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电影市场大盘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盘点论文,电影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刚过去的2003年,是对中国电影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国内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以好莱坞大片为主的外国电影更多、更迅速地进入国内市场,掠走绝大部分票房;外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资本与机构正伺机进入中国,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大的威胁。与此同时,国产电影的产量和质量虽然都有明显提高,但其市场竞争力却在继续下滑,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票房空间几乎被挤压殆尽。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在这一年中,国家电影主管部门持续推进电影体制改革,以期用更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激活国产电影的创作与市场。很多改革措施已从单纯的技术层面深入到观念及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电影体制改革年。
电影分级制 改革之手触及禁区
去年3月上旬,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一纸《实施儿童不宜审定标准,电影产品分级制势在必行》的提案将中国电影体制改革推上了意识形态层面。王兴东认为,有了电影分级制,创作者就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创作不同内容、级别的电影,这既是对未成年观众负责,也是对成年观众负责。
电影分级制提案很快引起国家电影主管单位的反应。去年6月,广电总局就王兴东的提案作出了书面答复,表示将尽快制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分级制度和审查的具体操作办法。但内容已大打折扣:“根据国情,中国电影分级制将只分为两级,以16岁为一个界限,对未成年人实施足够的保护。因此,内地不会出现‘三级片’。”虽然电影分级制的确立一波三折,但它的提出已经将改革之手触向观念的禁区。
华影公司横空出世 进口片发行打破垄断
去年6月19日,中国第二家享有经营进口片发行业务的电影发行企业——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一举打破中影公司对进口影片发行权近50年的垄断,被业界视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由19家实力较强的制片、发行及院线企事业单位共同投资的华夏公司,拥有与中影公司完全对等的经营范围和权限。两公司根据各自发行优秀国产片及进口片的成绩竞争发行进口片的份额。业内专家认为,垄断被打破不仅可以丰富节目源,改善服务态度和经营策略,而且各院线和影院可选择不同的发行公司,选择低价格的影片,让观众在较短时间内获益。
民企获国产片发行资格 内地电影业全面市场化
去年6月中旬,国家电影局向包括广东大和影业等7家民营企业首批颁发了《电影片发行经营许可证》,它们因此获得了国产电影的国内发行资格。此举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国有企业控制的国产电影发行格局。
业内专家认为,民营发行企业的全面进入,将推动电影市场化向纵深发展。与国有电影企业相比,民营发行公司观念更新、机制更灵活,可以为制片方和放映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从而带活带旺整个电影市场。
《更紧密经贸安排》签署 香港电影获国民待遇
去年7月1日前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签署,一举打开了香港电影通往内地市场的大门,让香港电影获得与国产片几乎同等的“国民待遇”:香港公司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合拍电影的导演、编剧等制作人员取消身份限制。
此举也给内地电影制片业带来巨大挑战。有电影制片行业人士担心,如果香港电影无限制涌入,形成恶性竞争,很可能让本来就脆弱的内地电影溃不成军,在外国电影大举进入之前,就惨死于“自家兄弟”之手。但有关决策者认为,香港电影短期内对内地电影票房挤压肯定是会有的,但只要调控得力、处理得当,让香港与内地电影在竞争中取得良好合作,就不会出现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的局面。
国产片遭遇黑7月 市场警钟再度长鸣
去年暑期由于众多进口大片的刺激以及各大发行放映单位成功的市场运作,内地电影票房有了大幅度回升。广东华影南方院线票房比去年同期增长15%,多部影片票房超百万元。但整个暑假档期几乎完全被进口片所占领,国产片票房全面溃败——华影南方院线暑期上映的16部影片中,美国片占5部,港产片有8部,国产片仅3部;在票房占有率上,美国大片与港产片的总票房超过1000万元,而国产片总票房仅18万元,占暑期总票房2%以下。
电影发行业专家表示,虽然国产片在与进口大片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但去年暑期的票房占有率更创下新低,市场几乎完全被进口大片和港产片占领,这给国产电影敲响了警钟:国产电影如果再不努力面向市场,提升票房竞争力,寻求有效的发展道路,随着进口大片配额的逐年增加,国产电影将可能遭遇全军覆没的危险。
属地审查制出台
放下达摩克里斯之剑
去年9月初,国家广电总局透露,将在北京、上海、广东等7省、市试点实施新的电影属地审查制度。7省、市辖区内出品的影片将由当地广电局进行审查。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实际上是中国电影改革迈出的最关键、最具实质意义的一步。
陈旧的电影审查制度一直扼制着国产电影走向市场的咽喉。过去电影审查强调意识形态功能而忽视其市场属性,其审查标准就像悬在电影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为此不少导演宁愿拍摄滥片,也不愿生个“死胎”。而施行属地审查制无疑会让电影审查与市场更加贴近,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黑客帝国3》捷足先登 引进片首次与北美同步首映
去年11月5日晚,年内全球最热门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3》在广州及国内多个城市进行全球第一时间公映。外国大片在中国“零时差”上映,这在我国引进海外影片发行史上尚属首次。过去,美国大片在中国内地上映的档期往往要比北美本土晚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大大削弱了票房竞争力,而且让盗版有了可乘之机。此次《黑客帝国3》在中国内地全球第一时间上映,票房竞争力大增。
虽然此举大受观众欢迎,但也给国产电影的票房带来了更大的冲击与挑战。进口片在国内上映档期的提前,压缩甚至完全消除了市场缓冲期,让其票房份额得到进一步上升。这会令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国产电影竞争力更处于弱势,票房空间更小。
制片主体完全放开 民营企业可办电影制片厂
去年11月上旬,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单位(不含外资)与现存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或单独成立制片公司。《规定》从12月1日起施行。
此《规定》的出台意味着国内电影制片领域的政策壁垒被彻底打破,给国内各种形式的资本带来一个新的商机。而原有的各大国有电影制片厂最后的特权也被彻底取消,它们将以同等身份面临民营及其他资本所有制的制片企业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