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保守主义及其特点分析_保守主义论文

日本民族保守主义及其特点分析_保守主义论文

试析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及其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守主义论文,日本论文,特性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日本的主流政治思潮可以用“民族保守主义”这一概念来加以界定。这种政治思潮对日本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小泉上台执政以来,随着日本总体保守化及日美同盟关系的加强,民族保守主义在日本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迅速提升和强化,已经超出政治理念和政治思潮的层面,逐步转化为保守政党的政策行动。

一 关于“民族保守主义”的界定

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2004年4月发表演讲时称:“我切身感受到整个政界都在右倾。在自民党和社会党分庭抗礼的时代,双方势均力敌,政治基本是中庸的。如今那样的平衡已完全被打破。”他还指出,议论修改《日本国宪法》、《教育基本法》之声日趋高涨,强调爱国心的主张越来越强烈,这都是右倾化的表现。①河野洋平对日本“政界右倾化”的担忧,反映出目前日本政局的深刻变化。具体来说,这样的变化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日本政坛的总体保守化;二是“民族保守主义”的兴起。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二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必然联系,并形成世纪之交日本政局变动的总体脉络。

在日本研究领域,人们常用“右倾化”表示日本政坛主流派政治家的政治理念及政策。因为,随着“1955年体制”的崩溃,社会党和日共等革新政党全面衰微,自民党、民主党等保守势力已经控制日本朝野,日本保守政党与革新政党互相对峙的格局因双方政治实力的悬殊而基本画上了句号。进入21世纪初期,日本政坛的总体保守化全面终结了“保革对峙”时代。“右倾化”可以用来反映日本的这种政治现象,但以不足以表达日本政坛的总体保守化及其理论根源。国内有的学者将“政治右倾化”归纳为“日本国内否认侵略历史,纵容右倾势力抬头,强化日美同盟体制等表现”形式。然而,这种对日本政治现状的“描述性解释”,也缺乏对其形成及理论根源的充分把握。一般来讲,日本政治右倾化主要是通过体现国家意志的政策表现出来的,而这恰恰是执政党的政治理念转变为国家意志和政策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在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的形势下,“民族保守主义”的全面盛行,才是当代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要害所在。

一般来说,“一旦一种有意识地功能化了的保守主义政治意识成为可能,这种保守主义倾向不仅意味着一种向某种政治内涵的定位、而且还表明一种特殊的经验和思维方式”。②“民族保守主义”就是当今占据日本政治舞台中心的主流派政治家普遍奉行的“安邦立国”的政治理念以及由此提出的政策路线和政治主张。表现为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反对一国和平主义、鼓吹恢复日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等言论。其“政治内涵”则是“追求日本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并将保守政党的政治路线和施政纲领通过执政形式加以贯彻的种种努力。③它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坛出现的“战后政治总决算”、“日本改造计划”、“日本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强军立国”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及其行动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延续与发展。“民族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识或政治思想,在日本政治领域逐渐汇成总体价值取向,并逐渐占据了政坛主流地位。目前,民族保守主义思想和理念正在通过小泉政府全面地贯彻到日本的内外政策之中。

二 “保守政党”与“保守主义”的关系

要想理清“民族保守主义”的本质特性,就需要从“保守”的词义开始分析。“保守”一词是一个人们运用很广泛的概念。《辞海》中列出两项词义:一是“保卫坚守,保持不使失去”;二是“维持现状,不求改进”。④与中文“保守”相对应的英文是“conservative”。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汉英大词典》中列出多项词义,其中主要有“因循守旧的”、“传统的”、“稳当的”、“保守主义哲学的”、“保守党的”等等。⑤从语义学上来看,日文比中文和英文更注重从相对意义上解释“保守”概念。日本的《广辞苑》中列出“保守”的两种解释,一是指维持正常的状态,二是指回归旧有的风俗、传统,并且予以保护;并且指出“保守”的反义词为“革新”,这和上面同类型的日语词典的解释是相同的。在关联词的解释中,有“保守的”、“保守党”和“保守主义”几项内容的具体解释。其中,保守党是信奉保守主义的政党,是产业资本家利益的代表;保守主义是以维持现状为目的,是固守传统、历史、习惯及其社会组织的主义。⑥这些解释进一步说明“保守”、“保守党”和“保守主义”的关联性。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保守党”和“保守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何谓保守党、保守主义?在政治学领域极具权威性的《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保守党的解释是:“在传统社会结构受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自由党的挑战时产生的又一种政党。”⑦保守党一词最早出现于1817年英国《保守党人》杂志上,主要指维护君主制、君主制原则或正统主义原则的政治力量。1983年6月,全球19个保守党共同成立了“保守党国际”,该联盟的思想理念影响甚广。当代保守党主要指奉行传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坚持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保守倾向的政党。这些党大多强调要实现民主、有限政府、社会正义、个人自由和公民自由,建设“自由、正义、开放和民主的社会”。经济上主张实行“有竞争的市场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进程。《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保守主义的定义是:“以维护有限政治为目的,以调和、平衡和节制为内容的政治艺术。”比如,20世纪70年代,保守主义(conservatism)作为一种系统的保守政党的政治信条,在英国保守党内形成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新右派”思潮。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阐明了“新右派”的四项主要原则:第一,明确以需求导向的经济政策来取代凯恩斯主义;第二,有意识地限制国家的职能;第三,在文化、教育以及家庭领域重申传统主义;第四,把内部矛盾与外部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把外部的敌对势力(如苏联、第三世界的革命派)与国内的罢工者、恐怖主义等同视为民族国家安全的威胁。“新右派”的理论基础可分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强调个人自由、市场机制、法制等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代表人物为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后者是传统保守主义核心观念的重申,突出传统、社会整合、国家权威以及爱国主义等传统托利主义的内容,代表人物有斯克拉顿等人。⑧可见,英国的保守主义是保守党的政治原则和政策,并表现为维护现有政治制度、反对剧烈变革的政治理念。

当代的保守主义主要是通过各国保守政党的理念和政策表现出来的。在欧美“各国保守主义思想中所分别受到的重视程度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保守主义理念。“现在,美国的保守主义的历史任务和政治意图似乎是这样的:在总体上将共和党和美国的保守主义转变为一种适合统治现代民主国家的新型保守主义政治。这种新型保守主义政治显然是美国特色的,这一点毫无疑问。”⑨在美国,“人们常把共和党的主张与保守主义联系起来”。在法国,“凡是同情、坚持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人,都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德国的保守主义“早期通常具有民族主义和威权主义的双重特征”。二战后,“高度认同自由民主和宪政法制,坚持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同时具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代表保守主义的政党是基督教民主党”。而“现代东方的保守主义一方面高度认同自由民主、基本人权、宪政法制、自由市场经济等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经济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主张维护秩序、权威和传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本的重要政党自由民主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通常被认为是东方的保守主义”。⑩可以说,“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或政党的执政理念,不仅在欧美各国具有不同的流派,而且在世界各国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特性因“保守”的内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日本,“民族保守主义”总是与保守政党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三 “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关联性

准确分析、解释与理解民族保守主义概念,对于系统化其理论体系至关重要。从语序结构来看,“民族保守主义”是偏正关系,由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两个部分组成。前偏后正,偏的部分是定语,正的部分是中心语,两部分之间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保守主义”是重心或主体。“民族”作为定语是后者的从属成分,主要表示逻辑意义中的性质或领属等意义,为限定关系。语序不同,不仅结构关系和语法意义不同,命题意义也不相同。因而,对于“民族保守主义”的分析与解释需要从“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关系入手。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繁荣与“民族虚无”的所谓“反差”,因小说家三岛由纪夫的日本式自杀而进入对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反思”。三岛由纪夫在生前发表的《无文化辩护》中说,日本人的自我只能从日本的文化中发现,而正统文化的唯一源泉在于天皇。(11)这种渴望回到战前的“文化妄想”,对日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80年代,经济大国地位给了日本人更多的民族自信,并激发了民族主义的复兴。时任日本首相的民族主义者中曾根康弘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这样的政治理念根源见于其《新的保守理论》。该书将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耦合”于自己的政治理念之中,书中写道:“保守是守什么?首先,我们要保卫日本美丽的大自然和日本领土;第二,保卫日本人的生活及其生活价值;第三,保护自由的市场经济;第四,保护日本民族在大化改革和明治维新时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积极的民族气魄——这就是我所说的保守主义。”中曾根还进一步解释说: “有时‘保守’被人误解为固守现状、墨守现行体制的‘守旧’想法。然而,我指出要卫护的四根支柱中,第二条和第四条,有守旧思想的人是绝对不会亮出来的。”(12)可以看出,第二条和第四条,正是要保守日本的民族性和“民族气魄”,体现出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内涵和特征。中曾根康弘的“保守主义”,关键不是“保守”的形式,而是“保守”的内容。“保守是什么?”是要“保卫”“日本领土”、“民族气魄”、“生活价值”和“自由市场经济”等等。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日本的“民族性”。可以说,中曾根康弘所表达的“保守主义”是包含“民族性”特定内涵的思想和主张。他将这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保守主义赋予了“创新”的内涵。希望通过保守和张扬日本的“民族性”,改革日本战败的现状,恢复往昔的“辉煌”和“自信”。这种在保持日本“民族传统”前提下,对保守主义所做的“不拘泥于过去和现在”的“创新性”解释,是中曾根的保守主义的核心。它不仅诱发和倡导了民族主义的兴起,也为“民族保守主义”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民族性”是战后日本保守主义的突出表征和本质特性。迄今为止,现代国家的基础还是民族,基本形态还是民族国家,民族这一概念是国际上国家体系划分的基础。尤为重要的是,民族也是自治程度高、高度政治化的族群(ethnic group)。(13)民族(nation)一词,包含有“国家”和“民族”两个含义,而且更强调政治特点。特别是英语nation一词中,“国家”的含义要高于、多于“民族”。换言之,是国家需要“民族”这样一种概念,即用民族来确定疆土、人口和主权。所以,“国家”和“民族”在概念上紧密相关。民族国家是政治单位,通过共同的价值、历史和象征性行为表达集体的自我意识。(14)可以说,要把握现代世界中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必须要从文化到政治、从历史性文化共同体到公民的民族国家”等多角度分析。民族的“自我意识”是通过民族集体的认同(identity)实现的,认同作为民族和国家的建构过程,对于因战败“受损”并急于恢复“普通国家”形态的日本来说至关重要。(15)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本身仅仅是执行民族意愿的工具,民族以及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在于他们能够依靠或反对现存的国家以及国家体系,动员全球各个地区的许多人民,联合进行政治行动”。(16)也就是说,民族以及民族主义对于“国家以及国家体系”的“工具主义”利用有着“依靠或反对”的两种可能性。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民族保守主义往往是以民族主义的“依靠者”的面目出现,而绝非后者。“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倡克服战争所留下的负面认同。他试图创造出一个新的认同,能够在世界历史上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快的时代,突出日本的积极地位。用他的话来说,‘我们日本人必须认识日本自身,换句话说,这就是常常所说的认同,就是认同问题。’但他试图改革日本的教育制度,以克服他认为的、战时的记忆所造成的不断恶化的后果,不完整且富有争议。日本的集体认同并没有被富有开创性的世界主义或宽容的民族主义所取代”(17),却在日益兴起的世界性的新保守主义那里寻找到“契合点”,并不断助长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形成了对于日本政治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可以表现为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相关性。因为,“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民族主义是一种试图把民族等同于国家的运动。他们认为如果民族与国家之间没有这种紧密的结合,民族主义就几乎没有社会或政治意义。……如果不具有与国家的那种联系民族主义就会仅仅是民间关注的事情”。(18)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是,从政治实践来看,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是通过对国家的“依靠或反对”来关注民族利益的。所以,民族主义与国家联系和结合往往是绝对性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执政党对待本国的民族主义的态度不尽相同。冷战结束以来,走出两极格局局限的日本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自民党通过把民族保守主义执政理念转化为国家意志的形式,积极迎合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者的所谓“民意”,导致否认和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等方面的言论盛行,使极端民族主义在日本形成一定的气候,并且对日本政治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日本《产经新闻》论说委员安村廉对于日本政治理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保守主义可以解释为是推行这样一种政治:重视已被纳入日本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智慧与秩序,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因此,当然必须尊重中庸的历史观。它也有纠正极度近视的缺乏平衡的历史观的作用。”(19)这些言论充分表现出日本民族主义者对于日本政治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面对这样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不断泛滥,日本主流派政治家不是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还历史本来面目,而是采取迎合和怂恿的态度,甚至与日本社会上涌动的极端民族主义同流合污。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其《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中表达了这样的政治理念:在21世纪,“试图维护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的趋势反而更加明显。那将是一个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我们必须面向这样的未来思考我们的教育、科学和文化。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的思想基础必须包含这些内容”。他认为,1947年美国占领下制定的《教育基本法》是“日本解体时代的产物”,其中,“作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历史的、传统的和文化的背景丝毫没有被提到”,是一部“分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20)这样的观点必然会与极端民族主义形成“共鸣”。一些主流派政治家利用保守政党的执政地位为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大开方便之门。1990年,日本文部省露骨地将“天皇制意识”引入学校教育体系,强行要求在毕业、入学等仪式上升“太阳旗”,奏“君之代”,引起日本各地学校的强烈反响(21)。近年来,日本政府不断纵容、放任“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屡次通过否认侵略历史的教科书的审定,将民族保守主义的观点变成篡改日本侵略历史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小泉上台以来屡次以首相身份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更是从极端民族主义的“依靠者”变成直接参与者。在他的带动下,部分内阁成员已经从过去的“失言”变成现在的“直言”,把否认日本侵略历史作为谋取“政绩”的“卖点”。日本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也批评小泉政府有“煽动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22)目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种种表现和迹象,就是日本保守政党及其民族保守主义执政理念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的具体表现。这些理论和观点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恢复日本因二战战败丧失的“自主性”,实现所谓的“平等化”和“大国化”。

四 关于民族保守主义的特性

与其他政治思潮和理念一样,保守主义也“必然是以多种面貌出现”。“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历史、特定的生活方式”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保守主义。(23)日本的保守主义与欧美的保守主义相比较,它在重视自然、传统文化、宗教和历史等共性的同时,格外关注民族主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积极追求大国主义目标是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独特政治符号。理解民族保守主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在日本,作为战后保守政党思想和政治主张的保守主义,并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来表现,而是通过具体的党的纲领和章程来体现,通过具体的政策方针和保守主义的路线来实现。(24)日本自民党“七大”提出的《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要纲》中指出:“所谓保守主义,是指积极地保持优良的传统和秩序,清除邪恶,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在秩序之中求取进步,摈弃破坏性的急进主义,也不信守只拘泥于过去和现在的反动保守主义。”(25)其中,“保持优良的传统和秩序”,与欧美传统的保守主义虽在表面具有相同性,但这里的所谓“传统和秩序”,是指日本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当然包括对于“天皇主义”的认同。所谓“破坏性的急进主义”,更多的是指当时与自民党相对立的、维护和平宪法和反对日美安保体制的革新派——社会党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26)可以说,在日本的政治现实中,“保守主义”的对立面是“革新主义”,即涵盖社会党(社民党)与共产党的政治理念,而非学理层面的“自由主义”。尽管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着“民生大国(civilian power)与“普通国家”的道路之争,但自民党“不信守只拘泥于过去和现在的反动保守主义”,将自民党希望改变“非普通国家”现状的“反动”表达得十分明确。因为,“每个政党都在根据现实因素的格局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纲领,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每个理智因素都可能改变”。(27)自民党制定的《2000年自民党运动方针》明确指出:“我党在21世纪要谋求实行健全的新保守主义。保守主义绝不是维持现状,保守主义往往是一个寻求改革的主义。”(28)这充分表明日本保守势力将“普通国家化”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主要是日本的战略派政治家群体在冷战后所奉行的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保守政治的系统理论和主张。日本战略派政治家群体关于“战后总决算”和“普通国家论”等的理论和观点是民族保守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民族保守主义就深藏在当今日本政坛主流政治家的言行之中。日本政坛民族保守主义政治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骨子里怀有典型的民族主义理想,同时又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家的躯壳。(29)作为深层原因,民族保守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经济、政治局势与日本自身变化的产物。这种变化只能抑制或促进它的发展,并不能改变它的存在和性质。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中“民族主义”所占的成分会进一步加重。民族保守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会有愈来愈多的“共鸣点”。前者为后者的肆意泛滥提供政治气候,后者为前者的不断膨胀摇旗呐喊。目前,这两股势力遥相呼应,甚至公然合流,形成21世纪初期日本政治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日趋严重,在对外政策方面明显走上“与邻为壑”的道路。

不管“保守主义”在日本是否由来已久,就“民族保守主义”来说,它确实是日本政治的一种客观现实存在。民族保守主义理念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民族保守主义”的实质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点的。我们可以认为,日本民族保守主义就其内涵讲,可以理解为“日本的战略派政治家群体在21世纪初期所奉行的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保守政治的系统理论和主张。”它的外延是指“所有信奉这种政治理念的民族主义保守派政治家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理论和主张。”(30)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在解读日本保守派政治家的民族保守主义言论时,不难发现,日本现行的保守主义与其传统保守主义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相关性。日本一些保守派政治家认为,二战战败使日本丧失了自身延续已久的“价值观”,而没有像同为战败国的德国那样,通过“反抗”,“维护了自己的价值观”。虽然他们辩解“并非要复活右翼的价值观,只是希望人们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大道’”而已。(31)但历史告诉我们,上世纪前期,日本的保守主义与德国早期的保守主义有着极其相似的共同特点,同样具有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的特征。这是导致日本和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想根源。日本的发迹史就是一部不断对东亚各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血腥历史。战败后,“侵略和掠夺别国和民族”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职能被部分夺取,作为国家的基本元素的领土、主权也因侵略他国而“部分缺失”。为了恢复因侵略他国而“丧失”的部分国家对外职能,否定侵略历史、谋求废除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修宪等等就成为日本政治的主题。迎合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强化国家主义、认同“皇国史观”等言行就成为当代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突出特征。

可以说,现在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者在否定二战侵略历史、反对和平主义、恢复日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已经与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形成合力,左右着21世纪初期日本的政治局面及走向。

注释:

①参见共同社2004年4月29日电。

②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③桐声:《当代日本政治中的民族保守主义》,《日本学刊》2004年第3期。

④《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688页。

⑤《汉英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666页。

⑥新村出編“広辞苑”、岩波書店、1999年、2456頁。

⑦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0页。

⑧参见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5-16页。

⑨欧文·克里斯托尔:《新保守主义的过去和现在》,美国《旗帜周刊》2004年8月25日。

⑩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37-239页。

(11)参见约翰·内森:《无约束的日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12)中曾根康弘:《新的保守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102页。

(13)参见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1页。

(14)参见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8-31页。

(15)参见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3页。

(16)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32页。

(17)同②,第35页。

(18)同③,第130页。

(19)日本历史研究委员会编:《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573页。

(20)中曾根康弘:《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152-153页。

(21)内田雅敏“戦後の思考”、れんが書房新社、1994年、45頁。

(22)参见共同社2005年5月27日电。

(23)参见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24)参见北岡勛『日本保守主義』、御茶の水書房、1992年、49頁。

(25)同上书,第70页。

(26)参见吕耀东:《冷战后日本的总体保守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27)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第64页。

(28)『読壳新聞』2000年1月19日。

(29)参见高洪:《试论当代日本政治中的“民族保守主义”》,《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

(30)高洪:《试论当代日本政治中的“民族保守主义”》,《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

(31)参见中曾根康弘:《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2004年,第156页。

标签:;  ;  ;  ;  ;  ;  ;  ;  ;  ;  ;  

日本民族保守主义及其特点分析_保守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