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_生态环境论文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与自然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已成为当代社会四大显性危机。这种危机使得文明社会的发展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和陷阱,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经过反省和探索,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人类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新思路和新理论悄然兴起,并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其间关系协调发展的理论可追溯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阐释,其要点有:“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之和谐发展呢?本文就这一问题做如下几点思考。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系统发展观

联合国发表于1987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一个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93年联合国又对此作了重要补充:“一部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大系统。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人为核心,形成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五大子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人与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系统图

这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包含三个方面含义:其一,在人与资源方面,人类要发展,首先必须取得维持生存的所需。历史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以后,人与资源的矛盾便显露出来,到了近代,这一矛盾日趋复杂。地球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资源短缺、资源消耗不合理、不平衡。若想达到持续的发展,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消耗资源,在维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应该积极地转向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从废物中获得能源,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其二,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对自然界均衡状态的破坏已经达到了严重的地步,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以及许多生物物种的消失等。这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并且是不可逆的。因此,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和试金石。人们从自然环境的破坏、地球生物圈失衡的惨重代价中进行着深刻的反思,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以行动保持与创造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的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三,在人与社会和经济方面,人们要增强人口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需求意识,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进而形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

综上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这一发展观为人们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要求人们不能仅仅从社会经济形态的更迭来看待历史,更重要的是从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角度看待社会发展。

二、树立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

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作用和权利,并对人与社会发生影响,人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伦理权利。它要求人们必须树立一种新的全球性伦理观念,并发扬光大,去解决世界性的环境和生态失衡问题。人作为自然的产物,自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然而人类从大自然走出来。组成了人类社会,就具有与大自然不同的一系列活动,尤其是现代人,成了大自然的统治者,这是客观形成的,但必须改变与大自然的对立关系,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应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自然界有其发展规律,就如所有的生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一样,自然界也要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因此,人类就不能不考虑它的这种权利。自然界的任何生态系统均处在一种平衡状态,即处在和谐状态,所有毁坏自然界的行为将导致其平衡的失调。正确的做法应是根据它们具体的生存情况和平衡状态,来行使我们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权利。人类、社会、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由于人的活动常有社会性,并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为此就要建立一种伦理和谐气氛,并且分析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生态伦理观是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而不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然保护主义。它不仅明确强调自然界的基本权利,而且紧密地与人类联系起来,其伦理的实质正是寻求各方利益的交叉和平衡。而自然界的伦理权利更多地带有被动性质,缺乏主动的特征。因此,对自然界的伦理观念,要求人类更多地带有自觉的性质和长远的观点,按照生态伦理观念的要求,给自然环境以充分的自由权利,并使这种权利得到保障,自然环境就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给人类的回报也将是丰厚的。这也是一条客观规律,然而当今时代如果人们只顾眼前利益,与其背道而驰,便会造成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正反经验告诉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要讲生态文明,要有生态伦理观念,自觉地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共同环境,极少数人破坏自然环境就要影响到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利。如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过程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陆圈所造成的危害,已构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威胁。我国一些地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而忽视自然环境保护,工厂的“三废”污染了大气和水体,给整个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责任在于破坏环境的少数人,他们只顾获取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自然环境和他人的生存权利;他们不仅缺乏生态伦理观念,而且违背了环境道德。环境道德是人们同自然交往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社会舆论用来判断和评价人们涉及环境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的标准。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人人都加以保护,这个家园才能兴旺发达。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要求,所以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应当成为人类的美德。

三、加强立法工作。以法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规范与制定有关的法律,二者缺一不可。众所周知,法律并不等于道德,法律是强制的道德,道德是自觉的法律。法律是道德的下限,法律秩序的确立可以为道德秩序的确立提供坚强的后盾。守法是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得不到有效的惩治,即使想惩治,有时却缺少可以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要求国际社会,并通过各国政府制定有关的法律。加强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用法律去制裁各种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只有把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纳入法制轨道,才会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与环保意识,这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有力保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还会不断发生新的矛盾,因此,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完善已有法规的基础上,迅速制定新的法规,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发展。

四、加强全民的文化素质教育,积极、合理地应用先进科学技术

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发展,就要抛弃传统的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它强调在地球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资源的平等配置。为了实现这一人类崇高的战略构想,必须加强全民的文化素质教育,使其领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懂得生态伦理观的含义及环境道德的意义。从本质上说,其目的均是倡导与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实现这一伟大战略构想,需要人类从多方面长期努力奋斗,而加强全民文化素质教育则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人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要素,要营造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气氛,提高人的环境道德意识,深入而广泛地开展全民环境道德教育,使人们摆正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摆正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等,不再去干那种仅仅为自己或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多数人生存权利的缺德事。因此,通过对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素质教育,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道德观念,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工程。

无论是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重大生态失衡,预防、控制与治理环境污染,发展森林、增加绿被、改善生态环境,还是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各个方面,都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绿色农业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是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有力的保障。但是,人们务须牢记,任何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是“双刃剑”,不能只注意它的正面效应,而忽视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积极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依据是否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否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对科技加以正确、合理的利用,为人类造福。同时,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应树立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大自然观,运用多种学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探讨自然事物的方方面面,把握自然事物的有机联系,形成对自然事物的整体、全面、系统化的知识(即规律),并以此作为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认识基础。

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自然界是养育人类的“自然之母”,人口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是否能够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的全球性问题。由于目前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处在进一步工业化阶段或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当高,全球人口的增长十分迅速。人口增长导致相关问题的出现,如粮食供给不足,资源消耗过快以及就业难等问题。所以对于能动的人类社会而言,首先必须做到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从数量上控制人口出生率,掌握好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增长的协调关系;从质量上,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把握好人口的生育质量,才能求得人类自身发展的协调,才能最终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加强生态与环境的立法,提高人类文化素质,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真、善、美和谐统一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标签:;  ;  ;  ;  ;  ;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