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完善语文点拨教学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点拨一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验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中语会成立20周年暨第七次年会时曾递交了一篇题为《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创新”模式》的论文,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这篇文章在今年第1期的《中学语文》和《学语文》杂志上已同时发表,其具体内容不再赘述。这里,仅就这项实验的有关问题作点补充论述。
(一)为什么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候提出构建“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并开展实验?
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语文点拨教学是在长期教改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它历经几十年之久的多次教学实验,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初步升华为一定的理论。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它尚未完全成熟,还处在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的实验过程中。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改也在不断深化。教育科学要现代化,语文点拨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当然也应该在现有的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创新,而不能僵化守旧、停步不前。我们以前的教学实验,特别是近三年的实验,主要还侧重于语文点拨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的实验研究,强调“无模式”较多,而对于语文点拨教学的运行规律及法则,尚未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特别是对点拨教学的运动发展进程及其结构规律还没有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论认识,也就是说对点拨教学的“有法”这一面还研究得不够。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在实验和研究点拨教学艺术化的同时,进一步实验和研究点拨教学的科学化,让点拨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语文点拨教学进入一个更臻完美的境界,使语文点拨教学的理论真正升华到现代教育科学的水平。因此,点拨教学实验从点拨方法与技巧的探讨进而发展为点拨教学的模式的构建和实验,这是一个合乎教改深化逻辑的必然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是深化教改的现实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教育必须现代化,必须是创新的教育。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为此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又说,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构建“点拨—创新”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改变“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积弊,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是我们进行实验的目的。
三是建立点拨教学科学理论体系的要求。点拨教学虽然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论,但作为一门教育科学来说,则尚未完全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特别是要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点拨教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改实验中丰富和发展它的经验和理论,将它升华到新时代的现代教育科学的高度,使之成为独立完整的系统的语文教育理论,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服务,这还是需要在21世纪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完善的任务。
(二)“点拨—创新”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问题,我在《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点拨—创新”模式》一文中已有详尽论述。这里我想再强调如下要点:
1.这个模式是以点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组织结构与教学发展过程的简明概括。它是以点拨学生自学为起点,以实现迁移创新为终点,这中间是一个教与学的训练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实践训练的发展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发展过程。
2.这个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教与学的“五步三阶”。“五步”是:学生的自读、自思、自述、自结、自用;教师的导入性点拨、研究性点拨、鉴赏性点拨、反馈性点拨、迁移性点拨。这“五步”又构成“输入·积累—思考·转化—输出·创新”三个阶段,即“三阶”。
3.这个模式是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相结合为特征的,教师主教,学生主学,两个主体都在发挥作用,是“教·学·做”的“知行合一”,它彻底地改变了“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弊病,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4.这个模式是一个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读、写、听、说、思的训练与实践的过程,坚持了“实践第一,训练为主”的原则,也贯彻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它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这个模式实行的是民主教学,从“一言堂”走向“讨论式”,变“教师讲堂”为“学生学堂”,进行辐射式的立体性信息交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三)怎样推进和开展实验?
一是对“点拨—创新”模式要有全面的正确的理解。“点拨—创新”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模式”与“方法”不能混为一谈。我曾经说过:“点拨有法而无模式。”这里“无模式”主要是就点拨的方法与技巧来讲的,着眼点是强调教学方法不应当僵化;所谓“有法”则主要是指点拨教学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与法则,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说它有一定“模式”。因此,二者并不矛盾,“方法”与“模式”不是同一个东西。目前,学术界对“教学模式”的认识的确还不统一,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认为模式就是方法,是多种方法的综合;也有人认为模式与方法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各种方法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就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还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结构与功能,是人们对教学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选择。我倾向于把这些说法综合起来。我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把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合理配置并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与过程。简要地说,它主要反映为一种教学过程与结构,其特点是表现为它有一定的完整性与程序性,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好的教学模式还应当有可操作性与优效性。“点拨—创新”是运用点拨方法进行创新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点拨方法与技巧,而是一个既有“点拨”,又要“创新”的教学训练的过程。这个模式来自教学实践,又有自己的理论简化表达方式,即我在论文中所做的“图示”。我们一定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那个“图示”的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搞好这个实验。
二是对“点拨—创新”模式的构建,目前还是一种“假说”,这个“图示”设计尽管是来自多年的教学实践,是对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的概括与升华,但作为一种“模式”提出,它是否完全合理、正确,是否符合教育科学的要求,尚待进一步通过教学实践来加以验证,需要通过实验来检查其不足,修正其谬误,使之真正完善起来,成为一个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良好的教学模式。有的同志说,这个模式已经设计好了,还要实验干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套用一下不就行了吗?这是一种简单而片面的理解。作为一种科学实验,它在实验前先要有“假说”设计,然后才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修改、补充,使之完善,这是正常的做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经过认真的实验就确立一种教学模式是缺少科学依据的,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必须严肃、认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不能有任何的轻率与浮躁。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要警惕和防止这方面的毛病。
三是“点拨—创新”模式,它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创新。在实验中我们也要防止僵化。教学模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虽然作为某一种模式它是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特点,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并非一旦形成就永无变化。就语文教学而论,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模式,魏书生的“六步自学”法模式,张孝纯的“一主两翼”的“大语文教育”模式等,都各有特点,独具风采。点拨教学中的“点拨—创新”模式也只是众多语文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它还处在构建与实验过程中,需要大家在实验中去丰富、发展和完善它。虽然它已经有了一个“图示”假设,但在实验中,我们并不要求大家“齐步走”,更不宜生搬硬套,而是可以有所调整变化的。比如“三阶”“五步”,这也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常态模式,它并不排斥因材施教情况下的“变式”,我们在施教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对其中的某些环节作灵活的“变式”处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对其中某些具体的阶段与步骤实行某种变通,或省略、或增补、或调换其中的某一步或某几步,而不必死守教条、僵化不变。
四是努力提高实验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作为一项教学改革实验,我们一定要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自觉地投入到改革实践中去,积极参加课题实验与研究活动。课题组的计划中要求每一位参加实验的教师每一学期都要完成实验的“四个一”任务,即每人选定一个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设计一个“模式”实验方案,上一次教学实验课,写一篇教学实验的文章(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均可)。这样的任务并不繁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而且应当完成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项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取得应有的成果,使“点拨—创新”模式实验获得丰收。
二、语文训练发展的“三部曲”
什么是语文训练发展的“三部曲”?我的理解和界定是:“自学·积累—思考·讨论—运用·创新”。或简称“积累·思考·创新”。这是一个教学训练发展的过程。前面我已说过,“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其训练发展过程包含了“三阶”“五步”。所谓“三阶”就是“输入·积累—思考·转化—输出·创新”,这也就是我所讲的语文训练发展的“三部曲”。这个语文训练“三部曲”,既包括阅读训练,也包括写作训练,是一个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训练全过程。“点拨—创新”模式中的“三阶”“五步”,正是这样一个语文训练的发展全过程,它是由原来的“写作训练三部曲”扩大发展而来的。因此,我把它简称为点拨教学中的“语文训练三部曲”。应该说,这是我的语文教学思想的一个新发展。
语文训练发展“三部曲”,究竟包括些什么具体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要求呢?
(一)“自学·积累”。
学习语文,首先要训练学生通过自学进行积累。这是第一步,是基础工程。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个基础是否坚固、厚实,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积累些什么?我认为:一要观察了解世界,积累生活;二要积累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特别是语、修、逻、文的知识;三要积累语言,包括字、词、句、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是积累的核心;四要积累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包括思维能力,因为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五要积累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运用语言的习惯。怎样训练积累?主要途径是:观察、聆听和阅读。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丰富经验、吸取知识,特别是在生活和阅读中感知、学习、积累、丰富语言,学会听、说、读、写、思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在感受生活和体悟语言的实践训练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思考·讨论”。
在自学、感知、吸收、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这就需要进行思考、辨析、研究、讨论,因此,训练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三部曲”的第二部。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听说能力,其中包括交流、切磋和讨论,在讨论中经过推敲、商榷、修正、补充、反馈等,以求得共识。这一步训练十分重要,它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阶段,是很关键的一步。在训练方式上,应该彻底摆脱教师“一言堂”的灌输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表达和讨论的实践练习,训练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听说及论辩的能力。反映的课堂上的主要特点是:点拨·思考·讨论,师生互动,民主和谐,充满活力。
(三)“运用·创新”。
学习语文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贵在创新。这一阶段的训练,是在积累和消化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进一步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实践运用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发展、迁移和创新的目的。即在输入积累之后,经过思考转化,实现输出创新。这一阶段的训练,仍是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之下,通过听、说、读、写、思的练习方式来进行的,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实践。在实践中一方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方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因此特别要突出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和语文表达方式与技巧(包括写作修改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要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这是我们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也是语文训练的最后归缩和语文教学的最高目的。果能如此,学以致用,并有所创新,则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必将得到迅速提高,我们也就出色地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以上就是我所说的点拨教学中的“语文训练三部曲”。综观这个“三部曲”,我觉得有以下特点:
1.它是一个实践发展过程,也是一人认识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人),出处在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它完全符合实践论、认识论和矛盾论的要求与发展规律。
2.这个训练发展过程,从现代信息科学来看,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储存,到信息的思考转化,再到信息的输出创新的全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反映出一定的程序化、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特点。
3.这个训练过程,突出地体现着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特点:学生是学习者、实践者,是学的主体,充分发挥着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是点拨者、引路人,是教的主体,充分发挥着教学的组织、引导和点拨、调控的作用。在训练中,“训”与“练”的信息交流是立体的,起着相互辐射、教学相长的作用,师生完全平等,教学民主和谐,课堂生动活泼,体现出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彻底地打破了“一言堂”的“满堂灌”,真正革除了传统教育中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弊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与引导下,通过练习、操作和创新的实践活动,从“学会”进一步走向了“会学”。
4.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始终是以语言训练为核心,通过听、说、读、写、思的各种方式的训练,点拨和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并从中受到启发、陶冶情操、学会审美,从而迅速发展和提高了语文素质与综合素质,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搞好这个训练,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接受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和哲学的指导,同时还要按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规律办理。开展“三部曲”训练,教师还必须周密策划、认真组织,在训练中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严加管理、合理调控,这又要求教师学一点策划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训练管理中来,提高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总起来说,为了搞好“三部曲”训练,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难以训练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这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