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市场这座“金矿”亟待开发——球市火爆,场馆人满,健身时髦……请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这座论文,金矿论文,场馆论文,时髦论文,请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育是一个大产业。
据统计,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已达4000亿美元,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0年前,美国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就超过了石油化工、汽车等产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盈利起,众多城市争办奥运会成为一大景观。
中国对体育产业的开发虽晚,但市场潜力巨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体育经营企业2万多家,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 营业额约6000亿元人民币。从1994年开始,5 年内仅在全国发行体育彩票就筹集资金18亿元。1998 年, 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和足协杯赛的观众达500多万人次,仅占城市总人口的1/60左右,却创造了近亿元的收益,说明其市场还大有潜力。
国内体育产业在运行机制、市场培育、经营管理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开展的体育项目有80多个,其中观赏性强、群众基础好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已基本进入市场,实行了俱乐部和联赛制。而田径、游泳、体操、举重、射击、击剑、射箭、柔道、摔跤等奥运会比赛项目,商业开发潜力小,市场化有难度,因其承担奥运会夺牌的任务,主要还靠国家投入。其余的像台球、高尔夫球、保龄球、桥牌、棋类、摩托车、龙舟、风筝、轮滑等,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侧重于依托社会发展。
足球作为体育产业化改革的突破口,通过5年的市场运作, 摸索出一些经验。谁都没料想到足球竟有这么大“威力”:球市的异常火爆,带来门票、广告、电视转播等经营收入急速提升,12支甲A 球队的主场均大获其利,上海申花队主场收益突破1000万元;球员的价值有了体现,导致各种足球学校挤破门槛;足协的入帐日渐丰厚,早在4年前, 就创下100天内举办了12场商业比赛,赞助超过4000万元的纪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由于足球政策与制度滞后,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在球市火爆时,认为只要经营足球肯定可以赚钱,忽视了任何市场风险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看到了足球其实并非是“摇钱树”。据估计,目前世界足球市场的年交易额达2000亿美元,而国内12支甲A 球队的年收益尚无法了解。1998年,大连万达俱乐部投入约5000万元,而门票、广告收入仅1500万元,从帐面上看,一年至少亏损3000万元。与之类似,1997年,武汉雅琪俱乐部投入2500万元,收入仅800万元;1998年, 投入近3000万元,收入1000万元,两年净亏3000多万元,在球市如此好的情况下,俱乐部依旧亏空,说明一个健全的市场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花钱买健康”成为时尚,一个规模很大的大众体育消费正迅速市场化。游泳馆、网球场、溜冰场、男子健身房、女子健美中心、台球厅、保龄球馆逐渐成为人们经常光顾消费的场所。目前在国内的291个保龄球场馆中,有199个是在1995年之后建成的,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现已投入18.66亿元。
据统计,1996年,全国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达到3.07亿元,比1991年的1.58亿元增长了94%。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已拥有61万个体育场馆,从绝对数量来说,已具有相当规模, 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市场空间很大。
中国的体育市场前景十分诱人,这是一个大产业。关键在于早日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