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科研体系--“八五”学习与全面发展心理问题综合研究成果综述_心理学论文

素质教育的一种科研体系——《学习与全面发展关系的心理学问题综合研究》“八五”成果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心理学论文,八五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课题是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项目,该课题的研究宗旨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素质。它是以全面开发大脑功能为基础的一项综合性的研究,“综合性”体现在:它不是纯心理学的研究,而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跨学科的横向整体化研究;它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纵向整体化研究;它不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是把学术研究和探索直接为实践服务的科研体制问题相结合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我们在当前教育科学整体化研究的趋势中所做的一种尝试。

本课题是总课题的一项基础性研究,总课题是我们承担的原国家教委“九五”重点项目《素质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实践和技术的综合研究》的基础研究。它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探索研究,是经过近20年理论准备、实验研究和各种形式的社会调研逐步形成的。总课题是由几个基础性子课题组成的,最初的两个基础性课题分别作为国家级的教育科研“六五”和“七五”项目的子课题。1991年,第三个(也就是本课题)基础性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原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现在,虽然本课题还需要不断完善,但它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素质教育》科研体系。(详见图1、图2)

下面,从这个体系结构的三个层次概述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理论探索层次

(一)素质概念的界定

1.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素质是指以大脑为核心的人的身心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综合水平。“全面”是指身心的整体;“和谐”是指结构的协调;“主动”是指对自身身心活动的自我调控。三者的有机组合构成了素质的全部。“发展的综合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现有的水平(显能)、潜在的水平(潜能)以及自我调控的水平(“反思”功力)。素质并非固定不变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是一种可以自我调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综合发展水平。

这样的界定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出发的,因此它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潜在性三个特点。如用机器与产品关系类比目前流行的关于组成“素质”概念中各种要素的话,那么,身心方面的要素就好比是“机器”(“身”是机器,“心”是机器的功能),而德智体诸方面的要素则好比是“产品”。两者的关系十分清楚,“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具体实施:我们把这概括为着眼点、着力点和着手点。

本研究的“着眼点”就是促使以大脑为核心的身心的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在此,我们提出着眼于学习的“机器”,这是不是说要排除作为学习产品的知识、技能呢?当然不是。因为在修理学习“机器”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学具为载体,而且还要以各种知识、技能为载体;不仅教学生学会修理自己的学习机器,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更好地、更轻松愉快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逐步达到挖掘大脑潜能、学会学习和促进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的“着力点”是挖掘以大脑为核心的身心的潜在能量。现代人类学、脑科学、生理学、人体科学和心理学等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人类自身蕴藏着两种巨大的互相联系的潜在能量——生理和智慧的潜能,这两种潜能竟有90%以上至今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提高教与学双方素质的科学根据,就是人类自身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深层的含义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的发展,而全面发展的第一层含义是唤醒自然历史过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包括生理、心理素质),使之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本研究的“着手点”是教学生学会自己认识、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机器”,即从训练大脑的“反思”功力着手。这里所说的“反思”,它不同于哲学上的“反思”概念,又不同于日常概念所说的“反思”,我们是借用哲学上“反思”这个名词,赋予它新的含义。在本研究中,“反思”是指主体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认识、监控和调节的功能。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3.如何实现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最大特点是以学具这个“物化”工具的各种形式的操作为基础,通过“操作——‘反思’——迁移”的模式逐步实现的。具体做法是通过3·3·3学具的基础训练题型、学会学习题型和社会适应性题型的操作,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训练各种学习器官功能、学会使用自己的学习器官、学会学习、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而这些正是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础,尤其是通过3·3·3学具训练培养的大脑“反思”功力,这是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保证和原动力。与此同时将以上各种训练的效果及时迁移到学习、其它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去,逐步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大脑全面开发的探索: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以全面开发大脑为基础的。这里,“全面开发”有三层意思:一是以大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潜能的全面开发,身心潜能的全面开发是大脑全面开发的基础;二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全面开发,因为左右两半球虽有分工不同,但是它们在实际运转过程中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偿的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三是大脑三个层次的全面开发,大脑的三个层次是指现有水平(显能)、潜能水平(潜能)和自我调控水平(“反思”功能)。在全面开发大脑功能时,首先要调整大脑现有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大脑的潜在能量,而以上两步又是以调动主体的自我监控能力实现的。这样做就便于把全面开发大脑的设想落到实处。

为便于操作,我们还提出了“智能基本功”的概念。它是由以下三种功力有机组成的:手、眼、耳、口、身、脑协调活动的功力;选择最佳策略的功力;“反思”功力,它们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和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内涵。

(三)提出了一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师生双方素质的理论构想,即:“学习—反思—全面发展”的理论框架;“整体—过程—反思”的方法体系;“行前思—行中思—行后思”的反思模式。这种构想已经并正在被大量的基础性实验与应用性实验所验证。

二、技术研制层次

(一)1991年发明“多功能系列智能学具”(即“3·3·3…系列智能学具”),1994获国家发明专利。

关于这套学具的设计,国内同行专家的鉴定意见是:“3·3·3学具,设计非常完善,这套学具是前所未有的,有独创性,是本课题理论和方法的物化,是最重要的研究工具,又是开展本课题应用性实验的工具,同时这套学具既测查和训练智能基本功的功力,又可训练手、眼、耳、口、脑协调活动的功力,同时又能发展左右脑的功能,改变了过去重左脑、轻右脑的生理心理的旧观念。”

“学具看来简单(仅有27块几何体,2套故事图片),但它据以设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学具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的思考极为深刻,加上测题通过提供实物、图形和符号刺激的变化和有序而巧妙的编排,却能测知复杂而潜在的多种智能,这是研制者十多年来决心为教育事业作贡献而艰苦思索和刻意求新的结果,也足以反映研制者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

(二)编制了学具操作题型。根据人类学习活动的三种思维成份和三种思维方式,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我们编制了三类基本题型,即实物、图阵和符号题型。又根据实际训练的需要,经过浓缩和精选编制了三类基础训练题型,即身心基础训练题型、学会学习训练题型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题型。上述各种题型的多种形式的操作,将看不见的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具体化和外化。正如同行专家的鉴定意见所述:“它们模拟、演示了人类个体思维发展的丰富、生动过程,并将看不见的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具体了’……能够了解大脑内部活动,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大脑是一个黑箱,现代科学还未能找到打开这个黑箱的钥匙,只能从行为来推断这个黑箱里装的什么东西。认知心理学进了一大步,利用人的出声思维,了解人脑在想什么,再用机器来模拟,所谓产生式。我认为用‘物化’,你们所发明的观点,能将看不见的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具体化’,那是了不起的贡献,……”

(三)运用3·3·3智能学具研制成功两套儿童智能量表(2-3岁和4-6岁)。

《中国3·3·3智能量表(ⅠⅡ)研制出的这套常模数据不仅可以作为编写实验教材和评估实验效果的标准,而且它将为3·3·3学具推向社会和进入家庭开辟广阔的前景,与国内外流行的一些智力量表相比,这两套量表无论在测量的目的和内容上,还是题目的测训程序的设计上,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1.它不是单纯的测查,而是把测查和训练结合在一起。在测查中训练,在训练中测查,这主要体现在题目系列的台阶性和前后关联性,以及展开完成题目任务过程和展开提高过程的程序上。

2.它采用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尤其注重过程方面的指标,两套量表的“过程分”占总分的46%。

3.它不单测训“智能基本功”的原初水平,而且同时还探测了潜能,即:探测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或经自己练习可能达到的水平(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主要体现在多次操作、演示后操作和提示后操作这三种测查程序的设计上,以及采用“提高率”这个指标上。

对此,国内同行专家的鉴定意见是:“3·3·3智能学具与智能量表的研制是一种创新。以往的智能测量通常测的是认知方面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而本学具所测的是从事学习及任何智能活动所需要的综合基础功力,其中选择策略的功能和反思的功力是国外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新近才涉足而未见有量表的方面。因此这是一种前沿式的新尝试。”“它不仅可作为智能测查训练及领悟规律的工具,还可以作为实验研究(如教学如何和能否提高潜能,或各种教学方案的有效性等)的量具或各种交流探讨教育问题的媒介。这是一份我国自己独创的较完备、较可靠而有实用价值的综合智能量表”。

三、应用研究层次

(一)提出了应用研究的模式:操作—“反思”—迁移。

如何把学具操作中所获得的效果迁移到其他各科的教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这是课题的最终目的,而迁移的关键问题是大脑“反思”功力的培养。“反思”功力是在操作的全过程中得到训练的,同时又反作用于操作的全过程使其得到更大的效果。而这种“反思”功力又将在迁移中具体运用,在运用中不断增强。就是在这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中达到课题的最终目的,实现“教为了不教”,获得终生受用的效果。

(二)总结出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立体教学体系。

1.立体教学体系概念的界定:“立体教学体系”是以全面开发以大脑为核心的人体潜能,提高学生(儿童)、教师和家长三方面素质为宗旨的,它是以3·3·3操作题型、各科教学内容及各项活动为载体的,并以训练“反思”功力为主线的,充分调动各种内外因素以达到在相同时空内取得最佳教与学的效果的一种素质教学体系。

2.立体教学体系的三个模式:

(1)题型操作模式(详见《“学习与全面发展”技术通论》P88-119)

独立操作以寻找操作的最佳方法——通过“演示—模仿—讨论”学会操作的最佳方法。——运用最佳方法进行“综合—快速”训练。

(2)教学活动模式

激活认知兴趣——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加强“反思”环节。

(3)“反思”模式

行前思——行中思——行后思

关于“反思”问题的阐述可参阅《“学习与全面发展”技术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版)。

3.立体教学体系的三类操作是:外部操作和内部操作;个人操作和集体操作;有学具操作和无学具操作。操作的有效方法是:操作—体验—体现。

(三)应用性实验初见成效

关于本课题的实验效果请参阅我们新近出版的专著《“学习与全面发展”应用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的效果篇(P193-514)和实验论文集《理解与探索》,我们选登了幼儿园、中小学、师范院校、特殊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写的论文、实验报告、个案、收获体会等。

以上成果实际上概述了一个研究素质教育问题的科研体系,为了简明起见,我们将这种研究体系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化”,即物化、简化和立体化。“物化”是指根据总课题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一套学具,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共同操作,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看不见的规律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及教与学的方法,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使人们在不同层次上各自不仅认识到而且可以体验到各种形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从中悟出道理并迁移到各自的教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学具理解为是一本“无字的书”。“无字书”的寓意是蕴含在操作过程之中的,它不是通过文字或说教传授给师生的。因此,读的方式主要是操作,掌握的过程主要是体验,读“书”的效果主要是体现,即表现在师生素质的提高中。在这里,知和行统一在这个实践过程之中了。“简化”是指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这是因为科学不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里的“简化”包括:课题理论的“简化”;课题材料的“简化”;普及推广内容的“简化”。“立体化”是指它的体系结构是立体的;它的效果是立体的;它的体制是立体的。

标签:;  ;  ;  ;  ;  ;  ;  

素质教育科研体系--“八五”学习与全面发展心理问题综合研究成果综述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