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负担率与教育支出研究_教育论文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及教育支出负担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城镇居民论文,支出论文,家庭收入论文,负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在有限的财力下为更多的人提供教育机会,中国除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收取少量的杂费外,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教育财政政策变化就是开始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成本分担,收取一定的学费。

对教育进行成本分担的政策虽已逐渐得到各方面的认同,但在如何收费,收多少的问题上还缺乏一个可供判断的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对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及家庭教育支出的现状、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等问题还缺乏清晰的了解,国内尚少见这方面系统的实证研究。因此,完整系统地研究目前我国家庭收入及教育支出的现状与特点、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和家庭收入对教育支出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本研究利用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队1996年“中国城镇家庭调查”的数据以及北大高教所配套设计的抽样调查问卷数据,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我国城镇居民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基本情况;二是我国城镇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教育支出和教育支出负担率;三是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支出及其负担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相关结论的政策含建议。

一、数据描述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一览表”和北大高教所为本研究专门设计的“中国教育收益率城镇居民调查表”调查得到的结果。该数据采用分群抽样,两表抽样的家庭一致。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区划,分别在东部抽取浙江、广东;中部抽取湖北、辽宁;西部抽取甘肃、四川;另加一个直辖市代表北京,共六省一市作为样本省市。在样本省市中抽取了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年度报表抽样的所有住房与个人。样本共4797户,14979人。

全部样本剔除婴幼儿(共472人)后, 分为在校生和非在校生两部分。在校生3001人(个别变量有缺省值),包括小学、初中、技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大专、大本和研究生。为统计方便,这里将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作为一类统计,统称为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生人数较少,故与大本归为一类,统称为大本及以上。利用在校生数据可得到各级受教育者的家庭教育支出。

在校生中男生占50.8%,女生占49.2%,平均年龄13.5岁,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层次上。从省市分布看,北京291人,辽宁410人,浙江409人,湖北447人,广东470人,四川468人,甘肃381人。 全部样本中在校生的分教育层次的样本个数和比例如表1所示。 非在校生样本共有11506人,包括正在各种类型经济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 也包括其他有收入者。非在校生样本中男性占50.1%,女性占49.9%,平均年龄43岁,平均从业年限2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79年。 主要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小学、 初中、 高中和中专四个层次。 从省市分布看, 北京1192人,辽宁1657人,浙江1651人,湖北1648人,广东1774 人, 四川1841人,甘肃1644人。非在校生样本的就业分布情况见表2。

表1 在校生分教育层次的样本人数和比例

文盲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

在校生人数10 1128870 452 106 138

百分比 0.3 38.529.5

15.4 3.6 4.7

非在校生人数 322 11363526

2507 126 1313

百分比 2.8 10.031.1

22.1 1.1 11.6

技校大专大本研究生合计

在校生人数31 99 91

4

2928

百分比 1.1 3.4 3.1 0.1

100

非在校生人数 1481512 733

16 11339

百分比 1.313.3 6.5 0.1

100

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一览表”(1996 )和北大高教所的“中国教育收益率城镇居民调查表”(1996)两份调查得到的数据。

表2 非在校生样本的就业分布

人数 百分比(%)

国有经济单位 682461.19

集体经济单位 133611.98

其它经济类型单位 180 1.61

个体经营者119 1.07

个体被雇者 82 0.74

离退休再就业者302 2.71

其它就业者 30 0.27

离退休人员

1679 15.06

丧失劳动能力者 25 0.22

家务劳动者151 1.35

待业人员 186 1.67

其他非就业者 238 2.13

总计11152

100

二、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基本情况

对城镇居民的收入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1996年我国城镇非在校生居民的平均收入达到了7754.3元(见表3)。 它的主要部分来自本职收入,但每种就业类型人员除了本职收入外,还有其它收入来源。这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来源的非单一性。

在不同类型的人员中,其它经济类型职工(包括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外资企业等)收入最高,达11815元。其次是个体经营者, 达10463元。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收入为8493元,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比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还高,达9671元,这主要是由于不少离退休人员再就业后获取的额外收入提高了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收入最低的是其他非就业人员,只有1096元。

表4反映的是各省市的收入情况。可以发现, 不同省市间的收入差距很大。平均收入最高的广东是最低的甘肃的2.4倍, 是全国平均收入的1.5倍。东部省市的收入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表3 各就业类型收入来源(单位:元)

国有集体 个体经营 个体被雇 离退休再

收入来源 收入总计 其他经济

职工收入 者净收益 者收入就业收入

国有经济单位 84937433 1

0

2

职工

集体经济单位 61675278 0

0

0

职工

其他经济类型 11815 11291 0

2 26

职工

个体经营者

104631069871 22 0

个体被雇者7028180 142

6267 0

离退休再就业者9571284 12 03302

其他就业者 4305 00 0

0

离退休人员 5937178

0 0 24

丧失劳动能力者1182 0

0 0

0

家务劳动者 1350 83

0 0

0

待业人员2022461 11131

0

其他非就业者 1096 43

0 8

0

总 计7754.3 5601.7 112.1 48.0 98.4

其他就业其他劳动财产性

收入来源转移收入

收入收入 收入

国有经济单位 0

15292147

职工

集体经济单位 1

30763170

职工

其他经济类型 075

107210

个体经营者0

17747129

个体被雇者9

319 6 35

离退休再就业者0

145

250

5537

其他就业者 3969 212

.00101

离退休人员 0

14951

5512

丧失劳动能力者02762

1093

家务劳动者 8

693

23*505

待业人员

45

80080477

其他非就业者 0

39816618

总 计11.2177.8 84.1 1146.3

注:第一列指各就业情况,第一行指各就业情况的不同收入来源,带*这一列把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三个收入来源放在一起了。

表4 各省市和地区的个人收入情况(单位:元)

省市和 个人收入国有集体个体经营个体被雇

其他经济

地区总计 职工收入者净收益者收入

北京94456179 7 34

辽宁5565365283 41

浙江94977052

181 35

湖北6751488476

1

广东

119008809

292 191

四川6360497653 12

甘肃4969360461 13

平均 7754.3 5601.7 112048.0

省市和 离退休再 其他就业 其他劳动 财产性

转移收入

地区 就业收入 收入 收入 收入

北京203 26215 107 1724

辽宁49

7228 78 968

浙江230 33263 25 1269

湖北 81 0143 66 1119

广东 93 12173 275 1315

四川 48 2147

8 747

甘肃 10 2 82 32 1055

平均98.4

11.2 177.884.1

1146.3

从居民受教育程度来研究收入问题,发现教育对居民收入有较大影响。由表5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 相应的收入也越高。大本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收入是文盲的3倍, 是平均收入的1.35倍。全体非在校生居民的平均收入相当于高中毕业者的平均收入。

表5 非在校生分教育程度收入分布情况(单位:元)

国有集体 个体经营 个体被雇 离退休再

分级 收入总计其他经济

职工收入 者净收益者收入 就业收入

文盲

3612 835

7 1395

小学

5781 2485 18441

126

初中

7204 5023 15262

109

高中

7658 5959 1384068

中等职 8118 6079 70 8481

大专

9374 7371 30254

120

大本及10488 8155 16 3

113

平均 7773.25620.3111.648.4 98.9

分级 其他就业其他劳动财产性

转移收入

收入 收入 收入

文盲 33 16630 2370

小学 30 15732 2553

初中 13 23084 1143

高中 11 16768 741

中等职5 14082 1041

大专 1 135138 777

大本及 12 156118 1214

平均

11.3177.2

84.5

1144.3

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对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同一教育层次的居民,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平均收入亦越高。甚至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层次较低居民的收入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层次较高者的收入还高。例如,同样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广东一年的收入为11501元, 而在甘肃只有4631元,还没有在广东和浙江的文盲收入高见表6。

表6 分省市的各级教育程度的收入(单位:元)

北京 辽宁 浙江 湖北 广东 四川 甘肃 全国

文盲

3630 2113 5450 3487 6029

2579 2926 3612

小学

5650 4054 7055 5756 8395

5096 4096 5731

初中

8699 5211 8911 6317 11496 5871 4811 7204

高中

9290 5528 9871 6684 11501 5853 4631 7658

中等职业教育 9178 6099 9843 6990 12626 6566 5597 8118

大专 11729 7391 11386 7686 14396 7496 5430 9374

大本及以上 12246 7229 12736 8512 15376

9121 6897 10488

平均9460.75 5590.1 9499 6774 11942.5 6366.9 4982.7 7773.2

三、教育对收入影响的定量分析

利用收入函数法可以估计受教育者的明瑟收益率和边际收入。明瑟收入函数的形式如下式所示:

即为劳动者i多受一年教育的边际收入。

根据已有数据对公式(1)估算的明瑟收益率结果见表7。表中各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5的T检验。由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城镇居民的明瑟收益率为6.4%,也就是说每增加劳动者一年受教育水平, 可提高个人收入6.40%。从地区来看,中部地区的明瑟收益率最高,为6.66%,东部和西部接近,均为6.24%强。

表7 受一年教育的平均收益率(明瑟收益率)(%)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

常数项 7.455

7.886 7.282 7.120

受教育年限 6.404E-02

6.243E-02

6.659E-02 6.247E-02

市场经历 4.119E-02

4.460E-02

3.567E-02 4.826E-02

市场经历平方-5.017E-04 -7.329E-04 -3.747E-04-5.951E-04

R[2]值 0.151

0.146 0.165 0.208

F值 605.87

176.34 195.46262.85

注:表中每一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

利用已有数据,根据公式(3 )估算的劳动者受教育的边际收入结果见表8。由表中可以看出,就全国平均而言, 劳动者多接受一年教育平均可以多收入441元/年。表中的结果还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规律,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教育的边际收入也越高。如广东劳动者教育的边际收入为656.88元/年,而经济最不发达的甘肃仅为248.13元/年。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

表8 受教育的边际收入(单位:元)

北京辽宁浙江 湖北

常数项-575.99 -558.591238.361435.04

受教育年限 546.251 360.462506.250281.788

市场经历295.213 131.174226.233141.539

市场经历平方-4.623-0.734 -3.663-1.579

R[2]

0.1880.150 0.107 0.074

F值 87.602

88.236 60.398 38.618

广东 四川 甘肃全国

常数 -1479.0 -460.60-42.958-483.57

受教育年限 656.880 367.207248.125441.081

市场经历499.552 175.640124.006233.146

市场经历平方-8.147

-1.790 -0.490 -2.839

R[2]

0.1060.138 0.282

0.096

F值 62.220

86.259 180.492 36.260

四、我国城镇家庭的教育支出及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

家庭教育支出是指家庭为其子女求学而支付的各种费用。这里根据教育支出所涵盖的范围将其分为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总教育支出四类。

基本教育支出是指受教育者应支付的最起码的教育支出,它包括学费、杂费、托幼费、学前班费、学校指定的教材及参考资料费、校服费、文具费、为求学而支出的食宿费及其它费用。

扩展教育支出是指基本教育之外的家教支出、补课费、各种开发智力的培训班支出、课外书籍费用、各种与求学有关的辅导班费用等。

选择性教育支出是指为学生择校而支付的费用,包括为子女入学而支付的捐集资、择校费等。

总教育支出则是指扩展教育支出加上选择性教育支出减学生获得的教育资助。

(一)学生和家庭的教育支出

根据样本统计结果,表9列出了分级的和总的学生平均教育支出。 由表9可知,小学和初中教育支出相对较低,大专和大本及以上较高。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基本教育支出远高于普通高中学生的基本教育支出,但总教育支出的差距没有那么大了。这主要是由于普通高中学生的选择性教育支出较高。城镇小学和初中的平均杂费分别为322.62元和533.44元,分别占其基本教育支出的47.86%和54.01%。 也即是说其杂费支出约占基本教育支出的一半。

表9 分级教育和总的演平均教育支出(单位:元)

基本教育支出 扩展教育支出

小学674876

初中998

1283

普通高中1394 1694

中等职业教育 2305 2538

大专2850 3098

大本及以上4252 4454

总平均 1208.8 1457.4

选择性教育支出 总教育支出

小学 720945

初中 1203 1417

普通高

2362 2019

中等职业

1826 2738

大专 1286 2991

大本及以150 4196

总平均 1297.11581.6

注:选择性教育支出计算了有该项支出(即不为0 )的学生的平均值。

表10和表11分别给出了分省市的各级学生的基本教育支出和总教育支出。表中数据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省市,小学和初中的基本教育支出也越高。广东省小学的基本教育支出达到了甘肃省的2.9倍。 但到了高中阶段,不论是普高或是职高,省市间的基本教育支出差距就相对缩小了。到了大本及以上阶段,即使是基本教育支出最高的广东省也只是最低的甘肃省的1.64倍。所以教育程度越高,不同省市间的基本教育支出的相对差别越小。从总教育支出水平看,也有与基本教育支出类似的趋势。

表10 分省市的基本教育支出(单位:元)

北京

辽宁

浙江

湖北

广东 四川

甘肃

小学 955526

6885721101 638379

初中1281667

9179941436 953605

普通高中1298

1310 1367

19691523 1365

701

中等职业教育 2251 2076 2005

17973238 2650

1780

大专 3342

1147 5284

19064229 3752

2632

大本及以上 4114.6 3260 4338

35475845 4455

3570

总平均1623.4 928.4 1117.4 1225.4 1785.9 1083.9 658.1

表11 分省市的各级教育的总教育支出(单位:元)

北京

辽宁

浙江

湖北

广东

四川

甘肃

小学 1490

9959306331410931

527

初中 1818

994

14701240

2061

1361

931

普通高中

2346

1662

18422372

2655

1932 1003

中等职业

2567

2417

26552212

3701

3375 2051

大专 3344

1440

54592156

4093

4030 2762

大本及以上 4131

3305

41283604

5832

4220 3345

总平均 2115.1 1311.8 1509.9 1439.0 2311.6 1462.4 890.7

家庭教育支出的统计可由学生教育支出求得,即将一个家庭中所有学生的教育支出相加即可。这里不再赘述。

(二)我国城镇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

计算教育支出负担率平均的公式如下:

1

n E[,i]1

n E[,i]

P=──∑────或P'=───∑────

(5)

n i=1 I[,i]

n i=1 G[,i]

式中,P或P'是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平均,E[,i]是第i个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或第i个家庭某个子女求学的教育支出,I[,i]是第i 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G[,i]是第i个家庭的全部支出,n为抽样家庭数。

当教育支出是以一个家庭总的教育支出计算时(包括全部子女的教育支出),得到的是总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当以家庭某个子女的教育支出计算时,得到的是家庭对这位子女的教育支出负担率。计算单个子女教育支出的目的在于计算各级教育支出的家庭负担率。

1.总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平均

这里只计算基本教育支出和总教育支出负担率,计算结果见表12。根据显著性检验,负担率指标在各省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辽宁省负担率最高,浙江和广东最低。一般可以认为收入越高的省市,教育支出负担率相应越低。由表12还可以看出,以家庭支出计算的负担率P'要低于以家庭可支配收入计算的负担率P。 这主要是因为家庭的全部支出包括了现金支出和借贷支出,它一般高于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2.各级教育的教育支出负担率平均

以家庭单个子女的教育支出为基准可以计算出分级的教育支出负担率,计算结果见表13和表14。表13和表14分别给出了分省市各级教育家庭基本教育支出负担率和各级教育总教育支出负担率。

显然,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越大。如就全国平均而言,大本及以上的基本教育支出负担率为18.97%, 而小学的基本教育支出负担率仅为4.45%。从省市间的比较来看,小学和初中阶段基本教育支出负担率差别小于其它教育阶段。差别最大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如甘肃比浙江高出11.84个百分点。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五个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育支出负担率高于大专阶段,这说明对于家庭而言,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育支出成本过高(见表13)。

省市间各教育阶段总教育支出负担率的差异更大。这里不再赘述(见表14)。

表12 分省市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

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平均(%) 家庭平均教育支出负担率(%)

基本教育支出 总教育支出 基本教育支出

总教育支出

P

P'

P

P'

PP'P P'

北京

8.13

8.22 10.34 10.34

7.637.45

9.87 9.65

辽宁

8.13

6.93 11.23 9.707.656.51 10.84 9.22

浙江

5.26

4.63 6.94

6.105.204.41 7.03

5.95

湖北

7.69

6.52 9.12

7.708.427.19 9.93

8.48

广东

6.86

6.27 8.98

8.206.485.88 8.62

7.63

四川

8.11

7.27 10.83

9.707.746.81 10.43

9.17

甘肃

7.70

7.18 10.26

9.597.236.21 9.76

8.38

全国

7.38

6.64 9.62

8.666.685.88 8.73

7.69

表13 分省市各级教育家庭基本教育支出负担率情况(%)

北京

辽宁

浙江

湖北

广东

四川

甘肃 全国

小学

4.94

4.77

3.42

4.23

4.64

5.13

4.02 4.45

初中

6.60

5.40

4.64

6.17

5.47

7.51

6.47 6.02

普高

6.12 10.99

5.94

9.85

5.97

9.50

6.57 7.86

中等职业 11.80 16.24

8.90

12.44 9.75 20.52 20.74 13.84

大专

15.91 8.16

19.63 12.41 13.15 14.19 16.07 13.34

大本及以上17.40 32.93 22.31 14.55 15.08 22.96 14.55 18.79

平均

8.00

7.86

5.31

7.44

6.38

7.90

6.74 7.06

表14 分省市各级教育家庭总教育支出负担率(%)

北京

辽宁

浙江

湖北

广东

四川

甘肃 全国

小学7.17

8.44

4.48 4.695.86

7.03 5.59 6.16

初中9.16

7.84

7.12

7.85

7.89 10.66 9.70 8.59

普高

10.10 14.34

8.05 12.24 10.19 13.55 9.22 11.09

中等职业 13.31 18.67 11.18 14.85 10.83 25.12 22.98 16.01

大专

15.52 10.11 20.54 13.97 12.50 14.96 16.81 14.16

大本及以上17.78 33.91 20.58 14.17 15.35 21.85 13.63 18.97

总平均 10.22 10.86 7.018.79

8.34 10.55 8.97 9.21

由于总教育支出负担率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的现实,故省市间的差异越大,说明各省市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越不均衡。各级教育的总教育支出负担率反映了我国城镇家庭负担子女接受各级教育的实际负担率。可以认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负担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大专和大本及以上教育的实际负担率还是比较高的。

3.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及恩格尔系数的比较

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食物支出都是一个家庭的基本支出。当食物支出所占比例较高时,可能会影响到教育支出,也可能二者比例均高,从而造成家庭支出经济负担过重。为此,本文计算了反映家庭食物支出比例的恩尔系数,并将其与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了比较(见表15和表16)。

表15 不同省市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比较

恩格尔系数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平均(%)

(%) 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

总教育支出

北京39.97 8.13 10.35 10.34

辽宁49.22 8.13 10.47 11.23

浙江44.37 5.26 6.67 6.94

湖北47.20 7.69 8.79 9.12

广东47.48 6.86 7.66 8.98

四川49.97 8.11 9.84 10.83

甘肃49.57 7.70 9.73 10.26

东部45.98 6.09 7.18 8.00

中部48.15 7.90 9.59 10.11

西部49.80 7.93 9.79 10.58

全国平均47.10 7.38 8.96 9.62

表16 按人均收入分组比较恩格尔系数和教育负担率

家庭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基本教育支出

(元) (%) 负担率(%)

最低收入户2105

72.07

9.92

其中更低收入户1821

81.31 11.20

低收入户 2916

58.86

9.21

中等偏下户3729

51.67

8.41

中等收入户4932

45.73

6.94

中等偏上户6525

40.30

6.13

高收入户 8436

35.77

6.76

最高收入户

12674

28.82

4.91

合计 5648

47.10

7.38

扩展教育支出 总教育支出

负担率(%) 负担率(%)

最低收入户12.0012.58

其中更低收入户13.5513.56

低收入户 10.9512.20

中等偏下户10.1810.25

中等收入户 8.71 9.24

中等偏上户 7.47 8.14

高收入户

8.05 9.79

最高收入户 5.83 6.35

合计

8.96 9.62

表15结果表明,除北京市情况特殊外,其它省市的恩格尔系数与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之间基本呈正向变化关系,即恩格尔系数高的省份,其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也高。

从收入分布看,不同收入阶层的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支出负担率存在显著差异。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收入分组法,将有子女上学的家庭按人均收入由低到高排列后以家庭户数分成八组,发现教育支出负担率与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正向变化(见表16)。这说明,我国城镇家庭的经济收入越低,其教育支出负担和食物支出负担越重。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家庭教育总支出负担率之和已超过70%,次低收入的另外20%的家庭的这一数值也超过了60%。对于这40%的家庭而言,进一步增加教育支出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五、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不同省市间的劳动者人均收入差异较大。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省市劳动者人均收入较经济欠发达省市的人均收入高。东部省市的劳动者人均收入远远超过中、西部省份。

2.教育程度对居民收入有较大的影响。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应的收入也越高。

3.教育的边际收入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边际收入亦越高。这说明教育对人均收入的影响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4.不同阶段的教育支出是不同的,教育层次越高,教育支出就越大。

5.各省市间的教育支出差别较大。就同一级教育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市,其教育支出也越高。

6.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基本教育支出负担率为7.38%,总教育支出负担率为9.62%。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低。

7.教育层次越高,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也越高。

8.各教育阶段省市间的教育支出负担率有较大差异。一般而言,经济收入越高的省市,尽管其家庭教育支出额较高,但其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家庭总支出更高,故其教育负担率相应越低。

9.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家庭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同向变化。

10.经济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和次低的另外20 %的家庭食物支出和教育支出负担率之和过高,负担过重。

(二)政策建议

1.应充分重视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差距问题。差距的扩大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并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也会影响到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缺乏资助其子女上学的经济能力。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家庭因经济特别困难,也难以支持其子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这将会影响到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根本目标。

2.应实行适当的教育收费补偿政策,低收入家庭的各种支出负担较大,仅食物支出和教育支出两项负担已压得他们难以喘息,故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免去这些家庭子女的杂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应适当减免部分学费甚至全部费用,或者采取教育贷款、勤工助学等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3.应当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支持作用,扶持其教育的发展。增加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助于减少这些地区经济困难家庭的集资办学负担,减轻其负担,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本文的研究仅限于城镇居民,没有包括农村的数据。另外,本研究所用的数据为横断面数据,缺乏时序数据,故未能对家庭收入和教育支出及其负担率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  ;  ;  ;  ;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负担率与教育支出研究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