究。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科学与技术的“共鸣”或“共振”。这就缩短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目前,超导技术的进展主要卡在超导机理上。科学家还很难解释现有的超导材料为什么具有超导性能,也很难预测哪一种材料会具有超导性。可以说,超导机理弄清之日将是超导材料取得重大突破之时。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
当代科技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是线性的,即以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科技成果;融合是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成为新技术。科技融合是非线性的,它们是互补和合作。不同科技领域之间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突破了原有的界限,从而产生了新的技术。
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解决各种问题。这就导致了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最终形成了具有确定的特有概念和方法论的新学科和新领域,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系列。例如,激光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开创光电子技术的新时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产生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空间技术相结合产生空间生物工程等等。即使同一技术内部,不同领域之间也发生融合。在信息技术内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大大发展了原有技术的水平和功能。多媒体技术、综合教学网络、数据高速公路等将成为信息技术内部融合的产物。高技术与传统技术相融合,使传统技术的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如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机械技术相融合产生了崭新的自动化技术。高技术与交通运输技术相融合将出现时速在500公里的磁悬浮列车,不受天气影响、没有坠机危险的地下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②]。
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科学和技术更加接近,各种不同科技领域之间发生共鸣作用和共振现象,随时有可能产生爆炸性的波及效果。
(四)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高科技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前沿科学技术”、“尖端科学技术”;二是从经济角度而言,指由这样一类科技形成的行业、产品和企业,其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和科技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例远高于其它行业、产品和企业;三是从社会角度来看,指那些不仅有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显著引起社会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变革的现代综合性科学技术。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密集、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高渗透性和高的更新换代速度等特点。
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一大批逐步形成的高科技群体,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已经并将继续渗透到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空前的规模飞速发展着,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得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看是威慑力,从政治上来说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而论是推动力。因此,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1世纪,科学技术将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又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人据此对各类产业进行重新划分,如将信息产业专门划为第四产业。这里我们仍然沿用三类产业的划分方法)。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三次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变化,即第一、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成为主体。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65%,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占总就业人数的60%~70%左右。2.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即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还表现在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进行设备和工艺的更新和产品的换代,从而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活力。
上述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即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急剧上升。同样,在第二产业内部,传统产业部门劳动力减少,新兴产业部门劳动力增加,也成为就业结构变动的主要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人们的需求从以物质需求为主向以精神需求为主转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信息社会即将到来
信息社会主要有以下特点:1.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和使用;2.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部门;3.信息经济发达(依靠知识和信息发展经济);4.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5.拥有先进的信息网络,信息流动时间加快;6.全社会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等。
目前,信息技术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进展就是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正在筹划、设计中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该设施是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美国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用10~15年时间,将现有的90%以上的有线电视线路和电话线路更换成是更为现代化的光导纤维线路,并利用综合数据通信网、通讯卫星、广播电波、微波等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可容纳庞大的音像、数据等其他信息高速、准确、及时的通讯任务。欧盟、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也制定了类似的计划。美国现在的服务业雇用了70%的劳动力,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直接做信息处理工作,西欧直接从事信息工作的人也已超过劳动力的50%。据估计,发达国家中从事信息工作的在雇人员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人口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这一切足以说明,信息社会的到来将不再遥远。
信息社会是高速度、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人们比过去更加需要信息,也更容易获得信息,这里的信息包括科技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研究开发信息等等。目前,美日等国已具有信息社会的雏形。据称,日本的商社每天从国外发回10万条信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需要掌握的事情,国内大公司6个小时内即可全部掌握。在21世纪,一些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将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信息社会。
(三)全球经济系统的形成
由于通信技术及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全球经济系统逐渐形成。这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转移持续增长。而且,由于国际资本转移的速度远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从而造成了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经济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而不是全国性,所以需要全球重视。
电子学和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的进展,将产生更紧凑、更轻、运输费用更低的产品,运输费用正在下降。日益方便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正在为企业将其在不同国家的业务连结起来创造可能性。另外,日益流畅的全球资本市场和不断降低的贸易壁垒也将促进全球经济系统的形成。
在全球经济系统中,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发达国家40%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它们的跨国公司在母国之外取得的。为迎接国际竞争挑战,大多数跨国公司将建立新型全球性机构。在21世纪初,将出现一些经济规模超过许多国家的巨型跨国公司,并在全球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全球经济系统内部存在多样性。系统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相同,但它们都有明显的一致性,即不管哪个国家都希望发展,都不愿意游离于全球经济系统之外。
(四)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仅仅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在能源、运输、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这就要求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能源,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代替矿物燃料,研究开发效率更高的材料,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把污染控制在第一发生现场。为此,人们将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称之为绿色科技。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植,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绿色科技是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美国物理学家和能源分析学家艾莫里·洛温斯设计了一套详细的技术变革方案。按照他的设想,到2025年,在人口增一倍,人均富裕程度增加10倍的情况下,如果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使物质生产量减少到目前的1/3,一个给定物质生产的能源消耗减少到目前的1/5或1/10,单位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只是目前的1/100,那么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只有现在的1/100[③]。如果这一技术变革的设想能够成为现实,那么全世界都将达到北美和西欧富裕国家的水平,而不会产生不可维持的环境影响。洛温斯的方案能否实现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但科技进步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五)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先进技术与人们关系最直接的莫过于电子技术。到21世纪的某个时候将出现托夫勒所称的电子家庭。家庭中的一切设备和用具都由计算机联网集中控制。人们可以利用与外界联网的、具有通信功能的计算机在家庭里工作、购物、看病、学习等等。除了直接从事货物生产的工作和当面服务之外,几乎一切工作都可以在家庭中进行。有人预计,将来甚至会出现“国际受雇”的情况。人们可以住在亚洲的家里而当美洲某个公司的雇员,将完成了的工作用通信设备送给雇主。
人们的生活将更加方便,更加舒适。随着全球商业、电信事业的发达和旅游业的扩大,将出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现象。有人称之为新的一轮消费景象:如人们喝意大利式牛奶咖啡和法国皮里埃矿泉水;购买瑞典埃克雅商业集团公司的家具布置房间;吃日本的寿司;穿贝尼顿联合服务公司的时装;驾驶韩国的“现代”牌卧车去麦克唐纳快餐店听英美摇滚乐。这种现象将来是否在各国都会出现,还不能完全肯定,但至少在某些国家存在这种可能性。奈斯比特称生活方式国际化为未来的十大趋势之一。
三、几点思考
(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全面现代化。
信息化,就是用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说,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所做的测算,我国1995年的信息化指数水平,大体相当于美国70年代初期的水平[④]。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急切地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来支撑。未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实施信息化超越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所谓超越战略,是指超越由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那种常规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的规律和策略,紧紧抓住百年不遇的良机,用最先进的手段最快捷的途径大力推进我国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际的全面现代化。
(二)注重技术预见与选择
国家的重大研究开发技术项目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较为长期并且不断加以调整的过程,包括调查、预测、评价、选择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调查和预测非常重要,哪些是对国家需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也只有经过周密的调查和预测之后才能作出判断。美日等国在制订重大研究开发计划时,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基本目标的要求下,对现有部门的技术状况、未来需要进行认真、大量的考察,并与产业部门反复协商,公布确定结果,每隔一两年重新予以评价和调整。我国目前有六大科技计划,即攻关计划、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以及攀登计划,这六大计划对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但如果这些计划与产业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制定时对我国现有的技术状况和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作深入考察,那么它们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我国的产业技术至今仍未能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圈子。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应该突出有限目标,重点发展一些能够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的预见与选择。
(三)充分发挥产业界的作用
产业在国家科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从事研究开发(尤其是应用研究与开发)、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对研究开发投资和参与国际及各级科技决策。产业界在发达国家起到了技术发展主力军的作用。而我国的科技发展由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占主导地位,企业的作用相对较弱。从中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使用状况来看,政府研究机构占总经费的50.2%,高等院校占12.1%,企业只占27.4%,其它部门占10.4%[⑤]。这样,企业缺乏研究开发能力,加之在现行机制下,也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企业往往追求的是生产的规模和产品的数量,习惯于铺摊子、争项目、争投资、走的是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子。这种状况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应该鼓励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参与产业界的研究开发活动,帮助产业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同时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以此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注意掌握好政府干预的度
政府在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扩散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干预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中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利于集中国家的研究开发实力,完成单个企业或科研机构难以完成的研究开发项目,因而政府的干预是完全必要的。另一方面,又必须防止政府干预过多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于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的技术项目,政府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前期研究与开发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组织管理职能,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展。但在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干预应以创造适宜的环境为主,如提供优惠贷款、提高技术设备的折旧率、减免新产品税收等。避免政府直接干预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五)将技术引进、创新和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
总体上讲,我国工业技术相对落后,研究开发力量薄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可以较快地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起点和生产能力,是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引进技术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进技术能否持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还取决于引进技术能否得到消化、吸收和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工作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引进技术选择不当、重复引进、以及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应该选择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做出最大贡献,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国民经济得到良性发展的适用技术,重点引进。应该采取措施,加强政府对引进工作的宏观管理,组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使技术引进从进口生产线和设备等硬件为主转向以引进软件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为主;从引进生产成套设备转向引进基本技术,并带动高技术产品开发;从企业单独引进为主转向科研、生产单位联合引进;从生产专用为主转向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主;从单一技术引进转向技术引进与智力引进复合方向发展。
标签:科技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