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化学成分研究

虎杖化学成分研究

一、虎杖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春晓,王珊珊,陈淑静,王媛,李晋,常艳旭[1](2022)在《虎杖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虎杖Polygoni Cuspidati Rhizoma et Radix在中国已有数千年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历史,可用于改善腹泻、咳嗽、黄疸、炎症、闭经、烧伤和高脂血等症状。虎杖化学成分包括醌类、二苯乙烯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表明,虎杖可用于治疗炎症、糖尿病、痛风、癌症、病毒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尤其对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性疾病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系统地总结了近几年虎杖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角度展开了综述,为虎杖药用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也为虎杖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王敏,徐杰,王晶,杨娜,柳航,葛卫红[2](2022)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同时测定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的高分辨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 建立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氧化白藜芦醇、2, 3, 5, 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同时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 1.7 μm)色谱柱, 以乙腈-0.1%甲酸为二元梯度洗脱系统, 梯度洗脱, 流速0.2 ml/min, 高分辨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用于定量分析。结果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在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及重复性RSD均小于5%, 回收率在96.28%~103.23%范围内。10批样本中虎杖苷含量最高, 其次是白藜芦醇和大黄素, 大黄酚和氧化白藜芦醇含量较低, 在个别批次中未实现定量测定。不同批次间待测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同时定量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的UPLC-Q/TOF-MS方法简便、准确, 可为虎杖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佘瑶瑶[3](2021)在《湖北省虎杖资源初步调查及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湖北省内虎杖资源进行初步调查,了解省内虎杖野生资源的分布情况,调研省内栽培虎杖的种植面积与产量,了解省内市场需求量,为虎杖产业合理有序发展提供参考。同时,通过药材常规检查,建立指纹图谱,测定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检测药材重金属量,综合评价湖北省虎杖药材的质量,遴选优质种质资源。探讨主成分含量与颜色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测定水分和浸出物的定量模型用于药材相关指标的快速检测,旨在为虎杖药材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走访与实地考察初步调查湖北省内虎杖野生资源及栽培现状。2.通过测定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对虎杖药材质量进行常规评价。3.通过建立虎杖HPLC指纹图谱,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评价虎杖药材的综合品质。4.通过ICP-MS、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虎杖药材及其生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运用相关分析,进行虎杖药材和生长土壤的重金属安全性评价及分析虎杖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特征。5.通过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对校正集样品进行扫描、分析与建模,建立测定水分和浸出物的定量模型。6.通过色差仪对虎杖粉末进行色差值测定,与虎杖主要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虎杖野生资源在湖北省各地区均有分布,产地较为分散,主要分布于十堰、黄冈、恩施、宜昌等地,海拔5~1860米均有分布。目前湖北省虎杖栽培面积达4.78万亩,现每3年为一个采收期,可产干货5.74万吨,主要集中在十堰市房县、黄冈市英山县。其中以十堰房县栽培面积最大,达2.07万亩。湖北省两家虎杖提取物白藜芦醇加工企业虎杖干品年需求量2万吨,需求相对稳定,处于供需平衡状态。2.78批虎杖药材含水量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达到药典标准。总灰分有16批药材超过限量值,7批酸不溶性灰分超过限量值。3.虎杖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9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比对指认了5个化合物,相似度在0.628~0.996,生长年限、采收时间及产地不同导致虎杖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显示,大黄素-8-β-O-D葡萄糖苷和白藜芦醇为虎杖野生品和栽培品的差异性化合物。4.36批虎杖土壤与虎杖药材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黄冈英山南河镇薛家畈村以及黄冈英山顾家农业虎杖样品中Cd含量超过0.3mg·kg-1,其他地区重金属含量均达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虎杖对生长土壤中的Cd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生产中应当引起重视。5.采用内部交叉检验法建立NIRS法快速测定虎杖中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模型,水分和浸出物的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分别为90.88、96.15。对预测集进行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10、0.9847。6.虎杖中3种蒽醌类成分与颜色指标值L*(代表颜色亮度)、E*ab(总色差值)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一定程度上,L*和E*ab值越小,3种蒽醌类成分含量越高。结论:黄冈蕲春(YS-31)相似度仅为0.628,当遗传距离较大时,始终能单独聚为一类。1年生虎杖指纹图谱相似度较低,为0.671,聚类结果显示湖北省内虎杖多数栽培品和野生品聚为一类,说明野生品和栽培品整体差异不明显,偏最小二乘法显示大黄素-8-β-O-D葡萄糖苷和白藜芦醇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后续需进一步验证。不同产地虎杖药材存在较大差异,常规检查、指纹图谱综合得分、含量测定结果与药材重金属检测综合结果显示房县军店、荆州松滋、英山龙潭畈村等地所产虎杖质量较优,可作为初步筛选出的优质种源。虎杖种植过程中应当注意产地土壤中Cd含量的监控。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建立的模型,同时测定虎杖中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具有可行性,为虎杖及其制剂快速和无损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色差仪测定虎杖粉末色差值,可以预测虎杖中3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朱映睿[4](2021)在《虎杖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症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1]。虎杖饮片传统加工方式是将虎杖药材软化后进行切制,虎杖新鲜药材含水量较高,依靠自然条件干燥需要较长时间,且在干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药材霉变;虎杖药材在水软化处理过程中会造成有效成分流失。目前虽然也存在产地趁鲜切片的加工方式,但其中涉及到的关键加工工艺参数均没有规定。上述因素严重影响了饮片质量。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以虎杖为研究对象,开展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优选虎杖饮片一体化生产工艺,并与传统加工的虎杖饮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饮片的质量与药效的异同。1.虎杖饮片一体化加工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对虎杖净制、切制、干燥方法及工艺进行了优选。最终确定的一体化工艺为:取虎杖新鲜药材,用18倍水量,洗涤3次,转速45r/min,每次洗涤30s的参数对虎杖进行洗涤。洗净后,将虎杖干燥至含水量约为35%~45%时切制。切制后采用60℃烘干的方法干燥,干燥时间7h,摊铺厚度3cm,干燥过程中翻动一次。2.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质量对比研究参照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内容,对两种加工方式饮片的性状、颜色、水分、灰分、浸出物和含量测定等项目进行了检测,除了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的两种成分还增加了白藜芦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测定,对两种工艺的饮片进行全面的质量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两种饮片性状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其中传统饮片颜色较一体化饮片稍深;(2)两种饮片的检查项和鉴别项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3)两种不同方式生产的饮片中五种成分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一体化饮片虎杖苷和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高于传统饮片,白藜芦醇、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则传统饮片中较高,并且虎杖苷和白藜芦醇在虎杖一体化饮片中的总含量明显高于传统饮片。采用HPLC法对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指纹图谱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虎杖一体化饮片指纹图谱匹配到17个共有峰,虎杖传统饮片匹配到13个共有峰,两种饮片共同匹配到11个共有峰。两种饮片的指纹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虎杖一体化与传统饮片药效对比研究选择抗氧化和抗炎的药理作用作为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比较研究的评价指标。通过DPPH、ABTS、超氧基、羟基等自由基清除实验及还原活性测试实验对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饮片均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虎杖一体化饮片的活性较好。通过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体外模型,结果表明虎杖醇提物显着地抑制了LPS诱导的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m RNA水平的升高,并且一体化饮片醇提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效果略优于传统饮片。4.虎杖储藏条件与保质期的考察研究对虎杖鲜药材的储藏条件和虎杖一体化饮片稳定性的研究发现,虎杖鲜品储存在5天内时,药材的成分损失较小,到达15天时,5种活性成分和浸出物损失都较大。铝箔袋和透明袋两种包装的虎杖饮片在考察期内外观性状无明显变化。除大黄素的含量有微小增多外其他有效成分及浸出物的含量均有所下降,且铝箔袋较透明袋包装相比有效成分的含量下降较少,但两种包装下的饮片在考察期内检测指标均符合规定。

徐雪君[5](2021)在《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制备与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文献研究黄葵四物方是用于治疗慢性肾病的中药复方,本章对黄葵四物方处方进行了基础分析,包括处方组成及方解,并对黄葵四物方中各单味药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归纳总结,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章节还对当前治疗慢性肾病的中西药物进行汇总分析,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背景。二、黄葵四物方提取、纯化工艺研究黄葵四物方包含黄葵、虎杖、姜黄和黄芪四味中药,其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黄葵四物方治疗慢性肾病药效确切,接下来将对其工艺进行优化。(1)当前优化提取工艺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正交设计实验可以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其高效、快速、经济。本章节实验首先对单因素溶媒浓度、溶媒倍数以及提取时间进行考察,根据单因素结果设计正交实验,以黄葵四物方中代表性化学成分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杨梅素、槲皮素、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姜黄素为指标性成分,并将指标性成分含量和浸膏得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黄葵四物方最优提取工艺。结果发现:黄葵四物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60%乙醇10倍量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5h。(2)中药复方浸膏得率普遍偏高,若要直接做成制剂,用药剂量较大,给患者服药带来一定的困难,并导致患者依从性不好,因此对浸膏进行纯化显得尤为重要。大孔树脂在纯化中药方面被广泛应用,其可以在减少浸膏得率的同时,富集有效成分,因此接下来将在最佳提取工艺的基础上,分别从大孔树脂型号、上样量、上样液浓度、洗脱剂浓度、洗脱剂体积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结果可得:黄葵四物方的最佳纯化工艺是以HP-20型大孔树脂作为纯化树脂,提取药液浓度为1g/mL进行上样,每g树脂上样量为1.5g(干燥提取物),用80%乙醇进行洗脱,4倍柱体积(BV)洗脱即可。三、黄葵四物方提取物的质量研究黄葵四物方由黄葵、虎杖、黄芪和姜黄四味药组成,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不一,中药复方在成型之前必须对原药材质量进行把控,故本章实验将在提取纯化工艺优化的基础上针对黄葵四物方提取物的质量进行研究,对黄葵四物方药材质量进行把控,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本章内容主要建立了黄葵四物方中黄葵、虎杖、姜黄、黄芪四味药材的TLC鉴别方法;建立了黄葵四物方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并指认化学成分;建立黄葵四物方中化学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果显示:(1)根据药典规定,通过TLC对黄葵四物方中各味药材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各味药材的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均显示相同斑点,但是斑点颜色深浅不一,即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2)接下来通过HPLC建立了复方的指纹图谱,对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比对,指认出13个化合物,后续根据指认的化学成分对复方进行了含量测定,发现,复方中大部分成分含量相近,部分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如姜黄中的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故在对姜黄药材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避开成分含量较少的产区,为黄葵四物方的制备挑选最佳药材。四黄葵四物方成型工艺研究本文前期已经对黄葵四物方的提取工艺、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提取物的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章按照新药研究技术规范要求,对黄葵四物方的成型工艺进行考察。首先是对剂型的选择,由于颗粒剂载药量大,携带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我们选择将黄葵四物方制成颗粒剂。接下来分别从辅料的选择、辅料比、物料比、烘干时间和烘干温度考察其颗粒剂成型工艺,结果显示: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最优工艺为:物料比即清膏:糊精:淀粉=1:1:1,烘干温度为80℃,烘干时间为60 min。后期对其包装材料进行选择,最终确定以颗粒剂常用的药用复合膜(聚酯/镀铝聚酯/聚乙烯药用复合膜)作为本品的内包装材料。剂型工艺的确定为黄葵四物方后续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五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质量研究为控制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质量,确保其质量稳定性,本章建立了黄葵四物方颗粒质量标准,并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首先建立了 TLC鉴别方法,并采用TLC方法对制剂中黄葵、虎杖、黄芪和姜黄进行鉴别;采用HPLC建立黄葵四物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并对制剂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最终为黄葵四物方颗粒建立了可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葵四物方颗粒制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是:称取黄葵、虎杖、姜黄和黄芪四味药材,加入10倍量的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5小时,合并提取液,并将其浓缩至1.0g/mL,制备得到黄葵四物方提取物。然后以HP-20作为纯化树脂,药液浓度为1g/mL进行上样,每g树脂上样1.5g(干燥提取物),用4BV的80%乙醇进行洗脱,再次将纯化药液浓缩,得到黄葵四物方纯化物。加入糊精、淀粉,按照清膏:糊精:淀粉=1:1:1混匀,制软材,过二号筛制粒,于烘箱80℃,干燥60min,取出放凉后,用一号筛和五号筛整粒,用药用复合膜(聚酯/镀铝聚酯/聚乙烯药用复合膜)包装,灭菌,即得成品。

唐荣霜[6](2021)在《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虎杖始载于《名医别录》,传统记载虎杖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症,现代研究也表明虎杖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理论,通过构建药物-基因-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对生物系统进行分析,从而预测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的方法。本论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以期为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为虎杖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实验方法:一、通过TCMSP、TCMID、BATMAN-TCM、Phram Mapper数据库筛选虎杖的活性成分并预测活性成分的靶点;从Drug Bank、TTD、Dis Ge NET、Gene Cards、OMIM数据库收集RA的疾病靶点;然后应用Venny 2.1.0软件筛选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靶点;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Omicshare平台呈现富集结果;最后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二、以MH7A细胞为疾病研究模型,通过CCK-8法研究不同浓度的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作用24 h、48 h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不同成分作用不同时间的IC50值。通过ELISA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探究了不同成分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8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结果:一、利用数据库共筛选到14个虎杖活性成分,346个活性成分靶点,690个RA的疾病靶点;通过构建韦恩图,得到122个交集靶点;拓扑分析发现关键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等;通过构建PPI网络,筛选得到20个关键靶点;GO功能分析发现其BP、CC、MF主要与炎症反应、细胞外间隙、细胞因子活性等有关;KEGG通路分析发现主要与TNF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有关。然后构建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所以本研究选择了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这6种活性成分和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行后续的实验验证。二、(1)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表明,这6种活性成分均能抑制MH7A细胞的增殖(P<0.01或P<0.05),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除大黄素、虎杖苷外,其余各成分48 h的IC50要小于24 h,这表明大多数成分在48h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更强。(2)ELISA实验表明,这6种活性成分均能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8的分泌(P<0.01);槲皮素能抑制TNF-α的分泌(P<0.01),其余5种成分对TNF-α的分泌具有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6种活性成分对IL-6的分泌具有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实验表明,这6种活性成分对TLR4、NF-κB p65、p-p65、IκB-α的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论: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等,其具有抑制MH7A细胞增殖,减少炎症因子分泌和对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趋势,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于洁[7](2020)在《虎杖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转化虎杖苷的研究》文中提出中药虎杖含丰富的虎杖苷,利用生物转化技术将其转化为白藜芦醇是制备天然白藜芦醇产品的有效方法。但常见的提取法受限较多,环境污染大,可利用微生物转化法转化虎杖苷获得白藜芦醇。本文从虎杖中筛选出可高效转化虎杖苷获得白藜芦醇的内生真菌,并对培养条件,β-葡萄糖苷酶的转化条件以及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以虎杖苷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平板,从虎杖中分离筛选出四株生长良好的内生真菌,分别编号为HZ001、HZ002、HZ003和HZ004;考察四菌株细胞和发酵液转化虎杖苷的性能,并对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体细胞生物转化试验结果表明,HZ001和HZ004可有效转化虎杖苷生成白藜芦醇,摩尔转化产率均可达100%,而HZ002和HZ003菌体细胞转化体系中未检测到白藜芦醇;发酵液生物转化结果表明,HZ001、HZ003、HZ004发酵液转化虎杖苷生成白藜芦醇的摩尔转化产率分别为55%、40%、38%。结果表明,HZ001和HZ004转化虎杖苷生成白藜芦醇的性能最强,其主要靠胞内酶发挥作用。菌株鉴定结果表明,HZ001和HZ002分别归属为Aspergillus aculeatus和Penicillium georgiense,HZ003和HZ004则均归属为Aspergillus flavus。(2)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考察转化条件对虎杖内生真菌Aspergillus aculeatus HZ001转化虎杖苷生成白藜芦醇的影响。结果表明,PBS(磷酸)缓冲液的p H为6.5,底物浓度为0.1 g/L,温度为30℃,孢子接种量为1 g,转化时间为48 h,转化率可达到95%。(3)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方法对Aspergillus aculeatus HZ001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氮源为硝酸钠,浓度为0.2%;碳源为蔗糖,浓度2.5%;初始p H 7、温度28℃、细胞用量8%、装液量125 m L、培养时间96 h、转速为150 r/min,实验结果为931 U/m L;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温度29.12℃、初始p H 6.92、摇床转速148.36 r/min,其理论值为1134.4 U/m L;为实验方便,选择温度29℃、初始p H7、摇床转速148 r/min,测得酶活1025.4 U/m L;经响应面优化与单因素实验结果相对比,优化效果达到23%。(4)以水杨苷和虎杖苷为底物,考察虎杖内生真菌Aspergillus aculeatus HZ001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以虎杖苷为底物时,在最适温度60℃、最适p H5.7的条件下,Mg2+、Ca2+的抑制作用最明显,SDS、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和EDTA四种抑制剂对该酶活力具有抑制作用,催化反应的米氏常数Km值为6.993 mmol/L,Vmax值为22.988μmol/(m L?h);以水杨苷为底物时,在最适温度60℃、最适p H4.8的条件下,Fe2+可以促进该酶催化,Co2+等离子明显抑制该酶催化。EDTA抑制作用最明显酶活仅有10%左右。催化反应的米氏常数Km值为2.571 mmol/L,Vmax值为0.594μmol/(m L?h)。

曹俊杰[8](2020)在《化痰止咳散安全性与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视,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威胁加剧,环境保护政策的收紧,逐渐在兽药市场中催生了一个无抗生素的兽用的中草药保健领域。中兽药具有低污染,易分解,理念先进,适用症状广泛,安全有效,毒副作用低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商业潜力的药物。化痰止咳散是一种新型兽用保健中草药,主要中药成分包含人参、虎杖、黄芩、半夏、桔梗、茯苓,方剂组成参考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苏饮,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动物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进行化痰止咳散的临床前实验研究。为今后化痰止咳散在兽药的临床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在化痰止咳散毒性研究中通过急性毒性实验与最大耐受量实验来计算化痰止咳散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与最大耐受剂量,从而考量化痰止咳散的急性毒性;通过亚慢性毒性实验来检测化痰止咳散对动物的亚慢性毒性。通过氨水引咳实验、小鼠气管段泌酚红实验、豚鼠磷酸组胺引喘实验来评价化痰止咳散的止咳、化痰、平喘能力;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甲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实验,来评价化痰止咳散的抗炎消肿能力;通过家兔退热实验、大鼠酵母致热实验,来评价化痰止咳散的退烧效果;通过体外抗内毒素实验来评价化痰止咳散在体外中和内毒素的能力;通过清热化瘀实验,来评价化痰止咳散的清热化瘀能力。最后实验结果表明,化痰止咳散半数致死量大于5000mg/kg,根据中国农业部兽药评审中心编辑的《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汇编》《新兽药一般毒性实验要求》中毒性判断标准,可视为无毒物质。化痰止咳散在30 d的亚慢性毒性实验中,没有大鼠中毒死亡,对实验大鼠进行血液指标检测、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病理组织切片检测均没有发现中毒现象。化痰止咳散可以有效抑制氨水引咳小鼠2min钟内的咳嗽次数,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化痰止咳散可以增加小鼠气管酚红分泌量,增加小鼠排痰。化痰止咳散可以降低磷酸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反应的严重性,延长哮喘潜伏期;可以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廓肿胀程度,可以抑制甲叉菜胶导致的大鼠足趾肿胀;可以降低内毒素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和干酵母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可以降低体外大肠杆菌内毒素的含量;可以减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家兔模型的凝血功能亢奋,减少第二次大肠杆菌脂多糖攻毒后家兔体内淤血,降低二次注射后血浆中纤维蛋白含量、降低乙醇凝胶实验阳性率、缩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家兔模型血浆复钙时间。

张云婷,黄晓,陈运中,李军德,余坤[9](2020)在《虎杖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深入了解虎杖中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机制,该综述通过对近年来中外文献对虎杖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梳理出虎杖的蒽醌类、萘醌类、二苯乙烯类、黄酮类、其他化合物等成分90余种,对其生物合成过程涉及的合成酶基因进行总结,并重点探讨虎杖二苯乙烯类、蒽醌类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深入了解虎杖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以期为虎杖药材的品质提升及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刘欢[10](2020)在《基于体内过程的茵陈蒿汤和祛湿化瘀方治疗肝病药效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茵陈蒿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三味中药组成,主治湿热黄疸,是中医临床上保肝利胆的常用方剂。祛湿化瘀方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临床验方,主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由茵陈、栀子、虎杖、田基黄、姜黄五味中药组成。两个复方的药效已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得到了验证,但由于药效成分不明确,使得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无法深入,也难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本文采用体内外结合的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研究策略,在对复方提取物及大鼠口服提取物后体内(门静脉血、肝脏及外周血等)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及体内过程研究(包括体内代谢、药代动力学、靶组织分布等)基础上,锁定了在体内达到一定暴露量的主要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并通过细胞和动物模型进行活性筛选和药效验证,初步阐明了复方的主要药效成分群。同时,利用网络药理学手段对茵陈蒿汤和祛湿化瘀方中可进入体内的成分进行作用靶点和通路分析,初步建立起复方入体成分-靶点-疾病的作用网络,为深入研究两个方剂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代谢研究采用HPLC-Q-TOF-MS/MS技术对正常大鼠和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的门静脉血、肝脏和外周血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从代谢角度研究肝损伤状态是否会对茵陈蒿汤的体内代谢过程造成影响。从正常大鼠的含药门静脉血、肝脏和外周血样品中鉴定出10个原型成分,包括有机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和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木脂素酚类化合物4-羟基苯乙酮,香豆素类化合物东莨菪内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京尼平苷,单萜类化合物4-羟基-2,6,6-三甲基-1-环己烯羧酸和Jasminodiol,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和大黄素。通过对六种结构类型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解析和归纳,从正常大鼠体内鉴定出26个茵陈蒿汤的代谢物,其中门静脉血中25个、肝脏中9个、外周血中22个。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包括水解、脱羧、脱羟基、氧化、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酯化,其中69%的代谢物为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酯化代谢物。肝损伤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体内的原型成分与正常大鼠一致,而代谢物略有差别。与正常大鼠体内的代谢物相比,从肝损伤大鼠的门静脉血中检测出27个代谢物,多出的2个代谢物为芦荟大黄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大黄酚的硫酸酯。在肝损伤大鼠的肝脏中鉴定出7个代谢物,比正常大鼠少了2个(京尼平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大黄酚葡萄糖苷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肝损伤大鼠的外周血中鉴定出22个代谢物,数量与正常大鼠相同,但有3个代谢物结构不同,少了2个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脱羟基代谢物和1个京尼平的硫酸酯,同时多了2个蒽醌类二相代谢物(芦荟大黄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大黄酚的硫酸酯)和1个咖啡酸的甲基酯。从上述定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仅对茵陈蒿汤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的数量和部分结构产生了较小的影响,而并未改变进入体内的原型成分。2.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肝组织分布及主要成分的肝保护活性研究在上述系统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HPLC-QQQ-MS/MS方法对茵陈蒿汤提取物及体内(门静脉血、肝脏、外周血)的原型成分和一个代谢物(京尼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五个原型成分和京尼平能够在生物样品中被准确定量,五个原型包括京尼平苷、绿原酸、大黄酸、4-羟基苯乙酮、大黄素。在茵陈蒿汤提取物中,京尼平苷的含量最高(以1计),其他成分含量顺序依次为绿原酸(0.47)、大黄酸(0.01)、4-羟基苯乙酮(0.01)和大黄素(0.001)。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京尼平苷也是体内多部位暴露量最高的成分,但是其他成分的体内暴露量与提取物的含量顺序并不一致。例如,提取物中含量第二位的绿原酸在门静脉血和外周血中暴露量仅排在第三位且低于京尼平苷暴露量的10%,在肝脏中未检测到。大黄酸在门静脉血、外周血和肝脏中的暴露量均排在第二位,但其在提取物中的含量仅为京尼平苷的1%,且大黄酸在外周血中的暴露量高于门静脉血,提示其他蒽醌类成分可能通过肝脏代谢转化为大黄酸。对比正常动物和肝损伤动物体内化合物的暴露量发现,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会导致肝脏中大黄酸、4-羟基苯乙酮和大黄素的的暴露量降低约50%(P<0.001),这表明肝损伤会对茵陈蒿汤中部分成分的靶器官暴露量产生显着影响。前述对茵陈蒿汤体内成分的定性分析表明,正常动物和肝损伤动物体内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数量和种类差别不大,但定量分析显示部分成分在肝损伤动物体内尤其靶器官中的暴露量显着降低,提示对体内体外中药成分的研究不能只做定性,应定性定量同时进行,定性可以为定量奠定基础,但很多情况下定量往往更重要。对体内具有一定暴露量的六个成分进行细胞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六个化合物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受损细胞的活力(P<0.01)及SOD水平(P<0.05),降低受损细胞的LDH水平(P<0.01);除了大黄素之外,其余五个化合物均可以显着降低受损细胞的AST和ALT水平(P<0.05)。在肝损伤大鼠模型上,体内暴露量最高的两个化合物京尼平苷和大黄酸均可以显着降低肝损伤大鼠的血清AST和ALT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体内过程研究(尤其是体内多部位定量分析)锁定的京尼平苷和大黄酸两个化合物经细胞活性筛选和动物药效验证具有显着的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确定为复方茵陈蒿汤主要的药效成分。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茵陈蒿汤的肝保护作用机制针对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肝脏中检测到的6个原型成分及血中活性成分同时也是君药茵陈的质控成分绿原酸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建立了194个潜在作用靶点之间的PPI互作网络,并筛选出结点数最多的65个关键作用靶点。通过对这65个关键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发现,相关性最高的信号通路包括癌症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信号通路、乙型肝炎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以及肝纤维化等均有密切的关系,且京尼平苷、大黄素、大黄酸、东莨菪内酯、绿原酸五个化合物均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发挥活性,提示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茵陈蒿汤的肝保护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祛湿化瘀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大鼠体内外代谢研究利用HPLC-Q-TOF-MS/MS技术,从祛湿化瘀方水提物中鉴定出66个成分,主要包括有机酸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二苯乙烯类、蒽醌类和萘酚类等六种结构。在对主要原型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解析归纳基础上,对大鼠口服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后的门静脉血、肝脏和外周血的原型和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4个原型成分,包括茵陈中的三个有机酸类化合物(绿原酸、4-羟基苯乙酮、对羟基苯甲酸),栀子中的两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京尼平苷),虎杖中的两个萘酚类化合物(决明酮硫酸酯)、两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虎杖苷、白藜芦醇)和四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等),以及田基黄中的一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同时分析鉴定出34个代谢产物,二相代谢是其主要的代谢途径,同时羟基化和氢化分别是大黄素和白藜芦醇在体内最主要的一相代谢反应。此外,通过体外大鼠肠道菌代谢研究发现,绿原酸、环烯醚萜类糖苷、蒽醌类糖苷、二苯乙烯类糖苷、黄酮类糖苷等均可以在肠道菌的作用下快速水解,生成的代谢产物如咖啡酸、大黄素、白藜芦醇、槲皮素等也可以被继续代谢,表明肠道代谢在祛湿化瘀方的体内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研究明确了祛湿化瘀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并确定了复方中能够进入体内的14个原型成分以及主要的代谢物,为下一步定量分析提供了化学基础。5.小鼠单次及连续口服祛湿化瘀方的药代动力学、肝组织分布及抗NAFLD活性研究对祛湿化瘀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六个主要成分的含量高低顺序为京尼平苷(以1计)、虎杖苷(0.29)、京尼平龙胆双糖苷(0.17)、大黄素-8-O-葡萄糖苷(0.15)、绿原酸(0.11)、槲皮苷(0.06),其余成分的含量均低于京尼平苷的5%。考虑到NAFLD药效模型常采用小鼠建立,同时需连续多次给药,因此采用小鼠研究单次及连续口服祛湿化瘀方后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和肝肾组织分布。不管是单次还是连续口服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小鼠的外周血、肝脏和肾脏中暴露量最高的均是京尼平苷。单次给药时,小鼠外周血中除京尼平苷以外的八个成分(虎杖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绿原酸、大黄素、白藜芦醇、4-羟基苯乙酮、京尼平、槲皮素)的暴露量总和仅为京尼平苷的5%;肝脏中暴露量最高的五个成分为京尼平苷(以1计)、白藜芦醇(0.24)、大黄素(0.11)、槲皮素(0.07)、虎杖苷(0.04);肾脏中暴露量最高的五个成分为京尼平苷(以1计)、京尼平龙胆双糖苷(0.03)、白藜芦醇(0.02)、大黄素(0.02)、4-羟基苯乙酮(0.01)。与单次给药相比,连续给药小鼠肝脏中白藜芦醇和槲皮素的暴露量分别显着下降了83%(P<0.01)和36%(P<0.05);肾脏中大黄素的暴露量提高了75%(P<0.01),白藜芦醇的暴露量则显着下降了58%(P<0.01),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京尼平苷和京尼平的暴露量也有降低(P<0.05)。另外,连续多次给药对外周血和肝脏中白藜芦醇的药时曲线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导致其曲线中的双峰消失。综合以上结果发现,不管是单次给药还是连续多次给药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后,小鼠体内特别是靶器官中暴露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是京尼平苷、大黄素和白藜芦醇。京尼平苷本身在提取物中的含量是最高的,同时提取物中含量第三位的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也可以在体内转化成京尼平苷。大黄素和白藜芦醇在提取物中的含量很低,根据前述代谢研究结果,体内的这两个成分应该分别是由提取物中含量第四位的大黄素-8-O-葡萄糖苷和第二位的虎杖苷脱糖代谢生成的。综合考虑上述体内外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我们最终选择京尼平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虎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和绿原酸五个成分配伍,在NAFLD小鼠模型上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这五个成分组合可显着降低NAFLD小鼠肝脏中的TG含量(P<0.01),抑制肝脏脂肪沉积和变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肝保护活性。6.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通过对祛湿化瘀方中进入体内的14个原型成分和一个主要活性代谢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建立了祛湿化瘀方入体成分-作用靶点-NAFLD三者之间的系统网络,网络中的关键靶点包括PTGS2、CASP3、MMP1、EGFR、MAOB、TNF、MMP2和PTPN1。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祛湿化瘀方抗NAFLD的通路主要包括代谢疾病相关通路、癌症相关通路、病毒感染的肝脏疾病、系统免疫及信号转导相关通路。这些初步结果提示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为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部分线索。

二、虎杖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虎杖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虎杖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醌类
    1.2 二苯乙烯类
    1.3 黄酮类
    1.4 苯丙素类
    1.5 酚类和酚酸类
    1.6 甾体类和萜类
    1.7 其他成分
2 药理活性
    2.1 抗病毒
        2.1.1 抗冠状病毒虎杖中多种成分已被证实具有
        2.1.2 抗艾滋病毒
        2.1.3 抗肝炎病毒
        2.1.4 抗肠病毒
        2.1.5 抗其他病毒
    2.2 抗炎
    2.3 抗氧化
    2.4 抗癌
    2.5 抗菌
    2.6 抗糖尿病
    2.7 抗痛风
    2.8 神经保护
    2.9 雌激素样作用
    2.1 0 血管生成作用
    2.11其他
3 毒性研究
4 结语与展望

(3)湖北省虎杖资源初步调查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湖北省虎杖资源初步调查
    1.虎杖在湖北省内的资源分布调查
    2.结果
        2.1 湖北省内虎杖野生资源分布现状
        2.2 湖北省内虎杖栽培现状及市场需求
    3 小结
第二章 虎杖药材的常规检查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水分测定
        2.2 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2.3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3 小结
第三章 虎杖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湖北省虎杖样品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提取溶剂选择
        2.2 检测波长选择
        2.3 色谱条件
        2.4 溶液的制备
        2.5 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学考察
        2.6 虎杖指纹图谱构建及相似度评价
        2.7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2.8 基于化学计量学方法的虎杖药材分析与比较
    3 小结
第四章 虎杖药材重金属含量及其生长土壤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土壤重金属测定方法
        2.2 虎杖药材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2.3 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2.4 药材重金属质量评价
        2.5 虎杖对重金属的吸收特征
    3 小结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虎杖中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
    1 仪器及试药
    2 方法
        2.1 水分测定
        2.2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2.3 近红外光谱采集
    3 实验结果
        3.1 校正集和验证集样品的选择
        3.2 NIR校正模型
        3.3 模型验证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基于色差原理分析虎杖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虎杖样品中5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2 虎杖样品色泽测定
        2.3 相关性分析
        2.4 回归分析
    3 讨论
结语
    1.主要研究成果
    2.创新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1.文献综述 虎杖本草考证及品质研究进展
        2.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4)虎杖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虎杖一体化加工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评价指标的测定
        2.1 水分含量测定
        2.2 灰分的测定
        2.3 醇溶性浸出物测定
        2.4 虎杖五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3 虎杖饮片一体化加工工艺研究
        3.1 净制
        3.2 切制
        3.3 干燥
        3.4 一体化加工工艺验证
        3.5 中试研究
第二章 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质量控制指标比较研究
        1 性状
        2 颜色测定
        2.1 仪器
        2.2 测定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4 样品色泽的测定
        2.5 结果
        3 薄层鉴别
        3.1 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
        3.3 结果
        4 检查及浸出物
        4.1 方法
        4.2 结果
        4.3 结论
        5 虎杖五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5.1 仪器与试剂
        5.2 方法与结果
        6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5 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指纹图谱比较
        3 讨论
第三章 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作用的对比研究
    1 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3 小结
    2 虎杖一体化饮片与传统饮片抗炎活性比较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虎杖储藏条件与保质期的考察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虎杖鲜药材稳定性研究
        2.1 方法与结果
        2.2 讨论
    3 虎杖一体化饮片的稳定性研究
        3.1 样品制备
        3.2 环境因素对虎杖质量的影响研究
        3.3 饮片的加速稳定性研究
        3.4 饮片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3.5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虎杖的炮制方法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制备与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处方组成及方解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第三节 临床治疗慢性肾病药物使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葵四物方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提取工艺研究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纯化工艺优化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葵四物方提取物质量研究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提取物薄层鉴别分析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提取物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葵四物方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第一节 黄葵四物方剂型选择及工艺路线的初步拟定
    第二节 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成型工艺研究
    第三节 黄葵四物方颗粒处方工艺确定及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葵四物方颗粒剂质量研究
    1.性状鉴别
    2.黄葵四物方颗粒薄层色谱鉴别
    3.指纹图谱
    4.含量测定
    5.本章小结
附:黄葵四物方颗粒剂质量标准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2.1.1 虎杖的传统认识
        1.2.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概况
        1.2.1.3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
        1.2.1.4 虎杖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5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1.2.1.6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概况
        1.2.2.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
        1.2.2.2 网络药理学常用的数据库和软件
        1.2.2.3 网络药理学的应用
        1.2.2.4 网络药理学存在的不足
        1.2.3 TLR4/NF-κB信号通路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内容流程图
第二章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数据库和软件
        2.1.1 数据库
        2.1.2 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虎杖活性成分的筛选
        2.2.2 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2.2.3 RA疾病靶点预测
        2.2.4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2.2.5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2.2.6 PPI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筛选
        2.2.7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8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3 实验结果
        2.3.1 虎杖活性成分的筛选
        2.3.2 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2.3.3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靶点预测
        2.3.4 虎杖活性成分治疗RA的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2.3.5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2.3.6 PPI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筛选
        2.3.7 GO功能富集分析
        2.3.8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3.9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H7A细胞培养及虎杖有效成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3.2.2 细胞培养
        3.2.3 DMSO对 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2.4 虎杖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DMSO对 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4.2 虎杖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虎杖有效成分分子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4.2 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3.1 实验方法
        4.3.1.1 细胞总蛋白提取
        4.3.1.2 蛋白浓度测定
        4.3.1.3 SDS-PAGE电泳
        4.3.1.4 转膜
        4.3.1.5 免疫反应
        4.3.1.6 显色
        4.3.1.7 凝胶图像分析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虎杖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转化虎杖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虎杖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
        1.1.1 虎杖简介
        1.1.2 虎杖的化学成分
    1.2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1.2.1 白藜芦醇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2.2 白藜芦醇的生理功能
        1.2.3 白藜芦醇的制备途径
    1.3 β-葡萄糖苷酶
    1.4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
        1.4.1 植物内生真菌的概况
        1.4.2 植物内生真菌在生物转化的应用
    1.5 立题依据和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转化虎杖苷虎杖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植物材料和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材料的消毒
        2.3.2 菌株的初筛
        2.3.3 菌株的复筛
        2.3.4 菌株鉴定
        2.3.5 HPLC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虎杖内生真菌筛选结果
        2.4.2 内生真菌复筛
        2.4.3 菌株的形态鉴定
        2.4.4 菌株DNA的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虎杖内生真菌HZ001细胞转化虎杖苷条件的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菌株和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培养及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3.3.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3.3.3 培养基组成条件优化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孢子接种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3.4.2 转化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4.3 转化pH对转化率的影响
        3.4.4 底物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4.5 转化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虎杖内生真菌HZ001产β-葡萄糖苷酶发酵条件优化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菌株和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菌株孢子悬液的制备
        4.3.2 菌株的摇瓶培养
        4.3.3 粗酶液的制备
        4.3.4 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的测定
        4.3.5 单因素实验
        4.3.6 培养条件的响应面实验设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4.4.2 培养基成分优化
        4.4.3 培养条件的优化
        4.4.4 响应面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虎杖内生真菌HZ001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菌株和培养基
    5.3 实验方法
        5.3.1 液体摇瓶培养
        5.3.2 粗酶液的制备
        5.3.3 β-葡萄糖苷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5.3.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4.2 虎杖内生真菌HZ001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酶学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化痰止咳散安全性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医对呼吸道疾病的认识与治疗
        1.1.1 中医对呼吸道疾病的认识
        1.1.2 中医对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方法
    1.2 化痰止咳散主要药物成分研究
        1.2.1 人参
        1.2.2 虎杖
        1.2.3 黄芩
        1.2.4 半夏
        1.2.5 桔梗
        1.2.6 茯苓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化痰止咳散的安全性评价
    2.1 化痰止咳散急性毒性实验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化痰止咳散亚慢性毒性实验
        2.2.1 实验器材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化痰止咳散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2.3.2 化痰止咳散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化痰止咳散的药效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实验器材
        3.1.2 主要实验药品试剂
        3.1.3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止咳、化痰、平喘实验
        3.2.2 抗炎实验
        3.2.3 退热实验
        3.2.4 体外抗内毒素实验
        3.2.5 清热化瘀
    3.3 实验结果
        3.3.1 止咳实验
        3.3.2 抗炎实验
        3.3.3 退热实验
        3.3.4 体外抗内毒素实验
        3.3.5 清热化瘀实验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虎杖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化学成分
    1.1 醌类成分
    1.2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1.3 黄酮类化合物
    1.4 其他化合物
2 虎杖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
    2.1 白藜芦醇生物合成
        2.1.1 苯基丙烷路径生物合成机制
        2.1.2 苯基丙烷生物合成路径的合成酶基因
    2.2 蒽醌类生物合成
    2.3 糖苷类生物合成
3 展望

(10)基于体内过程的茵陈蒿汤和祛湿化瘀方治疗肝病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思路与方法
        1.1.1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筛选方法
        1.1.2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药效验证
        1.1.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中的应用
    1.2 茵陈蒿汤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祛湿化瘀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4 本文立题依据及研究目标
第2章 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代谢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过程
        2.2.1 药材与试剂
        2.2.2 仪器与分析条件
        2.2.3 茵陈蒿汤提取物制备
        2.2.4 动物实验
        2.2.5 样品处理
        2.2.6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建立
        2.3.2 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体内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鉴定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及主要成分的肝保护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1 实验过程
        3.2.2 实验结果
    3.3 茵陈蒿汤主要成分的肝保护活性研究
        3.3.1 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茵陈蒿汤的肝保护作用机制
    4.1 前言
    4.2 实验过程
        4.2.1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的作用靶点分析
        4.2.2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作用靶点的互作网络分析
        4.2.3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的信号通路预测
    4.3 实验结果
        4.3.1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的作用靶点和蛋白互作网络
        4.3.2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的通路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祛湿化瘀方主要成分及大鼠体内外代谢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过程
        5.2.1 药材与试剂
        5.2.2 仪器与分析条件
        5.2.3 祛湿化瘀方提取物的制备
        5.2.4 动物实验
        5.2.5 体外肠道菌代谢实验
        5.2.6 样品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祛湿化瘀方提取物成分分析
        5.3.2 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分析
        5.3.3 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在体外大鼠肠道菌孵育系统中的代谢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祛湿化瘀方在C57小鼠中单次和连续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及主要成分抗NAFLD活性研究
    6.1 前言
    6.2 祛湿化瘀方在C57 小鼠中单次和连续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6.2.1 实验过程
        6.2.2 实验结果
    6.3 祛湿化瘀方主要成分的抗NAFLD活性研究
        6.3.1 实验过程
        6.3.2 实验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
    7.1 前言
    7.2 实验过程
    7.3 实验结果
        7.3.1 祛湿化瘀方入体成分治疗NAFLD的作用靶点
        7.3.2 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通路分析
    7.4 小结与讨论
全文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虎杖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虎杖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梁春晓,王珊珊,陈淑静,王媛,李晋,常艳旭. 中草药, 2022
  • [2]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同时测定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含量[J]. 王敏,徐杰,王晶,杨娜,柳航,葛卫红.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01)
  • [3]湖北省虎杖资源初步调查及质量评价[D]. 佘瑶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虎杖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D]. 朱映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5]黄葵四物方颗粒剂的制备与质量研究[D]. 徐雪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D]. 唐荣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虎杖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转化虎杖苷的研究[D]. 于洁.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8]化痰止咳散安全性与药效学研究[D]. 曹俊杰. 吉林大学, 2020(01)
  • [9]虎杖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进展[J]. 张云婷,黄晓,陈运中,李军德,余坤.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8)
  • [10]基于体内过程的茵陈蒿汤和祛湿化瘀方治疗肝病药效物质研究[D]. 刘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0(07)

标签:;  ;  ;  ;  ;  

虎杖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