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励学习主动性为抓手的新工科课改思路论文_牟柳晨

以激励学习主动性为抓手的新工科课改思路论文_牟柳晨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基于课程与课堂互动的“教学生命”立场,注重“学生侧”主动建构知识的新工科新课程培养理念,按照目的导向性原则并结合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提出了大学工科交叉教学和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程适度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可行性。

关键词:课程融合 新工科课改 激励学习主动性

一、教育理念及其对当前大学工科课程体系的支撑作用分析

教育的主体实现形式应当追朔自课堂教学的班级授课制度,教育理念演变过程对应具体的历史时期并与时俱进。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传授、释疑和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核并沿袭至今。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所提出的教学四原则中有一条“结构原则”,其含义强调:应在施教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亦即课程体系的搭建要采用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才能促进认知主体的学习。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为教育理论领域一座丰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这一策略作为高等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想基础形成了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随着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形势,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在新课改的展开过程中,传统课程体系框架的制约因素日渐显现。所以,当前以学生多方位获取知识为目标的新工科新课程教改已成为各高校始终不渝的努力方向。调整学校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并顾及学生的心理特质, 注重能力培养已成为新教改的聚焦点。

二、着眼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新工科课改思路

各级教育不同程度上都一直在设法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习得,但是,由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承袭性,我国高等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忽视学生可接受度的事实。在研究教学策略选择的同时,更要保证课程设置切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实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陈宝生部长强调地写好“奋进之笔”是高屋建瓴,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需要不断取得突破。能否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框架客观上存在的强大约束需要改革者的勇气并知难而进。长期以来,教师常把“教教材”做为教学的重点,认为只要把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讲细就行。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特别强调感知世界的动机和能力的引导及培养,因为获得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笔者在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主要考虑能否优化前导性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类通识教育课的适度融合。高数物理类课程教学适当引入工程设计的兴趣案例,按照目的导向的思想让大一学生不再感到枯燥,微分积分有了鲜活的解决方案作为支撑,打破了认知程式化,与此相近的课程交叉也是可行的。

工科培养方案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可以适当分散而实现适度融合,这样就形成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有实践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笔者在多年的工程图学教学实践中尝试一种根据结论性知识点进行逻辑推理为主,以空间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有效地避开了学生获取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教学过程按照由量变到质变的事物发展规律渐进式开展空间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并由此引发内心的感悟:新生可爱、童心未泯,重在引导可造之材。

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具体表现在文理渗透课、学科交叉课比重较小,致使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贫乏,而理工科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薄弱,学生综合素质不高。2.课程体系过于刚性且不够优化,具体表现在固守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缺乏创新,远远不能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自主性教学策略需要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是否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关注激励性教学策略主要看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要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目标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重视教师能否参照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任何割裂创新课改目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理工科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不断求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高校对课堂教学法的探索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黄甫全 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

[2]姚志敏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论文作者:牟柳晨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1月总第3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以激励学习主动性为抓手的新工科课改思路论文_牟柳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