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应由强化转向完善_宏观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应由强化转向完善_宏观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要从加强为主转为改善为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上半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大约增长9.5%,全年增长率预计超过《政府工作报告》规划的8%,可能达到8.5%~9%。总的形势不错。下面根据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谈谈几点意见:

一、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滑坡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运行进入新一轮增长上升期,增长势头很好。2004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项目投资偏热的情况,政府及时加强了宏观调控,从建设用地和银行信贷两方面收紧闸门,很快取得成效。2004年是以加强宏观调控为特点写进改革开放的经济编年史的。今年情况有所不同,要有新的对策:

第一,防止经济滑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总的形势不错,但已经看出一些部门和项目投资下降过快,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势头。虽然目前不够显著,但要引起注意。中国经济运行,滑坡容易爬坡难。例如,上一轮经济周期的高峰是1993年,当年增长13.2%;但后来持续十年增长率下降,到2002年只有7.3%。1998年起,国家不得不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增加赤字、增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办法维持8%左右的增长率。为了避免由于过分收紧投资规模,过分压缩增长速度,而出现经济滑坡现象,当前宏观调控要从加强为主转为改善为主。

第二,放松行政调控力度,发挥市场调控作用。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行政调控力度大一些,也是必要的。但当前不宜通过加强行政手段控制土地批租和信贷总量来调控,必须以经济手段为主,以市场方式为主,以利益驱动为主,以利率、税率为主。这样才能使微观主体具有调整的主动性,使调整的结果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第三,加强中央与地方协调,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当地经济发展快一些,财政收入多一些,就业岗位增一些,这些愿望都是好的,也是符合国家发展利益的,不能一概贬之为“追求GDP”的“政绩工程”。但地方政府的规划要以国家产业导向和产业布局为依据,不能无序发展。同时,要以当地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等为依据,发展优势产业。中央要与地方及时沟通,对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要加以支持和鼓励,也要加以引导和协调。对一些具备较好发展条件的地区,例如“长三角”和“珠三角”,要支持其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其率先赶上和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四,有保有压要与优劣相结合,按照短边原则重建新平衡。在经济运行中,有的行业和项目增长过快,能源、原材料消耗过多,生产能力供过于求;有的行业和项目需求旺盛,投资不足。因此,要压长保短,维持运行平衡。鉴于当前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产品投资增长过快,压缩这些部门投资规模是必要的;鉴于煤电油运紧缺,保持这些部门的投资,增加其供给能力也是必要的。保与压必须和优与劣相结合。保短不仅要保护短线项目,首先是要保护短线中的优质项目,短线中的劣质项目必须压缩。例如,一些小煤矿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很不安全,必须关闭。压长也不是所有长线项目都要压缩,而是保留优质项目,压缩劣质项目。而且对于短线项目,不仅要保留,而且要发展。按照短边原则,只有拉长或加快短边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增加短线产品的供给,才能在发展基础上形成新的平衡。

第五,开拓新的经济增长地区,增强经济增长活力。近年环渤海经济区增长势头很好,2004年环渤海地区4省市GDP增长率为:山东15.0%、天津14.5%、北京12.1%、河北12.0%,都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这个地区具有显著的人力资源优势、高新技术优势、筹资融资优势、腹地广阔优势等,发展潜力很大。国家要协助各省市整合优势,协调发展。

二、以改革促发展,防止改革被淡化、丑化、异化

改革已经27年,成绩巨大,有目共睹。但近年来,改革正在逐渐被淡化、丑化、异化,值得人们重视和关注。

所谓改革淡化就是从上到下,改革机构越来越不被重视。改革初期,体制改革委员会是政府行政机构中的主要机构,国家体改委由总理兼主任,各地也由行政首长兼主任。后来,体改委改为体改办,职权大大缩小,现在只作为发改委一个部门,无论职权、作用都大大淡化。有人认为,现在主要是发展,而不是改革,把改革与发展截然分开。有人认为,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国企改革,现在国企改革已经差不多了,该改制的改制,该关闭的关闭,该退出的退出,职工该下岗的下岗,没有多少问题可改了,这更是错误的。体制改革任务艰巨,远未完成,不仅面临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如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资体制、价格体制等改革、国企的改革和调整也远未到位;同时面临许多社会改革,如社保体制、就业体制、医疗体制、城乡体制等改革;而且面临着政府体制改革、司法制度改革等等。因此,改革不仅不应该被淡化,而应强化。今年是改革年,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程。

所谓丑化就是有人把当前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问题都归因于改革。例如,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失业增多、市场竞争无序、社会诚信缺损、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官员腐败、黄赌毒泛滥、治安情况严重、发案率上升等等,都认为是改革造成的,这是不正确的。当前,我国处在从计划经济旧体制向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转型过程中,一方面,旧体制正在退出舞台,但其弊端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新体制正在建立,但还不够完善。新旧体制转型还存在许多矛盾和空隙,给一些人提供了从事非法活动、以权谋私等可乘之机。但从本质上说,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不正常现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造成的。这些现象过去长期被隐藏下来,改革过程中彻底暴露了。当然,也有市场经济不成熟以及政府驾驭市场经验不足的原因。因此,只有加快改革,才能改变上述不合理、不正常的情况,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所谓异化就是现在出台的一些规定和措施,尤其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规定和措施,为了寻找借口,一律称之为“改革”。好像只要用“改革”就可以堵住群众的嘴巴,反驳群众的责难,使本来无理的事情也会变成有理,甚至理直气壮。例如,侵害农民利益,强征农民土地而不给合理补偿,名之为“改革”需要;公园提高门票票价,增加群众负担,也是为了“改革”;以至于银行信用卡收年费,停车场收停车费,无一不冠以“改革”美名!其实,改革是特殊时期有关体制等重大问题的政策措施和体制变动。一些日常措施的变化,不是改革,只是改变。不能把任何“改革”与体制改革混为一谈,不能损害改革的严肃性,更不能损害改革的形象。

三、外汇储备增长超常,需要降温

1994年汇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增速加快。2004年底,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又增加1000亿美元,达到7010亿美元,同比增加51%。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外汇储备增加3000亿美元。按照国际公认的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外汇数量应相当三个月的进口贸易。我国2004年进口额是5614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进口额是3027亿美元。据此推算我国合理外汇储备的数量是3000~3500亿美元,目前外汇储备超过合理数量大约一倍左右,我国已成为除日本以外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外汇储备增加表明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汇制改革以来,我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实现双顺差,国际收支情况良好。但外汇储备超常增长,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汇率风险。7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占款就达几万亿元。仅去年以来增加的3000亿美元,就占去了两万多亿元人民币。这些人民币可能转化为新增投资,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了宏观调控难度。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而美元汇率是不稳定的。外汇储备超常增长,也加大了汇率风险。

针对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情况,要采取措施加以降温。一是要严格资本进入,引导外资投向国家急需的地区、产业和项目;二是要减少贸易顺差,减少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高科技产品进口;三是要加快汇率改革,防止游资大量进入,仅上半年国际游资进入就达270亿美元;四是要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降低国际汇率风险;五是要放宽售结汇限制,把部分外汇储备转到企业;六是要进一步开放外币市场,发展个人外汇投资。

关于外汇汇率制定要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一是自主定价原则。外汇定价是国家经济主权,不能屈服外来压力,不管是外国政府压力,还是舆论压力,要按照我国利益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影响制定和调整我国汇率。二是机制合理原则。我国从管制外汇到完全放开汇市自由兑换,需要国家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外汇监管积累丰富经验,管理技术和条件准备充分,风险控制大大增强等条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此之前,要努力进行探索,形成合理均衡的汇率机制。三是协调利益原则。汇制改革和汇率变动,都是影响经济全局的大事,须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承受能力,不能顾此失彼,留下后患。四是逐步推进原则。由于各方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各项改革措施,不能一步到位,必须逐步到位。而且在汇制改革方面,我们的经验还不多,对于每步改革所发生的影响和出现的问题,现实与预期可能不完全一致,为了控制风险,完善机制,也必须逐步推进。五是时机选择原则。外汇政策和汇率变动的出台,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既要考虑国内因素,也必须考虑国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从而选择对我国最有利的时机。要出其不意,把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使国外投机者预测落空。

四、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很大,需要保温

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几年来争论很大。“泡沫论”、“降温论”不绝于耳,不仅媒体热炒,而且影响政策的制定。我认为,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不久,发展基本正常,总体上不存在泡沫。一些地方供过于求,空置率高;一些地方房价超常,居高不下;一些地方高档公寓和别墅竞相投资,经济适用房紧缺,这些仅仅是局部现象。当前房地产市场不是要降温,而是要保温。

第一,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产业。2004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1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商品房销售额10376亿元,比上年增长30.0%。房地产不仅支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国家税收,改善人们居住条件,拉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其作用十分明显,不可忽视。许多国家经济起飞阶段,房地产业成了支柱产业,不是没有道理。我国房地产业也要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二,房地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有13亿人口,房地产市场极其巨大。香港只有600多万人口,房地产市场活跃了30年,至今仍然长盛不衰。今后15年,即我国实现全面小康这个时期,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年均约增长8%~9%,购房能力大大增强。二是城市化加速进行,现在城市化率41%,未来15年,城市化率可能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从2004年5.4亿人将增至7.0亿人,每年大约增加1000万人,需要大量住房。三是旧城改造,危房建新,道路拓宽,需要大量替换房。四是经济国际化,国外境外来华人员增加,需要大量外销房或外租房。五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大量旅游宾馆、购物中心、休闲中心和高档住宅等。据估算,全国每年需要新建住宅8~10亿平方米,而目前每年只竣工6亿平方米,还有很大的缺口和空间。

第三,控制房价过高是当前房地产业的突出问题,需要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全国各地住房价格不同,每户年均可支配收入不同,每套住房需要支付的年限也不同。以北京为例,2004年每平方米均价6232元,一套100米住房63万元,户均可支配收入6万元,大约需要10~11年。按联合国资料,一套住房平均价格相当于居民户均收入3~6年是合理的。北京高出国际标准1倍以上。上海大约13~14年,高出更多。为了降低房价与收入的比例,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降低房价;二是提高平均居民收入水平,主要是提高工资和工资性收入。现在房价构成中,土地批租费、政府税费标准过高,所占比重过大,因此,降低房价首先要从政府做起,降低土地批租费和相关税费。其次要降低开发商利润,鉴于住房是一种较特殊的商品,政府可以出台一些限价措施(如对经济适用房等),但主要应通过市场竞争实现降价,就像近年家用电器不断降价一样。

第四,政府的政策要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广大群众的住房条件。今年初出台的提高首付比例、提高按揭利率的政策,原意是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并且通过降低需求抑制房价上涨,但效果不佳,而且这个政策,降低了工薪阶层的购房能力,不利于改善工薪阶层的居住条件,不宜继续执行。

第五,房地产商的高利不能维持长久。像其他企业一样,房地产商只能获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但现在许多房地产商都能获得高利、暴利以至垄断利润,有的利润率高达20%以上。其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垄断,建筑用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一些开发商占有优越位置的地块,就有了垄断权,可获得垄断收益。二是级差地租转移。一些地段原来比较偏僻,政府批租时土地使用费较低,随着城市开发,基础设施改善,级差地租大大提高,为开发商带来巨大利润。三是市场竞争不平等。开发商是强势集团,一般购房者是弱势群体,实力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购房者处于不利地位。四是媒体炒作,人为地把房价炒高。五是开发商弄虚作假,欺骗买主。以上问题,需要下决心解决。但最主要的,是商品供求规律,只要市场上住房供大于求,房价必然下降。在成本基本不变时,房地产商利润空间也必然压缩。房地产商的利润只有维持在社会平均利润的水平,房地产业才能持久发展。

五、资本市场长期低迷,需要升温

资本市场已连续四年低迷。2001年6月,上证指数2240点,现在已跌至1100点。2004年2月“国九条”发布至今,已经跌去30%左右。当前市场已处于危机边缘,需要引起关注,股市升温是当务之急。

第一,资本市场的表现,与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背道而驰,不仅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且是经济的反晴雨表。我国股市与世界主要市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发展趋势也不一致。当国外市场摆脱困境逐步上升时,我国市场仍在继续下降。股市与上市公司素质提高、市场运作越来越规范不相适应。虽然几年来经过治理整顿,上市公司素质有所提高,市场运作更加规范,但股市低迷情况仍未改变。股市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也不一致。“国九条”对发展股市作了强有力的政策宣示,政府有关部门也多次出台有利股市发展的政策措施,但股市一如既往,只有下跌,很少上升。

第二,股市长期低迷造成许多严重问题。一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2004年上市公司增加90家,但市价总值却大量缩水,减少了12.7%。这些损失约有三分之一是国有资本。二是广大股民损失惨重。我国7千万股民中,大多数是工薪阶层,投入股市的资金,大部分是工薪积蓄,有的甚至是退休金、养老金,对股市低迷而造成的损失承受能力很弱。三是影响我国筹融资体制改革。近年来,直接融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四是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加重了银行的被动负债,增加了银行的系统风险,以至于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

第三,“国九条”是发展股市的十分重要的文件,必须认真落实。特别是保护广大股民利益的内容,必须从各个方面贯彻,真正使股民从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市场逐步规范中获得利益。

第四,政府要对股市低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任何负责任的政府,都不仅仅是股市消极监管者,而且是积极促进者。美国和香港地区的政府,都曾经出面支持股市发展,避免发生股灾,影响社会稳定,这些经验值得借鉴。股市的发展需要标本兼治、长期短期结合。当务之急是要促使股市走出长期低迷的处境,提高股市指数,提高股市市盈率和每股均值。其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政府注资,可采取建立平准基金的方式。我国政府曾拿出3000多亿人民币(450亿美元)支持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改制上市,如果政府同样拿出3000~4000亿人民币建立平准基金,来支持股市发展,必将带动广大公众增加股市投资,使股市走出困境。现在股市不缺资金,只缺信心。股民信心提高了,城乡居民拥有的13亿元储蓄存款中,只要有10%投入股市,就会使股市走出困境,再度辉煌。

第五,积极探索股市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国外资金进入股市,不仅对于增加股市资金,增强股民信心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股市素质,加快国际接轨也十分必要。因此要放宽外资进入股市的条件,放低外资进入的门槛,为外资进入提供方便。

总之,只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股市升温指日可待。

标签:;  ;  ;  ;  ;  

宏观调控应由强化转向完善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