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发展保持了9%的增长率, 西北地区相应地也有着较快的发展势头,无论是全国还是西北地区,从发展规模和速度看,都是创世界历史记录的。全国和西北地区199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各达68593.8亿元和3178.9亿元,各比1978年增长了17.93%倍和13.94倍。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西北地区还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和矛盾,而这些因素和矛盾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可以说既是相互推动着,又相互困扰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突出的表现在:
(一)人口素质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应具有适度的人口。60年代中期以来,西北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快,1996年西北人口比1949年和1978年各增长了1.91倍和0.32倍,全国仅为1.26倍和0.26倍。同年西北地区粮食产量比1949 年和1978年各增长了2.13倍和1.09倍,全国各为3.46倍和0.66倍。西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32‰,比全国自然增长率10.42‰高出1.9‰。 西北地区科技人员为6.91万,仅占全国的11.55%,居全国六大区末位。 自60年代中期以来,西北地区人口增长过快,这不但抵消了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效益,而且引起了对耕地粮食等方面的压力和各种不合理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从而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西北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5,超过全国的平均数。人口数量的盲目增长和人口素质较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自然资源因素
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矿物与石化原料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必然会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和速度。经计算全国的耕地、森林、草原和淡水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3%。14.3%、32.2%和28.1%。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西北地区人均耕地、森林、草原和水资源与全国人均统计比较见下表:
从表中可看出,大西北除人均草原面积较高外,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仅略高于全国人均占有量,而森林面积人均占有量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西北地区的重要矿产资源,例如有色稀有金属镍、铂、铼等矿,化工原料如盐类(包括钾盐、池盐、镁盐等),人均占有量虽然较高,但目前开发程度低。同时各类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尤其是对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分布规律尚未勘探清楚。这也是直接制约本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按 总 量 统 计
资源类别西北地区
单位西北地区全国
占全国的
%
耕地面积 万亩17101.95142456.35
12.01
森林面积 万亩12000.00192945.00
6.22
草原面积 万亩183000.00
600000.00
30.50
水资源亿立方米
2235.00 28124.007.95
按 人 均 占 有 量 计 算
资源类别西北地区
单位 西北地区全国 与全国的
比较(倍数)
耕地面积 亩/人 1.96 1.16 +0.69
森林面积 亩/人 1.38 1.58 -0.15
草原面积 亩/人 21.02 4.90 +3.29
水资源
立方米/人 2566.61
2297.92
+0.12
1996年全国人口为122389万,西北地区为8708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和《中国自然资源手册》(1990年)的统计资料计算。
(三)生态环境因素
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基础,倘若生态环境持续遭受破坏,不仅会使资源枯竭,还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活和生存,使社会和经济发展失去基础。西北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和缺乏统一开发利用与治理的规划,致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绿洲荒漠化,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形成的。据统计,西北荒漠化面积达10820多万亩, 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40.89%。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例如甘肃省境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16690万亩,占境内黄河流域面积的76.68%,占全省总面积的24.90%。如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210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9%,每年约有50000吨泥沙注如入黄河,而尤以陕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身生态环境就比较脆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以及长期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就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而更加严重地制约着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着居民生活水平的质量提高。
(四)投资因素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投资金额的多寡对其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996年西北五省区社会固定总投资为1088.20亿元,仅占全国的4.74%,人均1249.6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77.13元)33.43%,次于华东、中南、华北、东北和西南区,居全国六大区末位。同年按国民经济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计算,西北地区为538.45亿元,仅占全国的6.25%,居全国末位。其中第一、二产业为314.95亿元,仅占全国的8.2 %,居末位。投资金额之少是影响西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二、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曾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根据总目标的要求,结合西北地区当前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其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党的十四大又指出:“计划生育工作决不能放松,必须确保实现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坚持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由此可见,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西北地区不论大中城市还是广大农牧地区要进一步宣传和坚定贯彻我国的人口计划政策,把经济增长与人口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结合起来;把计划生育和家庭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从控制人口着手,合理调整人口与农业、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了适应今后的知识经济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教育,采取多种渠道努力培养各种专门技术人才。开放人才交流市场,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协作。要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机体,使人才层出不穷。要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惩治行业不正之风等。使西北地区人民不仅在物质上而且也要在精神上适应社会主义社会高效率发展的要求,从而以高水准的人口素质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二)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治理保护的关系
西北地区今后发展的战略,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具体特点,选择节省资源、注重内涵开发、实施总体调控、大力保护环境、实施生态建设的总方针。同时,要不断地使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型经济向资源优势型经济转化,而且要使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与积极治理、有效保护相结合。
为了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和缓解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1 )必须坚持资源勘探超前先行的基本原则,摸清矿产资源的储量,分布规律,为部署21世纪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走资源节约型发展经济的道路。(3)要将区内外, 国内外的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发挥本区的资源优势,弥补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要对资源的开采和引进之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权衡损益。同时,要重视以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替代对资源的过度消耗。(4)制定各类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法规, 使各类资源能够得到有序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竭力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增加资金投入,强化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01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要给西部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并加大投入。这对解决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农业科技建设和农业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这三个方面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支撑点”;对工业的投入主要用于能源工业(煤炭、石油、电力)、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电力工业是推动工业发展的“支撑点”。为了确保工农业的投入,要在西北工农业等税种中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工农业建设。同时,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坚持谁投入,谁使用,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特别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个人的积极性。
(四)加强领导,切实搞好环境的综合治理
西北地区虽然地广人稀,发展潜力巨大,但今后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和经济对环境的支持能力。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深层结构入手,改善系统运行机制及状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全区各省、各个层次、各部门,以及全体人民普遍重视本地区环境的承载力。换言之,就是要在满足本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又要维护和保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需要;要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所以,西北各省区要加强领导,切实搞好环境的综合治理。首先,将西北地区看作一个整体,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向、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相关环境资源的输入、转移、分配和使用进行总体把握和全过程分析,弄清制约或将会制约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从而制定出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战略决策。其次,要从西北地区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及生产力布局入手,遵循生态规律,对各小区进行资源配置,使各省区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相互协调并得以保护,切实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最后,西北各省区要针对各行业的具体情况,本着科学的态度,对产品及生产工艺和废弃物的处置方式进行选择,采取有效的处置手段和措施搞好环境的综合治理。
(五)正确处理西北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地区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开放城市的地域优势,中央给予的政策优势,以及价值改革过程中双轨制的实行等等,东西部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能源资源相对丰富,而技术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更加处于劣势。这不仅加剧了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而且对于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制约作用。正确处理西北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对西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依据以下原则来协调好各地区的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才能成为可能。
1.平等竞争原则。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使西北地区与发达地区在建立统一市场进程中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只要国内市场是统一的,市场竞争是公平的,每个地区都会从这一巨大的市场体系受益。无论是价格,还是税率、税种,任何地区不得享有法律和制度之外的经济特权,不能厚此薄彼。公平竞争既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也是处理东西部地区关系的重要原则。
2.平等互利原则。商品货物要公平交换,改变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取消对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控制,改变不平等交换关系,互利互惠。
3.共同发展原则。共同发展才能共同富裕。在地区发展上,没有天经地义的某一地区应当先富或后富,而应当共同发展,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共同富裕。发达地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落后地区的发展为代价,而应当相互促进并带动其发展。当然,一些地区由于自身的优势会先富起来,这是好事。但不能人为的制造特殊条件,加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